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推动中国大鲵人工生态繁殖和迁地保护的成功 ,系统介绍了中国大鲵子二代制种的技术路线 ,首先收集野生中国大鲵经人工驯养成为亲本种鲵 ,种鲵进行人工催产获得卵子、精子 ,经人工授精产生受精卵 ,再经人工孵化获得子一代幼苗 ,子一代经人工培育 2~ 3年产生子一代后备种鲵 ,再通过生理生态人工强化培育获得 1998年、1999年子一代亲本 ,然后经人工繁殖产生子二代大鲵 ,子二代大鲵可以放归自然保护区或供科研、观赏、商品鲵等利用。从 1998~ 2 0 0 3年共生产子一代 1 5万余尾 ,2 0 0 2年生产子二代 12 6 0尾 ,2 0 0 3年 4 80 6尾 (2年合计子二代 6 6 0 6尾 ) ,种群数量从最初的 1996年的 10 0尾增加到 2 0 0 3年的 2 31万尾 ,增长2 31倍 ,实践证明 ,此技术路线正确、可行。  相似文献   

2.
<正>中国大鲵(Andrias davidianus),俗名"娃娃鱼",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是个体最大的两栖动物,也是我国珍稀名贵特产,已被列入CITES公约附录I中[1]。自20世纪80年代后,由于环境人为破坏、过度捕捞等原因,大鲵栖息地范围严重缩小,自然资源数量急剧减少[2]。随着中国大鲵人2006  相似文献   

3.
<正>大鲵俗称娃娃鱼,属两栖纲,有尾目,隐鳃鲵科,大鲵属,在贵州分布甚广,遍及30多个县,乌江、清水江、氵舞阳河、芙蓉江等水域都有其踪迹[1]。2014年,我们对贵州大鲵人工驯化养殖现状进行调查,发  相似文献   

4.
《经济动物学报》2021,25(3):156-159
为了探索人工养殖大鲵适宜生存的水环境中浮游生物的构成,对大鲵仿生态养殖方式下的水环境进行浮游生物组成分析,共检测到浮游植物6个门,36个属(种),其中以舟形藻、栅列藻、小球藻、桥弯藻、微囊藻等种类最为常见。藻类的比例及排列顺序为硅藻(42.91%)﹥绿藻(40.30%)﹥蓝藻(8.81%)﹥黄藻(6.54%)﹥甲藻(1.03%)﹥裸藻(0.4%)。池塘中浮游动物4类: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桡足类,共21属(种),池塘中浮游动物平均个体密度为46.1个/L,其中原生动物28.2个/L,轮虫7.7个/L,枝角类8.9个/L,桡足类1.3个/L。综合评价样品所代表大鲵仿生态池塘为寡污型水体,处于中营养状态,水体水质良好,水质清澈无污染,可以满足大鲵对水质的要求,在该水质条件下,亲鲵的参繁率达到12.7%。  相似文献   

5.
正大鲵繁殖过程中的子二代、子三代经选优后余下的部分可作为食用大鲵,金秀瑶族自治县食用大鲵的价格走势与其他省区的价格走势一致,从3年前的超1 000元/kg跌至目前400元/kg及以下,至今仍然"有价无市"。笔者曾亲历2012年官方张家界大鲵论坛,参与过金秀瑶族自治县水产畜牧兽医局大鲵科普养殖示范基地的后期建设、驻地管理、跟踪示范户等,历时4年多,有幸涉及这一行业并接触多个规模场主、养鲵户,现就食用鲵养殖技  相似文献   

6.
娃娃鱼工厂化养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娃娃鱼是大鲵的俗称,属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我国大鲵除新疆、西藏、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台湾未见报道外,其余省、自治区都有分布,主要产于长江、黄河及珠江中上游支流的山溪河流中,尤以四川、湖北、湖南、贵州、陕西等省为多。大鲵喜阴怕光,生长速度较慢,自然条件下5~6年方可性成熟,体重达500g以上,在人工条件下至少3年以上达到商品规格。由于娃娃鱼的人工繁殖较为困难,因此,人工养殖不很普遍,  相似文献   

