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钼对甘蔗体内固氮菌的固氮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巴西固氮甘蔗品种B1和B8为材料,在温室桶栽砂培条件下,对甘蔗施以含不同钼水平的营养液,以了解钼对甘蔗体内固氮菌的固氮酶活性的效应。结果表明,在含氮条件下,较低浓度的钼处理能提高甘蔗根内固氮菌的固氮酶活性,高浓度钼处理则能提高B1茎、叶片和B8茎中固氮菌的固氮酶活性;在无氮条件下,钼处理提高了B1叶片和茎中固氮菌的固氮酶活性,而B1根及B8根、茎、叶中固氮菌的固氮酶活性有所降低。此外,甘蔗根、茎、叶中固氮菌的固氮酶活性之间关系较为密切,根中固氮菌的固氮酶活性与叶片和茎中的都呈负相关。上述结果说明:巴西甘蔗在本地也具有一定的固氮能力;在不缺氮条件下,钼处理较利于调节甘蔗体内固氮菌的固氮酶活性,促进其固氮;而在缺氮条件下,钼处理不利于调节甘蔗体内固氮菌的固氮酶活性,抑制其固氮作用。  相似文献   

2.
固氮菌炎肥料的特点及有效使用条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相似文献   

3.
自生固氮菌的固氮能力及其对春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挑选具有高固氮能力的自生固氮菌菌株, 用乙炔还原法对甘肃省春小麦和玉米等非豆科作物根际土壤中分离所得的13株菌进行固氮酶活性测定, 并通过盆栽试验对其进行春小麦肥效试验.结果表明:供试13株自生固氮菌对春小麦籽粒、生物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均有一定促进作用, N6、N10、N13、N14、N27和N42 6株菌对春小麦产量的促进作用相对较高, 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有望成为微生物肥料研制的菌种.其中N13对春小麦的增产效果最为明显, 与施同量肥料(1/3N)的对照相比, 籽粒增产66.04%, 生物产量增产54.19%, 穗重增加47.65%, 穗粒数增多37.91%, 千粒重增加20.42%, 株高增加5.16%, 穗长增加21.89%, 且具有较强的固氮能力, 每盆固氮量为212.55 mg, 固氮酶活性也显著高于其他菌株, 达到139.79 nmol(C2H4)·h-1·mL-1.  相似文献   

4.
混合固氮菌剂-水稻联合体系的固氮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15N示踪技术研究敢南京土壤条件下混合固氮菌剂-水稻联合体系的固氮特性。结果表明,紫香糯稻接种混合菌剂后,稻株利用的固氮量为1.03kg/666.7m^2,固氮率6.7%;拔节期-齐穗期是固氮高峰期,日平均固氮量达24.31mg/m^2·d,这阶段固氮量占整个生育期固氮量的40.9%;拔节期-成熟期的固氮量占整个生育期固氮量的70%以上;节肥能力为每666.7m^2 113.3kg硫铵;稻谷  相似文献   

5.
甘蔗内生固氮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甘蔗内生固氮的分布特点、生理学特性、生物学特性、遗传学特点及应用前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全面的概述.  相似文献   

6.
固氮菌在污泥中培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室内培养试验,研究观察了固氮菌在污水厂污泥和城市垃圾中的生长毓情况,探讨了利用这些污泥和垃圾作为生产微生物肥料的载体和基质,开辟了生产微生物肥料和处理污泥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7.
李凤汀  刘荣昌  杨则瑗  江文燕 《土壤》1997,29(6):292-295
利用^32P标记根际克雷伯氏菌,-12菌株,研究其对玉米植株的侵染与固氮作用。结果发现,标记菌株m-112接种玉米幼苗后,能迅速侵入到植株根,茎叶,组织中,并在其中定居繁殖。从根,茎,叶组织中重新分离得到大量的,-112菌体细胞。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索玉米根际土壤微生态特征对接种自生固氮菌的响应机理,在盆栽实验条件下,研究了3株自生固氮菌褐球固氮菌(Azotobacter chroococcum YCYS)、芸苔叶杆菌(Phyllobacterium brasssicacearum QL54)和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sabinae MX31)接种盆栽玉米(Zea mays L.)之后,玉米根际土壤酶活性和细菌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变化。结果表明,接种自生固氮菌对玉米根际土壤酶活性和细菌群落功能多样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且不同自生固氮菌之间的接种效果有一定的差异。接种褐球固氮菌(A. chroococcum YCYS)和类芽孢杆菌(P. sabinae MX31)玉米根际土壤脲酶活性分别比对照高20.55%和9.58%。然而接种处理对玉米根际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BIOLOG结果显示,接种自生固氮菌可以提高细菌总代谢活性,其中接种褐球固氮菌(A. chroococcum YCYS)处理的AWCD是对照的1.8倍,并且细菌群落丰富度指数(R)显著高于对照(P0.01)。不同接种处理土壤根际细菌生理碳代谢优势群落结构不同。主成分分析(PCA)表明接种自生固氮菌可以调控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功能多样性。  相似文献   

