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大豆荚皮中具有至少9条SOD同工酶带:Mn—SODa_1、a_2;Cu—Zn—SODb_1、b_2、b_3;Cu—Zn—SODc_1、c_2、c_3及与澳酚兰前沿混在一起的一条酶带。在果实发育过程中荚皮各酶带没有发育先后顺序的差异,只是酶带强弱的程度稍有变化。种子也至少有9条酶带,但c_3与溴酚兰前沿混在一起。发育过程申各同工酶出现的顺序有差异,最先出现的是a_1带,最后出现的是c_3带。果实发育各期荚皮SOD的各条同工酶带均比种子中相应的酶带活性强。实验表明:电泳方法的改进将会分离出更多的SOD同工酶带。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薄层垂直平板聚丙烯酰胺电泳分析技术,结果表明,大豆种子萌发过程中,子叶中的酯酶、酸性磷酸酯酶及下胚轴中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酸酶活性面积增大,下胚轴和种皮中的酯酶、酸性磷酸酯酶同工酶酶活性面积减小;子叶和下胚轴中的谷氨酸草酰乙酸转移酶同工酶酶带数目变少,带幅变窄,染色变浅;种皮中的谷氨酸草酰乙酸转移酶同工酶酶谱无变化。  相似文献   

4.
大豆种子富含丰富的蛋白质,为了研究在萌发过程中蛋白质的变化,本试验对大豆种子吸水的变化、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蛋白酶活性、肽酶活性、蛋白水解产物(氧基酸和肽含量)含量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豆种子萌发过程中吸水的变化呈现慢-快-慢的规律,转折点分别是萌发12h和萌发27h。虽然种子在萌发期间内的可溶性蛋白、氧态氮及肽含量均高于未萌发的大豆种子,但其变化规律不同:可溶性蛋白峰值出现在9~12h之间,而氨基酸及肽的含量在整个试验过程中始终处于增加的趋势。另外,蛋白酶和肽酶活性在萌发33h之前活性的变化非常小,萌发39~72h时活性急剧加强,萌发72~96h时活性下降。  相似文献   

5.
大豆种子脂肪氧化酶同工酶缺失体的超弱发光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苏震  徐文英 《大豆科学》1997,16(3):245-251
利用超弱发光方法对具有不同脂肪氧化酶同工酶缺失体的大豆种子进行整体水平上的测试,跟踪测量了在种子吸涨到萌动以及发芽的全过程中顷豆种子超弱发光的变化,并且测定了它们的发光谱线。探索用发光强度鉴别是否有缺失Lox3异型材料的可能性和有效性;同时通过超弱发光发射光谱的差异来进一步  相似文献   

