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不同种植密度对超吉989玉米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不同种植密度对超吉989玉米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超吉989玉米种植密度为4.05万株/hm2的处理产量为10 800 kg/hm2,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产量依次增加,以5.40万株/hm2处理的产量最高,为13 560 kg/hm2。但当密度继续增加到5.85万株/hm2时,产量反而下跌,密度继续增加,产量继续下跌。说明超吉989玉米适宜的种植密度为4.95万-5.40万株/hm2,过稀、过密都不利于产量增加。  相似文献   

2.
采用随机区组排列法,进行了玉米套种冬油菜玉米种植密度试验。结果表明,玉米套种冬油菜模式下,玉米种植密度6.00万株/hm2的处理产量最高,效果最好;2种作物合计产量达15 647.05 kg/hm2。因此,玉米套种冬油菜模式下玉米种植密度以6.00万株/hm2左右适宜临夏川塬灌区推广。  相似文献   

3.
鲁西地区夏玉米增密种植的产量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鲁西地区高产玉米(9 000 kg/hm2)适宜种植密度及其产量潜力,探索高产玉米产量形成机制,2012、2013年分别在茌平县韩屯镇和阳谷县七级镇高产玉米区,以中单909为试材,以1.5万株/hm2为密度梯度,设置从1.5万株/hm2至18.0万株/hm212个密度处理进行高产栽培试验。结果表明:两年共24个处理,最低和最高单产分别为3 424.5、12 676.5 kg/hm2,其中有10个处理单产超过9 000 kg/hm2;对产量构成因子的分析表明,要达到9 000 kg/hm2以上的高产,种植密度在6.0万~13.5万株/hm2,收获穗数在6.0万~11.5万穗/hm2;单产与密度呈抛物线关系,9.7万株/hm2密度处理单产最高;随种植密度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呈先升后降变化。  相似文献   

4.
河套黄灌区内单314玉米高产栽培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内蒙古河套黄灌区内单314玉米密度与氮磷复合肥效应,采用二因素五水平完全区组设计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内蒙古河套黄灌区不同密度与不同氮磷复合肥梯度配合种植内单314玉米,具有显著增产效果,并能用二元二次多项式表达,最高理论产量可达1249.1kg/667m2.  相似文献   

5.
芒市鲜食甜玉米不同种植密度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合理密植是鲜食玉米增产的关键,为了探索芒市鲜食甜玉米最佳种植密度,结合芒市当地实际特开展鲜食甜玉米不同种植密度试验。结果表明,鲜食甜玉米带苞鲜穗重(产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种植密度为7.5万株/hm2时产量最高,达26 939.39 kg/hm2。  相似文献   

6.
随着玉米育种、栽培等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畜牧业、加工业的迅猛发展,我国玉米种植面积和单位面积产量得到了迅速的提高。玉米是中国农作物播种面积第一、总产量第二大作物。我国现有的种植面积、总产量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2007年玉米种植面积、总产和单产为2,947.75万hm2、15,230,000万kg和5167.5kg/hm2,比2003年增加了540.93万hm2、3,647,000万kg和355.5kg/hm2。玉米产业化的快速发展为我国粮食连年增产做出了重要贡献。2003~2007年玉米总产增加对全国粮食增产贡献率为44%以上,位居各粮食作物之首。  相似文献   

7.
随着玉米育种、栽培等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畜牧业、加工业的迅猛发展,我国玉米种植面积和单位面积产量得到了迅速的提高。玉米是中国农作物播种面积第一、总产量第二大作物。我国现有的种植面积、总产量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2007年玉米种植面积、总产和单产为2,947.75万hm2、15,230,000万kg和5167.5kg/hm2,比2003年增加了540.93万hm2、3,647,000万kg和355.5kg/hm2。玉米产业化的快速发展为我国粮食连年增产做出了重要贡献。2003~2007年玉米总产增加对全国粮食增产贡献率为44%以上,位居各粮食作物之首。  相似文献   

8.
玉米超高产密度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先正达408玉米品种种植密度对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种玉米推荐适宜密度在8.25万~9.00万株/hm2,种植密度为8.86万株/hm2时,产量最高,为15 333 kg/hm2;种植密度与百粒重呈高度负相关;穗粒数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下降;且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倒伏率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9.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冀东夏秋粮作物主栽品种与密度互作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小麦轮选987在基本苗数225万株/hm2、京冬12号在基本苗数375万株/hm2、京冬8号在基本苗数525万株/hm2条件下均能获得高产,平均产量在6 180 kg/hm2以上;夏玉米郑单958在密度6.75万株/hm2以上、浚单20在密度不超过6.00万株/hm2条件下能获得高产,平均产量在8 505 kg/hm2以上。本研究结果可为冀东地区充分挖掘夏秋粮作物的增产潜力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0.
汤小兰 《安徽农学通报》2021,27(7):38-39,43
通过开展机直播夏玉米不同种植密度对其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不同种植密度对产量的影响较大,其中密度在7.8万株/hm2时产量和产投比为最高,在5.7~7.8万株/hm2的密度范围内,产量和产投比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当密度超过7.8万株/hm2后,产量和产投比则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减少.因此,如东县机直播夏玉米的适宜密度在7.5~7.8万株/hm2,不宜超过8万株/hm2.  相似文献   

