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不同干燥方法对桑叶茶品质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是精选云南农业大学试验桑因桑叶,仿效绿茶加工工艺制成桑叶茶,经感观审评及部分理化分析.初步探讨了桑叶茶的最佳干燥方法。  相似文献   

2.
研究旨在为武夷水仙茶进行长期贮藏选择适宜的包装材料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以武夷水仙茶为研究对象,选用瓷罐、锡罐、牛皮纸袋以及铝箔袋分别进行包装,并于室温下贮藏1年,隔3个月扦取茶样进行感官审评及内质理化成分的测定。在试验选定的4 种包材中,综合感官审评及各理化成分的变化情况,对武夷水仙茶品质劣变的影响由大到小的排序依次为:牛皮纸袋>铝箔袋>瓷罐>锡罐。为使武夷水仙茶在较长时间内保持良好的感官品质和发生最小的理化改变,可采用锡罐、瓷罐及铝箔袋对其进行包装贮藏。  相似文献   

3.
减少茶叶感官审评误差的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利平 《茶业通报》1999,21(3):35-36
在茶叶检验中,感官审评一直是茶叶品质优次和等级评定的重要方法,它具有简单,快速等优点,已被国内外茶业界认可并运用。由于感官审评是利用人体各种感觉器官(耳、鼻、眼、舌、手),佐以科学的操作技术和实践经验来鉴别茶叶色、香、味、形的优次并对照标准样定其等级的。因此,感官审评受到审评人员的生理条件和工作经验以及环境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的审评人员和同一个审评人员在不同的生理及环境下,对同一个茶样,通过感官审评得出来的结果,可能存在着一定的误差。怎样避免和减少这一误差,提高茶叶审评结果的准确度,笔者经多年…  相似文献   

4.
毛茶审评是茶叶收购工作的首要环节,是根据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条例规定及对照标准样茶来鉴定毛茶品质的优次,评定其等级和收购价格,并可对茶叶品质、生产起到指导、促进和提高的作用。毛茶审评的结果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正确贯彻执行国家的茶价政策;关系到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利益;关系到茶叶生产的发展;关系到外贸、内销的信誉和需要。总之,毛茶审评是一项政策性、经济性、群众性很强的技术工作,而收购站评茶员的政治素养和业务水平的高低又是保证审评正确性的关键,至为重要。但当前基  相似文献   

5.
试验选用茶树杂交种新选801和新选807制得白茶茶样27个,从萎凋变化规律、审评得分和生化指标3个方面对其进行白茶适制性鉴定.结果表明,2个新品系与对照种福鼎大毫茶一样,会随萎凋时间延长,水浸出物、咖啡碱和茶多酚含量呈下降趋势变化,而氨基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则呈上升趋势变化.对品种间在审评得分及氨基酸、茶多酚和可溶性糖含量方面的差异作可重复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2个新品系与对照种福鼎大毫荼在感官审评得分、氨基酸、可溶性糖和水浸出物含量方面的差异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新选801、新选807适合付制白茶.  相似文献   

6.
泡茶水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好茶必须有好水才能发挥其固有特色,早被人们所重视。但多数停留在感官的审评上。本文在化学性上作部分探讨。一、材料和方法本试验采用同一种茶样,用不同水样开汤审评,反证水质与茶样的关系。水样分别采自安徽黄山鸣弦泉、祁门阊江、杭州龙井、江苏宜兴灵谷泉(在阳羡茶场内)、苏州天池山寒枯泉、钵盂泉、京杭运河浒关段、126米深井水、5米浅井水、苏州市自来水(水源阳澄、太湖)及去离子水。  相似文献   

7.
茶叶感官审评的生理学基础和误差控制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要介绍了茶叶感官审评的定义和目的、生理学基础、依据;探讨了影响茶叶感官审评的因素主要有环境因素、设备因素、方法因素、评茶员自身因素等,提出了茶叶感官审评中的误差控制方法:1、建立满足茶叶感官审评需要的适宜工作环境;2、配备适宜的茶叶感官审评设备;3、规范茶叶感官审评方法;4、提高茶叶审评人员自身素质。  相似文献   

8.
郑连森 《茶业通报》1995,17(1):45-46
毛茶审评杂谈郑连森(浙江金华茶厂)毛茶审评工作不论什么时期,什么收茶单位,都要聘用评茶者.一、昔今评茶人员的称谓在旧社会对评茶者称呼各地亦有所不同,如三十年代杭州江干是苏、浙、皖、赣四省茶商集散地,规模较大的茶行,称为行官.他有生杀之权,有判断的功效...  相似文献   

9.
卢福娣 《茶业通报》2002,24(4):36-39
世界茶叶产销国家对茶叶品质的鉴定普遍地采用感官审评作为主要手段,而评茶术语是感官审评结果的主要表达方式。评茶术语(以下简称术语)是记述茶叶品质感官鉴定结果的专业性用语。准确运用术语是评茶人员必备的一项基本功,掌握了这项基本功,才能对所评茶叶的品质情况作出确切的表达和评价。印度早在1966年就制定了评茶术语国家标准。我国国家技术监督局于1993年6月19日发布了《茶叶感官审评术语》推荐性国家标准GB/T14487-93(以下简称术语标准)。标准规定了一套评茶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我国各类茶叶的感官审评…  相似文献   

