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针对重大疫病应急防控信息化管理的需要,创建了北京市重大动物疫病应急指挥平台。完成了平台的总体设计、技术体系结构、功能及数据库设计与系统研发。研制了动物疫病应急处置业务流模式及逻辑框架、疫病防控综合决策模型、动物疫病防控信息多源异构数据无缝集成等关键技术。提出了Flex控件与ArcObjects组件的无缝式捆绑技术在系统中的巧妙应用。解决了疫源分析、划定疫点、疫区、受威胁区、路口封锁、疫情监测、无害化处理、消毒、扑杀、紧急免疫及解除封锁等一系列应急处置中的关键问题。实现了北京市重大动物疫病信息化、一体化的应急指挥。为全面判断防控形势与科学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为北京市重大动物疫病应急指挥提供了快速而有力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2.
针对重大疫病应急防控信息化管理的需要,创建了北京市动物疫病应急指挥平台。完成了平台的总体设计、技术体系结构、功能及数据库设计与系统研发。研制了动物疫病应急处置业务流模式及逻辑框架、疫病防控综合决策模型等关键技术。提出了Flex控件与ArcObjects组件的无缝式捆绑技术在系统中的应用。解决了疫源分析、划定疫点、疫区、受威胁区、路口封锁、疫情监测、无害化处理、消毒、扑杀、紧急免疫及解除封锁等一系列应急处置中的关键问题。实现了北京市重大动物疫病信息化、一体化的应急指挥。为全面判断防控形势与科学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为北京市重大动物疫病应急指挥提供了快速而有力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3.
从信息应用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农产品价格信息服务的新模式,介绍了农产品价格信息监测预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阐述了系统的体系结构、功能模块和实现流程,并对系统在数据采集、价格监控、分析预测模式方面的创新点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4.
基于3S技术联合的农田墒情远程监测系统开发   总被引:6,自引:8,他引:6  
农田墒情信息是现代农业实施精准施肥、精确灌溉的重要科学依据。为了实现快速准确地采集墒情信息,研究开发了基于3S(GPS/GIS/GPRS)技术联合的农田墒情远程监测系统。该系统主要由农田信息监测网络节点和远程服务器组成,在小范围内由传感器节点基于ZigBee通讯协议组成无线传感器网络,在大尺度上通过网关节点集成GPS网络,利用GSM/GPRS网络实现与Internet的信息交互,完成了墒情数据的自动采集、无线传输和准确定位。设计了太阳能自供电的长寿命无线传感器节点和网关节点,开发了服务器端农田墒情信息管理系统软件,实现了Web方式下的参数远程设置和信息实时监测。该系统的设计开发为农田墒情信息监测和分析决策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相似文献   

5.
奶牛身份射频识别系统的防冲突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确定奶牛身份是实现奶牛数字化养殖的关键和基础。为了提高奶牛识别中的灵敏度、准确率和防干扰性,在对射频识别技术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奶牛身份识别系统整体方案;着重研究了长距离射频识别系统中多标签冲突问题,对防冲突时隙Aloha算法和二进制搜索算法进行了比较,并最终采用改进的二进制搜索算法,获得了理想的效果。在数据传输中,采取了对相同字段数据信息不发送的方法,减少数据交换时间。结果表明:该系统解决了多头奶牛进入射频区域后引起的冲突问题,使传感器采集的信息与奶牛个体实现了一一对应;算法的改进使传输时间节省38%,大大提高了奶牛的识别效率。  相似文献   

6.
奶牛发情计算机监测系统研究与开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使用传感器等电子器件监测奶牛生理参数,应用Viaual Basic高级程序设计语言数据分析系统,对奶牛哺乳期和发情期的生理数变化进行数据分析。运用模糊逻辑数学方法数学模型作为奶牛发情计算机监测系统的数学理论依据。将奶牛发情则系统安装于数据采集设备相连的过程计算机中,对奶牛发情进行实时监测并做出及时准确的奶牛发情预报。  相似文献   

