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海虾有陷于沙中,昼伏夜出的习性。因此一般拖网捕虾的产量,夜间比白天高。为了提高白天拖网捕虾的生产效果,本文报道了利用电刺激虾体来配合拖网捕虾的试验成果。试验通过对七百多尾墨吉对虾,用不同参数电刺激,探讨了虾在电刺激状况下的生理反应,得出了驱赶墨吉对虾的最佳电参数;讨论了设备和电极在海水中形成的电场强度分布情况。最后,简略介绍了试捕实践情况。  相似文献   

2.
桁杆拖虾网渔业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兴捕捞作业,目前已成为我国东海区和浙江省海洋捕捞的重要作业方式之一。本文着重介绍了浙江桁杆拖虾网渔业渔具的规格及特点,近年来浙江拖虾渔业的发展状况;分析研究了拖虾渔船的经济效益和劳动力构成,并对当前浙江桁杆拖虾渔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和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3.
王晓晴 《海洋渔业》1988,10(2):64-67
<正> 浙江近海,虾类资源较为丰富,有游泳虾类67种,其中属大中型虾类有30多种。历史上,浙江渔民以定置张网等沿岸作业捕捞小型虾类为主,大中型虾类利用的很少。随着底拖网作业的发展,兼捕到的大中型虾类日渐增多,同时,以捕虾为主的台湾省小单拖渔轮大批涌入浙江近海作业,大中型虾类资源的开发利用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1976年舟山外侧海岛的小机帆渔船开始投入拖虾作业。1979年舟山一些生产水平较低的中型对网机帆船进行拖虾试验,从而拉开了大中型机帆船拖虾生产的序幕。1983年  相似文献   

4.
傅文栋 《海洋渔业》1996,18(4):172-173
1990年,我县大围缯作业全面转向单拖作业,但由于生产不稳定,效益不高,处于徘徊状态,刚发展的单拖作业又出现了滑坡现象。为了提高生产效益,稳定单拖作业,1992年起,我县推广“网板拖虾技术”取得了显著的效益。现把网板拖虾技术介绍如下: 一、渔船、渔场条件及捕捞对象  相似文献   

5.
梁文忠 《海洋渔业》1987,9(3):116-117
<正> 为了充分利用虾类资源,打破单一的作业形式,以减轻对主要经济鱼类的捕捞强度。近年来,普陀县大力发展机帆船拖虾作业,拖虾产量从1979年的0.93万吨,增加到1985年的2万吨。1986年春夏汛,在其他作业减产减收的情况下,拖虾产量达0.59万  相似文献   

6.
张新平  高兴权 《海洋渔业》1988,10(3):116-119
<正> 1988年渤海将实行禁止底拖网生产,也就是说渤海捕对虾生产“以流代拖”已成现实。这将给渤海鱼类资源的恢复和发展带来深远影响。近几年随着流网捕虾迅速发展,又出现了三重流网捕虾,并有大量发展趋势。为了论证三重流网捕对虾的利弊,提出合理的捕捞意见和建议,以便制定渔业管理政策和有关法规,秦皇岛渔政站承担了“三重流刺网捕虾试验。现将试验情况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7.
舟山拖虾作业现状及其发展意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明方  黄传平 《海洋渔业》1996,18(4):167-169
一、近几年拖虾作业的回顾 拖虾作业是我市一种传统作业,但过去都以毛竹作桁杆,分布在内港作业,规模很小。80年代以来,随着传统鱼类资源的衰减和无缝钢管这一新型桁杆材料的推广应用,一批机帆船对拖网纷纷进行作业调整,改用桁杆拖虾,转捕资源基础良好的虾类资源。由于拖虾作业投资省,见效快,劳力组合少,渔场辽阔,捕捞对象种类多,资源丰富,又没休  相似文献   

8.
<正> 前言带电网捕鱼在我国淡水渔业生产中已经得到日益广泛应用。我们经过实践证明,它在提高劳动生产效率、降低捕捞成本、尤其在提高底层鱼起捕率方面,具有明显的优越性。电极是带电网中一个关键部分。其功能是将电输送到水中以形成水中电场,利用鱼对电的反应来驱赶鱼类,从而达到利于捕捞目的。由于与水中电场相关连因素比较复杂,目前国内采用的“偶极式”电极参数选择时,一般用现场多次试验,反复调整的方法,不但费时费工,而且也难免存在某些局限性。因此,寻找设计水中电场的方法,对于研制、推广带电网作业有着实际意义。我  相似文献   

9.
陆惠迪 《海洋渔业》1983,5(3):123-125
我院根据浙江省水产局下达的科研项目,并按照国家水产总局的指示,于1978年下半年起至1980年7月,进行了单艘机帆船的拖虾试验。目的是为现有的机帆渔船探索虾类的捕捞问题,要求在不影响鱼类资源的前提下,设计专业性的、能在较深水域生产的捕虾网具,其次是结合试捕,了解浙江北部虾类周年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10.
用无结底拖网进行捕捞鱼、虾试验。其中,鱼增产19%,虾增产10%。每艘渔船年增值12万元以上;每艘虾船年增值6万元以上。无结网具有滤水性能好,拖速快、节省材料、节能、耐用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刘永昌 《海洋渔业》1982,(3):125-127
<正> 前言对虾(penaeurs orientalis Kishinouye)是我国北方沿海省、市海洋渔业的重要捕捞对象。为提高渔获量和合理利用资源,近几年“大目囊”网、“虾拖1号”网以及对虾“底流网”、浅水对虾“围网”和浮拖网的渔具、渔法的试验成功,进一步证实了针对鱼、虾的生态习性设计和改革的渔具、渔法,具有科学性和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相似文献   

