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8 毫秒
1.
矮秆小麦XN0004的矮秆基因Rht21的染色体臂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XNOOO4是青431与小偃6号杂交选育的一个新的具有部分矮秆显性效应的小麦新矮源品系。和高秆亲本相比,其杂种F_1代的降秆作用平均为13.8%,对外源赤霉酸反应不敏感,在杂种小麦研究中,其配合力优良,增产显著,穗粒数增加,抗倒能力增强,收获指数提高等,无某些矮源对杂种F_1产生的不良效应,是杂种小麦比较理想的矮秆亲本,可作为常规育种的优良矮秆品种资源。用中国春缺—四体和双端体分析的方法,对XNOOO4丰矮秆显性基因进行了染色体定位,证明其矮秆显性基因位于2A染色体的短臂上,是一个不同于世界上已定位的20个Rht基因的新矮源,故暂定名为显性矮秆基因Rht21。  相似文献   

2.
1978—1982年在本校农场和温室,对小麦“矮变1号”和“大姆指矮”的矮秆遗传进行了研究。 试验结果表明,矮变1号与高秆亲本杂交,其F_1的株高均低于亲本平均值。F_2的株高分离比例基本符合1矮秆:2中秆:1高秆的比例。F_1用高秆亲本回交,回交一代的株高分离比例,完全符合1中秆:1高秆的比例。矮变1号的矮秆遗传主要是受一对不完全显性矮秆基因所控制。 矮变1号的矮秆遗传和大姆指矮相似,但它的显性矮秆基因效应大于大姆指矮,因此,它是一份有价值的矮秆材料。  相似文献   

3.
对5个部分显性矮秆小麦的杂种优势分析表明,半矮秆杂种小麦存在明显的产量优势,其中具有正向超亲效应的组合占76%,超亲优势平均为11.8%,以本地推广品种小偃6号为对照,超标组合为100%,超标优势平均24.86%,以新育成品种陕213为对照,超标组合为48%,平均超标优势8.75%;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分析表明,超亲优势大小次序为穗粒数>千粒重>穗数。穗粒数优势较强是半矮秆杂种小麦的一个特点。对8个农艺性状配合力的分析说明,0004和5746配合力最好,其次为7539-2和矮特早。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世代平均数分析的多元回归法对中国高梁地方品种的株高进行了研究,并对杂种F1代株高的表现作了分析。结果表明,杂种F1代株高平均倾向高秆亲本,但优势不明显;中国高梁株高加性效应占绝对优势,平均达到总遗传平方和82%以上,显性效应和上位性效应在某些组合显著存在,上位性效应比显性效应显得更加重要;不同组合加性,显性效应值不同,甚至有正负区别。因此,在选配中矮秆杂交种时,要选配好组合及其亲本。  相似文献   

5.
利用5×4格子方的20个小麦杂交组合的F1杂种及其相应的亲本材料,研究了株高,千粒重等6个性状的显性程度,亲子关系,配合力及遗传力,结合本研究结果,重点对蚰包,农林10号衍生物冬协2号和G-230,以及矮变一号等几个矮秆亲本及其组合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6.
籼稻矮泰引-3矮生性的遗传分析与半矮秆基因的鉴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研究籼稻特矮生材料矮泰引-3的矮生性遗传,将其与高秆品种南京6号杂交,杂种F1表现为高秆,F2群体中高秆个体、半矮秆个体和矮秆个体的分离比例符合9:6:1的分离比,表明矮泰引-3的矮生性状受2对独立遗传的隐性主效半矮秆基因控制。选取F2群体中的半矮秆个体与南京11号测交,根据测交结果将与sd-1不等位的半矮秆株系鉴别出来,并将新的矮秆基因暂命名为sd-t2;将携带sd-t2的半矮秆株系与南京6号回交,BC1F2的分离情况佐证了sd-t2的遗传效应的确表现为半矮秆。对BC1F2中分离出的3个半矮秆株系的种子进行赤霉素(GA3)溶液的苗期处理,幼苗生长状况表明sd-t2对外源GA3处理敏感。  相似文献   

7.
“矮败”小麦的选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矮变1号是陕西省西安市农科所从小麦品种矮秆早中选出的矮秆天然突变体,是小麦重要的矮源之一。太谷核不育小麦是一个显性核不育材料,已广泛用于我国的小麦育种实践、为更有效地利用太谷核不育小麦,我们以本院品资所贾继曾提供的矮变一号小麦为父本、核不育有北京13号等为母本进行杂交,F_1代选择矮秆不育株授以北京837等的花粉。在测交后代的5216株群体中,高秆不育的2632株,矮秆可育的2538株,高秆  相似文献   

