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产量损失测定及药剂防治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梅丽艳  李志勇  郭梅 《玉米科学》2003,11(2):093-095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产量损失测定结果表明,产量损失率与玉米品种及弯孢菌菌株密切相关,相同菌株对不同玉米品种及不同菌株对相同玉米品种产量影响有差异,产量损失幅度为10.10%~48.62%;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影响玉米产量构成,使玉米穗变短、细,百粒重减少.通过药剂防治试验结果看出,药剂防治能有效地防治玉米弯孢菌叶斑病.70%代森锰锌WP500倍液防治效果最好,达95.46%。  相似文献   

2.
辽宁省玉米区域试验品种抗病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磊鑫  黄瑞冬 《玉米科学》2006,14(5):143-145
对1999~2005年辽宁省玉米区域试验参试品种和审定品种的抗病性情况进行了分析。品种的整体抗性不断提高,但弯孢菌叶斑病、丝黑穗病、青枯病抗性仍需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3.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发生和防治若干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吉林省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发生和防治几个问题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室内保存1~3年的病叶、当年室外越冬的病叶均具有产孢能力;玉米生育期对弯孢菌侵染概率有明显的影响,生育前期侵染概率高,抗侵染力低,生育后期侵染概率低,抗侵染力强;施用氮肥、磷肥对玉米弯孢菌侵染概率影响不明显,而钾肥能降低侵染概率。对生产中一些玉米品种、自交系进行抗病性鉴定,如吉玉106、CM1、济单7号、吉846、5002表现抗性较好。筛选出对防治弯孢菌叶斑病有效的药剂:甲基托布津防效最高,可达91.59%;其次是炭疽福美、速克灵,防效也分别达88.37%和82.98%;代森锰锌的防效为78.37%。  相似文献   

4.
玉米弯孢叶斑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米弯孢叶斑病[Curvularia lunata(Wakker)Boed]是我国近几年玉米上发生的重要病害.其危害在一些地区已经超过大小斑病,成为玉米主要病害.从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症状、病原、发生规律、危害损失、抗病性以及综合防治等方面对该病进行了综述,同时讨论了今后玉米弯孢叶斑病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玉米弯孢菌毒素作为病原菌的致病因子之一,在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病害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明显的致病作用,对其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致病机理,探索新的防治途径。本文对玉米弯孢病菌毒素的培养条件、理化性质、生物活性、致病机理的研究作了概述。  相似文献   

6.
河南省玉米病害的发生特点和主推品种的田间抗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19个河南主推玉米品种为材料,连续2年分别在豫西南、豫中南、豫东、豫中、豫北进行抗病性评价试验。结果表明,河南省玉米区主要病害有褐斑病、南方锈病和弯孢叶斑病,其中褐斑病在豫东发病最重,豫北、豫中和豫中南发病较轻,豫西南基本不发病;南方锈病在豫西南发病最重,豫中南、豫东和豫中中度偏重发生,豫北发病较轻;弯孢叶斑病在豫中南发病最重,豫西南、豫东、豫中中度发病,豫北发病较轻。  相似文献   

7.
玉米弯孢霉叶斑病菌产生的细胞壁降解酶的致病作用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表明玉米弯孢霉叶斑病菌在活体内外可以产生一系列的细胞壁降解酶(PG、PMG、Cx),并且几种酶的产生有一定的时间顺序,首先是PG和PMG的产生,PG活性高于PMG的活性,而纤维素酶的活性变化不大,而且活性相对较弱,对掖单13和浓试29的损伤率,表明感病品种被损伤的程度比抗病品种强,而且PG对两个品种的影响较为明显。说明PG在弯孢菌中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利用人工接种技术对28种玉米自交系进行鉴定,分析这些自交系对我国玉米主要叶部及土传病害的抗病性。结果表明,供试自交系中3份高抗玉米弯孢叶斑病,5份高抗大斑病,1份高抗穗腐病,3份高抗茎腐病,8份高抗丝黑穗病,其中沈3336和S122对5种主要病害均有较好抗性,可作为育种工作进行品种选育的材料。  相似文献   

9.
利用田间自然条件下人工接种的方法,对94份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种(组合)进行抗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鉴定,同时筛选出用作QTL分析群体构建的抗病和感病自交系。结果表明,供试自交系一般表现为中抗和中感,没有对新月弯孢菌免疫、高抗和高感的材料。抗病材料只有8个,可作为玉米弯孢菌叶斑病QTL分析群体构建的材料。杂交组合中抗病材料占了多数,而且出现了5个高抗组合。  相似文献   

10.
玉米新品种抗弯孢菌叶斑病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近几年在葫芦岛地区发病较重,玉米大面积减产15%-20%,为筛选出玉米抗病新品种,1999年我们对10个玉米新品种(组合)进行了抗弯孢菌叶斑病鉴定。  相似文献   

11.
不同玉米品种对南方锈病的抗性比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采用田间自然病圃对19个河南省主栽玉米品种进行了抗南方锈病比较。结果表明:玉米品种间对南方锈病抗性差异明显,其中鲁单981、蠡玉16、DH601抗性较强;郑单958、鲁单9002、粟玉2号对锈病抗性较差;其余玉米品种对锈病的抗性水平居中间类型。  相似文献   

