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采用免疫双扩散法及对流免疫电泳法研究了不同地区分离的兔出血症病毒及其与几株动物细小病毒之间的血清学关系。国内不同地区分离的兔出血症病毒同属一个血清型;兔出血症病毒与日本分离的兔细小病毒、小鼠细小病毒、犬细小病毒有一定的血清学关系;兔出血症病毒与大鼠细小病毒、猪细小病毒、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病毒无抗原关系。这为我国分离的兔出血症病毒归属于动物细小病毒的分类地位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兔出血症病毒提纯和多肽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采用了甘油-酒石酸钿梯度离心、琼脂糖4B层析和DEAE32离子交换层析等三种方法提纯兔出血症病毒(RHDV)进行比较,其结果发现DEAE32离子交换层析效果最好,获得的病毒纯度最高,经SDS-PAGE和W-Blot试验表明,RHDV只有一条蛋白多肽分子量为61KD,截然不同于以往国内研究报道的RHDV具有3-6条结构多肽等结果,在国内属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4.
兔出血症(Rabbit hemorrhagic disease,RHD),又称兔瘟,由兔出血症病毒(Rabbit hemorrhagic disease virus,RHDV)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传染性、高致死性的疾病。以呼吸系统出血,实质器官水肿、淤血及出血变化为特征。1984年,该病首先在我国爆发,随后朝鲜、韩国、意大利、德国、印度、法国、前苏联、西班牙、日本、美国和非洲等国家和地区相继有该病流行的报道。国内外学者从形态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对RHDV进行了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5.
6.
7.
兔病毒性出血症(Rabbit Haemarrhagic Disease,RHD),是一种新发现的兔烈性败血性传染病。本病传染性强,潜伏期短,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自84年首次报道江苏省无锡等地区暴发本病以来,给养兔业造成较大经济损失。自刘胜江等(1984)证实本病为病毒所致之后,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并建立了许多诊断方法,其中以快速血  相似文献   

8.
兔出血症病毒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兔出血症(Babbit hemorrhagic disease,RHD)俗称兔瘟、兔出血热,是由兔出血症病毒(Rabbit hemorrhagic disease virus,RHDV)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传染性、高致死性的疾病。以呼吸系统出血,实质器官水肿、淤血及出血变化为特征。1984年2月,该病首先在我国爆发,随后朝鲜、韩国、意大利、德国、印度、法国、前苏联、西班牙、日本、美国和非洲等国家和地区相  相似文献   

9.
兔出血症病毒适应细胞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兔出血症病毒感染家兔能致家兔急性死亡。尽管目前已有各种灭能组织苗可供应用,但由于制苗需耗用大量兔子等原因,使疫苗大规模生产受到一定的限制,故进行病毒适应细胞的研究工作,不仅对研制灭能细胞苗、降低制苗成本具有经济价值,而且也为进行研究病毒特性(需用较多的病毒材料)时提供了方便。本文就我们用病毒接种各种细胞’在细胞上传代后的血凝价变化情况,以及回接兔子后的反应结果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应用聚乙二醇(PEG)沉淀、离子交换层析等方法提取和纯化兔出血症病毒;用酚-氯仿、异戊醇等抽提病毒核酸,再以RNase和DNase分别酶切处理病毒核酸后,经Agarose核酸凝胶电泳分析,结果表明,兔出血症病毒的核酸类型为RNA。  相似文献   

11.
12.
兔出血症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兔出血症是由兔出血症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病死率可高达100%,给养兔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近年来,随着对其研究的不断深入,在病毒分子生物学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文章主要从基因组结构及功能、编码的结构蛋白与非结构蛋白、基因疫苗等方面系统阐述了兔出血症病毒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进展,同时,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和展望。为进一步研制兔出血症病毒基因工程疫苗及诊断试剂提供理论基础,以期能更有效地防治此病。  相似文献   

13.
作者进行了感染试验和疾病的传播试验,用大约100个兔出血症病毒粒子成功地作了联结感染,而无苍蝇的情况下距离仅50cm,没有发生传播。被死兔的病毒污染后七小时,这种虹彩苍蝇(phormia spp)则将兔小血症病毒传播到隔离笼内的易感兔体中。试验结果表明,苍蝇传播病毒是本病流行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兔出血症病毒属于杯状病毒科,兔病毒属的成员之一,能够引起家兔的典型兔病毒性出血症。2010年,研究学者首次在法国发现一例非典型兔出血症疫情,该病原与经典兔出血症病毒(Rabbit hemorrhagic disease virus,RHDV)基因序列差异明显,被称为RHDV2。研究发现该病原能够与经典RHDV发生部分交叉免疫保护,该病原能够感染幼龄家兔而且是唯一一个能够跨物种感染的兔病毒属成员。该病的迅速传播,严重威胁了以兔为中心的生态平衡。目前,该病毒尚未在国内有报道,但是不排除潜在的隐性感染。因此,对该病原的分析研究对于控制该病原的传播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兔病毒性出血症是由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引起的高度接触传染性、急性、致死性的传染病,以传染性极强、呼吸系统出血、肝坏死、实质脏器水肿、淤血及出血性变化为特征,其潜伏期短、发病率和死亡率高,是兔的一种毁灭性传染病。本病的传染源是病兔和带毒兔,可经消化道、呼吸道、伤口和黏膜直  相似文献   

16.
选用十种动物(鸡、鸭、鹅、鸽、大鼠、小鼠、豚鼠、兔、绵羊、公牛,每种5个个体)和人(“O”型)的血液,用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法监测红细胞悬液的配制,分别在4℃、22℃、37℃条件下,对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进行微量HA试验,并对人工感  相似文献   

17.
ELISA检测兔出血症病毒抗体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人“O”型红细胞吸附解脱法提纯制备的兔出血症病毒抗原,成功地建立了ELISA检测兔出血症病毒抗体的方法。实验证明,该ELISA方法敏感、特异,与HI试验结果有极好地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在兔出血症病毒发病区及时给尚未发病的兔注射灭活疫苗能有效地控制该病传播。在注射灭活疫苗一周内,不能自血清中检出特异性抗体,而在4小时后即能自血清中检出高滴度内源干扰素(IFH),其平均滴度为9000u/ml,最高滴度可达20000u/ml,一周后,血清中仍能检测出高滴度的 IFN;于注射灭活疫苗后25~30天才能检测出特异抗体的存在,其血凝抑制效价为1:1280~1:1600。结果证明,在注射灭活疫苗后的早期,在体内主要诱生了内源 IFN 而防止了该病毒的进一步感染;而在后期,是由于特异性抗体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兔病毒性出血症是由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RHDV)引起的急性、败血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感染病兔多在48-72小时内死亡,给养兔业造成的威胁日益突出。因此,及时准确地对RHDV进行诊断已经成为防治该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介绍了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基因组特点及编码蛋白,论述了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包括RT-PCR方法、多重PCR、套式RT-PCR方法、荧光定量RT-PCR方法和环介导等温扩增方法,并就其基因工程疫苗方面的研究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