8.
70年代初,北京地区率先育成半矮秆冬小麦秆冬小麦优异种质-蚰包/036/山前,因其矮秆性与抗病性,抗寒性,高产,优质等优良性状结合于一体,被北京地区特别是黄淮麦区育种单位广泛利用。本文着重总结在选育过程中得到的一些启示,如矮秆亲本的选择,亲本性状成分的比例及重视杂种第三代的利用等。  相似文献   

9.
近等基因系法对小麦显性矮源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开拓小麦育种新矮源,克服自小麦矮化育种“绿色革命”以来,仅使用Rht1、Rht2、Rht8等少数几个隐性矮源的局限性,为选育高度集约化的小麦新品种提供条件。【方法】将国内外已定名的5个显性矮源Rht10、Rht3、Rht12、Rht21、奥尔森矮(Olesen dwarf)和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培育与征集的7个致矮力弱的显性矮源回交导入4个中、高秆(85~105 cm)轮回父本品种(BC4F1),建立了4套矮秆基因的近等基因系。2005~2006两年,在非竞争群体条件下开展了近等基因系的多因素品系比较试验,研究矮源及轮回父本遗传背景两个主因素对近等基因系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效应。【结果】12个显性矮源在本试验统一遗传背景条件下株高为37.9~74.3 cm,显性矮源的株高与其株粒重呈高度正相关(r=0.8884),株高每上升1 cm,则株粒重增加0.24 g。随显性矮源株高的提升、致矮力减弱,其近等基因系的农艺性状得到改善。显性矮源的株高提升到60 cm以上时,即有可能达到和超过中、高秆轮回父本的单株生产力,从而作为新型矮源应用于小麦矮化育种。此外,12个显性矮源具有一致的延迟早熟轮回父本抽穗以及降低轮回父本千粒重的多效性效应,这些不利的多效性效应可以通过轮回父本遗传背景的修饰作用加以改良。【结论】株高在50 cm以下的强致矮力显性矮源,难以直接用于小麦育种,但通过矮秆主基因突变以及特殊遗传背景的修饰等途径可以衍生出株高呈不同程度提升、以致达到70~80 cm理想株高的弱致矮力显性矮源。加强株高提升的弱致矮力显性矮源的研究是将显性矮源应用于小麦杂交育种的有效途径。推荐株高在60~75 cm的弱致矮力显性矮源SW07、SW05、女水妖矮、SW02、Rht21用于小麦矮化育种。  相似文献   

10.
小麦品种抗穗发芽性及其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NCⅡ设计,对4个抗穗发芽亲本和3个易发芽亲本配制含正反交的不完全双列杂交组合。在开花后35天用整穗保湿法鉴定其中F1的穗发芽率,同时测定开发花、株高、主穗粒数和千粒重。结果表明,诸性状正反交差异不显著,而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参试亲本中,红皮亲本穗发芽率的配合力效应显著小于白皮亲本。红皮亲本中,西风小麦的穗发芽率低,一般配合力效应小,特殊配合力方差亦小,而且早熟性和矮秆性  相似文献   

11.
杂种小麦及其亲本选择上几个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91 ̄1993年度进行多类亲本两两配组杂交。经对F1代测产和有关性状的调查分析,初步明确:(1)目前本区杂种小麦的株高以接近80cm为宜;(2)成穗数和穗粒重对产量有较大的正效应,同时穗数和株高与产量存在较大的表型相关,相比之下穗数是影响产量的最关键因素;(3)矮秆类亲本和大穗大粒类亲本的组配产量水平较高,对其进一步研究还发现:其一,单产一般配合力较好的亲本究竟以哪个产量构成因素的优势为主因亲  相似文献   

12.
矮败小麦是太谷核不育基因 Ms2和矮秆基因 Rht10紧密连锁体,是一种具有矮秆标记性状的显性核不育新材料。其独特之处在于不育株接受任一非矮秆父本的花粉,后代总是分离出一半矮秆不育一半高秆可育。这在遗传育种中有极其重要的实用价值。为了利用好这个宝贵材料,我们用矮败小麦不育株为母本,40个普通小麦品种(系)为父本四年内连续回  相似文献   

13.
利用矮败小麦建立高效育种技术新体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矮败小麦是我国特有的遗传资源。它结合太谷核不育小麦雄性败育彻底和矮变一号降秆作用强的特点于一体,其后代总是有一半靠异交结实的矮秆不育株和一半靠自交结实的非矮秆可育株,是理想的轮回选择工具。以矮败小麦为基础,轮回选择为核心建立了一套小麦高效育种技术新体系,为不同生态区域不同改良目标的小麦育种提供了成熟的技术平台。  相似文献   

