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对漠斑牙鲆Paralichthys lethostigma分别饥饿5、10、15 d(记为S5、S10、S15组)后再恢复投喂20 d,分析了饥饿和再恢复投喂后全鱼的生化组成.结果表明:饥饿结束时,S5、S10、S15组鱼的体重损失率分别为1.18%、8.36%、11.76%,其中S15组的体重和饥饿前有显著差异(P<0.05).在饥饿状态下,S5、S10组漠斑牙鲆全鱼蛋白质含量变化不显著,S15组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各饥饿组脂肪含量逐渐下降,并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各饥饿组水分含量升高,且S15组达到显著水平(P<0.05);各饥饿组灰分含量高于对照组水平,且S10、S15组达到显著水平(P<0.05).再投喂过程中,S15组蛋白质含量逐渐升高,各饥饿组脂肪含量逐渐升高,水分和灰分含量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2.
对漠斑牙鲆Paralichthys lethostigma分别饥饿5、10、15 d(记为S5、S10、S15组)后再恢复投喂20d,分析了饥饿和再恢复投喂后全鱼的生化组成。结果表明:饥饿结束时,S5、S10、S15组鱼的体重损失率分别为1.18%、8.36%、11.76%,其中S15组的体重和饥饿前有显著差异(P<0.05)。在饥饿状态下,S5、S10组漠斑牙鲆全鱼蛋白质含量变化不显著,S15组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各饥饿组脂肪含量逐渐下降,并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各饥饿组水分含量升高,且S15组达到显著水平(P<0.05);各饥饿组灰分含量高于对照组水平,且S10、S15组达到显著水平(P<0.05)。再投喂过程中,S15组蛋白质含量逐渐升高,各饥饿组脂肪含量逐渐升高,水分和灰分含量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3.
漠斑牙鲆属广盐性鱼类,可以在海水和淡水生存。亲鱼经过强化蓄养可广盐性。苗种培育水温20-22℃。育苗过程中需要的饵料包括经过强化的轮虫、卤虫无节幼体和配合饵料。生物饵料的营养强化、适时分池和针对性的疾病预防是苗种培育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光照对漠斑牙鲆仔鱼的摄食、生长及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漠斑牙鲆摄食的较适宜光照度范围为10-600lx.在该光照条件下,仔鱼生长最快,存活率最高,饵料转换期最短.过强或过弱的光照均不利于仔鱼的生长发育.黑暗条件下仔鱼在27日龄时大部分因饥饿而死亡.在生产上,夜间适当延长光照时间可缩短育苗周期.  相似文献   

5.
陈贤龙 《宁波农业科技》2009,(3):13-15,19,F0003
试验采用南美白对虾塘搭养漠斑牙鲆(Paralichthyste thosligma)的方法,以不同密度的漠斑牙鲆苗放人南美白对虾专养塘,比较鱼和虾的成活率和生长情况。试验结果表明,南美白对虾搭养漠斑牙鲆,不仅有利于南美白对虾健康生长,减少虾病发生,也有利于漠斑牙鲆个体生长发育。搭养塘对虾产量比未搭养塘增加984.9kg/hm2,增产30.7%。收入比纯养对虾的平均8.03万元/hm2增加41.2%,增效非常显著。对虾塘搭养漠斑牙鲆密度以500~750尾/hm2比较合理。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有效防治漠斑牙鲆疾病提供基础资料。[方法]通过病原菌的分离培养、人工感染试验、生理生化鉴定研究了导致漠斑牙鲆患病的病原。[结果]镜检结果表明:该病原菌为革兰氏阴性杆菌,菌体无荚膜,无芽孢,大小多为(0.5~0.9)μm×(1.1~2.0)μm。在普通营养琼脂平板上形成浅灰色、直径约0.5—1.0mm的菌落;在血液琼脂平板上形成浅乳白色菌落,其中可见狭窄的B溶血环;在SS琼脂平板上形成中间黑色、周边透明的圆形小菌落。腹腔注射菌悬液的漠斑牙鲆在7d内全部死亡。从发病漠斑牙鲆的肝、肾和脾等组织中可分离出与原病原菌一致的菌株,经再次感染又可分离到该菌株。[结论]所分离的3株病原菌为迟缓爱德华氏菌,具有原发病病原学意义及强致病作用。  相似文献   

7.
饥饿和恢复投喂对牙鲆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2003年3月26日~4月30日,对体重(5 93±1 20)g、全长(8 58±0 39)cm的牙鲆Par alichthysolivaceus(TemmincketSchlegel),在(20±1)℃条件下进行饥饿和恢复喂食试验,研究饥饿和恢复喂食对牙鲆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牙鲆的代谢率明显地呈直线下降,由试验开始的291 31mg/(kg·h)(以O2计,下同)饥饿15d后下降至135 42mg/(kg·h)(O2),下降了53 5%;恢复喂食后,牙鲆的代谢率明显升高,饥饿5d组(S5)在恢复喂食的第5d,代谢率恢复到对照组水平,饥饿10d组(S10)在试验结束时接近对照组水平,而饥饿15d组(S15)在试验结束时代谢率仍大大高于对照组。在恢复喂食期,牙鲆耗氧率与饥饿处理时间总体上呈正比,即饥饿处理时间越长,牙鲆的耗氧率越高。  相似文献   

