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索杂交中稻汕优63再生稻产量构成因素及各节再生穗对产量的贡献,以期明确提高再生稻产量的主攻方向,为再生稻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我们调查了大田和盆栽的汕优63再生稻的产量结构和各节再生穗性状.将所得的数据进行相关与通径分析,取得了如下的结果。1各节再生穗的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和穗粒重的差异较小,而穗数差异较大,倒2,3节再生穗的穗数居高,且两者呈极显著正相关(r=0.6483)。2产量性状与亩产量的相关与通径。亩总粒数与亩产量的相关达极显著水平(r=0.8531),而结实率、千粒重与亩产量的相关均未达显著水平。亩总粒数对亩产量…  相似文献   

2.
对培矮64S/9311的重组自交系F7群体(RILs F7)及其回交F1群体(RILs BCF1)这2个群体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性状进行研究,分析了各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在2个群体中的遗传变异性及相关性与通径关系。结果表明,性状发生了丰富变异,有利于进一步作杂种优势分析与QTL定位等研究;相关分析得出RILs F7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均呈极显著相关,RILs BCF1小区产量和产量的构成因子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2个群体产量和产量的构成因子相关程度均表现为: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每穗总粒数单株有效穗数穗长;通径分析各性状对单株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依次为:每穗实粒数千粒重单株有效穗数穗长结实率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是产量的重要作用因子,其它产量构成因素性状尤其是结实率,在产量贡献方面有一定的牵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通径分析表明,对于杂交水稻春秋双季制种产量的相对重要住的性状依次为结实率>每亩穗数>每穗总粒数>千粒重>剑叶长>株高.通过建立产量与其构成因素穗数、结实率、总粒数和千粒重的多元回归方程式,因地制宜设计出了有关杂交组合,规范双季制种的穗粒结构量化指标.讨论了实现有关量化指标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4.
杂交粳稻产量性状的相关和通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1995~1997 年度江苏省杂交中粳稻区试组合的产量性状分析,结果表明:穗数、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间存在较复杂的相关。就产量构成三因素而言,与产量相关程度顺序为千粒重> 穗数> 每穗实粒数,直接通径系数大小顺序为每穗实粒数> 千粒重> 穗数。高产育种应着重于每穗实粒数的提高,即选育穗型较大,结实率较高的组合较易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杂交水稻赣优明占品种的特征特性。并对其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及对产量的贡献进行分析,明确4个产量构成因素中,每穗总粒数与产量的关系最密切,次为有效穗数,结实率、千粒重与产量的密切程度较低。每穗总粒数对形成产量的贡献率最大(Pr=0.514 1),次为每穗总粒数(Pr=0.391 3),每穗总粒数与有效穗数对产量的贡献率之和达90.54%。据此提出赣优明占高产栽培主要策略:培育足够有效穗的基础上争大穗多粒。  相似文献   

