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通过对近10年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相关文献的研究,分析了各学者从内容和制度层面对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界定,总结了基于价值制定补偿标准的理论研究,包括补偿营林成本、补偿营林成本和利润以及补偿林木经济损失3种观点,并汇总了各地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的实证研究,总结了基于效益补偿的生态、经济以及社会方面的影响因素,并展望了该领域研究补偿标准的计量、分类补偿、分阶段补偿等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制订合理的价值补偿标准能够有效促进森林生态产品供给, 对于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增加社会福利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在对森林生态产品的内涵和特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运用经济学理论解释对供给的森林生态产品进行价值补偿的必要性; 基于劳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与均衡价值论对森林生态产品价值补偿标准进行理论探讨; 明确森林生态产品价值的最低、最高朴偿标准, 综合考虑对价值补偿标准产生影响的动态因素, 提出科学、可行的价值补偿标准综合测算模型。  相似文献   

3.
该调查主要通过半结构访谈,系统了解了湖南省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试点项目实施情况;总结了试点主要经验;深入剖析了当前及潜在的矛盾与主要问题。调查结果表明:试点工作进展顺利,生态效益补助政策深受基层林业部门和广大群众欢迎。但是存在着森林生态效益补助的政策目标不甚明确、项目实施过程主要沿用传统工作方法、对农民的利益关心不足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长江上游流域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长江上游四川、青海、贵州和云南等四省为调查区域,以流域森林生态效益补偿为调查对象,选择居民(林农)、非政府组织和政府管理部门等相关利益方为样本,对调查收回的279份样本进行整理,系统分析了各相关利益方对流域内生态效益补偿现状的认识、看法,并总结归纳了各相关利益方对生态效益补偿的共识与分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立多样化生态效益补偿手段,吸收相关利益方参与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构建以及中央政府加大扶持力度等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5.
如何加快我国森林认证的进程是当前我国林业企业和政府面临的难题之一。在是否实施森林认证的决策中,虽然企业对财务效益最大化的追求起主导作用,但政府的支持与推动也是森林认证广泛、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分析并比较了森林认证的成本与收益,从促进林业企业财务效益可补偿性、相关性、持续性和增长性的角度去设计森林认证激励补偿机制,以期为推动林业企业森林认证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6.
运用价值循环理论分析河南省不同类别森林生产的价值循环特点,探求当前情况下不同森林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得出了对生态类森林必须实施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才能保障其不断扩大再生产,实行森林分类经营制度和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才能使不同类型的森林生产实现价值的完全循环.测算出河南省当前生态类森林的生态效益补偿标准为360元/a.hm2.  相似文献   

7.
从科尔沁区森林资源现状分析林业生态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介绍科尔沁区森林资源现状,分布特点,分析评价近年来的林业建设,并依此建议科尔沁区今后生态建设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贵州省防护林资源生态效益评估主要是对涵养水源价值评估、保育土壤价值评估和固碳供氧价值评估。通过计算,全省防护林生态效益理论评估价值为198.02亿元,2005年现实支付能力为53.4654亿元,平均现实支付能力为4600元/hm^2,只占理论评估值的27%。  相似文献   

9.
上海城市生态分区与城市森林布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作为人口主要集中居住的地区 ,其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已经受到普遍关注。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健康、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城市是全球人类的共同理想。通过建设城市森林来改善城市环境 ,维持和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 ,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 ,促进城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是现代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标志 ,城市森林是城市有生命的基础设施之一 ,对城市生态环境改善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从上海市的自然生境条件、环境质量状况、生态敏感区的分布、城市化程度等方面进行城市生态分区 ,同时根据水系及道路交通系统的等级 ,提出上海城市森林布局的建议和依据  相似文献   

10.
结合现行经济学理论界对森林价值的评估,针对高保护价值森林的特征,从生物多样性和生态服务功能两方面对北京市高保护价值森林的价值评估方法进行探讨.结合效用论、边际效益论等理论,根据实地情况,运用支付意愿法、补偿法、替代法等,从森林的实用价值和精神文化价值等方面作了评估方法概述.  相似文献   

11.
结合现行经济学理论界对森林价值的评估,针对高保护价值森林的特征,从生物多样性和生态服务功能两方面对北京市高保护价值森林的价值评估方法进行探讨。结合效用论、边际效益论等理论,根据实地情况,运用支付意愿法、补偿法、替代法等,从森林的实用价值和精神文化价值等方面作了评估方法概述。  相似文献   

12.
鄂尔多斯市森林资源现状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鄂尔多斯市森林资源为研究对象,以8个旗区为统计单位,从森林资源的总面积、森林覆被率、树种结构、所有制结构等方面进行统计,通过层次分析法,建立层次分析结构;经过系统分析对研究区森林布局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鄂尔多斯市森林总量和蓄积量在明显增加,其中幼林面积占森林总面积的58%,近、成、过熟林比重偏小;林种主要为防护林,其...  相似文献   