9.
不同大豆品种根瘤固氮酶活性与固氮量差异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豆根瘤固氮酶活性与固氮量是衡量大豆固氮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合理施用氮肥的依据.试验采用框栽方法,应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了不同大豆品种根瘤固氮酶活性与固氮量差异.结果表明:4个供试大豆品种根瘤固氮酶活性、根瘤干重及根瘤固氮潜力都呈现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但品种间有显著差异;生育期短的大豆品种根瘤固氮酶活性高于生育期长的品种,根瘤干重则相反,生育期越长,根瘤干重越大;根瘤固氮潜力随大豆品种生育期的延长而增加.大豆植株氮素构成品种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随着品种生育期的延长,根瘤固氮所占的比例提高;在大豆品种黑河41氮素构成中,土壤氮和根瘤固氮所占比例相同,其他品种均以根瘤固氮为主,其次是土壤氮,肥料氮所占的比例很低.  相似文献   

10.
席琳乔  张德罡  姚拓 《核农学报》2007,21(4):417-420
用15N同位素稀释法对接种到燕麦上的不同固氮菌的固氮能力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固氮菌处理的地上植株15N原子百分超为1.0871%~1.3791%,其中Pseudomonas spN4最低(1.0871%);植株地下部分为1.0921%~1.2751%,Pseudomonas spN4也是最低(1.0921%)。Pseudomonas spN4、A.lipoferumO6和Zoogloea spW6固氮能力较好。植株全氮含量增加2.08%~39.58%,A.lipoferumO6处理的全氮含量最高(39.58%)。接种固氮菌能够提高燕麦的全氮含量、固氮百分率和固氮量。  相似文献   

11.
土壤叶杆菌和红球菌菌株的分离鉴定及其自生固氮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光合自生固氮细菌是一类自由生活在土壤有机质中不具有光合作用的固氮菌,也是促进植物生长根际细菌(PGPR)的重要组成分。自生固氮菌的固氮效率受土壤环境中有效碳源和种群数量限制。植物根分泌的许多简单有机化合物,可能被用作自生固氮菌的有效碳源,因而在植物根际存  相似文献   

12.
兰州地区盐碱地小麦根际联合固氮菌分离及部分特性研究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8  
姚拓  龙瑞军  王刚  胡自治 《土壤学报》2004,41(3):444-448
结合气相色谱仪和高效液相色谱仪 ,利用乙炔还原等方法对兰州地区盐碱地小麦根际联合固氮菌进行分离和固氮酶活性、溶磷性、分泌植物激素特性研究。结果表明 :从小麦根际分离获得的 12株联合固氮菌株固氮酶活性差异较大 (C2 H4,12 4 6~ 6 5 1 6nmolh-1ml-1) ,具有较高固氮酶活性的菌株较少 (C2 H4大于 5 0 0nmolh-1ml-1的菌株只有 4株 ) ;固氮菌株中有 2株具有溶磷性 ,其溶磷强度 (P)分别为 16 30 μgml-1和 9 82 μgml-1;9株固氮菌株可分泌IAA ,但分泌IAA浓度相对较低 (1 4 0~ 15 13μgml-1) ,大于 10 μgml-1的菌株只有 2株。从菌株固氮酶活性、溶磷性和分泌植物生长素特性看 ,Pseudomonassp ChW1、Azotobactersp ChW5、Zoogloeasp ChW6、AzotobacterchroococcumChW11和Azospirillussp ChW15等在研制小麦菌肥方面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13.
自生固氮菌的溶磷作用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尹瑞龄 《土壤》1990,22(5):251-253
  相似文献   

14.
短时间高温对蓝藻Anabaena 7120固氮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陈因  方大惟 《核农学报》1990,4(4):219-224
蓝藻Anabaena 7120经短时间高温处理后,其固氮酶活性、吸氢和放氧活性均下降,固氮酶活性对氧和pH变化的敏感性增大,受分子氢支持和一氧化碳抑制的程度增高。光合抑制剂或弱光加剧短时间高温处理对蓝藻固氮酶活性的抑制程度。  相似文献   

