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农作物品质受农作物遗传发育特征和环境因素的双重影响。在相似的遗传背景条件下,CO2浓度持续升高影响农作物中碳水化合物合成、有益和有害元素吸收的权重逐渐加大,从而引发所谓的“隐形饥饿”和农产品卫生品质下降。本文在回顾国内外有关CO2浓度升高影响农作物中碳水化和物合成、有益和有害成分吸收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本团队近年的研究结果,提出:随着产地环境污染由局部向整体扩延,CO2浓度持续升高对农作物卫生品质的潜在影响不断加剧,包括增加或减少农作物对有毒有害物质的吸收;强化农作物对土壤中有益或有害物质的非均衡吸收等。本文还对比了目前国内外CO2浓度升高对农作物品质影响研究的常用手段与方法,并对相关研究结果的差异进行了分析,着重指出这一研究方向今后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2.
农产品质量与营养功能风险评估研究方向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探讨了作为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学科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农产品质量与营养功能风险评估"新兴学科分支的研究意义、研究方向和重点研究内容,概述了国内外农产品质量与营养功能风险评估研究的现状,介绍了本领域在农产品营养品质评价和营养功能评估研究、农产品营养风险等级评估和推荐摄入量研究、营养基因组学和膳食营养模式研究以及营养毒理学等选题方向的研究内容和进展状况。  相似文献   

3.
农产品声学特性及其在品质无损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9  
综述了国外对农产品声学特性研究的进展,阐明了农产品声学特性的测定原理,介绍了农产品声学特性在农产品品质无损检测中的典型应用实例,为发展我国农产品品质无损检测技术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基于农产品的物理特性的无损检测技术是近几十年来国内外研究的一个热门课题,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这些研究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为农产品的品质检测系统开发了一系列的无损检测技术.本文较为全面地介绍了国内外基于农产品物理特性无损检测技术的研究现状及方法,如电学特性检测技术、光学特性检测技术、声波振动特性检测技术、核磁共振(NMR)技术、电子鼻技术、撞击技术以及一些其他技术与方法,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予了展望,综合应用多种高科技技术进行农产品的无损检测与分拣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水果是我国重要的鲜食农产品,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水果生产中应用广泛,对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本文介绍了我国水果常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使用现状和主要作用,并分析了国内外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水果外观、内在品质的影响研究现状,以期为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肥料粒形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该文通过单因素及中心组合试验研究肥料不同粒形特征对肥料球度的影响。首先,通过农业物料粒形分析仪测定肥料长、宽、厚、等轴率、薄片率、磨圆度及球度;其次,通过单因素方差试验确定不同粒形特征与肥料球度之间的相关性;最后,以肥料等轴率、薄片率和磨圆度为主要影响因素,采用Box-Behnken中心组合试验,建立关于肥料球度的数学模型,通过回归统计方差、响应面和等高线分析各影响因素与肥料球度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肥料球度与等轴率、薄片率及磨圆度之间能建立显著性较高的多元回归方程(R2为0.94);各因素对肥料球度影响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等轴率、薄片率、磨圆度,且当等轴率在0.98~1.00,薄片率在0.92~0.95,磨圆度在0.85~0.88范围内时,肥料球度最高,达到92.9%。研究结果可为肥料生产和质量检验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河北省某地区是我国特种作物-金丝小枣的主要产区,由于农药的大量使用,导致农药残留污染影响农产品品质,而且会造成地水的严重污染,直接危害身体健康。微生物由于种类丰富,代谢途径多样,其转化、降解各种化合物潜力巨大。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国内外就开展严重污染环境的异生物质的微生物降解研究,筛选分离了大量降解性微生物,并且开发了各种微生物降解制剂及配套产品应用于原位生物修复。  相似文献   

8.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指农产品的内在品质与外在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状况,包括农产品满足贮运、加工、消费、出口等方面的需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是指农产品符合规定的标准或要求的程度。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就是提高防范农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可能产生的危害能力。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农产品不安全包括危害的直接性、隐蔽性、累积性、多环节性和管理的复杂性。危害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来源有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污染。  相似文献   

9.
硒是人体必需的营养元素,作为重要物质参与机体的新陈代谢,摄入量不足会引发多种疾病,富硒农产品是膳食补充硒元素的重要来源之一.本文分析了农产品富硒的主要方式,综合阐述了硒对植物性农产品中蛋白质、脂肪、多糖、其他元素、次生代谢产物和动物性农产品营养品质的影响,为富硒农产品的生产,特别是富硒农产品营养品质的调控与提升提供理论...  相似文献   

10.
