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寡雄腐霉发酵参数优化及发酵液的生防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优化寡雄腐霉(Pythium oligandrum)发酵条件,为烟草黑胫病的生物防治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研究寡雄腐霉的发酵参数及优化组合,并利用烟草黑胫病菌(Phytophthora nicotiana)、离体烟叶和盆栽烟苗验证发酵液的生防效应。【结果】随培养时间的延长,寡雄腐霉菌丝生物量持续增加,但发酵液对烟草黑胫病菌的抑制作用增加至峰值后降低。在不同培养基、温度、pH值和光照等条件下,寡雄腐霉的生物量越大,发酵液对烟草黑胫病菌的抑制作用愈强,二者的相关系数r =0.77**(n=16)。以黄豆饼粉为培养原料,初始pH值6.0、培养温度30℃、持续光照培养6 d所得的寡雄腐霉菌丝生物量最高,其发酵液对烟草黑胫病菌抑制率分别达到78.8%(菌丝生长)和52.9%(孢子萌发)。此外,寡雄腐霉发酵液显著降低离体烟叶和盆栽烟苗黑胫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对离体烟叶黑胫病的防效为69.3%—75.3%;对盆栽烟苗黑胫病的防效为55.0%—61.3%。【结论】在寡雄腐霉发酵过程中,选用适宜的培养基、pH值、温度、光照和发酵时间组合,可使发酵液抑制烟草黑胫病的效果达到最佳。  相似文献   

2.
寡雄腐霉(Pythium oligandrum)是一种对作物具有防病促生效果的生防真菌。为进一步从病害防控及产孢诱导2个方面拓展其应用潜力,以小麦致病菌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PH1为研究对象,通过平板对峙和活体抑菌试验研究寡雄腐霉PO-1的抑菌防病效果,并设计正交试验筛选产孢诱导剂配方,以提高寡雄腐霉卵孢子产量。结果表明,离体条件下PO-1可抑制PH1菌丝生长并降低其生活力,延缓病原菌孢子萌发和芽管伸长;在接种病原菌孢子液的小麦苗上喷洒PO-1卵孢子悬浮液能显著降低发病率和病斑长度;为进一步提高寡雄腐霉的产孢效率,以卵孢子产量为指标,通过正交试验筛选出了PO-1产孢诱导剂组合物,即在V8培养基中加入30 mg/L钼酸钠、150 mg/L硫酸铵及1 000 mg/L EDTA铁钠,20℃培养5 d后产孢量达7.04×105个/mL,是普通培养条件下产孢量的3倍以上,上述结果可为寡雄腐霉生防菌剂研发提供理论依据和关键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
番茄晚疫病菌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从番茄晚疫病菌的交配型、生理小种、线粒体DNA单倍型、同工酶基因型、DNA指纹图谱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对目前生产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4.
利用寡雄腐霉菌防治草莓真菌病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津农业科学》2017,(1):85-87
为了推广生物农药寡雄腐霉菌,在设施草莓上进行了防治白粉病和灰霉病的试验。结果表明:相对化学农药而言,寡雄腐霉菌的防治效果较好,可以用于白粉病和灰霉病等真菌病害的防治;同时使用寡雄腐霉菌防治草莓病害的安全性更高,能够保证草莓鲜食安全。  相似文献   

5.
常用杀菌剂和寡雄腐霉对多花筋骨草黑胫病的防效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14种常用杀菌剂和生防菌寡雄腐霉对多花筋骨草黑胫病菌的防治效果。平板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多菌灵、甲基托布津、世高、好力克、保鲜克、福星、阿米西达等药剂对多喙茎点霉有强烈的抑制作用,抑菌效果达100%。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在供试的6种杀菌剂中,福星、甲基托布津、施佳乐对该病的防效达100%。生防菌寡雄腐霉,在平板上可以有效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形成溶菌现象,显微镜下可观察到,与生防菌接触的病原菌菌丝体大量干瘪死亡;在盆栽试验中对该病的防效达70.14%,与多菌灵的防效一致。  相似文献   