6.
大豆种子发育过程中脂肪酸积累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夏大豆种子发育过程中脂肪酸的累积过程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大豆种子发育早期有6种脂肪酸,成熟期减少为5种.成熟期的种子亚油酸和油酸占全部脂肪酸的80%以上,棕榈油酸发育中途消失.大豆种子脂肪酸总量呈升-降-升的Z字型变化模式.此外,本文通过对脂肪酸组分的相关性及主成份分析,对大豆种子发育过程中脂肪酸的积累模式进行了探讨,发现大豆种子发育过程中油酸与亚油酸呈同步积累,高度正相关,在脂肪酸组成中具支配地位,推测SAD和FAD2两种酶在决定大豆含油量方面可能具有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7.
大豆种子发育过程中差异表达蛋白的蛋白质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了大豆N2899种子发育过程中蛋白质的差异表达。运用PDQuest软件比较分析不同发育时期(15,20,30,40,50 DAF和成熟种子)大豆种子蛋白的双向电泳图谱,在考染的2-D胶上共检测到337个蛋白点。有些蛋白质在整个发育过程中都出现,而另外一些只出现在发育早期或成熟的种子中。利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技术,分析了不同发育时期30个差异表达蛋白,并用Pro-found(http://www.prowl.rockefeller.edu)工具,对质谱产生的肽质量指纹(PMF)数据进行NCBInr数据库检索,结果鉴定了18个蛋白质。比较发现,这些蛋白主要参与种子的成熟(如伴豆球蛋白)、逆境胁迫反应(如抗坏血酸过氧化酶)、细胞分裂(如Skp1)和蛋白运输(如钙网蛋白)等。研究表明,种子发育过程十分复杂,所鉴定的蛋白质,可为从分子水平上研究大豆种子发育进程中蛋白的积累和调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大豆叶片与花数和荚数形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早(垦18)、中(黑农41)、晚(吉育60)熟3个亚有限型品种为材料,研究了主茎各节叶面积与花数和荚数垂直分布的关系,以及去叶对各节花、荚数等的影响.结果表明:除顶节外,主茎上叶面积大小、花数、成荚数自下而上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大豆顶节花数和荚数的形成具有明显的顶端优势,顶节花荚数多,叶片却很小,倒2节的花数和荚数形成具有明显的劣势;去幼叶后垦18、黑农41、吉育60的本节花数、成荚数都大幅度下降,成荚率却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垦18去第5节和第7节刚全展开叶后,分别对第7节和第9节的花数、成荚数影响最大,黑农41和吉育60去第5节和第7节刚全展叶后,分别对第8节和第10节的花数、成荚数影响最大,去刚全展开叶大幅度降低对应节位的成荚数和成荚率;主茎中部节位叶片的伸长和停止时间早于同节豆荚,并随品种的生育期延长,间隔时间明显延长.大豆主茎中部各节的成荚数受制于相邻各节叶片的光合产物供应状况,各节叶片的光合产物供应状况又分别影响到相邻各节位的成荚数.协调大豆主茎上各节叶片与花、荚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增加大豆的单株成荚数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9.
大豆疫霉菌与其它几种疫霉菌同工酶电泳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对大豆疫霉菌(Phytophthora sojae)的15个菌株及其它7种疫霉的8个菌株进行了4种同工梅电泳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大豆疫霉菌种内菌株间4种同工酶基本一致。疫霉属种间酯酶(ES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酶谱存在明显差异,表现为酶带的多少和Rf值的不同;淀粉酶(DIA)和过氧化氢酶(CAT)同工酶酶谱差异不很明显,与某些疫霉种酶谱相似,只表现为酶带强度上的差异。本首次报道了大豆疫霉菌的SOD、CAT和DIA同工酶,并指出EST和SOD同工酶在P.sojae种的鉴定上具有重要意义,在P.sojae种的鉴定提供一个辅助性手段。  相似文献   

10.
徐凌翔  丁爽  周青 《大豆科学》2008,27(2):255-259
酸雨对作物种子萌发的生态效应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问题。为揭示酸雨影响种子萌发机理,以pH2.0、2.5、3.0、3.5、4.0、4.5、5.0模拟酸雨处理大豆种子,研究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呼吸速率、呼吸商、POD活性对酸雨胁迫的响应。结果表明:当酸雨胁迫强度pH=2.0时,种子不能萌发;胁迫强度pH≥2.5时各处理皆可正常萌发,但pH2.5时出苗率(6d)为0,各生理指标在第1天出现异常,POD表现出了参与衰老迹象;胁迫强度pH〉13.0时,大豆种子呼吸强度随胁迫强度升高缓慢下降,动态处理仅有1d达到差异显著水平;呼吸商随种子成苗逐步降低,与CK趋势不同;POD活性随胁迫强度和时间增加逐步升高,各处理与pH2.5差异显著。呼吸作用伤害阈值(pH≥5.0)=大豆POD活性伤害阈值(pH≥5.0)〉萌发伤害阈值(pH≥3.0)。pH3.5、3.0和2.5时,呼吸速率响应时间(3d、3d、1d)〉呼吸商响应时间(2d.2d,1d)〉POD活性响应时间(1d、1d、1d)。由此推测,酸雨胁迫引起自由基积累,分散呼吸链底物电子,抑制呼吸;呼吸链末端抗氧化酶POD在清除自由基的同时参与了种子衰老。  相似文献   