茶叶产地溯源与鉴别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茶叶是我国重要的特色农产品,地域特色和品质特征明显,溯源与鉴别检测技术对保证其产地和品质真实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系统介绍了国内外茶叶产地溯源和种类鉴别中稳定同位素、多矿物元素、近红外光谱和化学指纹图谱等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分析茶叶产地溯源与鉴别检测技术面临的关键问题,提出茶叶产地溯源和鉴别的研究重点,对我国茶叶原产地保护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安徽省粮食安全及现代农业发展战略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安徽省从一个灾害频发的穷省,经过60多年的艰苦奋斗,目前具有350亿kg的粮食生产能力,是解放初期63.9亿kg的5.5倍,已经成为我国五大粮食调出大省之一,粮食总产到2020年有望达到400亿kg,在我国农业区域发展和粮食安全保障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安徽省农田水利建设薄弱、多数地区靠雨养农业,中低产田面积占耕地面积的60%左右;农业机械化发展缓慢,农业管理粗放,单产普遍较低;远远没有发挥其自然资源禀赋的生产潜力,是我国未来中低产田重点改造的地区。本文提出安徽省粮食安全和现代农业的发展战略是:在绿色提质增产增效的总体方针指导下,在区域治理方面,重点改造淮北砂姜黑土中低产田面积,扩大建设淮河流域吨粮县市;在区域发展模式方面,主抓沿江淮(水稻-小麦)和淮北平原(小麦-玉米)粮食生产及深加工主体功能区农业现代化建设,拓展江淮丘陵发展经济林果业和特色养殖业,加快发展皖南及皖西大别山区绿色生态产业;在农业基础建设方面,突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加快投资大中型农业机械化普及,创建绿色提质增效防灾减灾体系;在种植业结构调整方面,继续坚持水稻提升,小麦高产、玉米振兴,兼顾油料作物(油菜、大豆)调节;在作物品种优化布局方面,淮南地区减籼稻扩粳稻稳定油菜,沿淮和淮北地区是减弱冬小麦扩半冬性优质小麦,改中晚熟玉米为中早熟籽粒脱水快优质品种。创建出具有安徽省特色、水热资源高效利用(800~1 000 mm降水)、投入少、快速改造大面积中低产田、延伸绿色优质高效农产品产业链,是保障粮食安全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农产品溯源的研究(包括真实性识别与产地确证方面)已经成为农产品质量和安全领域关注的热点,稳定同位素分析技术是农产品溯源领域中具有应用前景的技术之一。本文以截至2020年9月Web of Science和中国知网收录的论文、专利、标准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为数据源,分析了稳定同位素技术对农产品溯源的研究态势。通过多角度分析发现,中国在利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对农产品溯源的研究居国际先进水平,已经形成了多个有影响力的科研团队,稳定同位素技术在判别农产品真伪和追溯农产品地理起源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健全稳定同位素分析的标准体系,丰富农产品稳定同位素产地溯源数据库,结合新技术提高溯源准确率是未来农产品溯源领域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5T智慧农场管理系统构建与应用探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解决农作物生产管理、信息组织、感知、传输、处理技术分散等问题,该研究在创新5T(大5T:种期、苗期、秧期、籽期和产品期;小5T:熟收、田场、干燥、收仓和仓储)精准时效农业生产管理方法和标准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农作物生长时效通道和存续时效区块的智慧农场基元模型、管理架构和5T管理系统架构;根据智慧农场的系统架构以动态物联码为抓手,融合物联网、智能感知、大数据和智能终端等技术,开发了水稻5T智慧农场管理系统;依托吉林大米产业联盟,围绕优质水稻籽期进行了系统的初步应用,发现了收获管理不当造成的7.16%隐性损失。基于5T管理的智慧农场系统在农作物生产管理上取得了显著增效、减损和提质的效果,5T智慧农场管理系统的精细管理与精准决策方法可将智能控制与无人农机装备紧密连接,为最终真正实现智能化的自主无人农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为塑造标志性的品牌造型元素及独特的品牌形象,提高农机用户对拖拉机外形设计的满意度,提出一种多目标驱动的拖拉机产品族外形基因进化设计方法.在拖拉机产品族外形基因的提取、变异系数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多目标驱动的拖拉机产品族外形基因进化设计模型,研究了基于形态学矩阵的产品族外形基因进化解空间,并采用快速非支配遗传算法对多目标决策模型进行求解.以某企业产轮式拖拉机为例,分析了品牌识别、用户意象、社会情境3目标驱动的产品族外形基因进化设计过程,并建立了拖拉机产品族侧面外形基因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将获得的子代方案与所选取的样本p15的外形方案进行对比评价.结果表明:子代方案能较好地延续该品牌原有产品造型特征与风格;同时,相较于样本p15,子代方案对品牌识别、用户意象、社会情境的符合程度分别提高了30%、54%、80%,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当下实施的以耕地数量管控为主的农业空间管理模式,与不同地区差异化的现实诉求存在脱节,亟待建设面向高质量发展的农业空间优化政策体系。该研究针对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农业发展,界定了农业空间的概念,并总结了社会基础性、需求人本性和功能多样性三方面内涵。指出农业空间优化中存在对农业空间统筹不足、对需求转变认识不深、对市场机制重视不够三方面问题。展望未来,农业空间优化应以安全为底线、以效益为中心、以品质为突破。基于此,提出了东部发达地区农业空间优化的策略:供给侧统筹农业空间资源,需求侧锁定农业需求转变,并通过市场机制关联供需两端,划分保障型、提升型、融合型三种农业空间类型,实行精细化管理,并制定相应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16.
