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目前,金针菇的栽培有瓶栽、袋裁、床栽、箱栽等方式,但以袋栽为主,一般都采用17×38cm的聚丙烯塑料袋,装袋后培养基表面留17~20cm作为套筒之用,这种方法栽培的金针菇常出现菇体色泽深,尤其是基部近1/3呈枯黄色,大大降低了商品价值,同时塑料袋的利用率不高,增加了生产成本.我们近年来在实验中摸索出了一套袋栽套袋技术,生产的金针菇产量高,质量好.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刘明河  岳全礼 《食用菌》1996,18(4):33-33
金针菇(Flammulina veletipes),是秋末春初发生的一种耐寒性、朵型较小的木腐伞菌。栽培技术由瓶栽发展到袋栽和生料床式栽培。但由于金针菇出菇阶段管理技术复杂,产量较低,也制约了金针菇栽培的普及。为此,我们于1993年10~12月对金针菇袋式栽培出菇阶段的管理技术进行了探索,并取得了150%的生物效率,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金丝菇"是金针菇在特殊栽培条件下培育而成的新产品.形为针状或发须状,乳白至淡黄色,质极嫩,味鲜美,用于做汤色香味具佳,作为新产品开发很有发展前途.现将其生产技术简介如下.袋、瓶、床栽,生熟料栽均可.营养生长阶段工艺流程按常规法.瓶袋栽培因无需套纸卷袋,故装满瓶袋即可.出菇管理有两种方法:①薄膜覆盖法.菌丝长满培养基后,紧贴菌床覆盖薄膜,床面设顶光,让针状菇蕾自然发生.长至20~30cm采收.一般情况下  相似文献   

4.
在金针菇生产中普遍存在着菇体色泽深、产量偏低等问题.为解决这问题,笔者于1992年10月至1993年3月进行了袋栽金针菇用大塑料筒出菇试验.结果表明,用塑料筒出菇可改善金针菇的品质和提高产量.现将试验结果简介如下:(一)供试材料 菌株为金针菇19号,引自河南省农科院食用菌研究室.栽培料配方为棉子壳90%,麸皮10%,另加石膏粉1%,含水量70%,pH值自然.(二)试验方法 采用常规熟料袋栽,袋规格有两种,15×45×0.06cm的袋装干料250g,17×45×  相似文献   

5.
袋栽白金针菇工厂化生产关键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与瓶栽模式工厂化生产白金针菇相比,袋栽模式能有效节省投资成本。为“金针菇冷房栽培出菇房设计”姊妹篇,是通过科学合理地设计工厂化厂房,配套规范的管理技术,生产出高产优质的白金针菇产品,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根据金针菇的生物学特性及子实体生长阶段的特点,我们在进行床栽金针菇时采用分块套纸箱育菇法,实践证明它比常规法产量可提高15—20%,而且商品菇比例高。其具体做法是:首先要备好纸包装箱,在箱体上戳许多通气孔。当菇床上开始形成子实体原基时,用刀将床料切割成与箱口大小相等的方块,在切口处稍用力向两边挤出一条空隙,以便插放套箱。箱套高以13—15厘米为宜。  相似文献   

7.
笔者在1982年研究金针菇与光和空气的关系结果表明:金针菇在绝对黑暗条件下可以形成正常子实体;环境中较高CO_2浓度是抑制开伞、促使菌柄伸长的最主要因素;弱光可以诱导处于较高浓度CO_2环境条件下的金针菇整齐地朝着光的方向快速伸长,光移位可使菇柄扭曲。这一理论是金针菇商品生产取得高产稳产优质的密诀。它不仅造宜床栽,同样造宜袋栽、箱栽和各种环境的栽培。  相似文献   

8.
结合多年袋栽白色金针菇工厂化生产的经验,从品种选择、培养料配制、装袋灭菌、接种培养、出菇管理、采收加工及病害防治等方面总结出适合华北地区的白色金针菇高效栽培技术,为实现白金针菇规模化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朴菇,又名冬菇、毛柄金钱菌、金针菇、构菌等、是著名的食用菌之一。目前,国内外栽培朴菇的基本方法是瓶栽法,工效较低,成本高,不易推广。本人于八一年冬至八二年春首次进行了三批五次重复朴菇生料床栽实验,取得成功。成活率百分之百,生物学效率131—170%。之后,将试验场地移入人防工事,进行了八批,面积181平方米,总计二百六十多个重复。现初报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前,国内白色金针菇生产仍然以在自然季节栽培为主,生产设备、技术相对落后,产品质量、产量不稳定,且上市集中,价格波动较大,菇农的经济效益难以保证,远不如国内外的工厂化高效生产。研究适合国内发展的现代化高效生产技术,对白色金针菇的发展至关重要。本文经过笔者近年来的生产实践和调查分析,总结提出小规模冷房袋栽白色金针菇技术。1菇房要求小规模冷房袋栽白色金针菇对菇房的选择范围较宽,可选用普通民房、防空洞、地下室等闲置场所,经简单保温、通风处理后,根据空间大小,匹配相应的风冷或水冷式冷凝器。菇房宜使空气对流,通风条件好,死角少,易于调控,并应配置强制通风、照明等设施,根据内部结构设置多层床架式或墙式出菇。防空洞或地下室内阴暗潮湿,在使用前应打扫干净,洞或室内壁用高浓度波尔多液或石灰水涂刷消毒。2栽培季节利用小规模冷房袋栽白色金针菇可进行反季节栽培。一般安排4月中旬至10月中旬为大量出菇期。此时,大棚顺季生产的春菇已下市,秋菇尚未上市。据笔者近几年调查,每年上半年的4月中旬至6月下旬,下半年的9月上旬至10月下旬,市场上金针菇价格较高,且销量大;而温度最高的7~8月份价格反而偏低,且销量少。原因可能是这两个月温度太高,常...  相似文献   

