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郑单958玉米品种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个体发育进度减慢,密度由每公顷4.5万株增加到9万株,拔节期至抽雄吐丝期可推迟1~2d;但到玉米生育后期密度大的处理则出现早衰,提前到达生理成熟期;每公顷播种9万株的处理4株高和穗位高均最高;每公顷播种7.5万株的处理3叶面积最大;穗长、穗粗、穗粒数和百粒重等穗部性状逐渐降低,而群体产量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达到一定密度后产量开始下降。试验结果显示:公顷播种密度在7.5~9.0万株,为郑单958的最适密度,公顷产量最高可达到13230.0kg。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3个玉米品种共10种密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在栽培密度由低水平向高水平不断增加的过程中,垦单5号和德美亚1号子粒产量先增加后减少;垦单13号子粒产量则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初步摸索出垦单5号、垦单13号和德美亚1号在黑龙江省八五○农场适宜的种植密度分别为每公顷7.50~8.25万株、7.5万株和9.0万株。  相似文献   

3.
《山东农业科学》2019,(6):130-134
选用玉米新品种诺达1号为试验材料,设每公顷种植6万株、6.9万株、7.5万株、8.25万株、9万株共5个密度,于拔节期叶面喷施化控剂"玉黄金"300 mL/hm~2,研究化控处理对不同种植密度下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化控处理条件下,玉米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每公顷种植8.25万株的密度条件下,化控剂处理后的产量最高,达到11 154 kg/hm~2。化控处理能明显降低玉米株高和穗位高,降低植株倒伏率,延缓生育后期叶面积指数的衰减,增加干物质积累量。适宜种植密度和化控剂可协同提高玉米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4.
2011年对绥玉7号、垦单15号、甘玉2号3个玉米品种进行了配套栽培技术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产量高、效果好的组合有绥玉7号(公顷施肥纯量315kg、密度8.25万株/hm2),公顷产量10684.5kg,公顷增收8570.25元;垦单15号(公顷施肥纯量255kg、密度7.5万株/hm2),公顷产量10533.0kg,公顷增收8616.15元;甘玉2号(公顷施肥纯量255kg、密度7.5万株/hm2),公顷产量10942.5kg,公顷增收9234.9元。  相似文献   

5.
以龙单38号、垦单10号为试验材料,研究种植密度对玉米穗部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两个品种的穗长、穗粗、行粒数、百粒重均随密度的增大而减小,秃尖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加。垦单10号产量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加,龙单38号密度为6万株/hm2时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6.
通过云南省审玉米新品种红单5号在中、高海拔地区合理施肥条件下,配套5种不同植密度,探索山区、半山区中晚熟杂交玉米新品种适宜的种植密度,为玉米丰产栽培技术推广提供科学依据。试验结果表明:中晚熟杂交玉米新品种红单5号在合理施肥基础上,种植密度在5.76万株/公顷之下,产量随种植密度增加而增加,产量与密度呈正相关,以5.76万株/公顷密度处理产量最高,达9111.0千克/公顷;种植密度超过5.76万株/公顷,产量随种植密度增加而减少,呈现负相关。茎粗、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千粒重、出籽率与密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7.
为了确定小麦的最佳播期与密度,开展了不同播种期与种植密度对小麦品种天禾3号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小麦产量、成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均随播期推迟呈下降趋势,成穗数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播种期和种植密度两因素互作条件下,10月15日播种、密度330万株/hm2处理成穗数最高,10月5日播种、密度195万株/hm2处理穗粒数、千粒重最高,10月10日播种、密度240万株/hm2处理产量最高。综合考虑,天禾3号在鹤壁市的最佳播种期和种植密度分别为10月10日、240万株/hm2,此播种期和种植密度条件下产量最高,达9 710.9 kg/hm2。  相似文献   