15.
有机农业生产肥料供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述了有机农业的基本概念、有机农业生产对肥料的特殊要求和我国肥料资源现状,指出进一步开发肥料资源,推动有机农业生产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有机农业生产肥料供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简述了有机农业的基本概念,有机农业生产对肥料的特殊要求和我国肥料资源现状,指出进一步开发肥料资源,推动有机农业生产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Cl-对土壤中肥料氮、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ot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to study the effect of Cl^- on transformation of fertilizer N,number of microorganisms and enzyme activities in soils.It is indicated that Cl^- did not show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otal number of bacteria,actinomyces and fungi,but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e number of nitrosolbacteria, which led to decrease of NO3^- content in the soil.Application of Cl^- to soil could significantly enhance the adtivities of phosphatase and urease in the coastal saline soil and orthic aquisols,In hilly red soil,however,the application of Cl^-1 at the rate of 500-1000mg Cl^- kg^-1 soil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the activity of the two enzymes mentioned above.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不同用量黄腐酸肥料对根际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为黄腐酸肥料的研究与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小麦为试验作物进行了盆栽试验。黄腐酸肥料的施用量 (含黄腐酸20.6%) 为0、2、6、10 g/kg,除CK外其他处理施等量复合肥 (N?P2O5?K2O 15–10–20),种子薄覆土壤后,再施入处理所需黄腐酸肥料。小麦播种40天后,采集小麦根际土壤,采用稀释平板涂抹法测定了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Biolog-Eco生态板测定了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常规方法测定了相关土壤酶活性。结果黄腐酸肥料施用量为0、2 g/kg时小麦种子发芽率均为100%,而施用黄腐酸肥料6、10 g/kg时,种子发芽率分别为97%、91%,四个处理间差异不显著。施用黄腐酸肥料,土壤中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显著增加,在黄腐酸肥料施用量为6 g/kg 时达到最大值。施用黄腐酸肥料对四种土壤酶的活性均有促进作用,尤其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当黄腐酸肥料的施用量为10 g/kg时,小麦根际土壤中脲酶、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的活性均达到最大值。施用黄腐酸肥料6、10 g/kg,土壤微生物的总体活性,物种的丰富度和均匀度、群落的多样性以及根际土壤微生物呼吸强度显著增加,施用10 g/kg黄腐酸肥料时效果最佳。结论在40天的试验周期内,施用黄腐酸肥料能有效增加土壤中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显著改善微生物群体功能,增加脲酶、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活性。但是,只有在黄腐酸肥料施用量达6 g/kg后才有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蔬菜作物施用耐氨固氮菌的增产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在小区试验条件下,施用耐氨固氮型的催娩克氏菌和阴沟肠杆菌混合菌剂对蔬菜生长 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耐氨固氮菌可促进蔬菜生长,提高产量并改善品质,供试蔬菜的平均增产率达20%,增产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20.
大豆鼓粒期对肥料氮的吸收与分配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采用15N分阶段标记的方法,研究了鼓粒期间大豆植株对氮素的同化吸收,尤其是肥料氮在各器官中的积累与分配。结果表明:1)5次标记试验期间积累的氮素总量为291.4 mg/plant,占标记试验Ⅴ结束时(鼓粒末期)大豆植株氮素积累总量的48.9%,说明鼓粒期间的氮素积累对于大豆氮素积累具有重要作用;2)从鼓粒始期到鼓粒末期,大豆植株氮素阶段积累量急剧降低,由标记试验Ⅰ的109.5 mg/plant下降到标记试验Ⅴ的19.6 mg/plant;3)鼓粒期大豆植株所吸收的氮素主要来自根瘤固氮,该部分氮占总同化量的67.4%,而肥料氮只占32.6%;4)根瘤固氮和肥料氮的同化量均随着鼓粒进程的推进而下降,分别由标记试验Ⅰ的67.5和42.0 mg/plant下降到标记试验Ⅴ的10.8和8.8 mg/plant;5)5次标记试验中,不同器官中肥料氮的积累量均表现出一致的规律性,为子粒叶片茎根系荚皮,并且分配到子粒中的肥料氮比例是逐渐增加的,由标记试验Ⅰ的27.9%增加到标记试验Ⅴ的85.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