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饲料研究》2005,(6):61-61
日本山口县下关市的下关南风泊市场在2004年11月26日卸下了本年度汛期的最后一船来自中国养殖的鲜活红鳍东方鲀。中国运输船华丰号用60h从大连将红鳍东方鲀运抵日本的下关,卸下了2.7万尾红鳍东方纯,前一天另一艘船卸下了2万尾红鳍东方纯。鱼体规格为600-1000g左右。  相似文献   

2.
2006年6~9月,在福建省宁德市某红鳍东方鲀养殖场发生不同日龄的红鳍东方鲀爆发白口病,该养殖场在宁德海域几十个网箱中养殖有日龄和体重不同的红鳍东方鲀25万尾。2006年5月份以前,河豚发育生长都非常顺利,鱼的体重为0.2~0.4kg,按体重不同分养在几十个网箱中。2006年6月份,由于海水水温逐渐升高,在较小的鱼的网箱中发现有鱼相互追逐和撕咬的现象,以后逐渐发展到其他网箱,鱼的总摄食量明显减少。有的网箱的红鳍东方鲀停止进食,浮游在水面,一个月间,几乎所有网箱中的鱼都发病,死鱼不断增多。  相似文献   

3.
红鳍东方鲀幼鱼赖氨酸需求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旨在研究红鳍东方鲀幼鱼对饲料赖氨酸的需求量。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不同水平晶体赖氨酸配制成6种等氮等脂饲料(赖氨酸水平分别为1.65%、2.58%、3.18%、4.01%、4.80%、5.52%)。将体重(13.83±0.63)g红鳍东方鲀幼鱼随机放入18个养殖桶(6个组,每组3个重复,每桶30尾鱼),在室内流水系统中进行67 d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随着饲料赖氨酸水平的提高,红鳍东方鲀的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和蛋白质沉积率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当赖氨酸水平为4.80%时达到最高,显著高于1.65%赖氨酸组(P<0.05);1.65%赖氨酸组鱼体粗脂肪含量、肝体比和脏体比最高,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随着饲料赖氨酸水平的提高,肝脏和血清谷草转氨酶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呈逐渐升高的趋势,4.80%和5.52%赖氨酸组显著高于1.65%赖氨酸组(P<0.05)。以特定生长率为评价指标进行二次回归曲线分析,得出红鳍东方鲀幼鱼对饲料赖氨酸需求量为3.83%,占饲料蛋白质的7.66%。  相似文献   