8.
《山东农业科学》2019,(6):79-82
本研究设置5个种植密度处理,分别为每公顷密度5.25万、6.00万、6.75万、7.50万、8.25万株,探究不同种植密度对青贮玉米饲玉2号生长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密度增加饲玉2号青贮玉米收获鲜生物量和干物质重的表现整体上呈增加趋势,但当密度增大到一定程度后继续增加则生物产量有所减少;干物质含量受密度影响不显著;随密度增加株高和穗位高显著增加,但茎粗下降;玉米干物质重及干物质含量,籽粒乳线达二分之一时收获均明显高于籽粒乳线达四分之一时,但鲜生物产量明显降低。综合来看,作为青贮玉米,饲玉2号公顷密度为6.75万株可获得较高产量。  相似文献   

9.
种植密度对高淀粉玉米郑单19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高淀粉玉米品种郑单19为材料,研究种植密度(4.5、6.0、7.5、9.0万株·hm-2)对玉米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对高淀粉玉米郑单19的产量有显著影响.随密度的增加,穗粒数、穗粒重和百粒重降低,穗变小,而穗数增加.密度与产量的关系为y=-202.22x2 2790.67x 82.98,籽粒产量呈单峰曲线变化.随着密度由4.5万株·hm-2增加到7.5万株·hm-2,玉米籽粒产量逐渐提高;密度由7.5万株·hm-2增加到9万株·hm-2,玉米籽粒产量则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10.
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先玉335成熟期株高逐渐增加,当种植密度增加到9万株/hm~2后,株高有所降低。穗位高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逐渐增加,叶面积和干物质积累量则逐渐降低;随着种植密度加大,先玉335穗长、穗粗、穗粒数和百粒重等穗部性状逐渐降低,而群体产量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该试验设定的5个密度处理结果显示:公顷种植密度在7.5万~9.0万株,为先玉335最适种植密度,产量可达到13327.5~14130.0kg/hm~2。  相似文献   

11.
决定玉米产量的主要因素是公顷穗数和穗粒数,增加种植密度是玉米获得较高产量的途径之一[1]。为探索华玉11在公顷密度6.75万株(T1)、7.5万株(T2)、8.25万株(T3)条件下产量构成,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农技中心于2015年在海拔900 m的长乐坪洞口村二组田永登责任田采用育苗移栽方式,进行华玉11公顷产量15 t攻关试验。结果表明:华玉11在密度7.5万株/hm~2时产量最高,达13.8 t/hm~2;3个处理间产量差异显著,T2和T3处理间产量差异极显著。  相似文献   

12.
垦单5号是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作物所玉米室育成的中早熟玉米杂交种。播期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播期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很大,其中5月5日播种的处理产量最高,公顷产量10228.5kg;而5月10日播种的处理产量最低,公顷产量7528.5kg。  相似文献   

13.
鲁西地区夏玉米增密种植的产量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鲁西地区高产玉米(9 000 kg/hm2)适宜种植密度及其产量潜力,探索高产玉米产量形成机制,2012、2013年分别在茌平县韩屯镇和阳谷县七级镇高产玉米区,以中单909为试材,以1.5万株/hm2为密度梯度,设置从1.5万株/hm2至18.0万株/hm212个密度处理进行高产栽培试验。结果表明:两年共24个处理,最低和最高单产分别为3 424.5、12 676.5 kg/hm2,其中有10个处理单产超过9 000 kg/hm2;对产量构成因子的分析表明,要达到9 000 kg/hm2以上的高产,种植密度在6.0万~13.5万株/hm2,收获穗数在6.0万~11.5万穗/hm2;单产与密度呈抛物线关系,9.7万株/hm2密度处理单产最高;随种植密度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呈先升后降变化。  相似文献   

14.
为了给玉米新品种邢玉10号合理密植提供科学依据,在种植密度4.5万~10.5万株/hm~2范围内,按照梯度0.75万株/hm~2设9个密度处理,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和穗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玉米穗行数、行粒数、穗长、百粒重、穗粗、轴粗和轴重均呈线性减少趋势,秃尖长度呈线性增加趋势,出籽率和产量呈二次函数曲线变化。影响邢玉10号产量的主要因素是出籽率和穗长,最高产量的种植密度为7.44万株/hm~2。  相似文献   

