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本文介绍了甘草的栽培技术,包括土地平整,种子处理,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和经济效益评价。  相似文献   

3.
提高甘草种子发芽率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高甘草种子发芽率的研究甘肃省畜牧学校苏希孟甘草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可作为优质牧草和药用植物双重利用价值的经济作物栽培。但甘草野生性状强,硬实率高,种子不易萌发,发芽率仅10%一20%,给人工种植带来一定困难。为了寻找一种能够提高甘草种子发芽率的方...  相似文献   

4.
甘草(Glycyrr hiza uralensis Fisch)为多年生直立草本豆科植物,分布于大陆性气候地带,以其很深的根吸收地下水来适应干旱的环境,性耐寒、喜光、耐旱、宜寒冷干燥的气候,能够耐-30~-40℃的低温,夏季在酷热的荒漠、半荒漠地带生长良好.原野生于草原钙质土上,又是抗盐性很强的植物.  相似文献   

5.
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对土壤的适应性较强,一般土壤都能生长,更适于沙及土壤,但应避开内涝、冲刷和土壤含盐量0.4%以上的土壤。甘草地要整平,以防止播种后因覆土过浅或过深引起的缺苗现象。  相似文献   

6.
7.
苜蓿切叶蜂繁育及对苜蓿种子产量影响情况初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苜蓿(Medicagosativa)是一种高蛋白的豆科牧草。由于其花器的特殊性,一般的授粉昆虫,包括家蜂都难以打开苜蓿的花器,很难起到传粉作用,致使靠异花授粉的苜蓿种子产量低、品质差。在本世纪70年代,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发现苜蓿切叶蜂(Megachi...  相似文献   

8.
9.
暗紫贝母是珍贵中药材川贝母"松贝"的主要来源,具有很好的镇咳,祛痰及平喘作用.暗紫贝母主要来源是野外,野生暗紫贝母的过度采挖,资源日益匮乏,野生暗紫贝母已列为濒危物种.目前栽培量也极少,要解决市场供需矛盾,就必须加大暗紫贝母的栽培繁育技术的研究.本文通过暗紫贝母原产地的调查进行了种植基地的选择和优质种源的繁育研究,为人...  相似文献   

10.
不同处理方法对甘草种子发芽的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阿迪亚  孙奎 《中国草地》1996,(1):F003-F003
  相似文献   

11.
氮磷钾配施对甘草育苗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3414”方案进行N、P、K营养液配方设计,在配方营养液浇灌条件下进行甘草育苗质量比较,旨在探寻适宜甘草育苗的施肥配方,为其测土配方施肥和无土栽培育苗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以纯沙石作为育苗基质,在添加Hoagland营养液条件下,不同N、P、K配比营养液对经98%硫酸处理的甘草种子的出苗质量和幼苗生长发育均具有极显著影响。N2K2配比下出苗质量均优于空白对照,且随着施磷水平的提高出苗质量呈下降趋势,出苗质量依次为N2P0K2>N2P1K2>N2P2K2>N2P3K2。而出苗活力依次为N2P1K2>N2P0K2>N2P2K2>N2P3K2。N2P2K2和N2P1K2处理均可极显著提高甘草根系活力,为培育壮苗奠定良好基础。单纯缺N、缺K和过量N、P和K肥均不利于甘草出苗和幼苗的生长发育。以上说明在甘草出苗阶段需P量小,但出苗后开始显示其营养效应。从育苗效益和环境保护双重考虑,配方施肥宜采用N2P1K2,即添加80 mg/L NH4NO3、89 mg/L KH2PO4和298 mg/L KNO3作为N、P和K营养源,每隔20 d浇1次。需要注意的是浇灌后应及时喷灌适量水,使氨态氮下渗到底部基质,以避免氨的挥发而灼伤幼苗。  相似文献   

