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糯质高粱商粱7号是商丘市农林科学院能源作物研究所高粱研究室利用M824A作母本、商恢6号作父本,杂交培育而成。该杂交种全生育期88 d,适宜播种期为5月10日至6月20日,适宜密度为4 000~6 000株/亩,6 000株/亩以上易倒伏,播种行距以0.40 m∶0.60 m宽窄行种植最好,也可采用0.50 m等行距种植,播种前施底肥最好选用生物有机肥50~70 kg/亩再加N17、P17、K17三元素复合肥50 kg/亩。定苗时应注意留单不留双,留壮不留弱。在5叶1心时注意防治高粱钻心虫,高粱开花前后应注意防治高粱穗螟虫,成熟后适时收获。  相似文献   

2.
高粱新品种"豫粱九号"是商丘市农林科学院能源作物研究所高粱研究室利用M08A作母本、商恢6号作父本杂交培育而成。该杂交种全生育期86 d,适宜播种期为5月15日至6月15日,适宜密度为4 000~6 000株/亩,6 000株/亩以上易倒伏,播种行距为0.40∶0.60(m),宽窄行种植最好,也可采用0.50 m等行距种植。播种前施底肥最好选用生物有机肥50~70 kg/亩,再加N17、P17、K17三元素复合肥K 50 g/亩,定苗时应注意留单不留双、留壮不留弱,在5叶1心时注意防治高粱钻心虫,高粱开花前后应注意防治高粱穗螟虫,成熟后适时收获。  相似文献   

3.
商粱七号高粱是商丘市农林科学院能源作物研究所高粱研究室利用824A作母本,商恢6号作父本,杂交培育而成,该杂交种全生育期88 d,适宜播种期为5月10日至6月20日,适宜密度为3 800株/亩至6 000株/亩,6 000株/亩以上易倒伏;播种行距为0.40 m∶0.60 m,宽窄行种植最好,也可采用0.50 m等行距种植;播种前施底肥最好选用N17、P17、K17三元素复合肥K 50 g/亩;定苗时应注意留单不留双,留壮不留弱;在7叶1心时注意防治高粱钻心虫1次;高粱开花后喷洒磷酸二氢钾2~3次,可提高产量,成熟后适时收获。  相似文献   

4.
商粱七号高粱是商丘市农林科学院能源作物研究所高梁研究室利用824A作母本,商恢6号作父本,杂交培育而成,该杂交种全生育期88d,适宜播种期为5月10日至6月20日。适宜密度为3800株/亩至6000株/亩,6000株/亩以上易倒伏;播种行距为0.40m:0.60m,宽窄行种植最好,也可采用0.50m等行距种植;播种前施底肥最好选用N17、P17、K17三元素复合肥K50g/亩:定苗时应注意留单不留双,留壮不留弱;在7叶1心时注意防治高粱钻心虫1次;高粱开花后喷洒磷酸二氢钾2-3次,可提高产量,成熟后适时收获。  相似文献   

5.
高粱轻简栽培技术体系为:单粒机播,播种施肥喷施除草剂一次性完成,机械收获,采用"两水一密一防"栽培模式,即:浇足底墒水和孕穗水,合理密植(行距40 cm、株距21 cm,密度为8 000株/亩),及时防治高粱蚜虫。实施"适当晚播(5月10日左右)、施足底肥(亩施有机肥3 m3、缓控释肥50 kg、磷酸二铵25 kg),及时中耕除草,防治病虫害"。用该模式种植高粱比常规栽培方式种植效益提高16%。  相似文献   

6.
豫粱四号高粱由商丘市农林科学研究所利用不育系TX623A和恢复系早忻七杂交组配而成,原名为商杂84-2,经国审定名为GS豫粱四号。该品种属早熟品种,全生育期89d,它的突出特点是抗旱、耐涝、抗鸟食性较好、综合利用效益高,淀粉含量67.76%,酿酒出酒率在40%左右。高产栽培最适宜密度9900株/hm2,行距0.5m或0.4m,0.6m宽窄行种植,株距在0.21m左右,间苗时期应掌握在三叶一心,定苗时期应在五叶一心,播种施底肥以N17、P17、K17三元素复合肥为宜,施肥量应在750kg/hm2,追肥时期应在八叶一心时进行,追肥后应注意封沟防止高粱后期倒伏,在高粱病虫害防治时应注意不能用敌敌畏、敌百虫和含有敌敌畏之类的复配农药。  相似文献   

