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有机污染物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综述了植物修复土壤有机污染物污染的机理及应用等的研究进展状况,提出了未来植物修复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2.
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植物修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27,自引:9,他引:27  
刘世亮  骆永明  丁克强  曹志洪 《土壤》2003,35(3):187-192,210
植物修复是土壤有机污染物修复的有效途径之一,主要包括植物吸收、根际土壤酶促进降解和微生物对其的一系列降解。本文简述了植物修复的含义,系统综述了植物修复有机污染物的机理,并阐述了利用植物对农药、氯代化合物、多环芳烃和其它有机污染物进行修复的研究成果与应用,展望了今后进一步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3.
植物对污染土壤修复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6,自引:1,他引:36  
利用植物修复污染土壤是一种被人们认为安全可靠的方法.植物修复技术不仅能修复被石油污染的土壤,而且对更多品种污染的土壤修复有效,植物降解高分子有毒化合物的基础是根际环境及根际微生物,与无植物土壤不同.对根际区微生物降解和转化有机化合物的研究,更多的集中于植物对杀虫剂和除草剂的降解.事实证明,生物修复污染土壤是一项实用性和有效性很强的技术.  相似文献   

4.
螯合剂在污染土壤植物修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向土壤中施加螯合剂可有效提高植物修复效率。根据螯合剂的作用原理,文章着重阐述了螯合剂施用后对污染土壤中重金属的活化、植物吸收和体内转移的影响,并对使用螯合剂的环境风险和今后的研究方向作了简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5.
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概述了目前国内外石油污染土壤常用的修复技术及其研究进展,综述了物理修复、化学修复,特别是生物修复技术的优越性,并针对国内外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研发和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研发污染土壤综合修复技术、完善修复工程设计、加大新型功能材料的开发和应用力度、加强分子生态学技术在污染土壤修复中的应用4项建议。  相似文献   

6.
通过吸附-解吸试验和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EDTA和猪粪可溶性有机物(DOM)对红壤铜吸附-解吸特性的影响及对污染红壤铜的释放作用.结果表明,外加EDTA可明显降低红壤对铜的吸附率和解吸率;吸附率和解吸率与加入的EDTA含碳量的对数呈极显著的负相关.猪粪DOM在加入量小于21.9 mgL-1C时红壤铜吸附率、解吸率显著降低,符合直线方程;大于21.9 mgL-1C时则使红壤铜吸附率、解吸率逐渐增大,可以对数方程拟合,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EDTA对污染红壤铜的释放作用随着EDTA:Cu摩尔比的增大而迅速增大,随着铜处理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在同一培养时间,外加铜浓度50 mgkg-1时,EDTA对土壤铜的释放量占土壤铜总量的比例即提取效率高于100mgkg-1外源铜处理时的提取效率,但随着EDTA:Cu摩尔比的增大,两者的提取效率差异越来越小.  相似文献   

7.
生物修复石油污染土壤   总被引:34,自引:3,他引:3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丁克强  骆永明 《土壤》2001,33(4):179-184,196
本文概述了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降解机制,分析了生物修复土壤污染技术及其影响因子,提出了强化生物修复的措施及其在我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生物炭对有机无机污染物的修复作用与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炭作为高温热解下富碳、多孔的特殊结构和功能有机资源,在结构修复、吸附改良、水分持留、肥料缓释及土壤固碳减排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一种新型有机无机物的修复材料,生物炭由于其炭源材料、热解温度及速率各异而体现出系列吸附特征。综述了不同碳源材料置于各种缺氧热解制备条件下生成的各类生物炭对有机无机物料的吸附作用及其吸附解析机理,在此基础上,对生物炭吸附能力的科学表达形式及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表面活性剂对植物修复有机污染土壤的增效作用及原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Phytoremediation is becoming a cost-effective technology for the in-situ clean up of sites polluted with hydrophobic organic contaminants (HOCs). The major factors limiting phytoremediation are the mass transfer, rate of plant uptake, and microbial biodegradation of HOCs.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potential of surfactants to enhance desorption, plant uptake, and biodegradation of HOCs in the contaminated sites. Positive effects of surfactants on phytoremediation have been recently observed in greenhouse studies. The presence of some nonionic surfactants including polyoxyethylene sorbltan monooleate (Tween 80) and polyoxyethylene(23)dodecanol (Brij35) at relatively low concentrations resulted in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s on phytoremediation for pyrene-contaminated soil. However, the anionic surfactant (sodium dodecyl sulfate, SDS) and the cationic surfactant (cetyltrimethylammonium bromide, CTMAB) were not useful because of their phytotoxicity or low efficiency for surfactant-enhanced phytoremediation (SEPR). The mechanisms of SEPR for HOC-contaminated sites were evaluated by considering experimental observations. In view of concerns about the cost effectiveness and toxicity of surfactants to plants, more research is needed to enhance the use of SEPR technology.  相似文献   

