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家蚕后部丝腺转氨酶活性及其与茧质性状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卫平  汪萍 《蚕业科学》1996,22(3):175-178
采用酶学速率法分析了8个家蚕品种末龄第3、5、7日后部丝腺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活力和比活力。少丝量品种末龄GPT、GOT比活力随末龄发育逐渐升高,多丝量品种GPT比活力随末龄发育而不断下降,而GOT比活力一直较高或略有升高。GPT、GOT比活力与茧层率、茧层量、全茧量的遗传相关,末龄第3天为显著正相关,第5天相关不显著,第7天为极显著负相关。GOT、GPT比活力遗传力分别达87.44%、80.4%,可作为产丝量选择的重要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2.
家蚕5龄幼虫后部丝腺细胞酶基因表达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基于了解家蚕后部丝腺细胞分泌丝素蛋白基因的表达调控信息,阐明蚕茧高产的机理,根据EST分析结果,分析了家蚕5龄幼虫不同发育时期后部丝腺细胞中酶基因的表达谱特征。发现家蚕5龄幼虫第1天和第5天的生理生化反应涉及氧化还原酶的数量最多,达到30个,转移酶数量达28个,水解酶数量达22个,合成酶数量达12个,裂合酶数量达6个,异构酶数量最少,只有4个。这6种酶基因在家蚕5龄第1天和第5天之间表达差异不大,表达频率超过10次的酶只有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Ⅲ、S腺苷甲硫氨酸合成酶和肽基脯氨酸顺反异构酶。上述结果暗示家蚕5龄不同时期,丝素蛋白合成能力的差异与酶分子的数量关系不密切。  相似文献   

3.
家蚕五龄后部丝腺蛋白质构成与茧层量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家蚕 5龄期是后部丝腺细胞大量合成并分泌蚕丝主要成分丝素蛋白的时期 ,对这一时期后部丝腺细胞的蛋白质构成进行研究 ,有利于发现丝腺细胞分泌丝素蛋白有关的功能蛋白质 ,阐明蚕茧高产的机理。采用蛋白质双向电泳和图像分析技术 ,研究发现家蚕同一品种的不同个体 ,或同一个体不同部位的后部丝腺细胞蛋白质的构成基本一致。该结果反映了家蚕同一品种不同个体后部丝腺细胞的新陈代谢水平基本没有差异 ,家蚕品种个体间茧层量差异 ,可能是个体生长发育和后部丝腺细胞数的不同等原因造成 ,而与每一个体后部丝腺细胞的新陈代谢关系不显著。该结果也说明在目前双向电泳技术和染色技术的条件下进行家蚕后部丝腺蛋白质组研究时 ,从家蚕同一品种的任一个体、任一部位提取后部丝腺细胞的蛋白质样品 ,所得的蛋白质双向电泳结果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4.
家蚕不同品种后部丝腺蛋白质双向电泳图谱比较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8  
采用蛋白质双向电泳和图像分析技术,研究发现不同品种的家蚕5龄第4天后部丝腺细胞的蛋白质组成存在明显差异,并且蚕茧高产品种与蚕茧中、低产量品种之间所涉及的差异蛋白质斑点各不相同,暗示丝素基因的转录、翻译可能涉及了一个非常复杂的多点控制的调控系统,即不同品种的产茧量可能涉及不同的调控位点或调控因子。  相似文献   

