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污染土壤中5种重金属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采用微波消解法预处理待测土壤,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污染土壤消解液中的锌、铜、铅、镉、铬5种重金属.方法简便、灵敏、准确,土壤中锌的相对标准偏差为1.2%;铜的相对标准偏差为1.9%;铅的相对标准偏差为1.2%;镉的相对标准偏差为5.2%;铬的相对标准偏差为1.8%.方法的加标回收率锌为76.8%~104%;铜为86.9%~95.3%;铅为83.0%~94.4%;镉为83.2%~91.9%;铬为90.9%~96.1%,适用于污染土壤中重金属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2.
长期施肥对作物铜、铅、铬、镉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了弄清长期施肥对作物重金属含量的影响,利用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措施对小麦、水稻铜、铅、铬、镉含量的影响,并对其籽粒中重金属的含量进行了安全性评价,结果表明,长期施肥影响了小麦和水稻中铜、铅、铬、镉的含量,小麦、水稻籽粒中铅、铬、镉含量长期施肥处理均明显增加,其中铅、铬含量都超过了国家食品卫生标准,施磷处理水稻籽粒中镉含量也严重超标.小麦、水稻对土壤铜和铬的富集能力较强,对铅、镉的富集能力较小;小麦对铬和铜的富集能力大于水稻,其富集系数分别是水稻的2.5倍和2.8倍.而水稻对镉的富集能力大于小麦,富集系数是小麦的2.1倍.  相似文献   

3.
以广东某村庄为实例,介绍了农村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和评价方法。对该村庄菜地、基本农田、曾经污灌农田和怀疑受污染的农田土壤进行了12个样品砷、镉、钴、铬、铜、汞、镍、铅、硒、锌等元素全量和六六六、滴滴涕等有机氯农药含量监测,并分别采取单因子指数法和综合污染指数法分析了该村土壤污染状况。该村土壤中铜、镉、砷、硒、锌和铅超过GB 15618—1995二级标准和环保部《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评价技术规定》评价标准,主要以铜、镉和砷污染为主,其超标率分别为75.0%、58.3%和58.3%;重污染土壤样品数占总监测样品数的41.7%,受中度污染的土壤样品数占25.0%,受轻度污染土壤样品数占8.3%,处于警戒水平的土壤样品占25.0%。不同类型土壤污染程度各异,其中曾经污灌的土壤和怀疑受污染的土壤铜、镉、砷、锌、硒、铅含量较高,基本农田土壤次之,菜地最低。  相似文献   

4.
土壤重金属测定前处理方法参照HJ 832-2017标准,采用ICP-MS标准模式下测定前处理待测制备液中铬、镍、铜、铅含量。试验分3个阶段,第1阶段为2019年6~7月,进行了2个土壤标准物质重复性检测的准确性。第2阶段为2020年4~5月,进一步验证分析了2个土壤标准物质的准确度、精密度。第3阶段为2020年7~8月,调整仪器性能,优化调谐Mg、In、U信号值,测定土壤中铅含量;测试分析了土壤铬、镍、铜、铅的ICP-MS(DRC-Ⅱ)方法检出限和回收率。结果表明,ICP-MS(DRC-Ⅱ型)标准模式下测定土壤铬、镍、铜、铅全量含量的准确度和精密度均符合分析要求;土壤铬、镍、铜和铅的DRC-Ⅱ方法检出限分别为0.060、0.010、0.045和0.015 mg·kg-1,回收率为89.6%~112.3%。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连云港东辛农场地区1.02万hm~2水稻生产基地生态环境进行了考察,并对生产区域内的灌溉用水和土壤进行实地调查、采样和监测,灌溉水检测了汞、镉、砷、铅、铬(六价)、氟化物和pH值,土壤样品检测了17个采样点的镉、汞、砷、铅、铬、铜和pH值,得出该地区灌溉水、土壤单项污染指数和综合污染指数均小于1,符合绿色食品水稻的生产基地条件。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福建省铁观音茶园土壤中主要污染元素的含量状况及其对茶叶生产的影响, 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福建省铁观音茶主产地安溪、华安和永春县150 个茶园土壤中铅、镉、砷、铬、汞、铜、氟的含量, 并进行了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结果表明, 所有土壤的镉、铅、氟含量, 97%以上土壤的铬、砷、汞含量均低于茶叶产地环境技术条件(NY/T 853—2004)中相应的限量; 92%以上土壤的镉、铬、砷、汞含量和70%以上土壤的铅含量低于有机茶产地环境条件(NY 5199—2002)中相应的限量。变质岩发育的土壤镉和氟含量较高, 砂岩类发育的土壤铬含量较高, 流纹质凝灰岩类发育的土壤铅含量较高, 流纹岩类发育的土壤砷含量较高, 闪长岩类发育的土壤汞和铜含量较高; 水稻土改种的茶园土壤镉、铅和汞含量较高, 铬和砷含量较低; 赤红壤发育的土壤中铅含量较高, 黄壤发育的土壤中铬和砷含量较高, 红壤发育的土壤中铜含量较高。就所研究的元素而言, 大部分供试茶园土壤是清洁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7.
珠江三角洲典型区域土壤重金属污染探查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以珠江三角洲典型区域研究高强度经济开发下土壤环境中重金属污染的状况。测定了84份样品中铜、锌、镉、铬、铅的含量水平。土壤中镉、铬、铅、镍、铜、锌的含量分别在0.166~0.433mgkg-1、2.28~94.28mgkg-1、20.36~143.3mgkg-1、2.29~63.55mgkg-1、4.8~65.1mgkg-1、10.06~131mgkg-1之间。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镍、铅等元素在有些地方普遍偏高,且有的极为明显,已高出背景值108.3mgkg-1。其他元素也存在不同水平的富集,普遍高出背景值。  相似文献   

