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棉花栽培方式长期以来以裸地直播棉为主。但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水平的不断发展,耕作制度发生了很大的改革。棉花的育苗移栽和地膜覆盖栽培亦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然而究竞哪种方式易于获得高产、稳产,高经济效益,各种方式的生育特性有何不同,目前国内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尚少。本文试图通过对地膜棉、营养钵育苗移栽和裸地直播棉在不同种植密度下的生育特点和经济效益进行研究。以为棉花高产低耗提供较为适当的种植方式与技术资料。  相似文献   

2.
麦后直播棉是棉花生产发展的方向。以泗抗1号为对照,选用不同熟性的常规品种在长江下游棉区进行大田麦后直播试验;并与移栽方式进行比较,分析不同品种的生育进程、农艺性状、干物质累积与分配、产量和品质性状,筛选适宜长江下游麦后直播种植的品种。结果表明,与移栽方式相比,直播棉花生育进程推迟,果枝、果节和成铃减少,铃重降低,霜前花率低。泗抗1号直播条件下营养与生殖生长协调,产量稳定但高产难。中棉所60直播条件下营养与生殖生长不够协调,产量低。中ZM6302生育进程快于泗抗1号和中棉所60,霜前花率和子棉产量也与这两品种相当。中棉所50生育进程快,霜前花率大幅度高于其他品种。因此,中ZM6302和中棉所50是该区较适宜的麦后直播棉花品种。  相似文献   

3.
在新疆枣棉间作种植模式下,选用多个棉花品种通过比较分析不同指标,以筛选出适宜新疆枣棉间作种植模式的棉花品种。结果表明:枣棉间作对各品种开花期生育进程无显著影响,但开花期至吐絮期生育进程延长;同时影响棉花农艺性状,伏前桃比例降低,伏桃及秋桃比例升高,中下部结铃占75%以上,内围铃占80%以上;对产量影响显著,主要影响单株结铃数,其次是铃重和衣分。综合分析认为,新陆中36号、中棉所43、品系6011、新陆早50号产量表现较好,适宜枣棉间作种植。  相似文献   

4.
利用鲁北冬闲棉田发展棉饲两熟种植模式,可以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产生显著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对棉饲两熟制的生产流程、棉花的品种选择、生产管理及饲草的品种选择、田间管理进行总结,为鲁北棉饲两熟制生产及技术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南疆早熟棉免地膜栽培技术生产试验示范结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索通过早熟棉免地膜种植方式来彻底解决地膜对土壤和机采棉原棉污染问题,在南疆多年多点的免地膜栽培技术试验基础上开展了生产示范试验。结果表明:通过发挥早熟棉花品种主要生育进程发育时间短的优势,能解决南疆棉花无膜栽培条件下生育期偏长的问题;播种滴水出苗技术能大幅提高免地膜栽培方式下田间出苗率;同时结合苗期化调和水肥管理等综合技术来提高南疆棉花免地膜种植产量具有可行性。继续研究示范推广此项技术,在保护生态环境、降低能源消耗、促进机采棉生产发展、提升机采棉品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棉田种植结构调整,麦后移栽棉在湖北省发展很快。与麦套棉相比,麦后棉迟播、迟栽、晚发、晚熟,棉花生育进程后延,有效现蕾、开花结铃期缩短,影响棉花产量的提高和品质的提升。湖北省农科院经作所通过麦后棉生产调研,开展试验示范,制订技术规程,取得了阶段性研究成果,并集成为选用早熟品种、安全除草、机械覆膜、增加种植密度、合理运筹肥水、全程化调、协调生育等麦后移栽地膜棉关键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7.
在自然生态条件下,以中棉所49为试材,分析了6种不同施氮模式对棉花生育进程、农艺性状、SPAD、IAI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探讨了不同施氮模式下棉花种植经济效益。结果表明,在南疆生态条件下,种植滴灌田陆地棉最佳施氮量为每667m~20kg。该施氮量下,棉花农艺性状综合水平优于其他群体,SPAD、LAI表现良好,经济产量高,成本较少。同时,提出种植棉花简化节本的多项指标,为确定棉花高产栽培措施及建立棉花简化节本种植模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通过设置不同施肥方式,研究吾尔利微生物生态肥对棉花生育进程、产量性状、品质、抗病性及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2(施用吾尔利微生物生态肥1350 kg/hm2)效果最好,棉花生育进程快于常规复合肥处理,可有效地促进棉花的生长发育、增强棉株抗病力、减少蕾铃脱落、增加结铃、提高籽棉产量和纤维品质。  相似文献   

9.
鲁北棉田属于典型的旱碱地,适于棉花生长。采用棉花-赤松茸大田种植方式可有效解决植棉效益低、种植赤松茸用工多及棉花秸秆利用的问题。结合鲁北盐碱地赤松茸的生产条件,分析了鲁北地区利用棉花秸秆大田生产赤松茸影响出菇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0.
正近年来,由于植棉比较效益降低,棉花种植面积呈萎缩态势。因地制宜创新棉作制度和提升棉田耕地质量,构建高效的棉饲连作产业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民收益,是稳定棉花生产的重要举措。鲁北植棉区尝试棉饲连作模式,提高了种植效益,形成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高效种植技术。  相似文献   

11.
试验使用以苎麻为主要原材料制成的苎麻地膜在桃源县棉区进行了棉花栽培试验,试验安排普通塑料地膜和无地膜覆盖栽培为对照,分析总结了三种不同栽培方式对棉花生育进程和生育期、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及两种地膜降解情况。试验结果表明:塑料地膜不能降解,苎麻地膜覆盖能降解,两种地膜对棉花生长发育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且增产效果接近,苎麻地膜增产6.0%、塑料地膜增产6.8%。  相似文献   

