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很久以前,广西瑶寨里有一个罗樵夫,与母亲相依为命。他勤劳,孝敬母亲。一年秋天,罗樵夫的母亲患了风寒,咳喘不已,可家贫无钱请郎中诊治,樵夫只好拼命砍柴、卖柴挣钱为母亲求医问药。一天,樵夫在砍柴时不小心砍中一个马蜂窝,马蜂蜇得他心悸气促,头晕目眩,浑身红肿,疼痛。他踉踉跄跄向山下逃去。途中,他看见路边青藤上结满了野果,散发出沁人心脾的香味。又饿又累的他摘下一个野果狼吞虎咽。这野果  相似文献   

2.
<正>他是一个私生子,因为父亲作为一个占卜者无法养活他,母亲不得不嫁给已经有了11个孩子的男人。11个孩子加上他,继父的境况可想而知。他的童年,泪水远多于欢笑。  相似文献   

3.
一、国内外研究的经过及进展1962年美国小麦育种工作者威尔逊和罗斯,从提莫菲维/普通小麦比松杂交组合后代中,成功地分离出提莫菲维胞质(简称提型)小麦厷性不育系比松。同年又成功地把提莫菲维恢复基因转移到表现型与马尔奎斯相同的普通小麦上,即育成了马尔奎斯恢复系。这就使得小麦提型三系配套,为小麦杂种优势利用于生产奠定了基础。但是威尔逊和罗斯却不是最初发现小麦胞质厷性不育和育性恢复的人。远在1953年,日本遗传学家木原均,为了研究小麦的进化起沅和细胞质遗传等问题,就曾应用连  相似文献   

4.
母亲的较量     
正作家北野曾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民族的较量实际上是年轻母亲的较量。他是通过在不同国家所见到各类母亲对孩子的不同教育方式而提出的这个结论。有一次,北野在中国农村看到,几个小孩在一块儿玩,一个被另一个欺负了,那个被打孩子的妈妈听见哭声赶过来,厉声吼道:"你干吗打他,再打他我揍死你。"  相似文献   

5.
母亲的存折     
李晓 《农家科技》2013,(10):80-80
“孩子,快点寄钱回来,妈妈需要一件冬衣了;孩子,把钱寄回来吧,爸爸需要一个电视机。”这是一位母亲的唠叨和催促,不到20岁的儿子,远在东京闯荡,苦苦维生。 几乎每个月末,母亲就要打来电话,让他赶快寄钱回家,说家里快断粮了。妈,您怎么这么急啊。在电话里,他有些烦躁了,对母亲也开始躲避起来。他暗暗埋怨母亲心狠,不知道儿子谋生的艰难。有一年,母亲的生口到了,父亲要他回家,他没有回去,他怕面对母亲的目光。  相似文献   

6.
<正>前几天我走在镇上,看见一位年轻的母亲牵着一个小男孩,母亲的包上系着一根藤条,我好奇地问:"女士,你包包上绑的这根细细长长的,是打孩子的藤条吗?"她指着孩子回答:"对啊!他很不乖!"望着年幼的男孩眼神传出的惊恐,我不忍心再追问下去。我问过许多同龄友人,普遍地回答是:"我们这一代哪一个不是被打大的?"我也是被母亲从小打  相似文献   

7.
陈立 《百姓》2001,(11):42-44
人们都知道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先生是软件大王,却不知道他对中国文化情有独钟;人们更不知道比尔·蓋茨喜爱中国文化的原因是受了其母亲的长期影响和熏陶,因为他的母亲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迷,而且几乎大半生都与中国文化打着交道。前不久,一个题为《千古遗珍——中国四川古代文物精品展》的文物展览在美国西雅图艺术博物馆开展,观展者人如潮涌,人们被精美绝伦的文物造型、丰富  相似文献   

8.
母亲     
《河南农业》2005,(6):42-43
多年前的一个春天,我16岁的母亲被一顶换亲的花轿,抬到了豫东平原上这个小小的黄河滩村。我的父亲是个粗鲁无知的人,如花似玉的母亲在他的醉骂殴打中凋落了青春。父亲的一位渔夫朋友看不惯我父亲的行为,他常常呵护我的母亲,训斥我的父亲:有本事多打几网鱼,种好滩里的庄稼,喝酒打老婆算啥汉子……这个渔夫14岁死了爹娘,没亲没故,多年来住在河滩的草屋里,靠打鱼、种那几亩滩地为生。他的地和我家的地搭地边儿,他常帮我母亲耕种收割,为母亲分担了很多辛苦和劳累。在母亲心中,他是坚实的依靠。她感激他,常帮他洗、补衣裳,补织渔网,做腌鱼片给他…  相似文献   

9.
《新农村》2021,(6)
正有一个男孩,9岁时才上小学,14岁因家境贫寒被迫辍学,在街头卖过水果、拉过板车,经常食不果腹,尝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1969年,男孩23岁时,由于母亲生病,家里人都希望他能尽快找个媳妇来照顾母亲,于是便很快给他办了婚事。可结婚后,他就把妻子的嫁妆全部卖掉,开始在城乡间做点小生意,母亲就由妻子一个人来照顾。他常年在外面奔忙,很少回家,  相似文献   

10.
《新农村》2021,(1)
正几乎每个周日,我们兄弟几个都要到母亲家聚聚。临近元旦,我们在母亲那儿谈得最多的话题,就是单位发的新年红包。大哥是建筑工程师,在设计院工作多年,刚被提拔为设计室主任,前两天得到了一个大大的新年红包——人民币两万元,他打算用这笔钱买一部笔记本电脑;  相似文献   