基于嵌入式Linux技术的农产品流通追溯系统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农产品流通环节是实现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的关键环节,为改进传统方式如索证、索票等在建立农产品流通追溯系统时存在的操作不足,该文以农产品可信流通控制技术为基础,采用“硬控制”的设计思路,以自主研发的多功能嵌入式农产品流通专用设备为控制工具,以上位机农产品流通追溯系统为业务支撑,建立了基于Linux嵌入式技术的农产品流通阶段质量追溯系统。多功能流通专用设备集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身份识别、二维条码打印、无线数据上传于一体,实现了产品准入、市场抽检和市场追溯,并通过网络、POS(point of sales)机实现了公众查询追溯服务,建立了可操作的农产品流通追溯系统模型,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发挥农产品的品牌作用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持,更是落实农业产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重要举措。在分析兰州市农产品品牌建设条件的基础上,通过梳理特色优势农产品兰州百合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针对兰州百合发展的短板,提出加快产业转型,强化品牌兴农发展策略;加强育种科研,提高品牌核心竞争力;建设产业园区,发挥品牌资源集群效应;完善产品质量监管体系,推动品牌高质量发展;提升网络品牌引导力,加强品牌宣传力度等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8.
近场通信物联网技术在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系统中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应对农产品安全问题,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系统的构建和完善刻不容缓。该文在总结国内外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系统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借鉴了关键信息技术在农产品供应链及信息系统平台中的作用,分析了近场通信(near field communication,NFC)技术在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系统构建可能性及技术的可行性。以吉林省肉鸡为研究对象,设计并实现了NFC与物联网融合应用的肉鸡供应链信息系统,并就信息系统层次结构及数据结构等进行了系统设计与实现。研究表明,以物联网构架为基础,应用NFC技术实现了肉鸡供应链信息全记录,能够保证肉鸡供应链中每个节点信息的安全,可提高肉鸡供应链效率,保障肉鸡产品的安全,提升中国肉鸡产品在国际市场核心竞争能力,同时能为肉鸡及其他农产品的溯源及召回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赵汝婷  杨曙明  赵燕 《核农学报》2020,34(Z1):120-128
随着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与安全要求的提高,农产品溯源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稳定同位素在农产品研究中应用广泛,主要包括农产品产地溯源、真伪鉴别等。在产地溯源方面,研究较多的是牛肉、羊肉、牛奶、葡萄酒、蜂蜜、水产品、茶叶、谷物等农产品。一直以来,缩小溯源区域范围是产地溯源的难点和重点。稳定同位素技术与矿物元素技术、氨基酸技术、脂肪酸技术相结合是缩小溯源区域范围的最佳方法。在农产品真伪鉴别方面,农产品掺杂掺假形式多样、手段复杂,消费者难以辨别。在农产品加工过程中稳定同位素分馏方面,研究已经展开,且逐步深入。本文综述了2015—2020年稳定同位素在农产品产地溯源、真伪鉴别以及加工过程中的分馏研究进展,阐述了稳定同位素与其他技术结合进行农产品溯源区域范围的研究,并对利用稳定同位素进行农产品溯源研究予以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20.
In pharmaceutical drug discovery and agricultural crop product discovery, in vivo bioassay experiments are used to identify promising compounds for further research. The reproducibility and accuracy of the bioassay is crucial to be able to correctly distinguish between active and inactive compounds. In the cas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 discovery, a replicated dose-response of commercial crop protection products is assayed and used to monitor test quality. The activity of these compounds on the test organisms, the weeds, insects, or fungi, is characterized by a dose-response curve measured from the bioassay. These curves are used to monitor the quality of the bioassays. If undesirable conditions in the bioassay arise, such as equipment failure or problems with the test organisms, then a bioassay monitoring procedure is needed to quickly detect such issues. In this article we illustrate a proposed nonlinear profile monitoring method to monitor the variability of multiple assays, the adequacy of the dose-response model chosen, and the estimated dose-response curves for aberrant cases in the presence of heteroscedasticity. We illustrate these methods with in vivo bioassay data collected over one year from DuPont Crop Protec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