6.
番茄晚疫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阐述了番茄晚疫病发生、发展、症状表现;并针对番茄晚疫病的为害特点,提出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7.
番茄晚疫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8.
番茄晚疫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农业》2002,(4):16-16
  相似文献   

9.
番茄晚疫病是番茄的主要病害之一,病原为Phytophthorainfestans(Mont.)deBary,又称致病疫霉,属卵菌。为真菌性病害。  相似文献   

10.
为有效控制当地番茄晚疫病的发生,选用当前市场上广泛应用的4种番茄晚疫病防治药剂75%百菌清、80%烯酰吗啉、霜脲·锰锌和5%氨基寡糖素,对当地主栽番茄品种进行田间药效防治试验,旨在筛选出对番茄晚疫病具有显著防效的药剂。试验结果表明:除75%百菌清以外,其余3种药剂的二次防效均高于一次防效,防效最高的药剂为5%氨基寡糖素(防效65.03%)。第一次施药时处于病害始发期,第二次施药时处于病害高峰期,病情指数达到40以上,表明施药对于此阶段的病害发生控制作用不显著。对比9个处理的防效结果,除75%百菌清用药后病情指数略高于对照以外,其余6个处理施药后的病情指数均低于对照,表明适时喷药对于晚疫病的防治仍具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11.
为了使2株致病疫霉拮抗真菌发酵水平达到最佳效果,为其工业化发酵生产和田间应用提供参考,采用滤纸片法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了最佳共培养发酵环境。结果表明,将白菜黑斑病菌1片菌饼先接入含80mL/250mL培养基中,25℃恒温黑暗静置培养24h后再以1:1的比例接入梨黑斑病菌菌饼,复合发酵6d后其抑菌效果最好,抑菌率最高可达87%以上。2种拮抗菌复合发酵后对致病疫霉的抑制活性优于单独发酵。  相似文献   

12.
番茄晚疫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番茄晚疫病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病菌菌丝在大多数培养基上均能良好生长,其中RSA培养基最适宜菌丝生长及产孢;光照条件不利于菌丝生长及产孢,而黑暗条件起到促进作用;菌丝对碳源的利用,以蔗糖最好,甘露糖最差;在氮源利用方面,大多数氮源均促进菌丝生长,产孢量以氨基丙酸最多,胱氨酸最少;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温度范围为10~30℃,最适温度20℃,适宜pH为5~9。孢子囊萌发的最适温度为15℃,高于35℃不能萌发;光照抑制孢子囊的萌发,pH为7时孢子囊萌发率最高;孢子囊在各种营养物质中均能萌发;孢子囊的致死温度为57℃,10 min。  相似文献   

13.
番茄晚疫病菌的分离、扩繁及人工接种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叶片诱导法、薯片诱导法分离番茄晚疫病菌及其在15%T-Rye,Oat,PDA这3种培养基上的扩繁效果,同时应用苗期接种、离体叶片接种两种方法,用生理小种T1,2,3的不同孢子囊悬浮液浓度对抗、感番茄品种进行人工接种研究。结果表明:(1)叶片诱导法容易分离到菌株;(2)15%T-Rye培养基最适合做扩繁培养基,病原菌在其培养基上生长最好,产孢量最多;(3)以2 000个/mL的孢子囊悬浮液接种番茄离体叶片后,根据第5 d的发病情况即可鉴别品种抗性。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叶片诱导法、薯片诱导法分离番茄晚疫病菌及其在15%T-Rye,Oat,PDA这3种培养基上的扩繁效果,同时应用苗期接种、离体叶片接种两种方法,用生理小种T1,2,3的不同孢子囊悬浮液浓度对抗、感番茄品种进行人工接种研究。结果表明:(1)叶片诱导法容易分离到菌株;(2)15%T-Rye培养基最适合做扩繁培养基,病原菌在其培养基上生长最好,产孢量最多;(3)以2 000个/mL的孢子囊悬浮液接种番茄离体叶片后,根据第 5 d 的发病情况即可鉴别品种抗性。  相似文献   