7.
大鲵俗称娃娃鱼,属两栖类,是著名的活化石,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具有很高的科研、食用、药用和观赏价值,是很有潜力的名特优养殖品种.  相似文献   

8.
六、大鲵的人工养殖 我国大鲵的人工繁殖,湖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1978~1980年已获得成功,这为大鲵的人工养殖苗种提供很好的基础。这几年来,湖南、湖北、江西、四川、贵州、河南及陕西等地的大鲵产区先后建立了养殖场,并获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可喜的是,大鲵非产区对大鲵的养殖与研究要比产区好。他们打破了大鲵只适应在溪流、清泉和石灰岩地质养殖的认识,如经济特区的珠海、厦门等地,为进一步开发、推广和利  相似文献   

9.
(四)大鲵的饲料。目前,大鲵人工养殖的饲料主要有三大类,即水产动物类、畜禽肉类及人工配合饲料。 1.水产动物类饲料。包括海水和淡水中的许多鱼类及其它动物如蟹类、鱼类、蛙类、蛇、鼠、水鸟、水生昆虫等。 大鲵食性虽然广,但对食物仍有选择性,喜欢吞食新鲜的饵料,不吃腐败的鱼虾。在自然条件下,大鲵胃含物中溪蟹出现率最高,在养殖中投喂中华绒螯蟹和海产蟹类,大鲵较少摄食。这可能是由于溪河中鱼类较少难于捕捉,而溪蟹较多,且行动缓慢易于捕捉的缘故。淡水  相似文献   

10.
二、养殖场的设计与建造 1.场址选择 根据大鲵的生活习性,并结合考虑生产上的需要,选择适当的场地,进行合理的设计,建造适合大鲵生态要求的养殖池,才能有效地进行人工养殖,达到预期的目的。大鲵有喜阴怕风、喜洁怕脏、喜静怕惊的特点,所以大鲵场地应选择阴暗、避风、冬暖夏凉、水温较稳定(最好是10℃~25℃)、水质清洁、无毒无害、水源方便的地  相似文献   

11.
大鲵,俗称娃娃鱼,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珍贵两栖动物,我国主要分布在贵州、陕西、湖南等地。大鲵在野生环境下由于食物缺乏、冬眠等限制,生长十分缓慢,4~5年体重才达1 kg,但在人工控温环境下养殖,生长速度大大提高。大鲵的人工养殖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人养殖成功,近几年来在养殖和繁育方面都有很大的突破。现将大鲵的实用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正大鲵(俗称娃娃鱼),属两栖纲(Amphibia),有尾目(Caudata),隐鳃鲵科(Cryptobranchidae),大鲵属[Megalobatrachus davidianua(Blanchard)],是我国特有的现存有尾目中个体最大的两栖动物之一,产于华北、华中、华南和西南各省。大鲵最大体长可超过1 m,属国家二类保护动物,是3.5亿年前与恐  相似文献   

13.
中国大鲵养殖繁育技术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1987 ~1998 年连续12 年对中国大鲵( Andrias davidianus) 进行养殖繁育技术的研究,取得一定的成果。养殖周年成活率达75 % ~90 % ,从1989 年起至今已连续10 年产卵,从1991 年起至今已连续8 年人工孵化出大鲵幼苗。  相似文献   

14.
中国大鲵     
中国大鲵,俗称娃娃鱼,为中国特有的珍稀野生动物,已被列入CITES公约的附录I中,它在现存的两栖动物中,是体型最大的,全长可达1米至1.5米,体重最重可达百斤。它属于水生向陆生脊推动物过渡的类群,分布广泛,主要生活在我国中部山地的长江、黄河和珠江流域的山区溪流中。 大鲵生活在人迹罕至、山高林密的山区溪流之中。那里水质清澈,含沙量不大,水流湍急,并有丰富的水生动物。因为大鲵是个不折不扣的肉食主义者,鱼、蛙、虾.蛇来者不拒,并且经常以大吃小,自相残杀。它的窝安顿在有回流水的洞穴或岸边的大石块底下,白…  相似文献   

