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游览高峰期千岛湖森林公园大气颗粒物浓度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千岛湖森林公园大气颗粒物浓度变化特征,选择游客游览高峰期5月、10月晴朗天,对3类游憩地12个监测点的大气颗粒物(TSP、PM10、PM2.5、PM1.0)浓度、气象因子等数据进行采集分析。研究了园内大气颗粒物浓度日变化规律、不同类型游憩地变化规律及大气颗粒物浓度变化与气象因子、游客游览行为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5月、10月千岛湖国家森林公园均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大粒径颗粒物浓度呈早晚高,中午低的"V"字型,小粒径大气颗粒物浓度(PM2.5和PM1.0)呈"L"字形;2)以3类游憩地划分,大气颗粒物浓度从低到高的区域依次为游憩林地、临水休憩地、观景台;3)海拔、温度、气压、湿度对不同粒径的颗粒物影响较大;4)千岛湖森林公园内大气颗粒物浓度与游客游览活动关系密切,特别是对大粒径(TSP和PM10)颗粒物的增加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上海市不同地区的PM_(2.5)污染水平,选取徐汇上师大(市区)和浦东川沙(郊区)两个监测点的PM_(2.5)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变化特征及与空气中的PM_(10),CO,NO_2,SO_2和O_3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PM_(2.5)与PM_(10)由于存在形态和成因相似而具有很强的相关性;(2)在季节分布上,夏秋季颗粒物浓度低,冬春两季颗粒物浓度高,春季颗粒物浓度低于冬季.PM_(2.5)与PM_(10)在不同季节表现不同,颗粒物的粒径分布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与监测点周边的污染源及气象因素有关.(3)市区和郊区的PM_(2.5)和PM_(10)浓度都呈双峰性变化,PM_(2.5)与PM_(10)日变化存在相似性.(4)通过逐步回归建立PM_(2.5)的回归模型,结果表明空气中的PM_(2.5)浓度的变化会受到其他污染物的共同作用,不同区域对PM_(2.5)浓度变化贡献大的污染物也有不同.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杭州市城区大气中PM_(2.5)、PM_(10)的浓度变化特征,在采荷监测区内对PM_(2.5)、PM_(10)浓度变化和气象特征进行了为期1 a的监测。结果表明:PM_(2.5)质量浓度呈冬春高于夏秋季节,冬季出现最高值(104.35±99.86)μg/m~3;颗粒物PM_(10)呈冬季远高于其他季节,浓度为(274.39±160.92)μg/m~3,春秋两季相较于夏季高约1倍,说明颗粒物PM_(10)比PM_(2.5)的污染来源更为多样,成分更为复杂。PM_(2.5)、PM_(10)在不同的季节中,二者的相对浓度和变化规律有所不同。细颗粒物浓度日间变化过程在季节间大势体变化趋势规律类似,在观测时段内从峰值逐渐减小,伴随季节间的差异而呈不同的波动。PM_(2.5)/PM_(10)值范围为0.26~0.58,春冬两季的均值分别为0.51和0.50,夏秋两季的均值分别为0.34和0.32,表明春秋两季污染物中PM_(2.5)比例高;颗粒物PM_(2.5)、PM_(10)质量浓度与温度之间均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高达0.619、0.640;与气压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559、0.583。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旨在探究冬季不同类型猪舍内颗粒物与微生物气溶胶的污染特征,为改善规模化猪舍内空气质量提供基础数据。采用TSI粉尘监测仪和ZYK-6型六级筛孔撞击式微生物采样器,对妊娠舍、分娩舍和保育舍三种类型猪舍内的不同粒径颗粒物(TSP、PM_(10)、PM_4、PM_(2.5)和PM_1)浓度以及微生物气溶胶进行监测和采样。监测和采样高度均设为距离地面0.8 m处,每日监测7次(3:00、7:00、9:00、11:00、15:00、17:00和22:00),连续监测3 d。