6.
应用通径统计方法,分析了再生稻各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贡献和各节位再生穗产量对总体再生稻产量的贡献,结果表明:1.再生穗数对再生稻总粒数的通径最大(P穗=1.206),而总粒数对再生稻产量的通径最大(P粒=1.023),再生穗数是决定再生稻产量的关键因素;2.稻秆上各节位再生穗中,以地上部第2、3伸长节位的穗数最多,穗也最大,对产量的贡献也最大(P_2=0.4261,P_3=0.7164),第4伸长节位的变异很大,具有人为调节的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7.
两优616作烟后稻产量结构分析及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建军 《中国稻米》2015,(2):83-84,86
两优616是目前武平县重点示范推广的超级稻品种之一,本文对其作烟后稻种植的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调查及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各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均呈正相关,其中每穗总粒数、有效穗数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每穗总粒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有效穗数次之,结实率和千粒重对产量的直接作用较小。高产栽培技术上要主攻每穗总粒数和有效穗数,促进足穗大穗,确保一定的结实率和千粒重,从而实现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8.
对特优航1号的产量及构成因素进行回归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各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所起的作用依次是:有效穗(P1→y=0.9968)、穗粒数(P2→y=0.8791)、结实率(P3→y=0.3932)、千粒重(P4→y=0.2639)。四个变量间均存在负相关.各因素之间相互制约。田间栽培管理应促进产量构成各因素协调发展,以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9.
杂交中籼稻产量与主要经济性状关系的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16个杂交中籼稻新组合的主要经济性状进行相关分析、偏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1)各主要经济性状中,每穗粒数对产量的直接贡献率最大,其次是结实率;(2)构成杂交中籼稻产量的主成分因子是粒数、粒重、结实率和穗数等。其中,粒数因子贡献率最大,其次为粒重因子,结实率因子和穗数因子贡献率相对较小;(3)杂交中籼稻高产组合单产9t/hm^2以上的产量构成因素为:穗数247.2~279.3万/hm^2,每穗粒数157~193粒,结实率84.0%以上,千粒重25.9~26.9g。笔者认为,江苏省扬州市丘陵地区杂交中籼稻高产栽培应在保证适宜穗数的基础上,主攻每穗粒数和结实率,同时稳定提高千粒重,选择大穗型杂交中籼稻组合容易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0.
超高产春玉米产量构成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2年的田间试验,对吉林省桦甸市金沙乡不同产量水平玉米的产量构成因素进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低产处理产量构成直接通径系数大小顺序为穗粒数>千粒重>单位面积穗数,即无肥处理产量构成因素中对子粒产量影响最大的是穗粒数,其次为千粒重,单位面积穗数影响最小;高产处理产量构成直接通径系数大小顺序为单位面积穗数>千粒重>穗粒数,即高产处理产量构成因素中对子粒产量影响最大的是单位面积穗数,千粒重次之,影响最小的是穗粒数;超高产处理产量构成直接通径系数大小顺序为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即超高产处理各产量构成因素对子粒产量的相对重要性以单位面积穗数最大,其次是穗粒数,千粒重最小。  相似文献   

11.
用随机区组法比较试验,对14个福优组合的遗传参数估算,相关系数和通径分析认为,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结实率与单株重关系,遗传参数和估算穗粒数,穗数是决定产量主要因素;其遗传相关系数为穗粒数〉穗数〉千粒重〈结实率;通径系数穗粒数〉千粒重〉穗数〉结实率。  相似文献   

12.
稻茬小麦中高产水平下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麦在我国粮食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提高小麦产量是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主要途径。小麦产量由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三个因素构成,小麦产量的高低取决于产量构成因素的配置。为探究稻茬小麦中高产水平下的合理产量结构配置,本研究通过文献检索获取2001-2011年稻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相关文献,并对中高产水平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和变异分析、相关分析、偏相关分析以及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异系数为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相关程度为穗数>千粒重>穗粒数;偏相关分析显示,3个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偏相关系数大小为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产量构成因素间均呈极显著负相关;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均为正值,大小顺序为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间接通径系数均为负值。根据中高产水平小麦产量结构的特点,在稻茬小麦的选育与栽培过程中,应以穗数为主导因素,协调穗数与穗粒数的关系,稳定千粒重。  相似文献   

13.
对62份优质晚籼稻新品系产量因素进行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各产量因素与产量均呈正相关,其中穴穗数、结实率和穗长与产量的相关达极显著或显著水平;对产量的净贡献率大小依次为穴穗数(39.2%)、结实率(24.58%)、每穗总粒数(17.8%)、千粒重(15.37%)。株高和穗长作用极微弱且为负值。各产量因素问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根据研究结果和育种实践,认为优质晚籼稻高产育种的主攻方向是提高穴穗数、结实率和总粒数;高产(产量在550kg/667m^2以上)结构模式应该是有效穗21—23万穗/667m^2,每穗总粒数160—175粒,结实率85%-90%,千粒重25—28g.  相似文献   