8.
福建省主要蔬菜基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调查与评价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对全省23个城市46片主要常年蔬菜基地土壤采样分析,测定了53个土壤样品的pH及重金属镉、铅、汞、砷、铬的含量水平。采用重金属污染因子综合指数法进行土壤重金属污染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土壤重金属含量超标污染因子依次为汞、铬、铅,有14个调查土壤样品超标,不合格率26.4%。  相似文献   

9.
玉米根际土壤中不同重金属的形态变化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陈有鑑  黄艺  曹军  陶澍 《土壤学报》2003,40(3):367-373
采用根垫法研究了不同生长时期的玉米根际土壤中铜、镉、铅、锌和铬的形态变化。结果表明 ,玉米生长 1 0 0d内不同重金属的形态变化有显著差别。交换态铜 ,碳酸盐态铜和锌 ,铁锰态铜、铅和铬 ,有机态铜、铅和铬都有明显变化。在 1 0 0d生长期间 ,不同重金属在根际土壤中的相对变化有较大幅度的波动。植物吸收主要影响根际土壤交换态铜和碳酸盐态铜和锌的变化 ,对镉和铅形态变化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0.
《土壤通报》2014,(6):1500-1504
土壤重金属监测是评价土壤环境质量和污染状况的重要内容。针对当前我国土壤重金属监测方法多样化、方法标准化不完善和监测质量控制指标缺乏的实际情况,通过多家实验室合作对多种标准样品的测定,探讨了铜、铅、锌、镉、铬和镍的RSD、RD、RSD'和RD'四种精密度控制指标。研究结果表明,尽管监测方法不同,各实验室内均能较好地控制测定精密度,而实验室间精密度控制水平差异略大,这与监测方法不统一及监测技术差异有关,但总体精密度水平较好。建议控制镉的RSD≤40%,其余金属RSD≤10%~20%;镉的RD≤60%,其余金属RD≤15%~20%。铜、锌、铬和镍RSD'≤15%~25%,RD'≤20%~30%;铅和镉的RSD'≤40%~50%,RD'≤40%~60%。  相似文献   

11.
对广东省徐闻县5个乡镇土壤样品中重金属(镉、汞、砷、铅、铬和铜)含量进行了检测,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对其结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徐闻县绿色食品原料(菠萝)基地土壤中6种重金属元素含量均在标准规定范围内,5个乡镇的土壤环境质量均为一级,达到安全清洁水平。  相似文献   