12.
杨宸  何康来  王振营 《玉米科学》2021,29(6):157-163
在黑龙江齐齐哈尔,亚洲玉米螟一代幼虫蛀孔主要分布在玉米茎秆的中部,占总蛀孔数的69.6%;二代幼虫蛀孔主要分布在茎秆下部,占总蛀孔数的41.2%。越冬幼虫在玉米茎秆的中部和下部均有较多分布,分别占总活虫数的40.6%和36.6%。在吉林公主岭,玉米螟一、二代幼虫蛀孔主要分布在茎秆的中部,分别占总蛀孔数的47.3%和47.7%;越冬幼虫分布位置主要在茎秆下部,占总幼虫数的63.2%,在12月入冬后,茎秆下部的幼虫占总数的比率有所上升,达69.2%,次年化蛹前根茬中活虫数占比达24.3%。研究结果表明,北方春玉米二代玉米螟幼虫蛀孔在茎秆中的分布比一代蛀孔分布位置靠下,越冬幼虫主要分布在茎秆的中部和下部,且有下移趋势。  相似文献   

13.
采用喷雾接种法和田间自然诱发法,测定福建省11个鲜食玉米品种在苗期和成株期对玉米小斑病的抗性,并探讨抗感病玉米品种间作对病害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玉米品种在苗期对301株小斑病菌群体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抗、感病性,品种之间对菌株群体的抗性频率为32.23%~72.76%,其中榕甜1号和永珍7号的抗性频率较高;供试玉米品种在成株期对小斑病的病情指数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榕甜1号、永珍7号和闽甜4号均表现为中抗。田间抗感病玉米品种间作试验发现,在福州试验田感病品种粤甜22分别与抗病品种榕甜1号、永珍7号间作后的病情抑制率为33.78%和25.41%;在屏南试验田相同的间作处理两年病情抑制率分别达58.35%、21.05%和52.56%、46.42%。  相似文献   

14.
不同玉米品种对褐斑病抗性的初步鉴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06~2007连续两年采用田间病圃法鉴定了不同玉米品种对褐斑病的抗病性。2006年的试验结果表明,供试的28个品种对褐斑病的抗性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差异,其中达到抗病水平的有21个,占鉴定总品种的75%;中感品种6个,占鉴定总品种的21.43%;高感品种只有中科4号1个,占鉴定总品种的3.57%。2007年的试验结果表明,10个品种中达到抗病水平的有7个,占鉴定总品种的70%;中感品种3个,占鉴定总品种的30%。  相似文献   

15.
聊城地区主栽玉米品种对锈病的抗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桂清  马迪 《玉米科学》2016,24(5):152-156
2015年采取田间自然诱发鉴定方法,分析44个主栽玉米品种对玉米锈病的抗性,明确聊城地区主栽玉米品种对锈病的抗感性差异。结果表明,不同玉米品种对玉米锈病抗性差异明显,易感病品种偏多,为54.54%(高感品种占40.91%,感病品种占13.63%);较抗病品种占36.37%(高抗品种占22.73%,抗病品种占13.64%)。大量易感品种的推广是造成玉米锈病流行的主要原因,应大力推广聊玉23、诺达1号、德单5号、登海605、鲁宁184等高抗品种。  相似文献   

16.
玉米品种对鞘腐病的抗性评价及产量损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中国北方生产主栽玉米品种和常用自交系,通过人工接种的方法进行玉米鞘腐病的抗性鉴定。结果表明,139份玉米杂交种中,免疫品种3份,高抗品种124份,抗病品种12份,无感病品种,表明目前生产上推广的玉米杂交种对鞘腐病的抗性较好,鞘腐病的发率病与病情指数正在逐年上升。供试12份自交系的平均抗性水平明显低于杂交种,发率病明显高于杂交种。测产结果表明,产量损失同玉米鞘腐病发病程度呈正比。  相似文献   

17.
玉米茎腐病病原菌致病性及侵染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利用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禾生腐霉菌(Pythium graminicola)和链状腐霉菌(Pythium catenulatum)3种玉米茎腐病的病原菌通过两年的试验进行了对玉米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的致病性和侵染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大田自然条件下,3种病原菌对玉米植株均有致病性.其中以禾谷镰刀菌的致病性最强,其次是禾生腐霉菌和链状腐霉菌。禾谷镰刀菌和腐霉菌在植株散粉盛期以前的侵染规律符合苗期致病性试验的结果。二者侵染致病作用的  相似文献   

18.
玉米南方锈病在我国玉米生产上的危害日益加剧,培育抗病玉米品种是控制该病害的有效途径,培育抗病品种关键在于多生态区抗源种质的筛选、育种亲本抗病性快速改良纯化及鉴定。本文分析玉米南方锈病在国内外的发生与危害、侵染源及传播特性、病菌侵染玉米后的病症特点,阐述玉米抗南方锈病种质资源的挖掘与筛选,探讨玉米抗南方锈病基因研究,提出抗病育种策略。  相似文献   

19.
微胚乳超高油玉米和高油115玉米的油脂积累规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研究了油脂含量在微胚乳超高油玉米和高油115玉米的胚、非胚部位以及整粒玉米中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两种玉米胚中油脂含量的变化趋势比较一致,微胚乳超高油玉米单粒胚油重稍低于高油115;微胚乳超高油玉米非胚部位及整粒玉米的油分百分含量明显高于高油115;微胚乳玉米的非胚油重在授粉后21~28 d之后有明显的消减,最终降到其峰值的77.25%~87.71%;微胚乳超高油玉米最终整粒油重稍低于高油115;微胚乳超高油玉米胚油重比低于高油115,表明在微胚乳玉米中有更多的油脂分配在非胚部位。  相似文献   

20.
南方玉米锈病的发生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南方玉米锈病P[ucciniapolysoraunderw.]是近几年我国玉米主产区暴发流行的一种新病害。该病在重病区已上升为像大小斑病及弯孢菌叶斑病一样的新的主要病害。对锈病的发生情况、症状、病原、发病规律、发病条件、危害损失、综合防治等方面进行了综述,提出了以抗病育种为核心的综合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