7.
动物疫病监测是兽医工作的重点与难点,动物养殖场数量多且规模较大,需要健全动物疫病监测网络体系,才能实现对动物的全面监控,从而提高动物疫病监测的可靠性与科学性。基于此,介绍了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动物疫病监测的现状,论述了动物疫病监测的作用,并且提出了促进动物疫病监测的相关策略,进而为动物疫病防治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基于RFID与WSN的奶牛养殖溯源信息采集与传输方法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为了实现奶牛溯源信息高效采集与实时传输,在分析现有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将射频识别技术与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相结合的无缝隙信息采集与传输方法,并对系统方案设计、网络体系架构和通信协议转换等主要内容进行研究,实现并应用于奶牛养殖信息溯源系统。试验结果表明,基于单点通信有障碍35m、无障碍75m范围所构建的射频传感网络,手持终端采集的养殖信息,其数据传输丢包率在5%以内,系统运行稳定、可靠、数据能够实时、高效传送到溯源数据中心。  相似文献   

9.
基于GPS和GPRS的远程玉米排种质量监测系统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为了获取区域内的玉米播种质量信息并对其进行远程监测与管理,提出了基于GPS和GPRS的远程排种监测系统。该系统利用PVDF(polyvinylidene fluoride,聚偏二氟乙烯)压电传感器实时监测指夹式排种器播种质量信息并通过GPS接收器实现了播种质量信息位置的精确定位;同时,系统通过GPRS DTU模块的应用和远程服务器软件的设计,实现了播种质量信息数据的远程传输与管理。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播种量检测精度为97.4%,漏播检测精度为96.1%,重播检测精度为95.9%,该系统能够有效检测玉米播种质量并具有监测数据远程监管的功能。  相似文献   

10.
随着标准化养殖及人工授精的普及,胎次和授精次数已成为影响猪群繁殖的最主要因素。为了将胎次和授精次数纳入猪场的繁殖管理,该研究设计并实现了基于动态广义线性模型的新型猪场繁殖监测系统。使用结果表明,纳入胎次及授精次数后的监测系统运行稳定,实现了对影响因子取值的自动更新并可以对异常繁殖情况做出警报,误报率小于2%。该研究不但提高了猪场繁殖信息监测的精度,同时为进一步分析与挖掘猪场生产数据中的潜在信息,提高利用效率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1.
基于射频技术的奶牛身份识别系统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0  
针对当前奶业所存在的养殖规模较小、单产水平低、管理技术落后、饲料单一、牛群血缘不清,以及由此导致动物产品安全无法得到有效的保证的问题,提出并建立了一种基于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的奶牛的身份识别系统。该系统通过采用瘤胃式动物电子标识来为每头奶牛建立一个永久性的数码档案,实行一畜一标,并通过采用RFID技术以及单片机与PC机的通信技术对存储奶牛信息的电子标签进行远距离识别,从而及时的实现对每头奶牛的监控与管理。研究结果表明RFID系统读卡器的识读率为100%,识读距离可达到8 m以上。该方法不仅实现了对奶牛生产养殖的数字化管理,也为精细养牛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李林  杨勇  董婧 《农业工程学报》2012,28(10):185-188
目前在动物流行病监测中监测点数量较少,监测数据有限。而利用有限的动物疾病监测数据,分析动物疾病的整体空间分布情况,则需要建立符合动物疾病发展规律的监测预测方法。该文运用空间分析软件ArcGIS9和GEODA软件对A区奶牛地氟病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然后建立A区地氟病分布预测图,再与实际分布图进行了叠加分析比较,发现其预测效果较好。这种利用空间统计学研究方法建立的GIS预测模型,可为监测和预测其它与空间相关的疾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基于RFID芯片和MSP430微功耗单片机,研制出奶牛电子标签及阅读器,并与PDA集成,基于WindowsMobile开发支持移动数据库的PDA软件,提供了奶牛场管理信息系统的移动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4.
为促进奶牛养殖场的大气氨排放控制,形成奶牛养殖场粪便中氨排放的阻控体系,该文在冬季和夏季对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奶牛养殖场A和奶牛养殖场B的大气、牛粪和牛尿进行了采样试验分析,研究了2种奶牛养殖场不同处理工艺的氨排放特征。静态试验结果表明,奶牛养殖场A和奶牛养殖场B氨气排放浓度最高的是氧化塘处理工艺、预处理工艺,分别为冬季0.862,3.169 mg/m3,夏季2.785,2.130 mg/m3。动态试验结果表明,牛粪的氨排放系数要高于牛尿1.85倍,奶牛养殖场A和奶牛养殖场B平均排放系数分别为29.23%、49.36%。奶牛养殖场A和奶牛养殖场B总大气氨排放量分别为冬季172.69,1 101.00 kg/d,夏季284.70、1 395.32 kg/d。2种处理工艺冬季和夏季大气氨含量均满足畜禽场环境质量标准,但超过人居空气质量标准。  相似文献   