4.
5.
野生和养殖红鳍东方鲀营养品质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对野生1龄、养殖1龄和养殖2龄红鳍东方鲀的一般营养成分及肌肉氨基酸和脂肪酸的组成进行测定,旨在比较野生和养殖红鳍东方鲀的营养品质。试验选取野生1龄红鳍东方鲀15尾(体重71~139 g、体长13.4~18.9 cm)、养殖1龄红鳍东方鲀(投喂冰鲜杂鱼)13尾(体重90~147 g、体长14.8~20.4 cm)、养殖2龄红鳍东方鲀(投喂冰鲜杂鱼)10尾(体重578~639 g、体长31.3~36.7 cm)作为样本。采用国家标准方法测定组织中的一般营养成分及肌肉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并对肌肉营养品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全鱼粗蛋白质含量以野生1龄红鳍东方鲀最高,为68.07%,比养殖1龄和养殖2龄红鳍东方鲀分别高出了32.3%、20.6%(P0.05),而全鱼粗脂肪含量则为养殖1龄和养殖2龄红鳍东方鲀显著高于野生1龄红鳍东方鲀(P0.05);养殖2龄红鳍东方鲀肌肉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野生1龄和养殖1龄红鳍东方鲀(P0.05),各样本间肌肉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各样本的肝脏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变化较大,粗蛋白质含量按照野生1龄、养殖1龄、养殖2龄的顺序依次显著降低(P0.05),而粗脂肪含量则呈现与粗蛋白质相反的变化。野生和养殖红鳍东方鲀肌肉中均检测出18种氨基酸,而且在含量上养殖红鳍东方鲀大多数均显著高于野生红鳍东方鲀(P0.05)。根据氨基酸评分(ASS)和化学评分(CS),红鳍东方鲀肌肉中赖氨酸的含量相对较为丰富,且养殖2龄红鳍东方鲀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最高,其次为养殖1龄红鳍东方鲀,最后为野生1龄红鳍东方鲀。野生和养殖红鳍东方鲀肌肉中共检测出19种脂肪酸,且野生和养殖红鳍东方鲀脂肪酸组成相似,野生1龄、养殖1龄和养殖2龄红鳍东方鲀肌肉中饱和脂肪酸(SFA)含量差异不大(P0.05),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则以养殖2龄红鳍东方鲀最高,为51.54%,但是各样本间差异不显著(P0.05);肌肉中C20∶5n-3(EPA)和C22∶6n-3(DHA)含量均较丰富,其中养殖1龄和养殖2龄红鳍东方鲀DHA的含量分别比野生1龄红鳍东方鲀高出了24.7%、27.2%(P0.05),而且养殖1龄和养殖2龄红鳍东方鲀EPA+DHA的含量也显著高于野生1龄红鳍东方鲀(P0.05)。由此可知,红鳍东方鲀营养组成合理,且养殖红鳍东方鲀营养品质优于野生红鳍东方鲀。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旨在研究投喂频率和投喂水平对红鳍东方鲀幼鱼生长、饲料利用、形体指标、体成分、消化酶活性和水质的影响,以确定红鳍东方鲀幼鱼适宜投喂频率和投喂水平.在流水养殖模式下,采用商业饲料分别进行投喂频率和投喂水平的摄食生长试验.投喂频率试验为表观饱食投喂,设 2、3 和 4 次/d 共 3 个投喂频率,分别记为 F2、 F3...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对2种海洋硬骨鱼(大菱鲆和红鳍东方鲀)脂肪酸转运蛋白(FATP)亚型FATP1、FATP4和FATP6进行了序列分析,并对其在不同组织或不同营养状况下的基因表达特征进行了研究。在FATP表达的组织分布研究中,分别取大菱鲆和红鳍东方鲀的不同组织。在饲养试验中,分别饲喂大菱鲆和红鳍东方鲀幼鱼不同脂肪水平(8%、12%和16%)的试验饲料,进行9周的饲养试验,然后进行饥饿试验(30 d)。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大菱鲆和红鳍东方鲀幼鱼不同组织中以及不同营养状态下FATP 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1)大菱鲆和红鳍东方鲀FATP与其他鱼类和哺乳动物中的同源序列具有高度一致性,但FATP6与FATP1和FATP4的同源性较低。2)大菱鲆FATP1在大脑、心脏、眼睛和肾脏中高表达,红鳍东方鲀FATP1在肝脏中高表达。大菱鲆和红鳍东方鲀FATP4在消化道中高表达。大菱鲆FATP6在幽门盲肠和前肠中高表达,而红鳍东方鲀FATP6仅在肝脏中高表达。3)饲料脂肪水平对大菱鲆和红鳍东方鲀的肝脏FATP1、FATP4和FATP6的mRNA相对表达量无显著影响(P>0.05)。4)大菱鲆第3...  相似文献   

8.
对一起猪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4年6月27日,某养殖场人员来站报告他们养殖场从四川买回的500头猪有两三头死亡。前往诊治。  相似文献   

9.
猪附红细胞体病是由猪附红细胞体寄生于猪血液红细胞表面或血浆中而引起的一种疾病。临床上以贫血、黄疸、高热和消瘦为主要特征。近年来福建省各地均有该病的报道。该病易发生混合感染,导致临床表现复杂,病死率升高,给养猪业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笔者在临床上曾诊治数例此病,现将一养殖户猪群发生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治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猪附红细胞体病是由猪附红细胞体寄生于猪血液红细胞表面或血浆中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一般呈隐性感染,多在应激条件下发病。近年来福建省各地均有该病的报道,并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2011年3月,永泰县谳口乡杨某猪场发生该病.现将具体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1发病情况2009年宁德市某县一个新建的中等规模养猪场,生猪存栏约2700头,7月中旬在妊娠第1胎29头母猪群中开始突然发病,20d左右,共发病263头,发病率达9.7%,其中最早发病的妊娠母猪死亡4头,后面发病的生长猪死亡11头,共死亡15头,病死率达5.7%。该场兽医首先疑为高热病,应用大量青霉素、链霉素、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来由于国家扶持政策的加强,沿海城市等传统养猪区限制养殖措施的实施,生猪养殖向山区转移,寿宁县养猪业呈现发展态势,但养殖技术还比较落后,疾病影响养殖者效益,笔者走访了武曲丰达、清源瑞兴等几个规模化养殖场,发现我县猪附红细胞体病发病率较高,对养猪业危害大。猪附红细胞体病表现为体温40~42℃,患猪全身皮肤有的全身发红,耳部、腹下、四肢内侧皮肤发红或出现紫斑,尤其耳部严重,出现紫红色斑块后结痂,严重病例全身发红,因此该病又被称为"红皮病"。现将一起猪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与防治措施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一)发病情况 内蒙古赤峰市红卫矿养猪户张文举共养猪170头.母猪18头.仔猪152头.2004年8月相继有13头猪发生无名高热病.最高体温可高达42℃.均为断奶后仔猪.体重10~30kg不等.对抗生素及退烧药物治疗无效.死亡9头。  相似文献   