11.
金针菇大多数在室内栽培,占用房屋多.为适应大规模商品化生产的需要,我们从1990年春到1991年春,在室外用黑地膜覆盖栽金针菇,生物效率达100%以上,商品性良好,效益显著.现将做法介绍如下:(一)选好季节,制好菌种金针菇属低温性菌类,气温高于20℃不易出菇.金堂地区从10月中旬到翌年3月底,室外温度稳定在20℃以下是出菇适期.为  相似文献   

12.
以工厂化栽培金针菇的菌糠为主要基质,以玉米芯为主料制成不同的组合进行袋栽凤尾菇配方筛选试验.结果表明:不同配方上风尾菇长势均良好,在金针菇菌糠含量添加量为60%的情况下,风尾菇的产量达到最高,成本较对照降低约29.9%.  相似文献   

13.
白色金针菇富含精氨酸和赖氨酸以及多种矿物质,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具有增智和抑制癌细胞的作用,深受广州、深圳、香港等市民的青睐,每公斤鲜菇售价20~30元.随着我国食用菌事业的发展,金针菇生产已进入规模化、工厂化阶段,但生产成本一直居高不下,且大量种过菇的废料倾倒造成环境污染。为此,笔者对袋栽金针菇工厂化生产的废料再利用进行了研究,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正>根据金针菇工厂化生产特点,利用聚丙烯塑料袋为栽培容器,具有投资少、能耗低、效益高、操作简便等特点,现将金针菇再生法工厂化袋栽技术介绍如下:1品种选择选择原基形成快、子实体丛生、根部不粘连、出菇密、菇蕾多、生长整齐,菇柄光滑硬挺、粗细均匀,菇体洁白晶亮,菇盖圆整、盖小不易碎,口感脆嫩、  相似文献   

15.
金针菇液体与固体菌种制作及栽培对比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行金针菇液体菌种与固体种菌种制作及瓶栽对比试验,是为液体菌种的大规模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应用液体菌种,菌丝萌发时间明显缩短,提高了生产效率、缩短了生产周期,金针菇出菇整齐且产量高。1材料与方法1.1材料金针菇菌种为"众兴1号",菌盖纯白,稍内卷,不易开伞。菌柄细长,粗细均匀。菌丝生长快,出菇早且产量高,栽培周期短,抗病力强,此品种是适合液体和固体  相似文献   

16.
金针菇,其营养价值及市场需求,已上升为主要栽培菇种.为了提高产量和品质,有必要研究其栽培方法.栽培金针菇一般是采用瓶栽,瓶栽虽然有用料经济、生物学效率高的优点,但是装料、搬运、套简管理等都较费工,在手工操作下不便于大规模栽培.为此,我们进行了改进栽培方式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盐城市80年代中期开始金针菇的栽培研究和推广工作,至今已有了一定的发展,仅次于双孢蘑菇、平菇而居第三位。当前,金针菇的栽培方式主要是瓶、袋熟料栽培,近年来我们进行了床栽试验。通过实践,我们认识到在床栽时除了栽培季节的合理选择和菌床的科学制作等是成功的保证外,采用怎样的播种方法也是栽培成败的关键,现将金针菇床栽中几种播种方法的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金针菇栽培历来是采用竖袋(瓶)出菇管理,笔者根据金针菇在适宜的CO_2浓度环境条件下,具有很强的向光性这个特点,于1985年开始进行了墙式袋栽出菇试验,获得了成功,现将具体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经两年跟踪调查,发现害长头螨(Dolichocybe perniciosa)严重为害袋栽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s)的生产。针对害长头螨为害金针菇的主要侵入时期、为害症状和暴发特征进行了观察及试验,总结分析了害长头螨的侵染贯穿于金针菇母种、原种和出菇菌棒整个栽培周期的重要为害特点,并提出科学设计菇场、选择抗性强的菌株、提前做好检测、搞好环境卫生共4项防控措施,旨为金针菇栽培中预防和控制害长头螨的发生为害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20.
<正>金针菇营养极其丰富,含有18种氨基酸,是很好的保健食品,深受人们喜爱。工厂化袋栽金针菇,就是使用工厂化厂房、设备和技术人为创造条件,满足金针菇生长要求,实现周年栽培,获得优质、高产金针菇商品。江西章贡区及其周边拥有多家工厂化栽培金针菇企业,生产规模在2~6 t/d。现将工厂化袋栽金针菇技术与管理要点介绍如下。1品种选择在赣州市当地,金针菇工厂化栽培的主栽品种有福建三明市真菌研究所培育的金针菇8903、8904品种。8903品种菇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