11.
在选择适宜引黄高扬程灌区耐密植玉米品种的基础上,研究减穴增株种植对玉米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海拔1500~1800m的引黄高扬程灌区,在相同肥水管理条件下,玉米宽窄行、减穴增株种植,每穴播种2~4株,较常规等行距、单株种植,平均增产1185~3930kg/hm2,增产率7.4~24.8%。一穴2株种植,种植密度为88050株/hm2时,玉米产量构成因素中穗粒数、百粒重达最高为580.7粒、36.3g;一穴4株种植,种植密度为106200株/hm2时,产量达最高为19848kg/hm2,增产率24.8%。改进种植方式,提高种植密度,采用减穴增株种植技术,对提高玉米产量,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2.
种植密度对‘浚单29’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协调玉米产量与子粒品质的关系,采用最新通过国家审定的玉米新品种‘浚单29’,通过设置5.25万株/hm2~9.00万株/hm2共6个种植密度,研究了玉米子粒产量和品质随种植密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浚单29’的产量潜力大,适宜种植密度范围宽,在5.52万株/hm2~8.70万株/hm2密度范围内,均有11155.4 kg/hm2以上的产量潜力。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浚单29’籽粒的蛋白质、粗脂肪含量呈下降趋势,淀粉含量呈上升趋势,赖氨酸含量则呈波动变化。综合考虑,‘浚单29’的种植密度以5.52万株/hm2~6.75万株/hm2为宜。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以德美亚1号为材料,研究施肥水平和种植密度对黑龙江省中西部高寒地区玉米光合特性和产量性状的影响。[方法]施肥量设3个水平,种植密度设4个水平。[结果]不同肥力密度组合能够有效调控玉米的光合特性和产量相关性状。适当的肥料供给(纯N 150 kg/hm2,P2O590 kg/hm2,K2O 100 kg/hm2)能提高玉米植株的总光合势及叶绿素含量,最终有助于产量的增加。另外,当种植密度稳定在9万株/hm2时,玉米的光合速率高于其他种植密度条件的玉米,因此达到了较好的产量效果。[结论]玉米种植密度为9万株/hm2且肥力水平为纯N 150 kg/hm2、P2O590 kg/hm2、K2O 100 kg/hm2时玉米相对产量最高,可作为目前黑龙江省中西部高寒地区玉米种植较适宜的肥力和密度条件。  相似文献   

14.
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高产玉米品种郑单958、先玉335为材料,研究了4种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对2个玉米品种的产量影响显著,产量随密度增大呈抛物线变化趋势,郑单958在种植密度为6.75万株/hm2时产量最高(9 184.5 kg/hm2),先玉335在密度为6.00万株/hm2时产量最高(8 770.5 kg/hm2)。  相似文献   

15.
不同密度对不同玉米品种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张应龙 《农技服务》2010,27(8):986-986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密度条件下对不同玉米品种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玉米种植密度的增加产量逐渐增加,但农艺性状表现逐渐变差,其中临奥1号受密度影响最大。中单808号在参试品种中产量表现最好,当密度为60 000株/hm2时产量达11 358.45 kg/hm2,分别比益玉6号和临奥1号增产1 522.05 kg/hm2和2 343.45 kg/hm2,增产率15.5%和26%,增产明显。  相似文献   

16.
为进一步挖掘玉米生产潜力,探明不同品种玉米适宜的移栽密度,选用3个玉米品种4个种植密度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在密度为5.25万~6.75万株/hm2条件下玉米产量均比低密度4.50万株/hm2增产达17.80%~30.36%,增产效果明显。岑巩县玉米大面积推广种植密度应以6.00万株/hm2左右为宜。  相似文献   

17.
种植密度对玉米J糯3号生长发育和产量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J糯3号玉米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玉米群体叶面积指数呈上升趋势,但开花后高密度群体较低密群体衰减迅速,不同种植密度的玉米群体叶面积指数在成熟期差异不大,表明低密度条件下玉米保绿性好;鲜穗产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种植密度为6.0万株/hm2时产量最高,为20 022.0 kg/hm2,商品穗率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明显下降,商品穗数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J糯3号最佳种植密度为5.25万~6.00万株/hm2。  相似文献   

18.
通过不同密度条件下田间试验、干物质测定表明,单株穗粒数、千粒重与密度呈负相关性趋势。种植密度7.5万株/hm2以下时产量随密度增加而提高,密度大于7.5万株/hm2以上时,产量稳中有降,最佳种植密度为7.5万株/hm2;干物质测定表明,单株干物质积累量与密度呈负相关性,群体干物质积累量与密度呈正相关性趋势,当种植密度超过7.5万株/hm2时干物质积累量不服从这种规律,有减少的趋势。产量和干物质积累进程表明,7.5万株/hm2是祁连山北麓灌溉区最适宜的玉米栽培密度。  相似文献   

19.
在河西绿洲灌区进行了玉米追施大量元素水溶肥配施试验。结果表明,在底施磷酸二铵450.0 kg/hm2、尿素300.0 kg/hm2的基础上,于玉米拔节期、大喇叭口期、灌浆期分别随滴灌追施大量元素水溶肥96.0 kg/hm2的处理可有效地促进玉米的生长发育,提高玉米产量和种植效益。该处理折合产量最高,为16 173.30 kg/hm2,较对照不施肥增产38.09%,较当地常规施肥处理增产11.23%;产值和净产值也均为最高,分别为27 495、14 745元/hm2,分别较对照不施肥增加7 585、3 835元/hm2,分别较当地常规施肥处理增加2 777、1 796元/hm2。  相似文献   

20.
在一定种植密度范围内,随着密度的增加,产量水平也随之增加,超过一定密度,产量随密度增加而下降。试验结果表明:在当地肥力条件下垦单13号最佳的种植密度8.5万株/hm2,产量为8925.0kg/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