14.
1 基本情况 2006年5月中旬.河北省玉田县某猪场有一窝仔猪11头在20日龄时母猪死亡.剖检有非典型猪瘟症状,但是仔猪生长较好,约20天后的6月13日突然死亡6头.14日中午.又死亡一头,遂来县畜牧局门诊应诊。  相似文献   

15.
2012年7月,南宁市武鸣县某养猪场因外购仔猪引发一起以高热、皮肤出血和可视粘膜苍白为特征的疾病;发病率为50%,病死率为4.2%,死亡率为2.1%.经过临床观察、病理解剖和实验室检查,诊断为猪附红细胞体病.用咪唑苯脲和盐酸多西环素治疗10天,除3头危重病猪淘汰外,其余基本治愈,治愈率达97%以上.  相似文献   

16.
2002年5月~7月,在衡阳市茶山坳镇和金甲岭农场从外地引进的120头野猪中陆续出现高烧、全身皮肤发红、咳嗽、流黏稠鼻液等症状,并波及引进的全部野猪,造成重大的损失。从第1头野猪发病到疾病的完全控制,历时40余天,发病110头,发病率91.67%,死亡野猪65头,病死率54.2%。经血液直接检查和血片染色检查,诊断为野猪附红细胞体病,经用不同的药物治疗后,筛选出了治疗本病的最佳方案。用100g/L长效土霉素按0.1mL/kg体重深部肌肉注射,同时以三氮脒3.5mg/kg体重静脉注射,结合使用0.6g/kg土霉素原粉拌料饲喂的方法,可在24h内使病猪的体温恢复到正常,42h血液中查不出虫体;而单纯应用三氮脒3.5mg/kg体重静脉注射或新胂凡纳明10mg/kg体重静脉注射,在50h时血液中还有虫体存在。文章为附红细胞病的防治提供了一定的经验。  相似文献   

17.
本农场于今年8月4日、8日分两批从外地购进50头离乳仔猪,体重在10~15 kg左右.当第二批21头购回9天后发现蔫食、咳喘、拉稀.  相似文献   

18.
2013年6月,福建省尤溪县某养羊户饲养的羊群发生一起以发热、贫血、消瘦、黄疽,部分患羊死亡为主要症状的疾病,经流行病学调查、病理剖检和实验室检查诊断为羊附红细胞体病。通过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有效控制了疫情。  相似文献   

19.
附红细胞体病简称附红体病,是由附红细胞体寄生于机体红细胞表面、血浆和骨髓中而引起的人畜共患病。貉临床主要以高热、贫血、黄疸、消瘦、下痢为特征。本病呈世界性分布,无地域性分布特征。主要经蚊、蠓、蜱等吸血昆虫传播,也可在子宫内垂直感染或经注射器针头、去势等途径感染。流行高峰在夏秋雨水多的季节。本病各年龄段貉子均能感染发病,易造成较高的死亡率,所以在貉子饲养过程中要加以防控。  相似文献   

20.
附红细胞体病(简称附红体病)是由附红细胞体(eperythrozoon,简称附红体)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以贫血、黄疸和发热为特征.猪附红细胞体病在农村养殖户中时有发生,如果延误治疗将会给养殖户带来不小损失,笔者采用氟苯尼考注射液联合磺胺间甲氧嘧啶钠注射液混合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为同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