11.
对蛋白质含量不同的大豆籽形成过程中内源激素活性变化的研究表明:GA3活性在不同基因型大豆差异,但活性高峰期和总的变化规律在品种(系)间是相似的。高蛋白和中蛋白含量的品种在籽粒粒发育初期就表现出较高的GA3活性在不同高蛋白和中蛋白品种的iPAs和IAAI舔生在籽粒形成过程中出现两个高峰期,而低蛋白品系的IAAK人出现一个高峰期。中蛋白品种的iPAs活性在籽粒形成过程中明显高于其他类型的品种。而低蛋白  相似文献   

12.
四个春大豆品种在8个月的贮藏过程中,随着贮藏时间延长,种子不断老化劣变,发芽率降低,脱氨酶活性和过氧化物酶活性下降,以及膜透性增大。种皮黑色的品种较黄色的品种抗劣变能力强。四个品种耐贮藏力大小顺序为:泰兴黑豆>矮脚早>湘春豆10号>吉林21号。  相似文献   

13.
大豆种子吸胀时内含物外渗及其与种子活力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郑成超  邹琦 《大豆科学》1991,10(3):226-230
大豆种子吸胀期间有明显的溶质外渗现象,本研究表明:种子在低渗透势溶液中吸胀,有利于细胞膜系统的修复和完整性建立,其外渗液的相对电导和[K~+]较低,种子活力指数提高;种子在-1.1860 MPa溶液中吸胀48小时效果最佳,此时相对电导为4.3%,[K~+]为42ppm,活力指数为1.168;外渗液的相对电导和[K~+]与活力指数之间呈Y=1/(a+bx)的函数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9847和0.9548,均达极显著水平,两者可作为种子活力的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14.
用不同浓度HgCl2浸泡大豆种子,研究萌发过程的生理生化反应.结果表明,HgCl2能降低大豆种子活力,抑制幼苗生长和根系的发育,抑制幼苗呼吸作用及降低脂肪酸活力,但可提高大豆幼苗转氨酶及淀粉酶的活力.  相似文献   

15.
种衣剂对大豆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宝华 《大豆科学》2003,22(3):234-235
应用种衣剂可促进大豆生育,使大豆增产11.9%以上,地下病虫害综合防治效果达71.2%—81.3%,脂肪和蛋白质总含量增加,改善品质。  相似文献   

16.
大豆每荚粒数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怡 《大豆科学》1998,17(2):115-119
应用四粒英比率高的长叶品种黑农36与遗传背景不同的5个圆叶品系(种)配制5个组合。对亲本,F1代和F2代群体的每荚粒数进行了调查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长叶品种以三、四粒荚为主,平均荚粒数为2.94。  相似文献   

17.
大豆鼓粒期非叶光合器官与粒重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薛丽华  章建新 《大豆科学》2006,25(4):425-428
在田间条件下,R6期采用铝箔遮光处理,对三个早熟大豆材料中、上部节叶片、荚、叶柄进行遮光处理,研究叶片,荚、叶柄对粒重的影响。结果表明,叶片遮光节粒重下降幅度为10.4%~33.3%;叶柄遮光节粒重下降仅为1.0%~8.9%;荚遮光与叶片遮光粒重降幅相近为27.3~40.0%。粒数比单粒重对遮光反应更敏感。荚的光合作用主要在鼓粒前期进行。  相似文献   

18.
刘晓冰  金剑  王光华  S J Herbert 《大豆科学》2007,26(4):607-612,617
粒重是大豆重要的产量构成因素,它的形成是细胞分裂以增加细胞数目、细胞延伸膨大以增大体积及光合产物积累、内含物不断充实的过程,其高低由干物质积累速率(ISGR)和干物质积累时期(EFP)的长短决定,也受遗传潜力和环境条件互作的影响.本文从子叶的干物质积累和细胞数与籽粒的大小的关系,光照及其叶片光合影响籽粒形成以及植物激素调控籽粒生长发育综述了三者调节大豆粒重的研究结果,旨在为建立以促进细胞分裂,增加细胞延伸膨大的研究平台,为探讨新型种植方式提高大豆产量及高产大豆育种和种质资源的评价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