15.
中国大鲵子二代规模化人工孵化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系统研究了影响大鲵子二代孵化率的环境因子(包括水质、水温、孵化密度)、硬件设施和软件管理技术。从理论上阐明孵化水质的离子比例平衡直接影响孵化率和苗种成活率,试验结果表明,广州华宝珍稀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养殖场调节水和水库水适合孵化,孵化率分别为53.3%和46.7%;过高、过低孵化水温都可导致大鲵胚胎发育停止,适宜孵化水温为16~22℃,最适水温为(20±1)℃;孵化密度以每筛(25 cm×35 cm×6 cm)放150颗受精卵为宜(孵化率为48%)。在本试验设定的条件下,大鲵孵化率逐年提高,由1998年的平均3%,提高到2003年的平均18%。  相似文献   

16.
发展大鲵的人工养殖来保护大鲵野生资源迫在眉睫。我们于2000年做了人工强制投食促进大鲵生长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正大鲵(Andrias davidianus)俗称"娃娃鱼",属两栖纲、有尾目、隐鳃鲵科,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有尾两栖动物,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经济价值高,具有广泛的开发利用前景。近年来人工养殖大鲵中不断发生各种疾病,给养殖户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2012年3月,贵州省某大鲵养殖场发生了大鲵体表和四  相似文献   

18.
为摸索名优水产品养殖经验,加快我县水产养殖结构调整,促进我县渔业健康发展,2007年,我县申报实施了《贵阳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养殖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渔业小区建设》项目,在花梨乡翁昭村田坝组模拟大鲵生态生活习性新建了100口养殖池的大鲵小区,修建了养殖房、管理房、配套饵料鱼池、饵料鱼暂养池、引水管道等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并于2008年3月25日起引种入场养殖。现将1年来小区开展大鲵人工养殖的技术措施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在珍稀濒危动物增殖放流到野外自然环境过程中,人工养殖种群放流前能否进行合适而有效的野化训练是其在自然环境中野外存活的关键,同时也是一项增殖放流能否产生预期效果的亟待开展实践的重要工作。本研究以国家Ⅱ级保护野生动物大鲵为例,对养殖中国大鲵在增殖放流前野化训练的技术框架进行了理论探讨,主要包括两方面:(1)食性和食物类型的野化实际上是一个反向驯化转变过程;(2)环境因子(包括流水、温度和光周期等)的野化选择上,参照大鲵的野外栖息地环境进行仿生态,构建清澈溪流石隙间的流水湿地环境,以及野外自然环境的温度调节和光周期。野化训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体现在3项指标:(1)可反映自然繁殖成功与否的核心因素:精子卵子质量;(2)反映环境承载力和养殖密度适宜性的受伤比例;(3)反映野外持续生存能力的病死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将养殖大鲵野化训练的个体筛选标准需与其增殖放流的模式和效果追踪联系起来,并通过大鲵冬眠与否的野化训练的血液生化指标的分析,探讨养殖大鲵野化训练后尽快适应野外自然环境的建议与对策。通过归纳总结养殖大鲵野化训练研究的技术框架,指明了其未来研究发展方向,以便进一步通过长期的案例研究进行验证和优化。  相似文献   

20.
陕西省汉中地区大鲵生态繁殖方法的应用,使得大鲵人工繁殖率低的问题有了重大突破。但是近年发现大鲵生态繁殖的幼苗易患水霉病,发病率高,治疗难度大。本文通过对陕西汉中大鲵人工养殖中危害性极大的大鲵幼苗水霉病菌落的形态学特征进行观察,探究其发病特征,发现该病多为车轮虫病继发感染水霉菌所致,并进一步探讨综合防治技术,以期为该地区工厂化人工养殖大鲵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