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湖州市蚕桑产业具有悠久的历史,曾被美誉为“丝绸之府、鱼米之乡”。长期以来,蚕桑产业是我市农民的主要经济收入,也是出口创汇的主要来源,即使在二三产业有了较大发展的今天,蚕桑产业仍是纯农业家庭经济的重要来源。我市在2003年被国家茧丝办和中国茧丝绸产业协会命名为“中国绸都”。但是2008年.蚕桑产业由于受丝绸织物出口形势的影响和蚕茧质量持续下降等原因,导致中秋蚕茧价格继去年秋茧大幅下跌的基础上又一次猛跌至全国主产区的最低价格,蚕农培桑养蚕的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这将影响到2009年生产的稳定,同时也将严重制约“十一五”期间蚕桑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石晓红 《蚕学通讯》2005,25(3):27-30
众所周知,我国是历史悠久的丝绸大国,丝绸是我国的瑰宝,它在出口创汇、传承文明及国与国之间的政治交往中,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如今我们仍沿着先人开拓的丝绸之路继续传播着古已有之、今时更浓的丝绸文化.  相似文献   

3.
姚兴荣 《蚕桑通报》2002,33(1):48-50
湖州市是我国蚕桑生产的重要基地之一 ,生产历史悠久、地理条件适宜 ,种桑养蚕业普及 ,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丝绸加工体系。蚕桑业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丝绸业则是地方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建国以来 ,湖州市的蚕桑生产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然而在20世纪90年代 ,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及多种因素的影响 ,蚕桑生产也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 ,需要我们加以探讨、解决。1湖州蚕桑生产发展中的问题1.1多变的国际国内市场 ,制约了蚕桑业的发展由于国际国内丝绸市场的急剧变化 ,影响丝绸工业的发展 ,同时又制约和影响了蚕农种…  相似文献   

4.
湖州具有悠久栽桑养蚕历史,曾经为湖州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进入21世纪来,蚕桑产业快速萎缩,动摇了占全市20%农户的收入基础与丝绸工业的根基。为此,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出台了《关于提升发展湖州市蚕桑产业的若干意见》。本文在全面介绍《关于提升发展湖州市蚕桑产业的若干意见》出台的意义、必要性与主要内容的同时,还介绍了贯彻落实市政府文件精神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刘俊 《四川蚕业》2005,33(3):10-11
蚕桑基地建设,是整个蚕业生产发展的基础.近年来,随着丝绸行业的转体改制,原国有丝绸公司都变为了民营企业、私人企业,许多企业老总生产发展观念不强,认为茧丝绸市场风险大,生产、收购秩序较乱,担心一但投入后无回报,就干脆不投入或象征性的投入一点搞生产发展,任其自然;再加之前几年国家又取消了蚕桑生产发展扶持费,近年来整个蚕桑生产的发展和基地建设均稳步不前,个别地方甚至出现萎缩、毁灭的现象,叫人惋惜.常言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长此以往,势必对整个蚕丝绸行业带来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6.
吴兴区地处太湖南岸,总面积747.84 km2,下辖7个乡镇5个街道172个行政村,总人口32.3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7.54万人。全区现有桑园面积2666.67 hm2,在本区域内有丝绸加工企业20多家,是茧、丝、绸加工贸易的密集区。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发展,传统的蚕桑产业受到严重冲击。针对农村产业的新格局,吴兴区克服困难、因势利导、与时俱进、采取措施,促进蚕桑产业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7.
在总结十二五蚕业发展的基础上,为十三五蚕桑产业的发展制定规划。在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产业布局等方面提出了总体要求;规划对工作重点也提出了具体要求:加强基础建设,尽快稳定蚕桑基地,培育新型主体,尽快完善经营体制;推进机制创新,尽快提升产业水平;依靠科技创新,尽快提升产业效益;传承蚕桑历史,尽快形成湖州蚕桑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8.
湖州市南浔区蚕桑生产发展战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勤生 《中国蚕业》2004,25(1):45-46
1 蚕业生产现状 1.1 蚕业生产有着重要的地位 南浔区是浙江省优质茧的主产区"辑里湖丝"的原产地,有着悠久的蚕文化历史.农民普遍具有较高的饲育水平,对新的蚕业技术有较强的认知和掌握运用的能力.90年代以前几乎是家家户户亦农亦蚕,本地流传着"吃饭靠种田,用钱靠养蚕"这样一种说法.1992年全区饲养50.7万张蚕种,产茧1.9万t,创历史最高,占全省的13.6%.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由于茧丝绸价格的跌荡起伏、劳动力价格的提高和蚕桑比较效益下降,使蚕农养蚕积极性受到挫伤,传统的蚕桑产业面临着新的挑战,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笔者就个人观点对稳定和发展城固县蚕桑产业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发展对策和思路。  相似文献   