结果显示:妊娠舍内TSP、PM_(10)、PM_4、PM_(2.5)和PM_1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1.734、0.760、0.313、0.270 mg·m~(-3)和0.249 mg·m~(-3),细菌气溶胶浓度范围6800~25 600 cfu·m~(-3),真菌气溶胶浓度范围为170~870 cfu·m~(-3);分娩舍内TSP、PM_(10)、PM_4、PM_(2.5)和PM_1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3.102、1.385、0.492、0.408 mg·m~(-3)和0.369 mg·m~(-3),细菌气溶胶浓度范围为4100~22 100 cfu·m~(-3),真菌气溶胶浓度范围为440~2480 cfu·m~(-3);保育舍内TSP、PM_(10)、PM_4、PM_(2.5)和PM_1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1.284、0.572、0.271、0.245 mg·m~(-3)和0.230 mg·m~(-3),细菌气溶胶浓度范围为2120~6850 cfu·m~(-3),真菌气溶胶浓度范围为160~1110 cfu·m~(-3)。三种猪舍内细菌气溶胶浓度比较发现,妊娠舍最高,其次是分娩舍,保育舍最低;真菌气溶胶主要分布在粒径小于3.3μm的范围内。颗粒物与微生物气溶胶的相关性关系分析发现,真菌气溶胶和粒径小于1.1μm的细菌气溶胶可能是以孢子或者菌丝的形式独立漂浮于空气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掌握道路景观绿化林带对空气颗粒污染物的影响,在成都驿都大道道路景观绿化林带,开展了TSP(空气总悬浮颗粒物)、PM10(粒径在10μm以下的颗粒物)、PM2.5(粒径在2.5μm以下的颗粒物)和PM1(粒径在1μm以下的颗粒物)4种空气颗粒物浓度观测.【方法】根据实时监测数据,采用浓度和净化百分率评价法分析了道路绿化林带对空气颗粒物的影响.【结果】林带带宽10m处,仅PM10和TSP 2种空气颗粒物的日均浓度达到国家二类区域环境空气质量要求的,分别为(132.0±1.2)μg/m3和(289.2±0.7)μg/m3;30 m林带带宽处的PM2.5,PM10和TSP 3种空气颗粒物的日均浓度分别为(72.3±0.5)μg/m3,(120.9±0.4)μg/m3和(268.9±0.4)μg/m3,均达到了国家二类区域的环境空气质量要求标准;道路景观绿化林带对PM1和PM2.5的净化率峰谷时间出现在15∶00~17∶00,PM10出现在13∶00~15∶00,TSP出现在11∶00~13∶00.【结论】道路景观绿化林带对空气颗粒物有消减作用;净化率随着绿化林带带宽的增加而加大;林带相同带宽处,林带对空气颗粒物的净化率随颗粒物粒径的增大而增加.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更好掌握北京地区空气颗粒物污染的长期变化特征。【方法】利用城市绿地内在线环境颗粒物监测仪从2015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实时监测的ρ(PM_(10))、ρ(PM_(2.5))和ρ(PM_1)数据,对北京地区2015—2018年空气颗粒物质量浓度的时间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北京地区2015—2018年ρ(PM_(10))、ρ(PM_(2.5))和ρ(PM_1)历年年均值均呈现出逐年降低的变化趋势,超标天数逐年减少;季节变化中,ρ(PM_(2.5))和ρ(PM_1)最高的均是冬季,最低的是夏季,而ρ(PM_(10))最高的是春季,其次是冬季、秋季、夏季;日变化中,三种空气颗粒物质量浓度总体日变化趋势为白天低、夜间高;相关性分析中,PM_(10)、PM_(2.5)和PM_1之间具有极显著正相关。【结论】北京地区2015—2018年空气颗粒物污染情况改善程度十分明显,空气质量显著提高。三种空气颗粒物质量浓度夜间高于白天,他们间具有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百里杜鹃森林公园杜鹃盛开期大气颗粒物浓度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百里杜鹃森林公园杜鹃盛开期大气颗粒物浓度变化征,选择3月下旬晴朗天,对百里杜鹃国家森林公园普底景区空旷地、林内游憩地、林缘游憩地3类游憩地8个监测点的大气颗粒物(TSP、PM10、PM2.5、PM1.0)浓度、气象因子等数据进行采集分析。研究了园内大气颗粒物浓度日变化规律、不同类型游憩地大气颗粒物浓度变化规律及大气颗粒物浓度变化与气候因子、游客游览行为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园内大粒径大气颗粒物(TSP、PM10)浓度日变化规律均为上午和傍晚高中午低,呈“双峰单谷”的“U”字型、“V”字型;小粒径大气颗粒物(PM2.5和PM1.0)浓度呈现出早高,午后傍晚低的“L”字形;2)园内8个监测点4种粒径颗粒物日均浓度皆低于Ⅰ级标准,空气质量优;3)园内大气颗粒物浓度从低到高的游憩地类型依次为空旷地、林内游憩地和林缘游憩地,此现象与游客游览行为密切相关;4)数据显示在大气颗粒物浓度低于Ⅰ级标准时,影响大气颗粒物的环境因子有:最大风速、平均风速、温度、风寒、相对湿度、热力指数、露点温度和湿球温度。  相似文献   

8.
