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高寒地区沙地樟子松冬季造林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小直抗回填整地”和“塑料护苗筒坑整地”2种方法,在高寒地区干旱沙地进行樟子松冬季造林试验,不但可充分利用冬闲时间,延长造林季节,还使造林成活率较穴状整地高,春,秋造林成活率提高40%以上,保存苗成本降低50%以上。  相似文献   

2.
樟子松是寒温带长青第一松,在塞罕坝林场广泛引种栽培。根据塞罕坝林场气候特点,从整地、造林、管理方面对塞罕坝林场樟子松造林技术进行了探析,以期为改善塞罕坝林场造林效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1樟子松播种育苗技术1.1选地。育苗地宜沙不宜粘,宜松不宜坚,要选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湿润、排水通气性均好的土地。1.2整地、施肥。对育苗地进行掺沙改良,整地要做到细碎、平整、均匀,并要施足基肥,一般每亩  相似文献   

4.
不同整地方式对樟子松造林成效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选择大通县典型干旱阳坡,采取不同的整地方式,进行樟子松造林成效对比试验.总结出不同整地方式对樟子松造林成效的影响,从而探索出能提高樟子松造林成效的干旱阳坡造林整地配套技术.  相似文献   

5.
《现代农业》2005,(2):18-18
一、技术内容及其优点试验研究和生产实践表明,截至目前,樟子松容器苗抗旱造林技术,是完成樟子松造林工程的最佳工艺。它的内容概括起来就是集中有大(大苗),集约经营,实行“四改”,简化工序,一次成林直至主伐利用。它的主要特点是:“四改”、“五不”、“四提高”。“四改”:改  相似文献   

6.
7.
樟子松是生命力非常强的树种,该树种即使在十分贫瘠的地区也可以生长的很好,所以我国很多的沙化土地治理都是以种植樟子松为主。樟子松是我国"三北"林业工程中十分重要的树种。该树种是属于阳性的树种,因为樟子松对于阳光有着特别的喜爱,而且树木生长的速度很快,四季常青是樟子松不惧严寒的代表,对于风沙的侵袭也有着顽强的抵抗能力。本文对我国目前林业工程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分析,从造林地区的选择,整地技术等多方面阐述樟子松造林技术,希望对造林从事人员有所帮助,技术上所有交流,促进我国造林工程的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樟子松,松科松属,又称海拉尔松,蒙古赤松,是北方针叶树种中较耐严寒且速生的树种,对土壤要求不严,根系发达,固土能力强,因此,非常适宜在张家口山地营造用材防护林.但是,由于北方春秋季节气候干旱,往往造林成活率很低,樟子松容器苗雨季造林技术,无缓苗期、野外适应期,减少了失水环节,大大提高了造林成活率、保存率.  相似文献   

9.
10.
樟子松是营造速生用材林、防护林、水土保持林的优良树种之一。它的树干通直,材质良好,木材耐水湿且耐腐,不易弯曲,是建筑和家用的主要材种。由于它的根系发达,枝叶繁茂,特别适合营造防护林。为了加速樟子松的开发利用,本文将樟子松育苗造林技术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1.
不同林龄樟子松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辽宁省章古台地区不同林龄樟子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对樟子松林地养分状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林龄对樟子松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影响显著。随着林龄的增加,土壤含水量降低,土壤密度先降低后增加;有机质以及N、P、K质量分数先增加后减少;全Ca质量分数先减少后增加,交换性Ca质量分数逐渐减少。2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不同林龄樟子松人工林土壤肥力状况进行了评价,土壤肥力由高到低为:中龄林、近熟林、幼龄林。  相似文献   

12.
樟子松枯梢病防治技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以生态系统的自控能力和樟子松枯梢病流行规律为依据.提出了防治樟子松枯梢病的主要途径:营造混交林,及时进行抚育伐和透光伐.是防治该病发生的根本措施;应用0147抗生细菌含菌量10^8 /mL抑菌效果达82.1%,林间防治效果达54.1%,该抗生细菌可以定居良樟子松针叶上,成为针叶叶围微生物群落,起到抑制病菌的作用;在6月病菌孢子飞散前;对苗囤和重病林分喷75%百菌清1000x液、65%敌克松1000x液、70%甲基托布津1000x液、65%代森锌500x液.其防治效果分别达到90%以上和70%以上。  相似文献   

