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飞速发展,土地资源正在被盲目开发、利用,城市绿化面积越来越小,加上城市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城市绿化工作的开展势在必行。基于此,以城市街头游园绿地建设为例,首先介绍街头游园绿地建设的功能,并在此基础上从主题策划和规划设计两个方面着手,探讨如何科学、有效地对城市街头游园绿地进行建设,以此来为日后城市绿化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植物是以绿色为主的生命体,但又表现出多样的光色效果。文章阐述了植物色彩的主要类型和象征意义;从色相的对比,色系的配置,季相的变化,植物色彩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所服务对象(医院、学校、烈士陵园、街头游园)的功能等几个方面提出了植物色彩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策略。  相似文献   

3.
洋紫荆是南方观花赏叶的优选树种,广泛分布于我国华南地区。基于此,对柳州市各城区主干道、游园、苗圃等地洋紫荆的开花习性进行物候观察分析,研究气候、温度、光照和雨水等因素对洋紫荆开花的影响,并对柳州市洋紫荆的开花特性及影响因素进行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4.
徐斌  苏晓毅 《南方农业》2010,4(1):48-52
在分析西南林学院现状条件的基础上,将校园文化融入校园景观规划设计之中。从立足构建富有林学院特色的校园景观入手,根据西南林学院校园规划、学科特色、师生风貌等将主要景观区分为入口广场、教学中心广场、植物园以及东区宿舍游园4个景观区,对不同的景区给予了不同的功能和定位,融入传统的、具有时代气息的文化景观元素,营造“寓教于绿、寓教于乐”的校园环境。对有特色的校园景观规划进行思路和方法上的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5.
兴隆县清水河项目区以小流域为单元,按照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的思路,坚持植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坡面治理和沟道治理结合的原则,合理布局、科学规划、精心施工,形成了从山顶到山脚,从坡面到沟道的全方位、多功能的综合防护体系。综合治理工程的实施,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减少了入京河流泥沙,改善了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使林草覆盖率提高了45百分点,治理度提高了42.5百分点。通过综合治理,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改善了生产条件,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农村经济发展后劲显著增强,有力地支撑了兴隆"林果立县"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6.
沼液、化肥配施对西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研究了沼液、化肥配施对西瓜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沼液、化肥配施降低了基质的容重,pH、EC有所降低,促进了植株的生长发育,提高了果实的产量和品质。与化肥处理相比,70%沼液配施30%化肥处理的产量、Vc、可溶性糖、可溶性固形物、蛋白质分别增加了50.8%、9.9%、6.6%、4.4%、12.1%;硝酸盐含量降低了20%。  相似文献   

7.
进入21世纪,我国水土保持监测工作蓬勃发展,建立了相对完备的监测体系,水利部、流域机构、各省(区、市)均设立了监测机构,配备了监测管理人员,建立了覆盖全国各类型区的监测站点,获得了大批监测数据,为政府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事业科学决策提供了依据,取得了显著成效。基于全国监测统计数据和对河北省、河南省、重庆市监测体系及站点布设的调查,从监测网络、监测机构和人员、经费落实、管理模式、制度建设、站点布设等方面介绍了我国水土保持监测体系和站点布设基本情况,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水土保持监测体系和站点布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安定区大力推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经历了起步探索、稳步发展、创新提升三个创业阶段。坚持水保立区战略,在梯田建设、流域治理、预防监督、水保产业、科研技术等方面成效显著,创新了治理模式,建立了工作机制,做到了规划先行,强化了预防保护。介绍了水保生态建设的成效和具体做法,展望了今后水保生态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渭源县是渭河的发源地,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酷劣,农业基础脆弱,经济发展滞后。2010—2012年,渭源县组织实施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白马峡梯田建设项目。项目建设中坚持梯田、造林、种草、田间道路合理配套,山、水、田、林、路、村综合治理,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改善了生产条件,调整了经济结构,助推了农民增收。总结了项目实施的成效与做法,提出了今后生态建设的发展设想。  相似文献   

10.
蒙阴县立足"生态立县"战略,将水土保持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了"政府统一领导、水保统一规划、部门多方协作、群众广泛参与"的水土流失防治机制,组建了产学研相互协作的科技支撑体系,形成了水土流失综合防护体系,发展了以果品、养殖、农家乐旅游为特色的流域生态经济,改善了生态环境,增加了农民收入。介绍了蒙阴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成效及经验,分析了当前面临的问题,并对进一步开展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武山县张家沟小流域综合治理成效与做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山县张家沟小流域按照循序渐进、连续治理、规模治理、逐步完善各项治理措施的思路,坚持植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坡面治理和沟道治理相结合的原则,合理布局、科学规划、精心施工,形成从山顶到山脚,从坡面到沟道的全方位、多功能的综合防护体系。综合治理工程的实施,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减少了入黄泥沙,改善了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林草覆盖率提高了8.36百分点,治理度提高了44.24百分点。通过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加快了土地流转,推动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经营,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为保证区域的经济、粮食和生态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为从工程前期规划审批、施工进度控制、竣工检查验收、效益监测评价等环节远程宏观管理梯田工程,甘肃省水利厅水土保持局联合陕西省通软软件科技公司、北京共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共同开发了甘肃省梯田建设管理系统。介绍了梯田建设管理系统的组成部分,阐述了其基本功能,展示了应用成效。该系统的开发应用解决了当前甘肃省梯田工程建设管理参与部门多、建设任务重、管理难度大的实际困难,推进了工程建设管理工作的数据化、系统化、网络化进程,提升了工程建设管理水平,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正>2014年9月,慈利县人大常委会对全县贯彻实施水土保持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进行了大检查。检查组先后对县发改局、财政局、建设局、国土局、交通局、林业局、农业局、水务局、规划局、城管局、房管局等水保委成员单位及部分开发建设项目单位进行了检查,听取了被查单位贯彻实施情况汇报,查阅了相关档案资料,并就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意见,探讨  相似文献   

