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春生 《中国农学通报》2007,23(10):317-321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内容。通过实证研究湖北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特点、问题、对策。结果表明,实施阳光工程加快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速度、效益增高、分布区域集中、特色培训模式形成、特色劳务品牌效应明显。针对农村劳动力素质低、受教育程度低、就业技能缺乏、信息不畅、职业技术教育薄弱、适宜岗位选择面太窄等突出问题,提出了加快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提高阳光工程质量、开辟就业途径,重点开发小城镇、中小企业、乡村旅游业、服务业、园艺业、特种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农村城镇化、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村经济,提供适宜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更多岗位,是当前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根本对策。  相似文献   

2.
对新疆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劳动力转移是农村劳动社会化分工的发展与劳动产业结构升级的体现。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是农业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劳动力本身素质、技能与就业能力提高的需要。农业劳动力转移与农业劳动产率、农村城镇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基本基础建设、农业科学技术进步,以及转移者个人与社会对农民入住城市成本的支付能力等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新疆必须坚持农村劳动力内部转移与外部转移相结合,以内部转移为主的方针。在组织、引导农业劳动力从事临时性、季节性的外部性转移的同时,要大力发展本地二、三产业、加速城镇化进程,增强农业劳动力的内部转移的能力。充分发挥大中小城市及小城镇在转移农业劳动力方面的合力作用。  相似文献   

3.
重庆杂交水稻种子生产有自身特点与优势,随着农村劳动力逐渐短缺和现代种子产业的发展,重庆杂交水稻种子生产方式由传统的分散小农户制种向规模化和专业化的制种基地转移;随着近年来国家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快速发展,机械化生产也得到逐步推进。未来重庆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将向规模化、专业化、科学化、标准化和全程机械化发展,更加注重筛选优质杂交组合亲本,从而发挥重庆在杂交水稻种子生产方面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保定市农村已婚女性劳动力转移就业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相对于农村男性劳动力,农村已婚女性劳动力转移率低且非农就业形态较差。本文以保定市农村已婚女性为研究对象,科学选择调研样本,应用probit模型分析农村已婚女性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影响因素,以及各因素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为促进农村已婚女性劳动力转移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赵卫红 《中国农学通报》2012,28(14):214-217
以城市外来农村已婚女性劳动力为研究对象,构建二元Probit回归模型,实证分析城市外来农村已婚女性劳动力就业的制约因素。研究表明:技能是制约城市外来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关键因素,且相对于城市外来农村男性劳动力,城市外来农村已婚女性劳动力就业受技能因素的影响更大。因此要改善农村已婚女性劳动力在城市就业的状态,必须要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同时尽快建立城市外来农村劳动力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对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推进城市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关系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以及中国城镇化建设等一系列问题,然而作为产业工人重要组成部分的农民工却在劳动就业、权利维护、生活保障等方面处于尴尬地位,只有弄清农民工流动的特点,针对这些特点探究促进农民工流动的措施,才能够有利于农村劳动力顺利转移。笔者在界定农民工流动范围的基础上,分析了农民工初次和再次流动的特点,针对这些特点提出了促进农民工流动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三农”问题意义重大。论文以重庆市九龙坡区的新农村建设试点地区为例,在2006年6—8月的2个月时间内对该区中梁山西部9个镇150余农户进行了新农村建设有关情况尤其是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跟踪调研,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该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特点及其经济学、心理学和社会学方面的驱动机理,并揭示了目前新农村建设试点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中普遍存在的自发性强、稳定性弱、保障度低的问题,提出了在新农村建设契机下加强政策管理和教育资金投入、完善保障制度等以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四川盆地边缘山地和川中丘陵区是四川省农村劳动力的主要输出地。本研究分别选择沐川县和安岳县作为两区域的样本县,采用与人口规模成比例的分层概率抽样(PPS)方法,按3乡镇/县、3行政村/乡镇、5村民小组以上/行政村的标准抽取调查乡镇、行政村和村民小组,再用间隔法在村民小组内抽取农户(共6乡镇、27村、101村民小组和813户),通过农户问卷和综合分析,从县域和乡镇两个尺度进行两县域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农村劳动力转移仍是川中丘陵区(安岳县)和盆地边缘山地(沐川县)农村劳动力配置的主要方式,但前者农村劳动力转移强度和压力远大于后者。(2)受区位、资源环境、农业结构和非农产业等因素综合作用,在县域尺度上安岳县农村劳动力以省外转移为主,且比以省内转移为主的沐川县转移强度大、女性比重高、转移带来的留守老年/未成年人等社会问题更为突出。(3)资源环境相对一致的安岳县在乡镇尺度上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受社会经济因素影响,乡镇间转移强度、转移劳动力文化程度与女性比例、省外转移比重、就业行业分散程度等均与乡镇对外联系便捷度、经济条件呈正向变动。而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分异复杂的沐川县,其乡镇农村劳动力转移受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双重影响,乡镇间转移劳动力的状况与转移强度差异复杂,但乡镇间转移流向和就业领域差异不大,转移带来的社会问题与转移强度呈正向关联。(4)今后应充分认识和重视安岳县所在的川中丘陵区农村劳动力流动及合理配置的难度和问题。同时,要根据自然与社会经济的分异实际,从县域与乡镇两个尺度因地制宜地促进其流动与合理配置:安岳县应将区域流动与就地转化相结合,并着力改善基础设施促进落后乡镇劳动力转移;而沐川县应逐步向就地转化过渡,着力于有条件乡镇就地转化的探索。此外,实施区域产业转型与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有效联动是两地的共同选择。  相似文献   