10.
一、绪言各种茶类的成分是不同的,这是茶叶工作者十分感兴趣的问题。但用各类茶同时进行分析比较的报告,尚属少见。这次用煎茶六档,玉露、番茶、锅炒茶、焙茶各三档,共计十八档市场所销售的茶叶,作为试验材料,进行了综合的理化测定和感官审评,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茶叶保鲜剂对绿茶贮藏保鲜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通过对不同茶叶和不同包装茶所作的使用保鲜剂贮藏和不用保鲜剂贮藏的对比试验,发现不论是烘青茶还是炒青茶,不论是铁听包装还是复塑袋包装,采用保鲜剂贮藏的茶叶在感官审评和生化指标测定上均明显优于对照茶叶。另外,从保鲜剂的相对保鲜效果来看,烘青茶比炒青茶更显著一些;复塑袋包装也比铁听包装略好一点。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茶叶感官审评的角度,查阅相关资料,梳理从古至今对茶叶外形的简单鉴赏,冲泡方式的严格规范,评茶斗茶的条文.从茶叶形态、冲泡方式与茶叶感官审评术语的演化阐明茶叶审评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不同茶树品种对滇红碎茶品质的影响,以国家级茶树良种‘云抗10号’为对照,选取省级茶树新品种‘云茶红1号’、‘云茶红2号’和‘云抗12号’3个茶树新品种为试验对象,按照统一采摘标准及加工方法制成手工滇红碎茶,比较主要生化成分测定结果和感官审评结果。结果表明:3个茶树新品种茶样的内含物质丰富,生化成分比例协调;感观审评5项因子的评分结果有2个品种比对照高,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云抗12号’、‘云茶红2号’、‘云抗10号’、‘云茶红1号’,说明3个茶树新品种均可作为生产滇红碎茶的选用品种,尤其以‘云抗12号’、‘云茶红2号’为宜。  相似文献   

14.
蒋建明 《茶业通报》2005,27(3):124-124
从茶叶审评与检验的角度审视“洗茶”,客观、求是、理性地论证“洗茶”对绿茶的危害性,借以抛砖引玉,丰富茶艺文化理论。  相似文献   

15.
不同茶树良种加工祁红香螺的品质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本试验以祁门槠叶种为对照,选取安徽1号、安徽3号和凫早2号三个国家级无性良种为试验对象,按照相同采制标准制成祁红香螺茶样,通过对主要生化成分测定结果和感官审评的比较,研究不同茶树品种对祁红香螺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三个无性良种茶样的内含物质丰富,生化成分比例协调;形美质优,感观审评五项因子的综合评分皆高于对照,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凫早2号、安徽3号、安徽1号、祁门槠叶种,说明三个国家级无性茶树良种均可作为生产祁红香螺的选用品种,尤其以凫早2号、安徽3号为宜。  相似文献   

16.
宁波绿茶配比对新颖袋泡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宁波绿茶为原料,探讨了宁波绿茶配比对新颖袋泡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试验范围内,从生化成分以及感官审评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茶叶的配比以龙井茶与炒青茶质量之比为40∶60为最好,滋味具有龙井茶香气。  相似文献   

17.
毛茶审评是一项政策性较强,技术性较高、直接与群众见面的工作。是否执行对样评茶、按质论价的价格政策,是关系到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到品质的提高和降低。近几年,我国茶叶品质的下降与毛茶审评中出现的问题有一定关系。本文着重谈谈红毛茶审评中的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采用茶树新品种特香早的秋茶鲜叶试制六安瓜片,同时用舒茶早、龙井43品种鲜叶作比较试验,并用市场购买的春茶瓜片作品质比较,通过对茶样感官审评探讨特香早鲜叶制作瓜片的效果。结果表明,特香早品种鲜叶制作秋瓜片品质较优,尤其是栗香带花香,形状整齐而独具特色。  相似文献   

19.
揭示影响普洱茶冲泡的水温和时间因子的作用、普洱茶冲泡的浸出规律,为科学饮用、审评、鉴别普洱茶,正确引导普洱茶消费和普洱茶深加工等提供参考。试验表明:普洱茶在不同冲泡条件下,其浸出规律均表现为:80℃1min、90℃1min、沸水1min第一泡处理的氨基酸和茶多酚浸出含量较第二泡的要少,其余处理的第一泡氨基酸和茶多酚浸出含量最高,并随着泡次的增加而依次降低,各处理间差异显著;相同条件下,水温越高冲泡时间越长,氨基酸和茶多酚浸出量越多。  相似文献   

20.
为了用科学的角度来诠释洗茶绿茶品质的影响,本试验通过用盖碗分别冲泡六安瓜片、朵型毛峰和条形毛峰,设置不淋洗、淋洗3s和5s,采用感官审评和化学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绿茶也可以淋洗,淋洗时间建议为3s;高嫩度的绿茶建议短时淋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