10.
钒污染土壤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存在危害,已成为土壤修复领域关注的热点之一。选取科学合理的修复方法对钒污染土壤进行精准治理十分必要。生物修复技术是钒污染土壤绿色可持续治理的重要发展方向,具有操作简便、环境友好、成本低廉、修复效率较高等优势。本文从植物、动物、微生物单一及联合修复的角度,综述了近年来钒污染土壤生物修复的研究进展,探讨了影响钒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效果的主要因素,总结了现阶段的研究不足,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钒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技术的总结与发展应用提供科学依据与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
铅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治理技术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铅锌矿的大量开采不可避免地导致了矿区土壤受到严重的铅污染。本文综述了铅对土壤的危害、对植物的毒害作用,铅超富集植物的筛选、影响超富集植物富集铅的因素和超富集植物吸收和积累铅的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指出了目前尚未解决的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生物质炭修复有机物污染土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郭彦蓉  曾辉  刘阳生  李占宇 《土壤》2015,47(1):8-13
生物质炭由于其特殊的多孔性结构、强的吸附性能,以及富含多种营养元素和特殊官能团等特点,成为近年来在农业应用和环境污染治理方面的热点。本文介绍了生物质炭的基本特性,提出生物质炭可能在今后成为活性炭的替代品;综述了生物质炭在修复有机物(石油烃、有机农药、PAHs、PCBs)污染土壤中的研究进展,并探讨了生物质炭应用于污染土壤修复的环境风险。生物质炭在修复有机物污染土壤方面有巨大的潜力,但在大规模应用之前还需要做长期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菌根是植物根系与菌根真菌形成的共生体,它能增强植物的逆境抗胁迫能力,有促进有机污染物降解和转化的作用。近年来很多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然而有关其降解和转化的机理目前仍不是很明确。介绍了国内外涉及菌根真菌对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降解机理的研究成果,为促进菌根真菌在土壤有机污染生物修复中的应用提供了基础信息。  相似文献   

14.
植被恢复过程中侵蚀红壤有机质变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基于2001年与2011年两期土壤样品数据,对江西省兴国县植被恢复过程中侵蚀红壤有机质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0年间,纯林、林草及林灌草结构下表层(0 ~ 10 cm)土壤有机质变化值分别为?-5.8、-0.1及8.0 g/kg,千枚岩、红砂岩及花岗岩成土母质发育的红壤表层土壤有机质变化值分别为8.7、-0.5及 -3.1 g/kg。植被垂直结构对表层土壤有机质的变化影响显著,主要是由于植被覆盖度及生物量的不同引起的凋落物量的差异所导致;土壤颗粒组成是表层土壤有机质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研究区表层土壤有机质的变化与黏粒含量的变化呈显著正相关(P < 0.05);此外,林下土壤侵蚀也影响着表层土壤有机质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有机污染物根际胁迫及根际修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何艳  徐建民  李兆君 《土壤通报》2004,35(5):658-662
根际环境及根际微生物是植物降解有毒有害有机污染物的基础。污染土壤植物修复的纵深研究产生了根际修复新技术。通过总结近20年来有机污染物胁迫的根际效应的研究,探讨了有机物污染士壤根际修复的可能性,为加强有机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调控研究及土壤有机物污染的原位修复提供有利信息。  相似文献   