9.
孟丽 《种业导刊》2011,(1):13-16
预计2010年中国大豆种植面积小幅下降,进口大幅增加,全球大豆产量略减,但仍为历史第二高年。从全年价格变化特点来看,国产大豆价格总体稳定,进口大豆价格先降后升,国际大豆价格先稳后涨。影响未来国际大豆价格走势的主要因素有全球大豆供求状况、其他农产品价格、原油价格及美元指数等,中国油料价格主要受国内大豆生产发展情况、国际大豆价格走势以及国家政策等因素影响。预计后期国内外大豆价格走势将以高位运行为主。  相似文献   

10.
翟小云 《中国农学通报》2005,21(11):449-449
从中国农村劳动力和西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比较分析开始,论述了现阶段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四个特点,同时对西部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了三点分析,最后对西部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措施和途径这一问题从全面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强东西部劳务协作等四个方面做出了解释。  相似文献   

11.
基于层次结构的农民工就业特征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更有效地为农民工提供个性化就业推荐信息,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通过采用层次结构表示方法融合决策树模型和向量空间模型,分析了农民工就业个性化推送服务的特点,并将农民工的基本信息特征与其网络上求职的操作特征有机结合,建立农民工就业特征模型。实证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更好地对农民工的就业特征进行表示,提高就业推荐准确率。  相似文献   

12.
农村土地流转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力 《中国农学通报》2011,27(14):136-141
笔者运用PSR评价模型、博弈论的分析方法,对中国当前金融危机背景下,返乡农民工的就业策略做了简要分析,认为在相当一部分农民在外出无门、就业压力激增的情况下,只有靠农村和农业本身的发展,充分发挥农村土地流转的作用,将土地流转和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结合起来,进行劳动密集型农业生产,是解决返乡农民工就业、实现农村内部消化剩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乡村“终结”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工业化和城市具有足够的就业容量,把农村剩余劳动力全部吸纳。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没有也不可能复制先行工业化国家资本原始积累的历史前提,不可能复制先行工业化国家的工业结构以及产业结构演变历史进程,非农就业压力以及农民工在城乡之间频繁流动的严峻现实,都表明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无法吸纳庞大的农村人口,由此则昭示未来中国的村庄无法“终结”。从而在理论上纠正城市“中心论”,在实践上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乡村就地城市化提供必要性和正当性的支持。  相似文献   

14.
尚进 《中国农学通报》2012,28(14):205-209
为了研究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问题对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民充分就业,推动二元经济结构转型有着重要意义。基于2011年8月陕西省武功县83个农户的调查数据,建立Probit为代表的选择模型,研究教育程度、性别、年龄、受培训状况、婚姻状态、村干部作用以及人均土地面积对非农就业决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婚姻状况,受培训状况和家庭人均土地面积因素不显著,而性别、年龄、接受教育年限和村干部作用因素显著,基于分析结果提出应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力度;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发展高效、低耗、环保的乡镇企业,培育农村劳动力就业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15.
发展乡村旅游与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新选择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有效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是中国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通过分析中国劳动力转移现状,指出现状不利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形成平等、和谐的城乡关系以及建立全面小康社会。提出21世纪新选择:发展乡村旅游,合理利用资源,提高中国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最后提出一些建议:加强3个战略转型,实现一个转移。3个转型即农业供给结构转型、农民思想观念转型和农村劳动力素质转型,一个转移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相似文献   

16.
高芸  李贺 《中国农学通报》2011,27(17):151-157
本文运用Tobit模型和调查数据,考察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对农村劳动力流动行为决策的影响。结果发现:农村经济发展状况整体上对农村劳动力流动产生显著的负向作用;农村基础设施对农村劳动力流动也产生负向影响。在中国城乡二元结构长期作用下,即便在惠农、强农的政策体系和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制度框架已初步建立,县域经济和乡镇企业发展迅速的大环境下,农村经济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并不能从根本上阻挡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趋势。建议政府切实贯彻“一号文件”,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将有限的资源重点投入到既能促进农民外出打工又能增加劳动力在本地转移的公共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