13.
樟子松不同林型沙地土壤肥力的差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辽宁省章古台地区樟子松林沙地土壤的物理性质、养分及微生物状况等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樟子松纯林与不同类型樟子松混交林土壤肥力的差异。选择土壤含水率、体积质量、最大持水量、毛管孔隙度、有机质、全氮、水解氮、全磷、速效磷、速效钾、微生物总量共11个指标,对不同林分类型的土壤效益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混交林土壤肥力均优于纯林。  相似文献   

14.
对樟子松枯梢病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该菌在PDA培养基上生长最佳;最适温度25℃;最佳pH=5;最佳C源为蔗糖;最佳N源为蛋白胨;全光最适其生长,并能产生分子孢子器和分生孢子。病原菌分生孢子在25-32℃下、2%葡萄糖中、100%相对湿度下,孢子萌发率最高。但随湿度降低,萌发率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15.
为遏制赤峰地区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通过地膜覆盖、套袋、施用根宝和生根粉(ABT)、营养袋、培抗旱堆和冬季覆土盖苗等多种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造林配套技术措施,初步建立了长短结合、以林促牧、以生态效益为主的生态经济模式。采用传统的抗旱造林技术,并应用新技术、新材料,进行组装配套、试验筛选,使樟子松造林成活率提高36%,探索出提高樟子松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6.
樟子松叶栖真菌的群落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真菌学、森林病理学与群落生态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对樟子松叶栖真菌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共获樟子松叶栖真菌26种。叶栖真菌在小龄针叶上的种类和数量明显少于老龄针叶。上冠层的真菌种类最多,其次是下冠层,中冠层的真菌种类最少。兼性寄生性真菌在老龄针叶上的种类和数量均多于小龄针叶,并为老龄针叶的习居菌,而且随冠层的降低还有增加。  相似文献   

17.
樟子松枯梢病菌的潜伏侵染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应用森林病理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对病区和非病区不同时期健康株针叶、芽、梢、枝、果等不同部位的组织进行分离培养、接种和套袋隔离试验,测定樟子松估梢病在病区和非病区健康株上的潜伏侵染带菌率,并对照病区和非病区不同部位,不同时期健康组织的分离培养结果进行分析研究,以得以樟子松枯梢病的潜伏侵染规律,为此病的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樟子松枯梢病的侵染规律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对樟子松枯梢病、健组织病菌的分离、孢子萌发和接种试验等研究结果表明,樟子松枯梢病是一种寄主主导性病害。引起该病的松壳色二孢[Diplodia pinea(Dem.)Kickx]可在历年病树上的针叶、芽、梢、枝和果鳞上越冬,又可在健康树上的针叶、芽、梢、枝和果鳞上潜代侵染。其潜伏侵染带菌率:健康樟子松越冬各部位比当年生各部位潜伏带菌率高,分别为20%-70%和6%-30%,其中以针叶、梢、枝和每年4,5月份、9,10月份潜伏带菌率最高。病害的初次侵染源主要来自历年病树上病菌子实体飞散出来的分生孢子,借风和雨水淋洗传播,种子上不带菌。病菌可直接侵入当年嫩梢和嫩针叶,也可通过伤口、气孔侵入针叶、芽、梢和枝。潜伏期7-14d,繁殖期23-28d。  相似文献   

19.
樟子松枯梢病测报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黑龙江省尚志市一面坡林场樟于松枯梢病发病区内的固定标准地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5月初孢于开始飞散,随着平均气温、相对湿度和降雨量的增加,孢于的飞散量也逐渐增加。6月中旬和6月下旬为初始发病期,7月下旬至8月中旬为发病高峰,9月中旬为病害的终止期。气温、相对湿度和降雨3个因子对病情的发生和发展影响很大,气温对病害流行始发期和终止期起决定作用。在适宜的气温范围内(20—23℃),病情随时间及相应的气温、降雨量的增加而增加。同时运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多元线性回归预报方程:y=-10.6 1.241Y。 0.288t,入选的自变量有初始病情y。和前月平均气温t两个因子,此方程可以预测当年病情指数(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