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喀斯特地区因其生态环境的特殊性,对其进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定量评估,并揭示其生态服务功能的时空变化特征,对其实现生态恢复和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运用Costanza和谢高地等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估算理论,根据土地利用变化对花江示范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定量估算与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0年间,花江示范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体上呈增长趋势,增长率高达81.11%,耕地、园地、林地、建设用地和裸岩石砾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下降趋势,草地和水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则呈上升趋势;各年的生态系统价值构成中,2000年和2005年都是林地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贡献率最大,而2010年草地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贡献率最大,2000、2005、2010年3个时期的建设用地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贡献率均最低。  相似文献   

2.
采用野外调查结合室内分析的方法研究典型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区不同治理措施及治理时间条件下的土壤养分效应。结果表明:林地措施中封育措施对土壤养分贮量及养分有效态的转化效果最佳,抚育措施次之,人工造林最小;耕地措施中,与无治理措施的常规坡耕地相比,坡改梯具有显著的固土保肥作用,能更好地促进土壤养分的有效态转化。治理时间对林地及耕地的土壤养分贮量及养分供应能力的影响显著,治理时间长的林地,其土壤养分含量最高,养分更多地转化为有效态;治理时间对耕地的影响表现为治理时间越早,土壤养分的供应能力越好。  相似文献   

3.
根据参与式社区发展在贵州花江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区的实践与思考,明确指出参与式社区发展在喀斯特石漠化地区面临的困难,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为促进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的社区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以贵州省花江峡谷石漠化治理示范区为研究单元,对比分析了小流域2005年和2009年生态治理下的土壤理化性质.结果表明:与2005年相比,2009年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异系数、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毛管持水量下降,非毛管孔隙度与田间持水量明显提高.说明,生态治理促使土壤理化性质的空间变异程度降低,土壤的孔隙结构更加合理,土壤既有较好的持水能力,又有较好的通气透水性能;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不明显,土壤有机营养元素全氮和全磷含量明显增加,全钾含量则降低,土壤pH值略微降低.表明,在研究区石漠化生态措施治理下,土壤质量及生态环境均得到有效改善.  相似文献   

5.
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效果的初步评价--以花江为例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对花江石漠化治理示范区3年来综合治理前后数据的调查结果表明,石漠化的综合治理措施在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效果.根据石漠化的成因和治理目标,选择了8个主导因子,与其理想状态相比较,赋予因子不同的得分等级和权重,用因子评分法,对治理效果进行数量评价,按照因子的得分范围(<20,20~40,40~60,60~90,≥90),将评价结果分为很差、差、一般、较好和很好5个等级.据此看出,治理前花江示范区评价为"差"等级,治理后上升为"一般"等级.分析认为,治理措施在短期经济效益有较好的效果,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有着良好的发展趋势,总体而言,综合治理措施具有较好的整体性和协调性.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吉林省莫莫格湿地区域7种不同生境表层土壤(0~20 cm)样本pH和养分情况。结果表明,不同生境土壤pH和养分情况有明显差异。研究区土壤均为碱性土壤,pH在杨树次生林生境和玉米农田生境处于相对较低水平,分别为7.99±0.12和8.14±0.19。在不同生境中,裸露地表土(无植被覆盖)的有机碳和全钾含量最高,裸露碱斑地全氮含量最高,玉米农田生境铵态氮含量最高,杨树次生林生境硝态氮含量最高,羊草草甸生境全磷含量最高,芦苇生境速效钾含量最高。土壤各项指标间土壤pH与土壤全氮、全钾和速效钾含量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杨琴  周忠发  张勇荣 《广东农业科学》2012,39(23):168-171,240
根据毕节鸭池示范区2004年和2011年的SPOT影像,利用遥感、GIS技术及数理统计,系统分析了该区石漠化综合治理7年后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格局和特征,及时准确掌握示范区生态环境状况和各项措施效果,促进治理区的可持续发展。研究结果表明:石漠化综合治理过程中,由于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经果林、防护林)还草,毕节鸭池示范区有林地、果园、草地明显增加,而旱地、灌木林地、裸岩地明显减少;由于城镇化发展,建设用地明显增加,而水田明显减少;石漠化综合治理取得明显成效,示范区土地利用结构更加合理;示范区逐步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8.
为了对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可持续性提供参考,以贵州关岭-贞丰花江石漠化生态建设综合治理示范区的查尔岩、法郎两个村民组为样本,抽样调查了86户农户的生产及经济收入情况。结果表明:石漠化地区生态建设是区域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其发展具有整体性、协调性以及连续性等特征;农户是石漠化治理的直接主体,农户经济收益决定着其采用何种经济生产行为,其经济行为是理性的;同时,受当地习俗习惯影响,农户经济行为的理性也受到限制。要推进石漠化地区的生态建设,需要培养农村新的增长极,完善剩余劳动力转移机制,发展复合型农业。  相似文献   