15.
马铃薯和番茄晚疫病病菌全基因组DNA的RAPD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采集自云南省元谋等9个县的35个马铃薯和番茄晚疫病菌株用RAPD的方法进行了分子指纹的研究。马铃薯晚疫病菌和番茄晚疫病菌全基因组DNA指纹研究结果表明,两类晚疫病菌有丰富的遗传多态性,在不同的相似水平上可以划分为许多不同的遗传组群。来自不同寄主的菌株间有一定的遗传差异,但马铃薯晚疫病菌和番茄晚疫病菌不能完全划分为两个不同的组群,而是交叉分布在不同的遗传组群中。  相似文献   

16.
马铃薯及番茄晚疫病菌的核糖体DNA-ITS区段序列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取3个不侵染马铃薯的番茄晚疫病菌菌株和3个不侵染番茄的马铃薯晚疫病菌菌株,以及2个可交叉侵染马铃薯和番茄的菌株,提取DNA全基因组后, 用引物ITS1和ITS4进行扩增,得到约850 bp左右的扩增产物并进行测序,比较同源性,结果显示这些菌株的全基因组DNA序列与Genebank上登录的3个序列AF228084,AF228083,AY269995.1的同源性均为100%。3个番茄菌株之间的同源性大小为98.22%,3个马铃薯菌株之间的为99.52%,较番茄菌株的同源性高。不可交叉的两类菌株间的同源性为98.28%,可交叉侵染的番茄菌株和马铃薯菌株之间的同源性为99.17%,比不可交叉侵染的菌株间的同源性高,说明相似的序列使得生物学特性也很相似,反之,同源性有差异的,在生物特性上也表现出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7.
江苏省番茄晚疫病菌小种鉴定及品种抗性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离纯化72份采自江苏省的番茄晚疫病标样,获得番茄晚疫病菌菌株35株.采用亚洲蔬菜研究与发展中心提供的5个鉴别寄主进行生理小种鉴定,鉴定结果表明:江苏省番茄晚疫病菌的小种类型有T0、T1、T1.2、T1.2.3、T1.3.4,其中T1.2地理分布最广,出现频率最高,占鉴定总数的37.2%;其次为T1,占总数的34.3%;T1.2.3、T1.3.4和T0分别占鉴定总数的17.1%、5.7%和5.7%.采用优势小种T1.2对54份番茄品种或育成品系进行苗期喷雾接种,结果表明:高抗、中抗、高感品种分别占鉴定总数的14.8%、7.4%和77.8%,其中高抗材料均来自野生材料和野生材料杂交转育的后代,而江苏省生产上大部分主栽品种对晚疫病菌均表现为感病.因此,江苏省番茄生产应该高度重视抗病品种的引进和培育.  相似文献   

18.
番茄分子遗传图谱构建和晚疫病抗性基因簇ph-3的QTL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挖掘番茄晚疫病抗性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为番茄抗晚疫病种质资源的利用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利用含番茄晚疫病抗性基因ph-1,2,3的L3708(Lycopersicon.pimpinellifolium)为父本,感病的优良品系04968(L.esculentum)为母本培育的260个F2单株为图谱构建群体,通过AFLP、SSR 2种分子标记进行遗传分析,构建分子遗传图谱。根据苗期接种番茄晚疫病病原菌生理小种T1,2的抗性反应,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法,进行QTL定位。【结果】构建了包含12个连锁群的分子遗传图谱,其中包含3个SSR标记和149个AFLP标记。该图谱覆盖整个基因组总长度1 443.07 cM,平均图距9.50 cM。检测到了5个与抗性基因簇ph-3相关的QTL位点,其中Qph3-1位于第3连锁群上,可以解释的表型变异为26.59% 。Qph3-2位于第1染色体上,可以解释的表型变异为54.86%,Qph3-3、Qph3-4和Qph3-5,位于第9连锁群上,可以解释的表型变异分别为9.24%、10.27%和36.49%。QTL 遗传效应表现为加性和显性。【结论】所得5 个分子标记可作为选育抗晚疫病番茄品种的重要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