12.
甘草种子发芽检验标准的确定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研究了甘草种子的萌发检验标准化问题,探讨了温度、光照及发芽床等因素对甘草种子萌发的影响。从中选出了适合甘草种子萌发的最优组合。并根据甘草种子在萌发时发育特征,确定了种苗鉴定标准及初次和末次计数时间。经统计分析,确定了甘草适宜发芽温度为25℃,恒温光照,采取纸上或砂中法发芽, 初次计数为第7天,末次计数为12天。  相似文献   

13.
栽培甘草根系分布规律及生物量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为了探讨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根系的分布规律,确定适宜的采挖深度,在武威市石羊河林业总场义粮滩分场进行了栽培甘草根系分布规律及生物量的试验研究.试验得出:0~40 cm土层分布的3、4年生甘草根系干质量分别占根系总干质量的86.96%和88.77%;0~50 cm土层分布的3、4年生甘草根系干质量分别占根系总干质量的92.81%和93.97%.等级甘草主要分布在0~30 cm深的土层中.收获的地上部茎叶约占生物学产量的30%,可为发展畜牧业提供优良牧草.研究认为,栽培甘草机械化采挖最佳深度为40~50 cm,采挖时间以4年生为最好.  相似文献   

14.
外源激素对甘草愈伤组织诱导及染色体加倍的影响(简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马文芳  黄惠英  王清 《草业学报》2008,17(3):142-145
采用不同浓度配比的外源激素NAA、2,4-D和BAP对甘草不同外植体(子叶、下胚轴和胚根)进行愈伤组织诱导、再生苗分化及细胞染色体加倍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外植体愈伤组织的诱导频率无差异,均以MS 1.0mg/L NAA 1.0 mg/L 2,4-D 1.0 mg/L BAP培养基的诱导频率最高,均达100%。而再生苗分化具有极显著的差异,以下胚轴最好,在MS 3.0 mg/L BAP 2.0 mg/L ZT 10.0 mg/L GA3培养基上获得的再生苗频率最高,为4.57%。另外,不同外植体类型、不同浓度的NAA、2,4-D对愈伤组织细胞倍性的影响不同,其中下胚轴诱导的四倍体频率明显高于子叶和胚根,平均为42.23%;而1.0 mg/L 2,4-D下的子叶、下胚轴和胚根外植体愈伤组织的四倍体加倍率也达到最高,分别为61.25%,60.00%和58.13%。除此之外,细胞染色体加倍频率随着愈伤组织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增加。  相似文献   

15.
不同处理方法对甘草、柴胡、黄芪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柴胡Bupleurum chinense、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3种甘肃传统主产药材的种子进行不同处理,比较其发芽率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甘草种子用80%的浓硫酸浸润4 h,然后冲冼干净的处理发芽效果最好,其发芽势为80%,发芽率达86%;柴胡种子以在20 ℃水中浸泡28 h处理发芽情况最好,发芽率为36%;黄芪种子用沙石磨的处理发芽势和发芽率最高,分别为68%和84%.  相似文献   

16.
灌水对沙漠绿洲区甘草生长动态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蔺海明  纪瑛  邱黛玉 《草业科学》2011,28(11):1992-1997
为研究灌水对沙漠绿洲区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生长动态和产量的效应,本研究设2 700(W1)、3 600(W2)、4 500(W3)、5 400(W4)、6 300(W5)和7 200(W6) m3/hm2 6个灌水处理。结果表明,灌水明显促进甘草茎叶、根的生长。处理W4、W5和W6株高显著高于W1、W2和W3(P<0.05),主茎生长速度W6处理较W1快60%,较W2快33%;W3、W4、W5和W6处理地上部干质量显著高于W1(P<0.05),干物质积累速度W3处理较W1快11%;根长、芦径、根干质量随灌水量增加而增加,灌水量超过5 400 m3/hm2则表现下降趋势,处理W3和W4根干质量最高,在根快速生长期W3和W4处理的一年龄和二年龄根干质量增加速度分别较W1快50%和35%。灌水4 500和5 400 m3/hm2,一年龄甘草和二年龄甘草根产量均达到较高水平,但前者灌水效率较后者高,可节水900 m3/hm2。  相似文献   