9.
通过2008年至今的水文地质资料收集、水质长期监测以及泉点饮用水的取样,探明了花江石漠化治理示范区的浅层地下水赋存情况。同时对花江示范区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类型进行了分析,使用反距离权重空间插值的方法对区域内主要的污染物浓度进行预测。结果表明,花江示范区内的采石场与化肥施用是污染物扩散的主要原因,对水利设施进行改良对于居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以贵州花江喀斯特森林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微生物培养法、生化活性试验法及氯仿熏蒸法分析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过程中的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生化作用强度、微生物生物量碳及微生物熵(qSMBC)的季节动态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恢复阶段土壤微生物活性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随着退化喀斯特植被的恢复,一年四季中土壤微生物数量、生化作用强度、微生物生物量碳及qSMBC明显上升,即土壤微生物活性明显增强,表现为乔木群落阶段〉灌木群落阶段〉草本群落阶段〉裸地阶段。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增加了土壤微生物活性,使土壤质量得以提高;4个恢复阶段土壤微生物活性季节变化表现为夏季最强,冬季最弱,总体上表现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的动态特点(P〈0.05),表明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季节动态不仅与温度、降雨等气候因素有关,还受到植被类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喀斯特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农业生产以及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方法]采集贵州普定典型喀斯特山区3个不同开垦时间(1959、1968、1980年)的0~10、10~20、20~40 cm土层的土壤样品,进行室内理化分析。[结果]结果显示,普定县喀斯特山区随着农业用地开垦时间的增加,土壤养分变化总体表现为有机质、全氮、CEC下降;土壤pH值下降;全磷、全钾含量没有明显变化;碱解氮、有效磷、有效钾等有不同的变化规律。[结论]普定县喀斯特山区土壤养分随开垦时间的变化主要是受到施肥和微地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对贵州花江喀斯特高原生态综合治理示范区内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4大微生物生理类群(氨化细菌、硝化细菌、纤维素分解菌及固氮菌)数量的时空动态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4种植被类型土壤4大微生物生理类群中,氨化细菌数量最大,固氮菌及纤维素分解菌次之,硝化细菌数量最小,分别占微生物总数的59.13%~66.32%,29.00%~35.69%,3.71%~4.03%和0.42%~1.22%。4种植被类型不同空间层次土壤4大微生物生理类群数量变化均较大,表土层(A层)的数量为下土层(B层)的1.21~1.68倍;不同植被类型土壤4大微生物生理类群数量及其总数季节变化明显,夏季达最大,冬季最小,年际变化基本一致,总体上表现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的特点(P0.05);不同植被类型同一时间土壤4大微生物生理类群总数差异较大,为3.19×105~7.64×105CFU/(g干土),表现出森林灌木林草地裸荒地的分布特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养分含量与分布的影响。[方法]从贵州普定县典型喀斯特山区耕地、林地和荒地采集96份土壤样品,并对3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养分进行室内理化分析。[结果]3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pH值依次为:荒地>林地>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依次为:林地>荒地>耕地。3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全氮含量均较丰富,碱解氮含量偏低,尤其是耕地;全磷含量水平很低,全磷含量低于1.0 g/kg的土壤分别占耕地、林地和荒地的95.23%、95.83%和100%;耕地有效磷含量较高,而林地和荒地有效磷含量较低;荒地全钾和速效钾含量较高,林地和耕地均存在不同程度地缺钾。[结论]该研究为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和农业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为阐明海南西部地区土壤养分含量规律,为热区耕地管理和平衡施肥提供参考,以海南白沙黎族自治县为研究区,采用野外调查、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阐明区内耕地土壤养分现状,分析其养分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白沙县土壤总体呈酸性,其p H均值为5.0;土壤有机质含量为中等水平,其含量均值为19.3克/千克;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较为缺乏,土壤碱解氮含量丰富,且土壤有效氮、磷、钾含量空间分布不均。土壤养分含量空间分布主要与区内的成土母质、土壤p H值分布有关。据土壤养分含量特征,今后应增强用地养地意识,增施有机肥,合理使用化肥,优化养分施用比例,促进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简要介绍贵州石漠化治理情况和碳汇贸易在贵州的发展现状,着重从石漠化治理外部性、开辟新融资渠道、开展碳汇项目所需的资源优势以及国内外市场需求激增等角度论述贵州石漠化地区开展碳汇项目的可行性。并就石漠化治理工程造林项目将会面临的具体问题进行分析,最后得出在贵州石漠化地区开展林业碳汇项目是可行的结论。建议尽快开展试验示范研究,解决碳汇监测方法、额外性论证以及能力建设等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6.
生态工程治理下贵州喀斯特石漠化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喀斯特石漠化区域环境治理、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依据,以中国南方石漠化最严重的贵州省为研究对象,用2000年、2005年和2010年TM、ASTER与ALOS影像为信息源,综合运用3S技术,研究2000年以来在各项生态、石漠化专项工程治理下贵州石漠化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贵州省石漠化面积从2000年的35 920 km2增加到2005年的37 597 km2,2010年减少到36 473 km2(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0.7%).2000-2005年、2005-2010年间的石漠化年变化率分别为0.9%、-0.6%.2010年石漠化遥感监测实际值比预测值低1 125 km2,说明在各项生态工程特别是石漠化专项工程的综合治理下,贵州石漠化恶化趋势得到遏制,石漠化面积逐步减少,等级逐渐降低,但治理工程实施年限短,治理效益还未完全显现.  相似文献   

