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9 毫秒
1.
[目的/意义]数字人文方兴未艾,为古籍知识关联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现代科技手段。对古籍内容挖掘与知识关联进行研究,有助于提升古籍资源开发水平与服务质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法/过程]通过文献综述和网络调研,梳理数字人文视角下古籍知识关联的研究,探讨古籍知识关联的关键环节,通过古籍知识关联应用举例分析古籍知识关联的壁垒。[结果/结论]数字人文视角下,从文献单元层次的组织深入到知识单元层次的组织,借助数据分析技术、机器学习、可视化技术等,可实现古籍知识关联。古籍知识关联起点是文献组织,基础是古籍数据,本质是知识组织。古籍知识关联可进行方志与家谱挖掘、钤印知识网络发现、特定时期与地域学者研究脉络与交往分析等,但在实施中仍面临知识元处理难度大、技术要求高、集成平台少等壁垒。  相似文献   

2.
[目的/意义]系统梳理了重要开放农业科学数据资源现状与特征,为“数字政府”管理使用科学数据提供借鉴与参考。[方法/过程]确定农业科学数据的概念和内涵,从资源类型及数据格式、学科范围、知识组织方法和服务模式4个维度进行调研和分析。具体从政府、农业科研机构与大学、农业图书情报机构网络调研入手,选择重要的农业科学数据资源网站/平台进行检索,筛选165篇中文文献,167篇英文文献作为补充参考来源。[结果/结论]建议基于农业科技宏观和中观管理需求,综合发挥科研机构和大学、图书情报机构、政府和企业的资源优势和学科优势,采集和集成多类型、多学科的异构异源的科学数据资源,加强数据内部的关联和融合,为数字政府转型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3.
文章简要介绍了在构建国家农业科学数据共享平台过程中,研究和开发的B/S结构的农业科学知识内容揭示系统主要设计思想、方法和技术,介绍了农业古籍知识资源组织、开发和利用的深入探讨,以及对古籍图像进行知识内容标引的尝试,实现了通过古籍知识点进行全文的检索,该项研究对农业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的知识资源开发与共享,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以厦门大学图书馆为例,针对目前数字资源存在系统多样性、利用率较低、不易长期保存和不稳定等原因,厦门大学图书馆为数字资源建立了统一元数据仓储,并作为馆藏内容一部分。同时,厦门大学图书馆还在元数据仓储的基础上建立了统一检索应用平台,实现了数字资源统一检索,提高了数字资源的利用率和信息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基层图书馆文献资源的管理现状,提出了加强资源建设的方法与途径,并详细论述了在农业文献数字中心建设的基础上,通过农业文献资源的网络建设、数据库建设,以及传统农业文献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实现资源共享,方便读者的咨询与检索,使农业文献资源的潜在价值得以真正的开发和利用.  相似文献   

6.
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引发知识信息的生产、加工、传播、使用等深刻变革,数字图书馆应运而生。图书馆员作为知识的开发与传播者,可以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建立应用知识管理为依托的资源、技术、服务与用户利用一体化的数字资源知识服务平台。数字图书馆知识管理过程是图书馆员在整合数字资源中,将不同领域知识、不同文化背景知识加以利用和存储,使知识管理与图书馆员的工作重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7.
采用信息技术与计量学方法构建了生物信息学知识网络。生物信息学知识网络由知识分类模块、知识检索模块和知识报道模块3大结构组成。它强化了生物信息学的知识挖掘功能,主要表现在引文、相关文献和相关知识元的链接3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目的 /意义]种业是农业的芯片,国家对种业发展的重视度不断提高。面对海量的农作物种质资源的多源异构大数据,文章旨在提出一种如何有效地知识化组织和语义化关联,以满足用户不断增长的智能化知识服务需求的方法。[方法 /过程]通过梳理国内外种质资源数据描述与组织,文章选择国际主流的4个种质资源知识服务平台,从基本概况、资源总量、知识类型、检索方式及结果 5个视角进行对比分析,总结以上平台在文本挖掘、语义检索和知识计算等智能化服务方面的不足之处。[结果 /结论]结合计算育种对种质资源知识服务提出的新需求,文章提出构建全景式农作物种质资源知识图谱并建设知识图谱驱动的种质资源知识服务平台,以期为面向计算育种的农作物种质资源知识服务平台研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国内高校图书馆已经正式投入使用的新一代OPAC系统,主要有primo系统、Encore平台、E读搜索、厦大图书馆知识资源港以及传统OPAC系统的增强版,从可供检索的资源、Web2.0技术的融合、书目查询性能等方面来评述这几个OPAC系统。  相似文献   