13.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理论,以黄龙山分布的油松林、油松+辽东栎林、辽东栎林和白桦林4种森林群落类型为例,选择反映森林群落基本特征的种群更新潜力、林地土壤肥力、林地生产力、物种多样性和人为干扰这5项指标(共15个因子),构建森林群落稳定性评价模型,通过计算该评价模型的隶属函数值来评判森林群落稳定性.结果表明:黄龙山4种主要森林群落稳定性表现为辽东栎林>油松+辽东栎林>油松林>白桦林,评判结果符合当地森林群落发育状况;评价模型中评价因子的选择反映了森林群落稳定性的基本特征,突出了常用方法对群落调查获取的林业数据的应用;评价过程避免了繁琐的数学计算,可操作性强,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基于5项指标的模糊综合评判的森林群落稳定性评价模型可以应用于森林群落稳定性评价.  相似文献   

14.
将衡量森林生态功能区森林生态系统适应性管理效果的指标分解为气候调节、生态保持、产品供给、休闲服务4项,通过主成分分析计算得到各个指标的重要性; 利用VAR模型分析黑龙江省大小兴安岭森林生态系统适应性管理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影响; 根据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得到森林生态系统适应性管理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动态关联关系,据此给出若干提高森林生态系统服务水平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以新疆塔城地区为例,用生物量的方法,分树种、龄级分析探讨塔城区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第一轮补助到期生态林所获得的碳汇效益,进而对新疆退耕还林碳汇效益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新疆退耕还林工程具有巨大的固碳能力,碳储量为476万t;以瑞典碳税法计算,碳汇效益为57.1亿元。  相似文献   

16.
由于气候和地理条件等因素的限制,陕北地区水土流失问题严重,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水土保持理念与黄土高原地区景观规划设计结合的研究对于这一问题具有重要意义。陕西榆林市榆溪河生态公园项目存在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西北干旱地区降水量少,水资源短缺;土壤沙化严重;植被种类单调,缺乏景观性。针对现状问题,基于水土保持的理念提出蓄水以涵养水源、保土并改良土壤、植物修复生态3种景观措施预防水土流失,保护水土资源,以期通过实际案例探索陕北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地区的景观规划研究。  相似文献   

17.
森林保险具有分担农户林业经营风险、扩大林业融资规模的显著作用。文中利用对江西、湖南、陕西和福建4省农户的647份调研数据,对农户参与森林保险的需求进行实证分析,利用Logistic模型对包括林业自然灾害在内的影响农户参与森林保险的各项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林业自然灾害、受教育程度、健康状况、家庭外出打工人数、家庭人口规模、林地面积、林业收入占比、参加合作组织情况对森林保险需求的影响在不同省份显著不同,其中林业自然灾害对农户的森林保险需求呈显著影响的省份为福建和湖南。  相似文献   

18.
生态县的评价指标和方法是衡量城市生态规划、建设、管理成效的主要依据。笔者以山西省长治县为例,探讨了全排列多边形综合图示评价法在生态县建设评价中的应用。结果表明:长治县生态县建设综合指标在2008年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发展能力较弱,部分指标与生态县建设的指标要求差距较大;到2010年长治县的综合指标有明显的增幅;在2015年将逐步达到综合指标的要求;到2020年,长治县的生态建设将会稳步向前,部分指标会超出指标要求,并且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9.
文中以环境伦理观为思想基础,以伦理矩阵为研究方法,通过专家指导并结合公众参与,结合我国自然保护地特点对经典伦理矩阵进行调整,以生态环境、法律机制、管理机制、社区机制作为主要利益群体,以趋利、避害、尊重自主、公正正义为伦理原则构建自然保护地生态保育机制判断矩阵;通过判断矩阵识别我国自然保护地生态保育机制发展的伦理困境,并根据解析结果构建决策矩阵,进而提出我国自然保护地生态保育机制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20.
As the collective forestry property system in China has developed in recent years, the difficulty faced by forestry households (the main managers of Chinese forests) in securing loans has received extensive attention. To address this problem, we should follow the bottom-up principle and undertake effective measures based on a clear understanding of forestry financing.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a questionnaire, this article investigates and analyzes the credit demand in forestry households, lending channels, scaling, time limits, loan usage, and cost structures.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funding deficits contribute to the intense demand for loans. The salient characteristics of foresters’ credit demand indicate that such demand is typically large-scale and of long duration—particularly when compared with the credit demand of common farmers. Loans to foresters are used for production purposes and mainly come from formal financing. The structural dislocation of current forestry loan products has resulted in a demand for forestry farming credit that is difficult to satisfy. Therefore,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credit services and optimizing loan product structures would help foresters and the Chinese forestry indust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