15.
The use of cow dung as a source of plant nutrients is widespread among many smallholder farmers in Ghana. The benefits of cow dung application in crop production depend on the amount, quality, nutrient-release patterns, and uptake by crops. Samples of cow dung from three main systems of manure management (free range, semi-intensive, and intensive)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Kumasi Metropolis in the semideciduous forest zone of Ghana and analyzed for nitrogen (N), carbon (C), phosphorus (P), potassium (K), calcium (Ca), magnesium, (Mg), and ash contents. This research was undertaken to corroborate results of an earlier study in the interior savanna zone of Ghana, because manure quality is a function of its management (handling, storage, and transport), animal breed, and vegetation type (feed). Nitrogen content varied from 1.44 to 2.10% with the intensive system of management recording the greatest value. Phosphorus varied from 0.48% under free-range (field) system to 0.80% under the intensive system. The greatest and lowest total K values of 1.74% and 1.11% were respectively recorded under the intensive and free-range management systems. Generally, the study indicated there was relatively better manure quality under the intensive system than in the semi-intensive and free-range (field) systems. The cow dung collected under the various manure-management systems was then incubated in a laboratory study to assess their nutrient-release patterns.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 manure under the intensive system mineralized ammonium N during the first 6 weeks of incubation with peak mineralization in the fourth week. Immobilization of nitrate N was observed from the second to the eighth week of incubation from cow dung under all the management systems. Total N [nitrate (NO3?) + ammonium (NH4+)] was immobilized under the free-range and semi-intensive management systems throughout the incubation period except in the first week. Peak net N mineralization was observed during the fourth week of incubation from cow dung under the intensive system of manure management. Results of the study suggested that total mineral N needs of crops might not be met entirely through application of cow dung to Ferric Acrisol due to immobilization during appreciable period of decomposition of the manure.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中国奶业持续快速发展,作为我国奶牛饲养主体的农村散户小规模饲养已占奶牛总饲养量的80%左右。由于养殖规模小,设备简陋,饲养条件差,疾病难以防控,很多地方试图通过建设奶牛养殖小区来加以解决。但目前我国奶牛养殖小区还没有一套可供实际推广应用的生产工艺模式,小区没有科学的规划布局,工艺技术路线和工程防疫技术不到位,设施设备的配置不合理,饲养方式不统一,管理松散,缺乏计划性和全年生产的均衡一致性,无法从根本上克服这些矛盾。为此,作者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一套适合于奶牛养殖小区的舍饲散养生产工艺模式,并就该工艺模式的特点、生产工艺技术路线、工艺技术参数确定、配套设施与设备、小区布局以及工程防疫等关键技术进行了探讨,旨在为推进奶牛养殖小区的规模化、标准化的进程,提升我国奶业生产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面向奶牛生产管理的专家决策支持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充分考虑到奶牛生产管理的各个环节,研究并设计了一个面向奶牛生产管理的专家决策支持系统。该系统集管理科学、优化设计,计算机技术、模糊数学、决策理论等现代化技术为一体。它的成功开发,为奶牛生产现代化管理提供了一个高效的决策环境和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8.
基于点云采集设备的奶牛体尺指标测量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为验证Xtion在奶牛体尺测量上应用的可行性,该文以提高现有体尺指标测量技术的精度、效率及自动化程度为目标,选用Xtion作为采集设备,石膏奶牛模型和真实奶牛作为试验对象,在实验室环境下,采用高精度三维扫描仪扫描奶牛模型作为对比点云数据,以不同距离下Xtion采集的数据作为测试点云数据,通过统计误差定量分析数据精度和密度随采集距离变化的规律,以确定合适的采集距离。养殖场环境下,在小于1.2 m采集距离条件下利用Xtion获取奶牛点云数据,采用Meshlab对点云数据进行可视化和交互测量,定性分析阳光、体表材质等因素对获取点云数据质量的影响,并将交互测量与人工测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遮挡太阳光和采集距离大于0.6小于1.2 m条件下,平均误差小于±5 mm,相对误差小于10%,Xtion作为点云采集设备用于奶牛体尺测量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