10.
蚕桑产业在我市历史悠久,是农民收入的主要经济来源,具有经济、社会和生态等多重效益,曾为我市经济建设和农民增收作出过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1.
鲜晓波 《四川蚕业》2009,37(3):8-8,11
<正>蚕桑曾是我区富民强区、财政增收、出口创汇的优势传统产业。近年来,由于受国际市场价格行情影响,养蚕、产茧呈直线下降。为了有效稳定和加快发展我区蚕桑产业,笔者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桐乡市是全国优质蚕茧重点生产基地,蚕桑产业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种桑养蚕优越条件,是我市农村经济的传统优势产业,也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近年来,由于茧丝行情的不稳定、从业劳动力的严重不足及生产环境的日益恶化等因素,直接挫伤了蚕农养蚕的积极性,蚕桑生产呈下滑趋势.为稳定我市蚕桑生产,增加农民经济收入,现就产业萎缩现状,制约因素及稳定措施进行初步剖析,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提高效益稳定蚕桑产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桥镇是临安市首个蚕桑生产基地大镇,养蚕、产茧均占全市的近30%.由于近两年多来蚕茧形势受围内外市场经济的影响,起伏波动较大,导致经营户效益低下,直接影响了蚕农对培桑养蚕的积极性,据统计,毁挖桑约67 hm2,荒芜200 hm2,现有桑园缺乏管理,青、壮年弃桑外出,2008年全镇发展、改造老桑园33.3 hm2,2007和2006年分别是82.5和88.8hm2,是前6年平均的6成,为最少的一年.2009年春期发种3000余张,比2008年同期减5802张,比2007年同期减6800张,同比减193.4%和226.6%,养蚕户2000余户,比2008年减少1800余户,部分农户有桑也不养蚕.笔者通过调查,认为蚕农反响最大的也是影响、制约蚕桑生产稳定发展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黄美红 《蚕桑通报》2003,34(1):51-53
蚕桑生产是我市一项历史悠久的传统产业,历来以比价较高,收购稳定,收益较好著称。全市现有专业桑园1.17万hm2,年饲养蚕种50万张左右,产茧2万余t,白厂丝3000余t,茧款收入3~4亿元,蚕茧收入占农业总收入的30%;茧、丝产量居全国县级市之首。但是,去  相似文献   

15.
蚕桑生产是我市农村传统的支柱产业。产业基础面广量大:目前蚕桑作为农业支柱产业之一的地位不能迅速改变和由其他产业替代。桐乡市目前尚有9333hm2左右桑园,有近9万户农户栽桑养蚕,蚕业收入仍占农业总收入的一定比例。农村历来有“吃饭靠种田,用钱靠蚕桑”的谚语。如蚕桑产业起伏过大,不可能由其他产业快速替代,势必影响整体农业经...  相似文献   

16.
<正>宿迁的蚕桑生产历史悠久,蚕丝文化源远流长, 凝结着多少代人的辛勤与智慧,在地方发展史册上 谱写了灿烂的篇章。然而,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 响,宿迁的蚕桑生产历经多次大起大落,广大蚕农既 尝到了丰收的喜悦,也承受过歉收的阵痛。蚕桑业 时而红红火火,时而岌岌可危,可以说宿迁市蚕桑生 产和其他地区一样,走过了一条极不平坦的路。  相似文献   

17.
朱丽君 《蚕桑通报》2011,42(1):45-47
1基本情况建德市是我省蚕桑西进的8个重点县之一,现有桑园面积1466.7hm^2,分布在7个乡镇,主要集聚在大同、大洋2个镇,其中大同镇桑园总面积600hm^2;大洋镇桑园总面积606hm2,2个镇占全市桑园总面积的82.3%,逐步形成了蚕桑两大区域优势。  相似文献   

18.
2008年是蚕桑产业发展极不平凡的一年,在茧丝绸价格走低的形势下,各级蚕桑生产主管部门和技术推广部门创新思路,扎实工作,基本保持了蚕桑产业的稳定发展。一是产业地位提高。江苏省把蚕桑产业列入了高效农业规模化的重要内容,各地特别是主产区把蚕桑产业列入了地方农业优势特色产业,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蚕桑生产组织领导力度加大,技术指导更加到位,  相似文献   

19.
蔡玉根 《中国蚕业》2006,27(1):48-50
1 嘉兴蚕桑产业发展的现状嘉兴是全国蚕桑重点产区,长期以来蚕桑生产作为一项传统主导产业在农民增收、出口创汇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本市蚕桑产业虽有所萎缩,但目前全市桑园面积仍有 26199hm2,2004年有养蚕农户25.3万户,饲养蚕种  相似文献   

20.
<正>"巴蜀人文圣地,秦汉丝锦名邦",有着"全国优质茧丝原料生产基地"称号的嘉陵区,蚕桑产业具有3000多年历史,是富民兴区的传统优势支柱产业之一。嘉陵区是我省20个蚕桑丝绸重点县之一,区位优势明显,桑树资源丰富,区内丝绸服装企业聚集且发展态势良好,拥有依格尔、顺成、嘉兴、长荣等15户省内著名丝纺企业和千年绸都第一坊丝绸文化体验园等众多蚕桑丝纺服装经济实体,蚕桑发展势头强劲。随着"东桑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