12.
海伦县土壤重金属含量的空间变异性研究   总被引:22,自引:6,他引:22  
兼顾土壤类型和相对均匀性的前提下,在黑龙江省海伦县中部地区采集黑土土壤样品60个(0-20cm),在GIS的支持下,采用经典统计学与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土壤铜、铬、铅、镉、汞、砷含量的空间变异性及分异规律。结果表明,就空间相关域而言,铜含量的空间变异性比铬要大;铅、镉、汞、砷含量存在很好的空间结构性,趋势项可用一次趋势面方程分离,一次趋势面方程代表了这四种元素的宏观分布趋势;铜、铬、铅含量的空间分异表现为起伏变化较大,岛状区域分布较多;铅、镉、汞含量以靠近海伦县县城处相对较高,砷含量不同空间位置上变化相对比较平缓。  相似文献   

13.
对连云港市水稻主产区的土壤、灌溉水和稻米中重金属含量进行了测定。研究结果表明:(1)该地区水稻灌溉水所含重金属污染较轻,没有对稻米品质造成影响,完全符合无公害稻米生产要求。(2)土壤中砷、铅、镉的平均含量超过国家和江苏省背景值,砷、镉、铬、铅和汞的单项污染指数P<1,污染分担率排序为砷(42.56%)>镉(37.00%)>铬(7.78%)>铅(7.22%)>汞(5.54%),土壤主要以砷、镉污染为主;综合污染指数P综=0.59<0.7,属1级,为安全清洁水平,符合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重金属环境质量要求。(3)稻米中4种重金属污染排序为铅>汞>镉>砷,以铅和汞污染为主;除铅外,稻米中重金属富集效应不明显,徐稻3号累积铅的能力较强,稻米中镉的含量与土壤中pH值存在着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4.
西安市蔬菜中重金属污染调查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用原子吸收光谱法和原子荧光光度法测定了西安市10种蔬菜80个样品中铜、锌、汞、砷、铅、铬和镉含量。结果表明,蔬菜中铜、锌、汞、砷、铅、铬、镉含量分别为(0.982±0.680)mg/kg,(3.049±1.185)mg/kg,(0.00196±0.00248)mg/kg,(0.045±0.061)mg/kg,(0.409±0.280)mg/kg,(0.092±0.124)mg/kg,(0.00059±0.00109)mg/kg,其中分别有2.5%,75.0%,2.5%的蔬菜样品中汞、铅、铬含量超出了国家卫生标准中的允许量,10种蔬菜总体合格率为86.6%。铅仍为西安市蔬菜中的主要污染元素。进一步摸清了西安市蔬菜中7种重金属的含量分布及污染状况。  相似文献   

15.
池州市茶叶中重金属元素铅铬镉砷汞的测定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和原子荧光光谱法对安徽省池州市茶叶主产区的10批次茶叶样品中铅、铬、镉、砷、汞5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进行测定,评估受污染程度,为研究减污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茶叶样品中铅铬镉砷汞5种重金属元素含量在0.001 8~4.896 0 mg·kg-1;重金属元素铅、铬、镉、砷、汞含量均不超过国家标准,但有2批次样品铅含量处于临界值。  相似文献   

16.
在采集乐清湾深度为0—10cm,10—20cm,20—30cm,30—40cm的滩涂沉积物柱状样品基础上,测定了样品中铜、汞、砷、镉、铅、铬和锌等7种重金属含量,以中国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GB 18668—2002)所规定的一类沉积物质量为评价标准,利用单因子指数法和沉积物质量基准(sediment quality guideline,SQG)法,对乐清湾滩涂沉积物重金属含量、重金属污染程度及重金属潜在生物毒性风险的垂向分布特征进行分析评价。研究表明,乐清湾滩涂沉积物中铅、锌、镉、铜和铬平均含量随深度增加呈增长趋势,增幅分别达到3.3%,3.3%,18.2%,11.5%和18.6%;汞和砷平均含量则呈下降趋势,下降幅度分别为8.8%和5.1%。对于海水养殖来说,乐清湾不同深度滩涂沉积物均受到铜污染而未受其他6种重金属污染,汞和镉几乎不会引发不利生物毒性效应,铜和砷可偶尔引发不利生物毒性效应,表层滩涂沉积物中铅、锌和铬所偶尔引发的不利生物毒性效应风险低于深层滩涂沉积物。  相似文献   