12.
为了赣北植棉区棉花种植全程机械化的实施,通过从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江西省棉花所等科研院所引进了6个棉花品种,在赣北地区的彭泽县芙蓉墩镇棉花机采棉示范基地开展适于机采棉品种筛选试验,并使用机采棉的栽培管理措施,筛选出适宜赣北植棉区栽培的机采棉品种。综合产量和生育特性结果表明:夏早3号为适合赣北植棉区油后或麦后直播一年两熟栽培机采棉品种。  相似文献   

13.
(一)苗情观察的主要结果: 1、初步观察了解,我区棉花目前的当家品种的生育进程和生育期,大致如表一: 棉花的生育进程和生育期受气温、日照、降水量、土壤、肥料和管理等的影响很大。上表说明:今年丰城、高安县部份棉花是早播晚发的。 2、初步观察了解到棉花长势长相的形态指标和生育状况的关系;棉株的主茎日增量、红茎比、叶位,叶角、叶面系数、叶色、倒四叶(功能叶)宽,长度和蕾铃消长、三桃比例、内外围桃、蕾铃脱落率等,都是棉花生育过程中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以及生理上是否正常的外部形态上的反应。以主茎日增量为例,见下图:  相似文献   

14.
麦棉两熟不同种植方式的产量与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大麦棉花套栽种植模式为对照,设置麦棉两熟不同种植方式,在大田试验条件下,比较分析了不同种植方式的棉花产量和两熟效益。结果表明,传统的营养钵育苗麦套移栽棉产量和效益均最高;走后基质育苗移栽棉产量和效益低于套栽棉,但略高于走后营养钵育苗移栽棉;麦后中熟直播棉产量和效益均最低,走后早熟直播棉产量与走后营养钵育苗移栽棉相当、但效益与营养钵育苗走套移栽棉相当。在当前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及劳动力成本逐年攀升的形势下,走棉套栽种植方式必将会被生产淘汰,麦后棉适宜于机械化与轻简化,将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杨平华 《中国棉花》2001,28(7):36-37
近年来 ,随着农业种植结构调整 ,潜江市棉花种植方式由麦套棉为主迅速向油棉连作转变 ,面积逐年扩大。 1 999年油后移栽棉面积仅 1 466.7hm2 ,占棉田面积 8.8% ,2 0 0 0年油后移栽棉面积发展到7333.3hm2 ,占棉田面积 41 .7% ,其中市属种植面积 580 0 hm2 ,占棉田面积 63%。从 2 0 0 0年起油棉连作将成为潜江市棉花的主要种植方式。因此 ,研究油后移栽棉的生育特点及高产栽培技术 ,对夺取油棉双高产至关重要。1油后移栽棉增产机理1 .1棉花具有自我调节和自我补尝能力强特性棉花喜温好光 ,具有无限生长的习性 ,全生育期长 ,生长发育的可塑性强…  相似文献   

16.
枣树与棉花间作对不同棉花品种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枣棉间作对中棉所43、中棉所49、新陆中26、新陆中36、新陆早50和品系6011的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枣棉间作对不同棉花品种苗期和现蕾期生育进程无显著影响,但延长开花期至吐絮期生育阶段,叶面积指数不同程度降低.不同棉花品种产量显著降低,主要原因是单株结铃数下降;其次是铃重和衣分.综合分析认为新陆早50、中棉所43农艺性状及产量表现较好,适宜枣棉间作.  相似文献   

17.
地膜棉的生育特点及其针对性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花地膜覆盖作为一项新的、具有突破性的技术已在全国大面积推广。由于地膜棉生育进程提早,改变了棉株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生育状况,形成新的棉株成铃时空分布。所以不仅在盐碱地、粘土地和麦棉套种中使棉花优质高产,而且在高水肥地上也取得  相似文献   

18.
赴山东惠民考察抗虫杂交棉的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山东省人杰地灵 ,物产丰富 ,农业生产颇具特色。寿光蔬菜济宁米 ,烟台苹果莱阳梨 ,泽山葡萄乐陵枣 ,荷泽牡丹香千里。如今 ,在鲁北惠民县 ,又悄然兴起了新的特色———抗虫杂交棉。根据都昌县委、县政府的安排 ,2 0 0 0年 10月 3~ 8日 ,我们一行三人赴山东省惠民县棉花良种繁育场 ,对抗虫杂交棉新组合———中棉所 2 9的丰产性、抗虫性、纤维品质及有关生产配套技术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学习考察。1 惠民县的基本情况惠民县是鲁北棉花生产重点县 ,也是全国商品棉基地县 ,全县 65万人口 ,拥有耕地 73 3khm2 ,棉花种植面积 16khm2 ,棉地以…  相似文献   

19.
种植密度对安徽省沿江棉区杂交棉冠层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杂交种湘杂棉8号为对象,研究了种植密度对棉花行间和株间冠层结构的影响,为棉花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吐絮前,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叶面积指数(LAI)和叶片分布(LD)增大,散射辐射透过系数(TCDP)和直接辐射透过系数(TCRP)减小,平均叶片倾角(MLA)和消光系数(K)无明显变化规律。行间MLA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变小,株间MLA变化趋势相反。相同密度处理行间TCDP大于株间TCDP,行间K、LD均小于株间相应值,说明此时行间冠层内漏光损失严重。行间TCRP随着生育进程而递减,随着天顶角的增大而递减;株间TCRP随生育进程及天顶角的变化规律不明显。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中棉425在长江流域棉区不同的种植密度下,各生育时期的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关系,于2020年在赣北地区进行田间密度试验.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对棉花干物质积累量有显著影响,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棉花群体总干物质累积量也在增加;同一密度不同时期的群体总干物质积累量随着时间增加呈上升斜线或波浪式增长;但密度达到适宜的群体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