11.
青春路上     
<正>人生旅途中无数明明灭灭的风景,夏夜星空中无数闪闪烁烁的星,都定格在某一个瞬间,让人感动。青春的路上总是少不了母亲的温声细语,也少不了父亲的无言支持。随着时光的流逝,母亲的细语变成了唠叨,听母亲的唠叨似乎变成了一种习惯,一种溶入骨血,刻入骨髓的生活方式。母亲总是早早起床,精心细致地准备早饭,青春路上有母亲的陪伴,便不再孤单。那个高大而又沉默的背影刻在我的心头,是父亲用他厚实的脊背为我挡住一切的风霜。父亲的沉默  相似文献   

12.
他是一个私生子,因为父亲作为一个占卜者无法养活他,母亲不得不嫁给已经有了11个孩子的男人。11个孩子加上他,继父的境况可想而知。他的童年,泪水远多于欢笑。  相似文献   

13.
股票市场是一个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的系统,因此可以把它看作一个灰色系统来进行处理。但灰色预测适应于时间短、数据少、波动小、具有长期趋势的预测对象,对随机性波动较大的数列进行预测,其预测值就会偏高或偏低,拟合较差,预测精度不理想。本文把灰色预测和马尔柯夫预测两种预测方法结合为一,取长补短,先用GM(1,1)模型来揭示股指变化的某种总趋势,而用马尔柯夫模型来确定状态之间的转移,建立灰色—马尔柯夫预测模型,对股票价格指数进行具体预测。  相似文献   

14.
正李宏峰出生于桦甸市一个偏远的农村。他从小就有一个梦想,长大后要上大学,用知识改变贫困的家乡。然而在他上高中的时候,母亲的股骨头坏死使原本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母亲就医需要钱,弟弟上学还需要钱,于是他毅然放下书包,拿起了犁耙,成为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从此,读大学成了他一生的梦想。  相似文献   

15.
秋水苍茫 《百姓》2005,(3):37-39
僧人杨林在出家之前是个俗人,在还俗出家之后杨林又成了僧人. 现年74岁的杨林生在一个旧式大家庭,他是父亲小妾的儿子,在他成长的年代,旧家庭已经破败,江山已快改变颜色,这在他那样年纪的人生里是常见的情形;受不了家族虐待,杨林在信佛的姑妈引导下出了家,世上又有了一个11岁的小沙弥;1949年后,小沙弥杨林还俗成了家;在饥荒的年代,他亲手掩埋了包括父亲母亲妹妹在内的五位亲人;让他最难忘怀的是师父的惨死,不肯还俗的师父被红卫兵活活打死.他说掩埋师父的时候,他站在河边似乎看见死亡惨绿的面孔汤汤而至……  相似文献   

16.
他叫郁佃刚,是我见过的七十年代同龄人当中一个最具传奇色彩的朋友,他出生于黑龙江江省海林市的一个偏远乡村,历经了童年、少年、乃至青年时期太多的苦难,人家四五岁的孩子还在父母怀中撒娇,他却每天笼罩在父母吵架的惊吓与只能吃白水煮玉米粒和土豆的饥饿当中,父亲的不误正业,母亲的哀叹终于让这个本来摇摇欲坠的家庭彻底瓦解,就在小佃刚八岁的时候父母离异,母亲在他的泪水当中带着姐姐离开了,父亲也外出打工把他扔在了老乡家里。  相似文献   

17.
灰色马尔柯夫模型在陕西省苹果产量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将灰色系统理论与马尔柯夫链相结合,建立灰色马尔柯夫预测模型,并对陕西省苹果产量进行预测,为指导苹果产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首先建立陕西省1998~2007年苹果产量的GM(1,1)预测模型,确定出苹果产量的发展趋势和预测值,在此基础上应用马尔柯夫链理论对预测结果进行修正。【结果】2008年陕西苹果产量预测值为769.71万t,实例计算表明,灰色马尔柯夫模型更适用于随机波动性较大的数列预测问题。【结论】将灰色GM(1,1)模型和马尔柯夫链相结合用于苹果产量预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正他是"逆行者",跳出"农门"又学成返乡;他是95后,用年轻和新知改变农村面貌;他举起新时代的接力棒,扎根基层,奋战脱贫攻坚,助力乡村振兴。脱贫之后来扶贫作为一个95后,朱家宝投入"三农",偶然之中带有一定的必然性。上大学之前他一直在山东省微山县生活,因家庭原因确立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朱家宝一度想放弃学业外出打工减轻家庭负担,但是一向慈爱的母亲严词拒绝,  相似文献   

19.
<正>爱因斯坦小时候十分贪玩。他的母亲常常为此忧心忡忡,再三告诫他应该怎样怎样,然而对他来讲如同耳边风。这样,一直到16岁的那年秋天,一天上午,父亲将正要去河边钓鱼的爱因斯坦拦住,并给他讲了一个故事,正是这个故事改变了爱因斯坦的一生。故事是这样的:"昨天,"爱因斯坦父亲说,"我和咱们的邻居杰克大叔清扫南边工厂的一个大烟囱。那烟  相似文献   

20.
成全一棵树     
在一个平常的春天,一位饱经风霜的母亲,向别人讨了几棵树苗,打算把它们栽在自家门前。母亲栽种完毕后,她的一个孩子从门里一拐一拐地出现了,“妈妈,把这棵小树也栽下吧?”孩子的手里擎着一棵树苗。那是她丢弃的一棵。它又瘦又小,一点儿也不强壮,甚至还有一些枯萎。孩子吃力地站在母亲的面前,他是她最小的孩子,一生下来就有残疾。孩子擎着那棵树苗,满眼里都是渴求的光芒。母亲望着孩子站立不稳的腿,犹豫了。等看到孩子眼里的那片灼灼的光芒,母亲终于点点头———就算它最终长不成一棵大树。孩子高兴极了,他小心翼翼地放下树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