14.
磷灰石等改良剂对重金属铜镉污染土壤的田间修复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崔红标  周静  杜志敏  范玉超  司友斌 《土壤》2010,42(4):611-617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磷灰石、石灰、木炭、猪粪、铁粉5种改良剂对Cu、Cd复合污染土壤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石灰、磷灰石、木炭、猪粪降低了土壤溶液中重金属Cu、Cd的含量,提高了土壤溶液的pH,但改良效果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降低。磷灰石、石灰、木炭的加入显著降低了有效态Cu含量,但对有效态Cd含量影响较小。与猪粪相比,磷灰石、石灰、木炭显著增加了黑麦草生物量,提高了对重金属Cu、Cd的吸收能力,对该污染土壤的修复具有实践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南康市茶叶坳小流域和赣县枧田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为当地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生态保障、夯实了发展基础、培育了产业基地、催生了机制创新、造就了新型农民,取得了明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不仅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而且显现出现代农业的雏形,为现代农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提出了新形势下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在更高层次上助推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正> 陕西省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项目实施4年来,取得了巨大成绩,受到了世行、国家有关部委及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其中一条重要原因就是根据世行要求和我省的实际情况,建立了完善的管理机构及科学的运行机制,组成了一支强有力的管理队伍,实行了高效管理,使项目得到了精心组织,科学实施.1 建立管理机构,明确工作职责为了加强项目管理,省、地、县分别成立了项目领导小组,由各级主管行政领导任组长,农、林、水、财政、计委等有关部门参与,组成了强有力的领导机构.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审定项目规划、资金配套计划、还贷方案,审批项目建设有关政策,组织项目的实施,以及研究解决项目执行中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7.
定西坚持科学的发展观,通过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有效地保护了水土资源,维护了生态安全,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并使自然灾害得到有效防治。以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为平台,全市确立了马铃薯、中药材、劳务、花卉、畜牧五大支柱产业,已实现了整体解决温饱的目标。介绍了定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所取得的成效、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快该市水土保持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我国泥石流防治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先后在西部开展了交通沿线和典型区域的泥石流综合科学考察,进行了东川蒋家沟、波密古乡沟、武都火烧沟等10余处泥石流定点观测,在铁道科学研究院西南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建立了大型模拟实验室。针对山区公路、铁路、航道、矿山、城镇、农田、水电工程、风景区等建设与保护中的防灾减灾需求,研发了一系列泥石流监测和预警仪器,建立了单沟和区域泥石流预测预报模型,实现了泥石流预报的气象业务作业;建立了泥石流危险度评价和风险评价模型,提出了泥石流风险分析和风险管理方法;发展了岩土工程措施与生态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泥石流综合治理技术;开发出城镇、道路、农田、矿山、风景区等泥石流防治模式,构建了系统的泥石流防治理论与技术,实施了大量的泥石流治理工程,取得了较好的减灾实效。我国山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人口密度与经济密度的增加,使得泥石流防治任务愈加艰巨,对泥石流减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做好泥石流防治工作,应该加强泥石流基础理论研究;发展基于泥石流形成理论的机制预报模式,提高泥石流预报精度;改进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参数确定方法,完善灾害防治技术规程;加强灾害风险管理理论与方法研究,注重地震区泥石流风险预测;同时,认识泥石流的资源化属性,开发资源利用技术。  相似文献   

19.
重庆市江津区世行贷款/欧盟赠款水土保持项目通过实施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改善了项目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培育了地方优势产业,发展了替代能源,实现了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主要做法包括加强组织领导、全民动员宣传、实施参与式设计、产业结合、强化管理、培养典型、互通信息、深化交流等,探索出了一条工程建设管理规范、治理与开发结合、生态与经济协调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农村税费改革的推行,不可避免地给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中阳县下枣林乡却形成了"山顶核桃戴帽,山腰生态林缠带,沟底坝滩联治造田,田间井路环绕"的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农建新模式,调动了群众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积极性,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介绍了下枣林乡的农建综合治理新模式并谈了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