8.
2003年3月26日~4月30日,对体重(5 93±1 20)g、全长(8 58±0 39)cm的牙鲆Par alichthysolivaceus(TemmincketSchlegel),在(20±1)℃条件下进行饥饿和恢复喂食试验,研究饥饿和恢复喂食对牙鲆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牙鲆的代谢率明显地呈直线下降,由试验开始的291 31mg/(kg·h)(以O2计,下同)饥饿15d后下降至135 42mg/(kg·h)(O2),下降了53 5%;恢复喂食后,牙鲆的代谢率明显升高,饥饿5d组(S5)在恢复喂食的第5d,代谢率恢复到对照组水平,饥饿10d组(S10)在试验结束时接近对照组水平,而饥饿15d组(S15)在试验结束时代谢率仍大大高于对照组。在恢复喂食期,牙鲆耗氧率与饥饿处理时间总体上呈正比,即饥饿处理时间越长,牙鲆的耗氧率越高。  相似文献   

9.
鲽形目鱼类仔鱼经过变态后形成眼睛和偶鳍等器官左右不对称的稚鱼。Tbx家族成员参与脊椎动物心脏、肢体和眼等器官的发育,而Tbx基因与鲽形目鱼类变态的关系目前尚无报道。我们运用扫描电镜和软硬骨染色等方法对出膜后2d(变态早期)和26d(变态前期)的牙鲆仔鱼的形态进行观察,牙鲆出膜后2d胸鳍原基出现,出膜后26d胸鳍发育成熟,而在出膜后26d胸鳍和腹鳍仍呈现左右对称。我们克隆了牙鲆Tbx5基因的CDS序列,该序列编码的多肽具有部分T-box保守结构域,与斑马鱼Tbx5同源性高达93%。系统进化分析显示:这段CDS序列与硬骨鱼的Tbx5基因聚为一支,但与四足动物Tbx5相分离。整体原位杂交显示出膜后26d的牙鲆仔鱼中,Tbx5基因不仅在胸鳍、眼背侧、脊柱和尿囊表达,且在胸鳍和眼背侧的表达呈现左右不对称,左侧面(有眼侧)的表达量均高于右侧面(无眼侧)的表达量。综上结果暗示,牙鲆Tbx5基因可能参与了变态过程中眼睛与胸鳍左右不对称的形成。 研究亮点: 鲽形目鱼类都经历变态发育过程,产生显著的左右不对称形态,但调控该过程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本文对牙鲆变态初期仔鱼进行了形态学观察,并对牙鲆Tbx5进行克隆及其表达分析,并探讨Tbx5与牙鲆仔鱼眼睛与胸鳍不对称变态过程的关系,为进一步研究牙鲆变态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试验选取平均体质量为536.67(±15.23)g的褐牙鲆,随机分为6个平行组,饥饿处理0、2、10、20d,研究饥饿胁迫对褐牙鲆血浆皮质醇、溶菌酶(LSZ)活性及免疫组织中非特异免疫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饥饿0~20 d过程中,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血浆皮质醇浓度呈现增加趋势,并且在饥饿10、20d时与饥饿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而肝脏与脾脏酸性磷酸酶(ACP)活性呈现下降的趋势,并且在饥饿10、20 d时与饥饿前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血浆LSZ活性、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肝脏与脾脏碱性磷酸酶(AKP)活性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饥饿2d时与饥饿前相比显著升高,在饥饿20d时均降低,并且肝脏SOD与AKP活性与饥饿前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饥饿0~20 d过程中,脾脏与肾脏LSZ活性、肾脏AKP活性、肾脏ACP活性与饥饿前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结果表明,短期(2 d)饥饿胁迫可激活褐牙鲆非特异免疫酶的活性,而长期(20 d)饥饿胁迫能够降低褐牙鲆免疫机能,同时皮质醇激素可能对褐牙鲆非特异免疫系统具有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为了了解饥饿胁迫对虾类消化器官组织结构的影响,采用石蜡切片和电镜技术对淡水克氏原螯虾的胃、中肠和肝胰腺组织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螯虾胃壁变薄,中肠管腔变窄,肝胰腺萎缩,分泌物减少,组织学结构与功能明显衰退;中肠肠壁皱褶变得少而浅,微绒毛减少;肝细胞中脂肪滴大量减少,细胞间隙增大;胃、肠上皮细胞尤其是肝细胞内线粒体肿胀、嵴断裂、空泡化,粗面内质网肿胀、糖原颗粒减少,饥饿胁迫对螯虾消化器官的组织结构具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应用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中国龙虾的消化道.消化道可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前肠包括口、食道和胃,胃可分为贲门胃和幽门胃,贲门胃内有由几丁质齿、嵴和刚毛组成的胃磨,幽门胃内则有由几丁质板、衬垫及栉状刚毛组成的过滤器.组织学研究结果表明,消化道壁由粘膜层、结缔组织层、肌肉层和外膜构成;除中肠外,其余消化管壁上皮均覆盖有几丁质层;消化道上皮基本由单层柱状细胞构成;肌肉层从排列上可分为纵肌、环肌和放射肌,主要由平滑肌构成,其中食道壁肌肉为骨骼肌;外膜不明显.组织化学研究表明,消化道各段中,几丁质表层的多糖物质含量较多,结缔组织和粘液腺中的次之,中、后肠上皮细胞中含少量糖原;肌肉细胞内含丰富的蛋白质和部分脂类,结缔组织和各段上皮的含量次之.还探讨了中国龙虾消化道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大菱鲆饥饿前后消化道的定量组织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解剖、石蜡切片、HE染色、光学显微镜技术等,对大菱鲆消化道的组织结构特征以及饥饿前后消化道组织结构的变化进行了观察,测量了食道、胃和肠道纹状缘厚度、柱状细胞高、壁厚、肌层厚以及食道和肠道杯状细胞大小,并对测量数据进行了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大菱鲆的消化道由内至外分别由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组成,食道和肠道具有杯状细胞,且从前肠到直肠杯状细胞数量增多,但粘膜皱褶逐渐变矮。食道肌肉层为内纵外环的横纹肌,而胃和肠道为内环外纵的平滑肌。饥饿10d大菱鲆的消化道纹状缘高度均无显著变化,但肠道纹状缘有断裂脱落现象;从食道到直肠柱状细胞的高度均显著降低、杯状细胞体积均显著变小;食道与胃的肌肉层厚度无显著变化,而肠道的肌肉层显著变薄。  相似文献   