16.
高寒草原坡面土壤活性有机碳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活性有机碳是土壤有机碳中最活跃的部分,在土壤碳循环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以西藏当雄高寒草原坡面为研究对象,对不同高度坡位上表层土壤(0~10 cm)活性有机碳(Labile organic carbon)含量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相同高度坡面不同位置上土壤活性有机碳和总有机碳含量差异较小,标准差分别为0.0273~0.1642和0.0301~2.2835之间;土壤活性有机碳占总有机碳比例在6%左右;随着坡位高度的升高土壤活性有机碳和总有机碳含量均呈增加趋势;回归分析表明,土壤活性有机碳与总有机碳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r=0.9383),回归方程为y=0.0763x-0.4634;与<0.002 mm粘粒含量呈正相关关系(y=0.0548x+1.4847),但相关性未达显著水平(r=0.6488);土壤总有机碳和<0.002 mm粘粒含量可以分别88.04%和42.1%地解释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植物残体向土壤有机质转化过程及其稳定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土壤有机质的数量和质量不仅是衡量土壤肥力状况的核心要素,其形成、转化及稳定过程还与全球气候变化密切相关。植物残体是土壤有机质的初始来源,但由于其腐解过程的复杂、多变性以及土壤有机质、微生物的高度异质性,植物残体向土壤有机质的转化和稳定机理尚不十分明确。本文介绍并讨论了近年来关于植物残体向土壤有机质转化相关研究的新发现,探讨了微生物源和植物源有机质对土壤有机质的贡献,概述了土壤有机质形成的微生物驱动机制,并综述了植物残体输入后土壤有机质稳定性的相关研究,最后对该研究领域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以期能够为科学地提高土壤的固碳能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谷俊  杨飞  李德成  宋效东  张甘霖 《土壤》2023,55(4):871-879
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和动态是有机碳输入输出平衡和土壤固持能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前者主要受生物气候条件控制,而后者则主要受黏粒及无机矿物等土壤理化属性的影响。本研究通过沿海拔梯度选择表土地形序列作为“自然试验场”,探究祁连山区SOC含量及组分变化的控制因素。研究发现:该地形序列土壤母质主要来源于黄土沉积,土壤黏土矿物以绿泥石和水云母为主,指示该区域的整体弱风化特征。在巨大的水热梯度影响下,地形序列内土壤成土强度差异明显,低海拔地区土壤含有碳酸盐,随着海拔上升,碳酸盐物质逐渐淋失,SOC和铁铝氧化物含量增加。进一步分析发现,铁铝氧化物是SOC含量及组分方差的主要解释变量。偏相关分析显示,当控制铁铝氧化物后,气候对SOC含量及组分的影响不显著。这表明气候对SOC的影响可能主要通过影响土壤属性,造成铁铝氧化物等属性的差异,间接影响SOC的长期固存,且该机制主要作用于矿物结合态有机碳(MOC)组分。本研究对理解SOC固存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动态响应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9.
实际污染土壤中有机污染物通常以复合污染状态存在,有机复合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过程及其作用机制显得更为复杂。土壤微生物类群多样,具有丰富的功能多样性。而有机复合污染物的降解通常由微生物组操控,通过微生物群落代谢网络完成污染物的去除。近年来,研究者逐渐关注有机复合污染土壤中微生物群落适应机制-微生物组转化过程-合成微生物组设计-原位微生物组修复等方面的研究,对认知污染土壤治理和修复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以具有代谢协同性及功能互补性的微生物组为切入点,系统阐述土壤中有机复合污染物的微生物组转化机制与调控原理等,探讨微生物组在复合污染土壤绿色可持续原位生物修复中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0.
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老化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久海  潘根兴 《土壤通报》2006,37(2):378-382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随着在土壤中时间的延长,其生物有效性和毒性会逐渐下降的现象被称为老化。老化对有机污染物的有效性和行为归趋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对国外有关老化对有机污染物生物有效性和可浸提性的影响,老化的机理和影响因素,以及老化后有机污染物生物有效性评价方法的研究作了概述。指出老化作为土壤对有机污染物修复的一种自然修复过程,可降低有机污染物的潜在环境风险,具有重要的环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