12.
<正> 山东省是全国海洋渔业的主要省份之一。1990年海洋捕捞产量达103万吨,占全省水产品总产量的61%。海洋捕捞业仍然是山东省水产业的一大支柱。海洋捕捞渔船和渔具是从事海洋捕捞生产的基本工具,海洋捕捞业的生产对象是鱼、虾、蟹、贝类等具有再生性的渔业生物资源。因此,海洋捕捞强度必须与渔业资源再生能力相适应。但是,由于经济因素的刺激,近年来,我国沿海渔区有不少个体和联户渔民,不顾国家政策限制,盲目地兴造近海小型捕捞渔船,在沿岸和近海进行掠夺性生产,使已经衰退的渔业资源更加恶化。由此可见,进一步加强渔政管理,完善海洋渔业的经营体制,有效地  相似文献   

13.
螫虾是河虾派(Astacura)一些种类的统称。除生活在海水中的海螯虾科(Nephropsi-dae)外,全世界有300多种淡水螯虾分别隶属于河虾科(Astacidae)、螯虾科(Cambaridae)和拟河虾科(Parastacidae)。除非洲以外,世界各地都有螯虾分布。河虾科和螯虾科的种类分布于北半球,尤以欧洲和美洲为多;拟河虾  相似文献   

14.
<正> 机帆船桁拖虾生产是定海渔区的一项优势作业,近几年来发展较快.1988年全区拖虾产量达到7360吨,占捕捞产量的20.14%,产值达1913万元,占27.53%,分别比1987年提高20%和25%. 1982年,定海部分渔村在调整捕捞结构中,把拖虾生产作为一项提高渔业产量的重要任务来抓,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这种作业具有劳力省、成本低、分配高的特点,适宜于捕捞水平低,船只小的生产单位.定海区原来一批低产渔村,由于发展了拖虾生产,  相似文献   

15.
1988年秋季,我们在冰岛西北部沿海的捕虾渔场中,利用商业拖网进行了囊网采用方形网目的网片试验。结果表明,方形网目的网片能急剧地降低捕捞。0—龄组小鱼,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捕捞未达捕捞规格的小虾等副产品,因此,政府部门规定,虾拖若在这些渔场作业,必须使用方形网目的囊网。虽然虾拖采用方形网目的囊网会损失12—20%的虾获量,但是,因为小虾不能被利用,因而渔民们还是乐于接受。  相似文献   

16.
本文作者从渔场资源,捕捞技术等观点,概述浙江机帆船灯光围网,拖虾和钓业的现状,探讨这些作业稳定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拖船,海陆丰沿海俗称拖网船或拖风船,是海洋捕捞生产最主要的一种作业渔船:过去,拖风船完全依靠风力驱动,谓之风帆船。拖船有二类:第一类为大型的深海拖船如“开尾拖”、“七膀拖”、“光身拖”、“虾九拖”等;第二类为较小型的中海拖船如“横拖”、“家小”、“鸟鵶”、“虾船”等。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了美国夏夷采用的一种新型淡水对虾捕捞系统。该捕捞系统可以机械牵引、也可以手工操作。其捕捞效率和产量皆很高。系统以一个廉价的,轻型的机械化的吊扦来代替捕捞工人下塘进行捕虾作业。捕捞系统的各部件和尼龙虾网用拉链联结,这些拉链还作为封闭机构,用来提高捕捞效率。在虾池中采用新的捕捞系统,成虾的平均捕捞效率估计可达63.5%。本系统值得池塘捕虾作业借鉴。  相似文献   

19.
机帆船大围缯是我市主要捕捞作业,由于黄鱼、带鱼等主要经济鱼类资源严重衰退,直接影响到我市捕捞生产的发展。为了开发利用经济价值高的大中型虾类,近年来,我们把捕虾作为海洋捕捞的重点来抓,通过引进消化,研制多种不同规格的对虾三重流刺网,在渔区进行多点捕虾试验,筛选出一种与本市现有渔船设备、渔场条件、捕捞对象相适应的对虾三重流刺网,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988年共发展对虾三重流刺网483个单位,产量28.66吨,产值276.98万元,为我省对虾人工育苗提供了5317尾成熟的亲虾,降低了虾苗成本,促进了对虾人工养殖的发展。现将对虾三重流刺网捕捞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多片式疏目拖网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政海  赵瑞生 《海洋渔业》1994,16(4):155-159
<正> 拖网是海洋和淡水捕捞业的主要捕捞工具之一,数量多,范围广。过去拖网网目较小,不但阻力大,拖速慢,产量低,而且损害了大量的经济幼鱼,破坏了鱼类资源(特别是近海底层鱼资源)。对此,作业渔场逐步向外海,远洋、国外发展,并且要开发以捕捞栖息水层较高、游速较快、经济价值较高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