17.
分别采集土壤、灌溉水样品18个,对宁化县水稻产区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点的镉、汞、砷、铅、铬和铜等重金属含量进行检测,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对其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宁化县水稻产区的农业生态环境中6种重金属元素含量均在标准规定范围内,产区土壤、灌溉水质量均为一级,达到安全清洁水平。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讨磷酸盐和石灰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稳定效果,采用铅冶炼污染石灰性土壤(镉、铜、铅和锌全量分别为4.12、81.0、455和115 mg·kg-1)、设置磷酸盐和3个不同石灰用量及磷酸盐和石灰同时施用及间隔15 d施用的处理,培养后测定土壤性质。结果表明,两种添加剂间隔15 d施用且石灰用量为250和500 mg·kg-1时,土壤pH和磷有效性均高于同时施用处理。两种添加剂间隔15 d施用时,土壤镉有效性显著低于二者同时施用时(P<0.05,低6.63%~11.82%)、土壤锌有效性显著高于同时加入的处理(P<0.05,高17.64%~28.39%)。两种添加剂的不同施用方式对土壤铅和铜的有效性影响较小。石灰用量为1000 mg·kg-1且两种添加剂间隔15 d施用时,土壤镉和铅有效性最低。以上说明,对于石灰性镉污染土壤,磷酸盐和石灰的施用方式对土壤镉的稳定效果存在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为揭示滇西地区土壤环境质量状况,以陇川县为例,参照《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对耕地土壤pH值、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营养元素含量及重金属元素铅、镉、汞、砷、铬、铜总量进行测定分析。采用标准对比法、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和Nemero综合污染指数法,对其土壤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pH值介于3.49~7.45之间,均值为5.05,土壤偏酸;各营养元素平均值中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含量为优良,速效钾含量为中等,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有64.17%、59.34%、75.33%、71.66%的耕地面积达到生产绿色食品土壤肥力要求,分别有35.83%、40.66%、24.67%、28.34%的面积土壤肥力不足;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对土壤重金属评价,砷、铬、铜处于清洁状态;有20.27%、2.03%、4.73%的样本铅、镉、汞单因子污染指数大于1,所代表的面积受到铅、镉、汞轻度污染,镉有1.35%样本单因子污染指数大于2,所代表的面积受到镉中度污染;综合污染指数评价,4.79%样本达到轻度污染。  相似文献   

20.
铀尾矿库中重金属元素的生态迁移风险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ICP-AES方法检测了铀尾矿库内人工修复植被生境与自然修复植被生境覆土中重金属元素镉、铅、铜、锌、锰、铬、镍的含量,同时检测了自然修复植被生境中先锋植物加拿大蓬与鸡眼草茎叶、植食性昆虫蝗虫、蝽与捕食性节肢动物螳螂、蜘蛛体内的镉、铅、铜、锌、锰、铬、镍的含量.结果显示,人工栽植蜈蚣草覆土中镉、铜、锌、锰、铬的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土壤、人工栽植苍耳、商陆与自然修复植被覆土中的含量,其中锰、镉、锌与铬的含量分别是对照土壤中的7.6,2.8,1.4,1.8倍.自然修复植被生境覆土中铅的含量显著高于人工栽植苍耳、商陆生境、人工栽植蜈蚣草生境覆土与对照土壤,其锰含量约为对照土壤的2倍.人工栽植苍耳、商陆生境中覆土中锰,铬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加拿大蓬与鸡眼草茎、叶中均含有被检测的7种重金属,加拿大蓬茎与鸡眼草茎叶对Zn、鸡眼草叶对Mn具有明显富集作用.蝗虫对铜与铬有一定的富集作用,对镉、铅、锌、锰与镍未表现富集作用.蝽对镉、铅、铜、锌、锰、铬与镍均具有较强的生物放大作用,其中蝽体内Cr的含量是土壤含量的191.26倍.蜘蛛与螳螂体内的重金属含量很高,对7种被检测重金属均具有非常明显的生物放大作用.蜘蛛体内各种重金属的含量显著高于螳螂体内的含量,蜘蛛体内Cd含量是其环境土壤中含量的693.13倍.研究表明,被检测的7种重金属均能从尾矿沙向上层覆土中迁移.且均能沿着"土壤-生产者-初级消费者一次级消费者"生态链迁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