15.
《农技服务》2019,(12):7-9
为探明安顺市玉米顺单7号的最佳密度,设计49 500株/公顷、57 000株/公顷、64 500株/公顷、72 000株/公顷和79 500株/公顷共5个密度对玉米品种顺单7号母本产量性状、产量构成因素及制种产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产量性状中的空秆率不断增加,以最高密度79 500株/公顷时的空秆率最高,为5.9%;双穗率逐渐下降,当密度高于72 000株/公顷时,双穗率为0。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中的有效穗数呈正相关,与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呈负相关,有效穗数的增产效应有效弥补了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的减产效应。产量与密度间存在一元二次函数关系,回归方程为y=-0.000003x2+0.413793x-10344.4896,由方程可以计算出顺单7号制种在密度为68 966株/公顷时,理论产量达到最大值3 924.2公斤/公顷。  相似文献   

16.
密度对玉米品质及穗部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江单4号为试验材料,在4.50、5.25、6.00、6.75、7.50万株.hm-2五个种植密度下,研究了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和品质及穗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的产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少,产量在6.75万株.hm-2时最高,在4.5~7.5万株.hm-2的密度范围内,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蛋白质、百粒重、穗长、穗粗、行粒数、秃尖长度达到显著水平,蛋白质、百粒重、穗长、穗粗、行粒数随之减小,秃尖长度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玉米的淀粉含量、脂肪和穗行数没有达到显著水平,说明密度对它们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4.50万、5.25万、6.00万、6.75万株/hm2)和不同施肥方式对玉米(Zca mays L.)品种华玉10号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品种在湖北省山区春播最适宜的密度应掌握在每公顷5.25万~6.00万株;施肥量以每公顷1 200 kg(底肥∶苗肥∶穗肥=5∶1∶2)的处理方式产量最高,单产达到9 175.5kg/hm2。  相似文献   

18.
以夏玉米品种隆平206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设计,设置2个氮肥水平(180、240 kg/hm~2)和3个种植密度(每公顷6万株、7.5万株、9万株),研究氮肥与密度对夏玉米生理特性、产量及氮肥偏生产力和抗倒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密植(每公顷7.5万株)有利于增加夏玉米产量;在低密度(每公顷6万株)条件下提高氮肥水平可以改善光合作用,有利于干物质的积累,增产显著;中高密度时增氮对光合作用的改善不明显,干物质积累增加也不显著,因此,增产效果不显著。增密降低穗位叶的光合速率,有利于大喇叭口期干物质的积累;散粉期和收获期,增至中密度有利于干物质积累,继续增密干物质积累增加不显著。低氮水平下增密可以有效提升氮肥偏生产力,而氮肥水平过高即使增加密度提升氮肥偏生产力的效果仍然不佳。密度过高降低植株的抗倒能力导致玉米田间倒伏率增加,适当增密不会导致抗倒能力显著减弱并保持较低的倒伏率。在本试验条件下,每公顷氮肥施用量180 kg、种植7.5万株是适合试验地夏玉米高产高效的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9.
不同种植密度对部分早熟玉米新品种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对黑龙江省种植的10个早熟玉米品种在不同密度条件下的产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0个品种平均产量差异不显著,但品种与密度互作产量差异显著;各品种最高产量密度不同,众德331、绥玉10和绥玉7为5.0~5.5万株·hm-2,绿单1、东农254、登海19、绿单2为7.0~7.5万株·hm-2,哲单37、登海20和德美亚1号为7.5~8.0万株·hm-2;最佳密度下平均单产最高的品种为德美亚1号和东农254.试验结果对我国北方早熟玉米生产中优良品种适宜密度的确定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进行玉米京科301不同播种密度对生育期及产量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生育期由早到晚的密度分别为4.5万、6.0万、7.5万株/hm2,单位面积收获粒数由高到低的密度为7.5万、6.0万、4.5万株/hm2,千粒重由高到低的密度分别为4.5万、6.0万、7.5万株/hm2,穗位由高到低分别为7.5万、6.0万、4.5万株/hm2。玉米种植密度在6.0万株/hm2时,产量最高。因此,明确京科301播种的最佳密度,对提升该区域玉米高产高效生产能力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