17.
不同生长年限栽培甘草与野生甘草光合特性对比研究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对不同生长年限栽培甘草与野生甘草光合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野生甘草的净光合速率高于栽培甘草,栽培甘草的净光合速率以及表观量子效率随着种植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光能利用能力增强.野生甘草比栽培甘草更有效地利用土壤水分,3年生栽培甘草的水分利用效率最接近野生甘草.不同生长年限栽培甘草和野生甘草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的日变化规律性明显.2~3年栽培甘草和野生甘草在7:00-16:00较强光照条件下保持较高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的波动与净光合速率基本同步;胞间CO2浓度日变化规律一致,但1年生栽培甘草具有较高的胞间CO2浓度,且波动幅度较小.3年生栽培甘草与野生甘草的各项光合特性指标均较接近,受强光的抑制作用不明显,可见3年生栽培甘草已经适应了草原上较强的长日照,具有较强的光合作用能力.  相似文献   

18.
新疆是我国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的重要产区,提高甘草产量与改善其产地环境防止土壤沙退化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生物腐植酸不同施用量对新疆甘草生物量、其产地土壤腐殖质组分含量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生物腐植酸可以显著提高甘草生物量(植株高度、单株地上鲜重和产量)、产地土壤腐殖质(可提取腐殖质、富里酸、胡敏酸)各组分含量以及土壤酶(脲酶、碱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最佳施用量为450 kg·hm-2。种植甘草第3年其植株高度、单株地上鲜重和甘草产量分别达到80.80cm、137.5 g和18412.95 kg·hm-2,分别比对照提高8.2%,6.9%和29.1%;施用生物腐植酸后190 d时,可提取腐殖质碳、富里酸碳和胡敏酸碳含量分别达到4.15 g·kg-1,2.16 g·kg-1和1.99 g·kg-1,比对照分别提高了21.0%,17.4%和20.1%;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达到187.12 mg·kg-1·3 h-1,26.33 mg·kg-1·h-1和3.62 mL 0.1 N KMnO4·g-1·20 min-1,比对照分别提高了57.6%,20.3%和11.9%,差异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因此,施用生物腐植酸对于甘草产量的提高和产地环境的改善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下湿滩地区草场改良、更新、管理综合技术研究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锦楼 《草业科学》2004,21(10):6-8
针对榆林市下湿滩草地沙化、碱化、植被退化及超载过牧等问题,开展综合治理技术研究,采用彻底翻耕、封育、切割、补播、浅耕翻、施肥等措施,结果使草地生产力水平增长幅度明显,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对本地区草地的"三化"治理有实际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李朝周 《草业学报》2007,16(5):145-151
对甘草试管苗炼苗过程中气孔行为、叶片蒸腾及光合能力的变化规律及特点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试管苗炼苗过程中出现的叶片蒸腾及气孔导度的波动现象。甘草试管苗的炼苗过程设计为4个阶段:试管苗、蛭石苗、营养袋苗和土壤苗,在高光强及低湿度的自然条件下测定,气孔导度(gs)、叶片蒸腾速率(E)及胞间CO2浓度(CO2.int)随着炼苗的进展逐渐下降,净光合速率(Pn)逐渐增加,可见通过炼苗提高了叶片保水能力及光合能力。将各炼苗阶段的甘草幼苗在各自炼苗阶段的具体条件下连续测定,发现在炼苗开始的前几天,蛭石苗和营养袋苗叶片的蒸腾速率及气孔导度具有显著的波动,而胞间CO2浓度和净光合速率则比较稳定。这种蒸腾速率及气孔导度的波动可能与炼苗过程中湿度下降所引起的水分平衡的破坏密切相关,并具有防止水分过度散失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