14.
25℃下就饥饿与再投喂对褶皱臂尾轮虫几种消化酶活力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整个试验过程淀粉酶和纤维素酶活力一直保持较高水平.饥饿条件下,淀粉酶和纤维素酶活力在最初的1~2天下降最为明显,此后保持在一定水平;类胰蛋白酶和胃蛋白酶活力总体下降不大.饥饿条件下带卵率<0.09时,轮虫消化酶活力显著低于正常水平.恢复投喂1天后,褶皱臂尾轮虫带卵率从0增加到0.21,类胰蛋白酶和纤维素酶活力恢复正常水平,而胃蛋白酶和淀粉酶活力高于正常水平;活体观察显示褶皱臂尾轮虫胃和胃腺在再投喂1天内恢复正常结构.投喂条件下,这几种消化酶活力的高低与与带卵率大小没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饲料中添加复合酸化剂对黄羽肉鸡消化道酶活性的影响,选择160只1日龄黄羽肉鸡,按公母比例一致的原则,随机分成A、B、C、D4个处理组.A组饲喂基础日粮,B、C、D组分别饲喂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2%、0.5%、0.8%由乳酸、柠檬酸、富马酸组成(50∶ 35:15)的复合酸化剂的日粮,在14、28、42、56日龄时测定胃内容物蛋白酶活性,十二指肠和空肠内容物淀粉酶、二糖(麦芽糖)酶和脂肪酶活性.结果显示:与A组相比,B组14日龄的腺胃内容物蛋白酶活性显著提高72.61%;C组28日龄的肌胃内容物、14日龄的腺胃内容物蛋白酶活性分别显著提高38.64%、69.55%;D组28、56日龄的肌胃内容物及14日龄的腺胃内容物蛋白酶活性分别显著提高46.25%、49.65%、92.84%.复合酸化剂对十二指肠和空肠内容物淀粉酶、二糖(麦芽糖)酶和脂肪酶活性均无显著影响.可见,复合酸化剂可显著提高黄羽肉鸡胃内容物蛋白酶活性.  相似文献   

16.
为完善泰和乌骨鸡的基础形态学资料,采用石蜡切片技术和常规HE染色,对8羽健康成年乌骨鸡消化管的组织学结构进行初步的观察与研究,结果显示,其消化管具有家禽的典型结构特征,食管较长,肌层发达,且有发达的食管腺;腺胃呈纺锤形且食管腺呈囊袋状,腺胃粘膜表面乳头明显,肌胃胃壁由发达的平滑肌构成,黏膜层呈类角质状;小肠肠管较长,绒毛和肠腺发达,固有膜中的淋巴小结从十二指肠到回肠,呈逐渐增多的趋势,大肠中具有一对发达的盲肠,盲肠基部具有明显的淋巴组织,在整个肠管中,肠绒毛则呈逐渐变短的特征。此组织结构特征表明消化管与其食性相适应,并具有较强的消化和吸收能力。  相似文献   

17.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