5.
6.
家蚕4眠期与5龄期后部丝腺细胞蛋白质组成分析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为探讨家蚕丝腺细胞合成分泌蛋白质过程中有关基因的表达调控机理,采用蛋白质双向电泳和图像分析技术,研究了家蚕4眠期和5龄期后部丝腺细胞的蛋白质组成。在4眠家蚕的后部丝腺细胞中检测到425个蛋白斑点,5龄期随着生长发育的进程,可检测到新的特异蛋白斑点,说明不同的发育时期,后部丝腺细胞的蛋白组成是不一致的。5龄前、中期新增加的特异蛋白斑点可能与丝素蛋白的合成、分泌有关,而5龄后期新增加的特异蛋白斑点可能与丝腺组织的形态变化、细胞的分解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7.
潘沈元 《蚕业科学》1993,19(3):170-171
<正> 典型相关分析是研究两组变量之间相关关系的一种多元统计方法。有关家蚕体质、茧质性状与丝质性状的单相关研究早已有过报道,这对我们根据体质茧质性状估计丝质性状提供了重要依据。然而用单相关的方法研究两组性状的相关系数,不仅数量多而且也不易抓住问题的本质。应用典型相关分析,在每一组性状中,都选择若干有代表性的综合指标,通过研究两组综合指标的关系来综合反应两组性状间的关系,这对我们简化分析,揭示两组性状间的内在联系是非常有益的。本文分析了家蚕一代杂交种的6个与体质、茧质有关的性状和5个丝质性状间的典型相关,希望能为育种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保幼激素和蜕皮激素对家蚕离体后部丝腺吸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家蚕茧层量性状的分子调控机制,采用蛋白质双向电泳和图像分析技术,分析了遗传背景基本相同,而结茧性状和茧层量具有明显差异的正常茧、薄皮茧、裸蛹3个家蚕品种的丝腺细胞和血液组织的蛋白质表达与茧层量的关系。结果表明:裸蛹品种的丝腺细胞蛋白斑点与正常茧品种的蛋白斑点的匹配率仅在65%左右,且存在35%左右的特异蛋白斑点,暗示裸蛹性状可能是主效基因控制的微效多基因遗传;3个品种后部丝腺细胞特异蛋白斑点、匹配蛋白斑点按等电点划分的分布规律具有明显差异,而血液组织相应的分布规律非常相似,暗示丝腺细胞中的蛋白及其基因对家蚕茧层量性状的作用要大于血液组织中的蛋白及其基因;正常茧、薄皮茧和裸蛹3个品种后部丝腺细胞中特异蛋白斑点及上调和下调蛋白斑点中,可能分别存在着与家蚕高茧层量性状、结薄皮茧性状以及不结茧性状有关的蛋白质。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采用STS改良法抽提家蚕后部丝腺的两类核酸(DNA和RNA),研究家蚕杂交原种后部丝腺的核酸含量与若干数量性状的遗传相关,从定量分析上证明了DNA控制RNA的转录合成,并决定家蚕的生物学产量;RNA决定丝蛋白代谢的速度和强度,并从微观上证明了多丝量品种的体弱难养,为育种实践上应用核酸分析预测产量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家蚕外源基因导入法,开辟育种新途径,对家蚕精母细胞融合技术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获取大量精母细胞的精巢摘出最适时期是四龄第2、3日。(2)精母细胞最适的生理盐水浓度是1.3%—1.4%。(3)利用微型振荡器的机械分离法,能有效地将精母细胞分离,其最适作用时间为10秒胶原酶对精母细胞的分离无论皮囊存在与否均无作用。(4)利用生理盐水的低渗处理可使邻接的精母细胞融合,但不能使完全分离的精母细胞融合。(5)聚乙二醇处理可使完全分离的精母细胞融合。  相似文献   

12.
氟对家蚕胚胎培养细胞毒害作用的形态学和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氟中毒的家蚕胚胎培养细胞(BmN4细胞株)进行了超微形态和组织学研究。结果中毒细胞的细胞膜、内质网、线粒体均严重损伤。氟中毒影响了细胞生物膜的透性和细胞呼吸体系。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系统选择、杂交改良等方法。对解舒、净度、强伸力、茧丝长等家蚕主要丝质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解舒、净度、茧丝长系统选择与杂交改良是有效的;对解舒率和茧丝长进行严格综合系统选择,在一定程度上能克服解舒率与茧丝长的负相关关系;系统选择法所建立的解舒好系与解舒差系能稳定遗传;解舒率与强力、伸长度成正相关,但相关程度很低,一代杂种的强力高于原种。  相似文献   