7.
川糯粱1号是由四川省水稻高粱研究所和泸州市金土地种业有限公司合作育成的糯高粱组合,田间表现穗大粒多、丰产性好、抗病性强等特点,适应性较广,2012年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667 m2适宜种植密度6 000~8 000株,施肥宜控氮增钾,防止徒长,穗期注意螟虫防治。川糯粱1号生育期适中,适宜浙江中南部双季栽培。  相似文献   

8.
探明习水县酒用高粱主产区600~1 000 m海拔地区适宜的高粱播种期,为当地酒用高粱高产种植提供理论依据,以高粱品种红缨子为材料,于2021年在习水县进行6个不同播种期(3月18日、3月25日、4月1日、4月8日、4月15日、4月22日)的高粱种植试验,比较不同播种期高粱的生育期、株高、穗重、千粒重、产量、抗性表现。结果表明:各播种期红缨子高粱的全生育期以处理A(3月18日播种)最长,为154 d,处理F(4月22日播种)最短,为129 d;株高以处理D(4月8日播种)最高,为273.0 cm,处理F(4月22日播种)最低,为230.0 cm;有效穗以处理A(3月18日)最多,为5 360穗/667m2,处理F最小,为2 040穗/667m2,其余处理(4月15日及之前播种)差异不大;穗重和千粒重,处理E(4月15日播种)和处理F(4月22日播种)低于其余处理(4月15日前播种);产量以处理A(3月18日)最高,为295.0 kg/667m2,处理F最低,为74.4 kg/667m2,其余处理(4...  相似文献   

9.
<正>在河北省试验探索夏玉米大豆间作技术种植模式,该模式通过玉米宽窄行种植,在保持玉米亩株数与常规种植基本不变的条件下,在宽行间种植一定面积的大豆的种植方式。即玉米采用宽窄行播种,播种2行玉米,玉米大行距为160 cm,小行距为34 cm,株距17 cm。玉米宽行间种植3行大豆,大豆行距40 cm,株距10 cm,距玉米40 cm。玉米播种密度4 000株/亩,大豆播种密度10 000株/亩。  相似文献   

10.
<正>1种植模式覆盖间作的配比形式为4︰2,带宽2.5 m。棉花4行,行距50 cm,株距30 cm;油葵2行,行距40 cm,株距25 cm;棉葵间行距30 cm,棉花每亩3 500株,油葵每亩2 000株。2底肥要求选择肥力较高的地块,每亩施鸡粪3 000 kg,磷酸二铵25 kg,硫酸钾20 kg。3栽培技术油葵覆盖地膜及早播种,棉花不盖地膜。播种  相似文献   

11.
<正>1种植模式覆盖间作的配比形式为4︰2,带宽2.5 m。棉花4行,行距50 cm,株距30 cm;油葵2行,行距40 cm,株距25 cm;棉葵间行距30 cm,棉花每亩3 500株,油葵每亩2 000株。2底肥要求选择肥力较高的地块,每亩施鸡粪3 000 kg,磷酸二铵25 kg,硫酸钾20 kg。3栽培技术油葵覆盖地膜及早播种,棉花不盖地膜。播种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是在当地种植条件下,对糜子在常规条播和不同穴播播种方式处理下的产量及相关性状进行抗旱性鉴定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与常规条播相比,当内糜5号在每穴留苗3株,行距为45 cm,穴距为15 cm,亩留苗密度在3万株/亩时,其产量相对较高;其次是内糜5号在每穴留苗2株,行距为45 cm,穴距为10 cm,亩留苗密度在3万株/亩时,其产量也相对较高。这2类穴播方式在水、旱地条件下表现均较突出,为较适宜的穴播播种方式,应在糜子生产实际中得以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为筛选出适合松潘本地栽培的藜麦品种和栽培方法,在阿坝州松潘县进行藜麦的露地栽培试验、密度肥效结合试验及品比试验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陇藜1号和陇藜4号都可以在松潘县进行露地种植,陇藜1号综合性状表现更好;陇藜1号高效种植方案为种植密度8 000株/亩结合施用复合肥50 kg/亩+有机无机肥840 kg/亩,以及种植密度9 000株/亩结合施用复合肥50 kg/亩+有机无机肥420 kg/亩,陇藜4号高效种植方案为种植密度7 000株/亩结合施用复合肥50 kg/亩;适宜在松潘县大规模推广的有川农LM-1、川农LM-2、川农LM-3、川农LM-5、陇藜1号、陇藜4号、蒙藜1号7个品种。  相似文献   