14.
选择利用RHT1,RHT2和RHT8,RHT9矮秆基因,采用多交,互交,聚合杂交方法,经多年选择选育出一系列矮秆,农艺性状好,适于CHA杂交制种的6个矮秆品系做亲本,进行杂交组9个矮×矮类型的矮直CHA杂种小麦。1993-1995年两年内在一般管理下对9个矮秆CHA杂种小麦产量及产量因素进行优势及相关分析:有4个杂种小麦产量超标,最高6.1%,穗粒数普遍增多,亩穗数减少,千粒重增减不一,穗粒理增加  相似文献   

15.
采用NCⅡ设计,用6个不同株高类型(高、中、矮各2个)八倍体小黑麦作母本,用含Rhtl,Rht2,Rht3,Rht10,和RhtlRht2Rhty的5个小麦矮源作父本配制30个杂交组合,通过F_1的显性度(D值)、降秆强度(R值)及F_2株高分布频率,分析了Rht基因在不同株高类型八倍体小黑麦中的反应。主要结果为:1)不同矮秆基因对高、中、矮秆小黑麦降秆趋势一致,即对高秆小黑麦降秆效果最强,中秆次之,矮秆最弱,而不同矮秆基因降秆作用大小顺序为:Rht10>Rht3>Rht1Rht2Rhty>Rht1Rht2.2) 各矮秆基因在F_2染色体数分布不平衡的遗传背景下表达基本正常,Rht10、Rht3显示以矮秆为主的高低峰分布,农林10号、OlesenDwarf显示正态分布,3)连续回交能提高矮秆小黑麦株的选择效率。  相似文献   

16.
水稻半矮秆新品系RA73的株高遗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新的半矮秆品系RA73与其它4个不同株高的品种Lemont(半矮秆)、L202(次半矮秆)、Katy(次半矮秆)和Bond(高秆)组成一组完全双列杂交试验。于1994年和1995年对亲本、F1和F2进行中子辐射而得到的半矮杆品系RA73,控制其株高的原因,与半矮秆品种Lemont具有的sd-1半矮秆基因是不等位的。  相似文献   

17.
以大拇指矮(Tom Thumb)为矮源,通过杂交和连续回交育成了显性矮秆系及其不育系。不育系矮化对育性的恢复没有不良影响,也不影响繁殖和制种。用显性矮秆不育系配制的杂种,F_1株高接近中亲值。讨论了显性矮秆同型系的株型松散、叶片宽而深绿和抗病性差等问题,这些性状须进一步改良。大拇指矮成熟后期籽粒内α-淀粉酶活性低的特性,可能用于改进T型不育系的种子质量和杂种小麦面粉的加工品质。  相似文献   

18.
作者对历史上主要的小麦矮秆品种的育成经过和系谱进行了研究,认为:日本的小麦品种赤小麦(Akagomughi)和达玛(Daruma)为矮秆品种的主要矮源,其所衍生的矮秆品种遍及世界各地,为世界小麦单产的普遍提高起了重要作用。其在历史上的衍生品种中有两个品种(Chenab和Olesen Dwarf)综合了它们的矮秆基因,为极其重要的矮秆资源。我国大多数矮秆品种和矮源都含有它们的血缘。  相似文献   

19.
一种籼稻新矮源的分离和遗传鉴定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目前生产上推广的半矮生性籼稻品种,均受隐性主基因sd-1控制。为寻找新的矮源,将矮秆籼稻双矮与高秆籼稻品种南京6号杂交,F#-2代中分离出高秆、半矮秆和矮秆(双矮型)三类植株,比例为9∶6∶1,表明双矮的矮秆性状受两个不等位的隐性主基因控制。通过以携有主基因sd-1的半矮秆水稻品种南京11号与F#-2代中的半矮秆个体成对测交和自交分离,获得了一种新的矮秆主基因单独控制的半矮秆系新桂矮。该基因被定名为sd-g。从系谱分析,sd-g渊源于华南晚籼品种桂阳矮1号。sd-g的发现,说明半矮秆籼稻的矮秆基因位点至少有两个,常见半矮秆品种南京11号的基因型可定为sd-1 sd-1 Sd-g Sd-g,高秆品种南京6号为Sd-1 Sd-1 Sd-g Sd-g,新桂矮为Sd-1 Sd-1 sd-g sd-g,双矮为sd-1 sd-1 sd-g sd-g。  相似文献   

20.
对5个小麦亲本双列杂交的分析表明,小麦未成熟胚的离体反应是受到复杂遗传控制的,其基因作用以加性为主,在研究的性状上,愈伤组织分化率一主要性状具有相对较高的遗传力。各性状的杂种F1的表现不尽一致,合子胚提早萌发率和根诱导率两性状表现了较大的杂种优势,而愈伤组织分化率则表现倾低亲遗传。在愈伤组织诱导率,合子胚提早萌发率,愈伤组织分化率,体细胞胚数目Ⅱ等性状上存在着正反交差异,杂种F1的表现受杂交组合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