10.
泛在知识服务的实现,要求人们对泛在知识环境下机构知识库数字资源的类型、特点及内容建设要有一个深刻的理解。基于此,分析了泛在知识环境下机构知识库数字资源的类型和特点.重点论述了该环境下机构知识库数字资源的内容建设。  相似文献   

11.
农业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整合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农业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整合的角度出发,提出基于知识本体的数字资源整合系统构建模型,同时提出农业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整合的评价指标体系。实践证明,基于知识本体的资源整合能够实现图书馆各相关专业知识领域的整合,真正实现各个领域知识的共知、共识和共享,最大限度地提高师生的检索效率。这是农业高校图书馆在数字资源整合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2.
目前,民族文献信息化资源建设主要基于传统的文本和关键字检索技术,不能够准确理解用户的需求,缺乏语义理解和关联。笔者试从语义网(Semantic Web)技术条件下构建了基于本体的民族文献语义检索模型,并通过七步法设计了民族文献的关键本体,为民族文献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对数字图书馆的基本特征做简要说明,从资源组织、资源共享网络架构、资源共享访问控制以及资源共享检索4个方面,分析数字图书馆共享系统模型,指出由此引发的四大技术问题,提出在此基础上构建数字图书馆资源共享技术支撑体系,以及在技术支撑体系下的数字图书馆资源共享的基础服务和创新服务。  相似文献   

14.
[目的/意义]随着数字人文研究范式的兴起,为研究者基于二手资源开展循证研究提供了契机。[方法/过程]本文首先梳理了数字人文“二手证据”循证范式相关的理论基础,并以敦煌汉简为例对数字人文“二手证据”循证范式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来自CNKI的287篇敦煌汉简相关研究文献的编码分析,检验了信度和效度,并对类目体系展开了综合分析。[结果/结论]本文提出了循证数字人文基于“二手证据”展开循证研究的包括文献检索、类目编制、“二手证据”要素的综合分析3个阶段,以及证据检索、信度检验环节、效度检验环节和类目构建、证据要素综合5个环节构成的“三阶段五环节”范式。本研究所构建的范式,对循证数字人文学科、学术和话语体系建设具有一定的理论参照和实践指引价值。  相似文献   

15.
数字资源使用绩效评价就其评价本质而言属于多指标综合评价。数字资源使用绩效多指标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应该包括目标一致性理论、系统评价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理论等。数字资源使用绩效多指标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要素可分为数字资源内容、数字资源检索系统的资源提供能力、数字资源用户利用情况、数字资源成本分析以及数字资源服务情况五要素。数字资源使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结构设计一般采用分层法,分为总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三个层次,能够体现指标体系的系统性、层次性和相关性等,也便于量化评价。  相似文献   

16.
在调查山东农业大学高校图书馆数字化资源建设的基础上,对高校图书的数字化资源建设的基本情况、数字资源建设、自动化系统应用情况、文献资源进行了分析,并指出高校图书馆数字化资源建设中存在的不足以及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7.
医学院校图书馆及教学医院应构建数字资源共享服务平台。该平台从综合文献检索、个人信息服务和互动参考咨询三方面入手,以整合异构资源,建立统一检索系统为基础,以个人数字图书馆和互动数字参考咨询平台建设为方向,开展网络资源导航、数字资源统一检索、信息推送、课题查新、课题跟踪、联合参考咨询等服务项目,为学校及教学医院师生提供一站式的文献资源和服务。  相似文献   

18.
国内三大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是我国三大综合性权威中文全文数据库。在对三者的文献收录类型以及检索功能进行分析评价,并且通过调查用户使用情况及分析评价,据此调整数字资源建设方向和服务内容,更大程度地满足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将P2P技术与个人数字图书馆的资源共享技术结合起来。利用P2P网络结构分析了资源共享的动态过程,解析了分布式的数字资源的检索和存储的实现过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意义]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字人文循证范式自主知识体系是时代的要求。[方法 /过程]本文以“范式”理论为基础,对中国特色数字人文循证范式自主知识体系的基本理论要素进行深入探讨。[结果 /结论]本文认为,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中国特色循证数字人文自主知识体系的思想基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集体记忆及其载体,构成了中国特色数字人文循证范式自主知识体系的文化基础。丰富多彩的传统典籍文献为中国特色循证数字人文自主知识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文献基础。“文史互证”指引下具有鲜明中国治学特色的目录学则为循证数字人文自主知识体系打下了厚重的方法论基础。本文所展开的梳理和解析,有望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循证数字人文自主知识体系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