14.
为指导油研50大面积推广种植提供科学依据,设置5个(4 000株/亩、5 000株/亩、6 000株/亩、7 000株/亩和8 000株/亩)不同栽培密度,分析其农艺性状和产量,并得出最佳栽培密度。结果表明:密度6 000株/亩栽培的综合性状最好,产量最高,达144.4公斤/亩。因此,选定密度6 000株/亩作为松桃海拔400米左右地区推广油研50油菜栽培的适宜密度。  相似文献   

15.
小麦、大蒜、西瓜、大白菜高效种植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市围绕种植业结构调整,大力推广立体种植技术,在生产实践中摸索出小麦、大蒜、西瓜、大白菜四种四收模式,亩产小麦 300 kg、蒜苗 300 kg、西瓜 3 200 kg、大白菜 5 000 kg,亩产值达 4 200元,纯收入可达 2 500元。 1 品种选择 小麦选择早熟高产抗病的矮秆品种徐州 24、大蒜选择徐州白蒜,西瓜选择郑杂七号,大白菜选择双冠。 2 茬口安排 9月底至 10月初播种小麦,同时间作大蒜,翌年 1月份至春节前后分批采收上市, 4月上旬移栽西瓜, 7月中旬拔瓜秧后种植夏大白菜, 9月上旬上市, 9月中旬即可腾茬。 3 种植规格 每一种植带 1.8 m,小麦种植 6行,行距为 20 cm;大蒜行距 20 cm,株距 10 cm,亩栽大蒜 1.2万棵;西瓜株距为 45 cm,每亩 800株;大白菜行距 45 cm,株距 35 cm,每亩 4 000株。 4 栽培要点 4.1 小麦前茬作物收获后,亩施足优质有机肥和适量尿素、过磷酸钙、硫酸钾的基础上,精细整地后播种小麦。小麦于播种前药剂拌种防治地下害虫。翌年 3月 20日前后追施拔节孕穗肥。适时化学除草,防治小麦纹枯病、白粉病、红蜘蛛、蚜虫、赤霉病等病虫害,结合土壤墒情适时浇水。 4.2 大蒜 9月底至 10月初播种,播种前做好种子处理。播种后喷施除草剂后覆膜,出苗时人工辅助破土出苗。 11月中旬结合浇水施 1次提苗肥,并用惠满丰液肥喷施 1遍, 1月份至春节前后分批采收蒜苗上市。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高肥力条件下 ,不同底氮量和行距对豫麦 49号小麦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施入一定底氮 (纯氮 1 2kg/亩左右 )的基础上 ,不同底氮增加量对小麦产量有极显著差异 ,以底肥增施 1 0kg/亩尿素产量最高 ;不同行距配置对产量影响不大 ;不同底氮量和行距互作对产量有显著影响 ,以底肥增施 1 0kg/亩尿素并采用 0 .2 0m× 0 .2 6m种植方式产量最高 ,底肥增施 2 0kg/亩尿素宜采取 0 .1 3m× 0 .33m种植方式 ,底肥不增施氮肥时 ,无论采取何种行距 ,其产量都最低  相似文献   