14.
周乃明  洪健 《蚕业科学》1990,16(3):145-148
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家蚕前胸腺超微形态的变化.在四龄龄初细胞基底膜很致密,细胞核不规则形.四龄中期以后.基底膜疏松,而呈纤维状,细胞核以细分枝伸向细胞全域.线粒体形状呈多态,马蹄状和环状线粒体明显增多.在四龄眠中和五龄吐丝期,细胞质中出现大型液胞和裂隙状液胞,粗面内质网和光面内质网一般是龄的后期比前期发达.  相似文献   

15.
探讨了应用昆虫抗保幼激素活性物质(YA_(20))调控家蚕生长发育和对茧丝的影响。结果表明:(1)一龄蚕添食YA_(20)液30—50ppm,三眠蚕诱导率很低;二龄到四龄蚕24小时前任何时间起连续添食48小时(30ppm),均能100%地诱导出三眠蚕,龄期经过当龄延长1—2天,而全龄则缩短2天、3天、4天以上;五龄蚕后期添食YA_(20),全茧量、茧层量可提高。(2)YA_(20)诱导的三眠蚕茧的全茧量、茧层量依二龄蚕添食>三龄蚕添食>四龄蚕添食而变化。(3)三眠蚕单位饲料转化率高于对照的4%—9%,单位饲料的生产量为对照的75%—90%。(4)三眠茧的解舒优,茧丝纤度偏差小,生丝强力、伸度、抱合力好,可缫制出4A—6A级高品位细纤度生丝。  相似文献   

16.
家蚕卵长期保存的实用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朱江  徐世清 《蚕业科学》1993,19(3):144-148
对0℃长期冷藏法保存560日和680日的蚕卵进行了蚁蚕健康试验、抗病力试验和饲养调查,并探讨了提高长期保存蚕卵实用孵化率的方法。三项试验中除少数指标外,大部分比较接近对照。这一结果表明,尽管经过1.5—2年长期冷藏,蚕卵在物质和能量上的消耗要超过对照,但在生产饲养条件下,对茧丝生产成绩并无明显不良影响。利用浸酸强刺激使蚕卵迅速活化并结合5℃低温调整,不仅大大缩短了活化所需的时间,而且提高了蚕卵的群体发育整齐度。  相似文献   

17.
家蚕饲料效率的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丁农  徐卫华 《蚕业科学》1992,18(2):71-76
试验采用不同蚕品种和不同世代设计,研究了饲料效率在不同系统间、世代间,品种间的表现,发现F_1的饲料效率介于两亲本之间,几乎不存在杂种优势,回交后代表现取决于回交亲本。经饲料效率的遗传研究查明,控制叶丝转化率的基因在7对以上,控制茧重转化率的基因在12对以上。基因效应中上位性效应起重要作用,叶丝转化率主要受显性效应、加性效应和显性×加性效应控制;茧重转化率主要受显性效应、加性×加性效应、显性×加性效应控制,确定了叶丝转化率和茧重转化率的位点互作属重叠型。此外还估算了遗传力、平均显性度和基因数目等遗传参数,并对有关问题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采用点滴法测定了若干家蚕品种对叶蝉散的敏感性。不同品种对叶蝉散的敏感性差异较大,抗性强的是东34(R系),最敏感的是华七(S系),其LD_(50)(μg/g)的相对倍数为5.9。进一步杂交试验显示,大部分组合的杂种F_1已代对叶蝉散的抗性比两亲强,有杂种优势现象,部分组合还表现出超亲优势,且母本对杂种F_1代抗性的影响大于父本;从东34与华七这对组合的F_1、F_2 及其回交后代分析,它们对叶蝉散的抗性是受多基因控制的。  相似文献   

19.
野桑蚕血缘对家蚕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家蚕雌与野桑蚕的雄交配,得到961B、961C、961D、961E四个形态性状不同的蚕品种.经与亲本比较,这4个带有野桑蚕血缘的蚕品种表现出龄期经过短,健康性增强,但茧层量低,交配能力弱,不受精卵多,卵质较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