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贵州4个县域豹皮樟老鹰茶的理化品质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比较贵州4个县域豹皮樟老鹰茶的理化品质,对来自贵州4个县域的用传统铁锅杀青、慢火烘干工艺加工的豹皮樟老鹰茶成品进行生化成分和矿质元素测定.结果表明:江口老鹰茶的各生化成分含量都较高,总黄酮含量最高,品质较好;但其重金属铅含量超标,不符合规定.息烽样品的各生化成分含量也都较高,总黄酮含量仅次于江口样品,且茶多酚和水浸出...  相似文献   

2.
老鹰茶是以樟科、木姜子属植物中毛豹皮樟的嫩梢和叶片为原料制成的一种"非茶之茶"饮料,其味清香独特,醇厚回甘,能消暑解渴、提神助兴,是一种纯天然、无毒、无污染、风味俱佳的绿色饮品,四川民间有悠久的饮用嗜好和习惯.随着人们对老鹰茶认识的不断提高,这一传统饮品受到越来越多的城市消费者喜爱,正逐步走俏市场.老鹰茶这种植物遍及四川盆周山区,《四川野生经济植物志》中直称其为老鹰茶树.  相似文献   

3.
夏爱红 《农技服务》2008,25(6):115-115
老鹰茶是用豹皮樟的嫩芽、嫩叶加工而成的一种产品,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营养成分,是一种纯天然、无公害的健康保健饮品。豹皮樟主要由天然形成,人工栽培难度大,但近期技术有所突破和发展。老鹰茶在宁国市为新兴产业,豹皮樟在宁国市以天然形式在板桥自然保护区内成片状分布,宁国市老鹰茶在栽培和加工方面目前尚处于初期阶段。宁国市亿邦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对老鹰茶的开发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笔者通过对宁国市的老鹰茶产业现状的分析,提出了关于宁国市老鹰茶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贵州虫茶资源及其利用的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贵州虫茶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采用走访调查和室内饲养鉴定相结合的方法对贵州产虫茶昆虫种类及分布、生产虫茶的寄主植物、虫茶品种以及虫茶资源利用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贵州产虫茶昆虫为鳞翅目螟蛾科米缟螟、紫斑谷螟、灰直纹螟、黄环纹丛螟和织蛾科米仓织蛾等5种。其中,米仓织蛾为新发现的产虫茶昆虫种类。寄主植物为豹皮樟、红果黄肉楠、化香树和三叶海棠等4种。贵州虫茶品种主要有米缟螟豹皮樟虫茶、米缟螟红果黄肉楠虫茶、紫斑谷螟豹皮樟虫茶、紫斑谷螟红果黄肉楠虫茶、米仓织蛾豹皮樟虫茶、灰直纹螟化香虫茶、灰直纹螟三叶海棠虫茶和黄环纹丛螟化香虫茶等8种。黔北地区工厂化生产虫茶的昆虫主要是米缟螟和紫斑谷螟,寄主植物是豹皮樟和红果黄肉楠;黔东南地区生产虫茶的昆虫主要是灰直纹螟和黄环纹丛螟,寄主植物是化香树和三叶海棠。  相似文献   

5.
毛豹皮樟感染白粉病菌后生理生化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了毛豹皮樟(老鹰茶)不同品种受白粉病菌侵染后在各感病时期多个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及与抗病性的关系.结果表明:毛豹皮樟受白粉病菌侵染后,植株体内过氧化氢酶(CAT)、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比活性及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与白粉病抗性呈正相关;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变化则与抗病性呈负相关;可溶性蛋白含量在感病期间病叶均低于健康叶,而且均在感病末期时降幅达最大,但各品种间变化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6.
用小鼠最大耐受量法、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和小鼠精子畸形试验等方法,究紫斑谷螟豹皮樟虫茶对小鼠的急性毒性和致突变性作用。结果显示,紫斑谷螟豹皮樟虫茶的小鼠急性经口LD5030 g/kg·bw,小鼠骨髓红细胞微核试验结果为阴性。结果表明,紫斑谷螟豹皮樟虫茶属无毒物,对小鼠体细胞无致突变性。  相似文献   

7.
大力发展老鹰茶产业不仅是传统茶饮的发扬光大,还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乡村振兴有重要作用。文中对老鹰茶作为茶饮的饮用历史、原料植物、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概述,并针对存在问题探讨了老鹰茶产业化发展的对策,以期为老鹰茶产业的平稳快速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毛豹皮樟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毛豹皮樟的饮用价值、保健功能、经济效益、观赏价值、社会效益等方面进行了综合概述,同时对该植物研究中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今后的研究重点进行了探讨,以期为毛豹皮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提供必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以毛豹皮樟叶片为材料,对其DNA提取方法和RAPD引物的筛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改良SDS法从毛豹皮樟的老、幼叶片中都能提取到高质量的DNA,可以用于RAPD分析;从4组随机引物中筛选出了16个显示毛豹皮樟遗传差异的多态性引物.  相似文献   

10.
赤水虫茶是以毛豹皮樟为原料,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经米缟螟、紫斑谷螟或米仓织蛾的幼虫取食、消化等作用后,具有特有品质特征的排泄物。查阅文献资料,并结合我国各地所产虫茶的研究报道,对赤水虫茶的历史渊源、产茶昆虫及寄主植物、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生产工艺、感官评价及理化指标等进行总结,并对赤水虫茶的利用前景进行展望,旨在促进赤水虫茶的产业化发展及产品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