14.
考察了9个杂交水稻头季稻与再生稻的经济性状和产量,分析了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除头季稻有效穗组合间差异不显著外,其它经济性状包括头季稻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再生稻有效穗、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组合间差异显著;头季稻产量、再生稻产量组合间差异显著;头季稻产量与头季稻结实率、千粒重呈正相关,再生稻产量与再生稻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呈正相关;再生稻千粒重与头季稻结实率呈显著正相关;再生稻每穗总粒数、千粒重分别与头季稻每穗总粒数、千粒重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不同海拔条件下高海拔粳稻产量构成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不同海拔条件下高海拔粳稻的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在不同海拔条件下高海拔粳稻产量构成因素的表型及与产量的相关性和通径系数均存在较大差异。在产量构成因素中,结实率(132.39%)、有效穗数(113.78%)对海拔的反应最为敏感,千粒重次之(106.78%),而每穗总粒数(102.29%)则较稳定。造成高海拔粳稻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结实率和有效穗数的下降。因此,可通过选择有效穗数和结实率对海拔反应较为迟钝的品种类型来提高高海拔粳稻的稳产性。  相似文献   

16.
以两系杂交水稻晶两优534为材料,研究了6个不同栽插株数对水稻分蘖动态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栽插株数条件下,产量以栽插1~2株/穴的T1(8 507.25 kg/hm~2)和T2(8 577.15 kg/hm~2)处理为较高,显著高于其他处理。T1和T2处理的单株分蘖能力较强,分蘖成穗率、有效穗数和结实率较高,而每穴插3~6株的T3~T6处理,随着每穴栽插株数的增多,单株分蘖力降低,无效分蘖增多,有效穗数、结实率逐渐降低。相关分析表明,产量与有效穗数、结实率、千粒重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每穗总粒数呈极显著负相关。通径分析表明,有效穗数对产量的直接作用最大,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通过有效穗数对产量产生的间接作用较大。说明不同栽插株数下,影响晶两优534产量的主要因素是有效穗数,生产上机插苗数建议以每穴2苗为宜,有利于提高水稻分蘖成穗率,同时协调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等产量因子而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7.
杂交水稻产量性状稳定性及其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在AMMI模型分析杂交水稻组合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稳定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性状稳定性之间及其与性状值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各性状的基因型和试点效应均达1%显著水平;除有效穗外,其余性状还存在基因型与试点的互作效应,且以千粒重表现最稳定。产量稳定性与结实率稳定性间、每穗粒数的稳定性分别与千粒重和结实率的稳定性间均呈显著正相关;每穗粒数的稳定性值与千粒重之间、结实率稳定性值与结实率之间均呈显著负相关。就高产稳产杂交稻的性状综合改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培矮64S系列杂交稻组合再生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以培矮64S/E32、培两优500、培矮64S/B52和两优培九等4个以培矮64S为母本的两系杂交组合为材料,研究了其生育特性和再生特性.主要结果如下:1)两季总产以培矮64S/E32最高,培矮64S/B52次之;2)再生稻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作用大小顺序为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3)头季稻产量构成因素影响再生率:有效穗数、千粒重与再生率呈正相关,每穗总粒数、结实率与再生率呈负相关;4)头季稻源库特性影响再生率:最大LAI与再生率呈正相关,粒叶比与再生率呈负相关,茎鞘物质输出率与再生率呈正相关;5)再生稻品种以选择穗粒数适中、千粒重大而粒叶比适中的杂交中稻组合为好;6)提高头季稻成穗率有利于提高再生率及再生稻产量.  相似文献   

19.
通过早稻旱育稀植产量结构的生统分析,结果表明:构成早稻旱育稀植产量的四个主要因素除每穗粒数呈小的负相关外,其它三个因素均有正向作用,四章相互制约,相互统一的整体。其中以亩有效穗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结实率次之,穗穗粒数居第三,但与结实率的相差甚小,千粒重最小,栽培上,首先应保证有足够的有效穗数,力争增加每穗粒数和结实率,提高千粒重。  相似文献   

20.
通过宁粳41号2年区域试验资料,分析了8个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回归和通径关系,建立了回归方程Y=209.7199+0.0318X1+0.0054X2-0.1235X3+0.9182X4-2.6126X5+3.0412X6-2.5753X7+0.4483X8。明确了各性状对产量的贡献大小顺序:实粒数〉穗长〉千粒重〉有效穗〉生育期〉株高〉结实率〉总粒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