17.
贵州喀斯特石漠化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迪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2):15856-15857
石漠化治理是我国当前最大的生态建设项目之一,也是喀斯特生态重建历史的机遇期。回顾和总结了过去20年石漠化治理存在的重要问题,提出贵州石漠化治理工程应定位为"生态贵州、和谐贵州、绿色经济"这一主题,石漠化治理的实质就是"生态文明",并指出走生态文明之路必须发展绿色经济,然后指出了今后重点要优先发展的方向。该研究为推动贵州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8.
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土壤养分空间异质性研究构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前人工作基础上用地统计学的区域化变量理论和变异函数并结合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石漠化地区土壤养分的空间异质性进行定量研究,以揭示石漠化地区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规律,对石漠化地区生态保护与恢复和农业生产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9.
植物物种多样性及空间分布格局受诸多环境因子的影响,为深入了解环境因子对兰科植物分布的影响,采用实地调查结合资料查阅的研究方法,从地形、坡度、坡位、坡向、植被类型和生境条件等方面分析了环境因子对对兰科植物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环境因子对兰科植物分布的影响显著,兰科植物在研究的喀斯特山区主要分布在山地、险坡、阴坡和灌丛、中上坡及岩石石面上。研究的开展可为喀斯特山区的兰科植物的培育和保育、科学评估兰科植物对环境因子的响应机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0.
对贵州毕节撒拉溪示范区的专题问卷调查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结论:示范区农村用能是以传统生物质能为主,辅以煤、新能源电等能源。并从家庭特征、家庭财富、资源可获得性及地理特征对现有的用能结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对优化喀斯特石漠化山区的能源家庭消费结构,合理开发利用能源资源,制定适宜的能源发展政策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