17.
施肥及密度对甜玉米果穗商品性及土壤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适宜山西晋中地区甜玉米高产高效栽培的优化组合,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施肥水平(A1单施化肥、A2化肥农家肥混施)和种植密度(B154 000株/hm~2、B257 000株/hm~2、B360 000株/hm~2、B463 000株/hm~2)对迪甜6号产量、果穗商品性及土壤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鲜穗产量A2B3A2B2A1B2A2B1A1B3A1B1A2B4A1B4。穗长随着密度的增加均呈下降趋势。化肥农家肥混施在高密度条件下可显著降低秃尖长度,增加穗粗和鲜穗质量。A2比A1籽粒含糖量高3.2%,缩短籽粒糖分积累的时间0.69d。A1在57 000株/hm~2时商品果穗数最高,为53 445穗/hm~2;A2在60 000株/hm~2时商品果穗数最高,为55 405穗/hm~2。A2土壤容重显著低于A1,土壤孔隙度极显著高于A1。土壤容重与穗长、商品果穗数呈显著的负相关,与穗粗、产量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土壤孔隙度与商品果穗数、产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单施化肥(A1)最适种植密度为57 616株/hm~2;化肥农家肥混施(A2)最适种植密度为61 892株/hm~2。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种植密度与匀播种植冬小麦籽粒灌浆和产量之间的关系,研究匀播条件下不同穗型冬小麦品种适宜种植密度。【方法】 以不同穗型品种新冬22号和新冬50号为材料,匀播(株距行距相等)条件下设置123×104、156×104、204×104、278×104和400×104株/hm2等5个种植密度,用Logistic方程模拟籽粒灌浆过程,分析冬小麦籽粒灌浆相关参数。【结果】 匀播条件下不同穗型品种Logistic方程拟合决定系数均在0.996以上,能准确反映灌浆过程;不同穗型品种灌浆期千粒重、最大灌浆速率、平均灌浆速率、阶段籽粒产量、阶段灌浆速率均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株行距缩小呈下降趋势;小麦千粒重与最大灌浆速率、平均灌浆速率呈正相关;阶段籽粒产量与阶段灌浆速率呈正相关,与阶段灌浆持续时间关系不大。【结论】 匀播条件下,多穗型品种新冬22号适宜种植密度为156×104株/hm2,大穗型品种新冬50号适宜种植密度为278×104株/hm2。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是在当地种植条件下,研究谷子在常规条播和不同穴播方式处理下,对谷子产量及相关性状进行抗旱性鉴定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与常规条播相比,当赤谷16号在每穴留苗3株,行距为45 cm,穴距为30 cm,亩留苗密度在1.5万株/亩时,其水、旱区产量都相对较高;其次是赤谷16号在每穴留苗3株,行距为45 cm,穴距为15 cm,亩留苗密度在3万株/亩时,其水、旱区产量也都相对较高。这2类穴播方式比较耐旱丰产,为较适宜的穴播播种方式,可以在谷子生产实际中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以辽粘3号为试验材料,在宽窄行种植条件下(宽行60 cm、窄行40 cm),设置3个种植密度105 000株/hm2(WL),112 500株/hm2(WM),120 000株/hm2(WH),等行距种植(50 cm,种植密度120 000株/hm2)为CK,研究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宽窄行种植对高粱光合特性、农艺特性、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叶片SPAD值综合得分和光合特性综合得分顺序为WL>WM>WH>CK。不同处理的株高、穗长、穗粒重和千粒重存在差异(P<0.05),其中WL处理的株高最高、穗长最长、穗粒重和千粒重最大。WL处理的产量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P<0.05),两年平均产量8 444.96 kg/hm2。与CK相比,宽窄行种植可明显提高籽粒的单宁含量、淀粉含量和脂肪含量,但对蛋白质含量的影响较弱,WL、WM和WH处理的各品质指标差异不显著。相较于等行距种植,宽窄行种植可改善高粱叶片的光合性能,影响农艺性状和产量,在种植密度105 000株/hm2的条件下,辽粘3号宽窄行种植可在关中西部地区获得较大的产量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