干旱区城市颗粒物如可吸入颗粒物(PM_(10))、细颗粒物(PM_(2.5))以及超细颗粒物(PM_(1.0))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燕儿窝生态林大气颗粒物(PM_(1.0)、PM_(2.5)、PM_(10))浓度、温度、相对湿度、风速等环境因子数据,对干旱区城市森林内大气颗粒物浓度时间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3种颗粒物(PM_(10)、PM_(2.5)、PM_(1.0))的日变化较为相似,均呈现"早晚高,中午低"的浅"V"形变化趋势。(2)3种颗粒物季节变化均表现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其中冬春2季林地内浓度小于林地外,而夏秋2季林地内浓度大于林地外。(3)环境因子与3种不同粒径大气颗粒物浓度存在显著相关关系,相对湿度、风速与颗粒物浓度呈显著正相关,温度与颗粒物浓度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城市不同道路等级对空气PM_(2.5)和PM_(10)质量浓度特征及其日变化规律的影响,本研究选取郑州市的金水路(快速路)、文化路(主干道)和东三街(支道)进行调查和监测。结果表明,PM_(2.5)和PM_(10)的日均值表现为金水路文化路东三街,3条道路PM_(2.5)和PM_(10)的质量浓度均不同程度超过国家标准质量浓度限值。文化路PM_(2.5)和PM_(10)的日变化呈现单峰型曲线,峰值出现在7:00-8:00。金水路PM_(2.5)和PM_(10)日变化波动性较小,且整体保持较高质量浓度水平。东三街PM_(2.5)和PM_(10)质量浓度峰值出现在6:00-8:00,在12:00之后随着车流量的变化呈现波动。3条道路PM_(2.5)/PM_(10)值为0.64~0.73,且在13:00-14:00之间出现峰值。PM_(2.5)/PM_(10)的平均比值:文化路(0.69)东三街(0.68)金水路(0.66),说明机动车尾气对PM_(2.5)的贡献大于PM_(10)。3条道路的PM_(2.5)、PM_(10)质量浓度与车流量之间存在相关性,但显著性不同。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乌鲁木齐市河滩快速路林带对PM_(2.5)、PM_(10)质量浓度的影响,在河滩快速路南段燕儿窝风景区2种配置结构的混交林带内0、3、10、20、30、50 m处设置观测点,于2019年4月1日至4月30日实地测量了颗粒物浓度与气象因子数据,运用SPSS19.0分析了颗粒物扩散至林带后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PM_(2.5)、PM_(10)浓度日变化呈双峰态分布,主高峰出现在15:00,谷值出现在20:00,次高峰在不同配置林带内表现不同;林带宽度10~20 m对颗粒物消减作用明显;车流量对颗粒物浓度有一定贡献率;在一定范围内颗粒物浓度与温度、风速呈负相关,与相对湿度呈正相关;风向也对颗粒物浓度存在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北京城市森林公园不同树种吸附大气颗粒物能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了了解北京城市森林公园内不同树种对大气颗粒物的吸附能力,筛选出对大气颗粒物有较强吸附能力的绿化造林树种。【方法】选取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内的10个树种,应用气溶胶再发生器测算单位叶面积对不同粒径颗粒物(TSP、PM10、PM2.5和PM1.0)的吸附量,并用扫描电镜获取各树种的叶片表面形态特征。【结果】不同树种单位叶面积对颗粒物的吸附能力存在显著差异,整体表现为针叶树种高于阔叶树种。其中对TSP的吸附能力较强的是油松和白杄,较小的是紫丁香和毛白杨;对PM10吸附能力较强的是白杄、油松,较小的是紫丁香和毛白杨;对PM2.5吸附能力较强的是白杄、油松,较小的是毛白杨和榆叶梅;对PM1.0吸附能力较强的是白杄、油松,较小的是毛白杨和榆叶梅。【结论】针叶树种中,叶表面存在深浅差异明显的细密沟壑以及密集的气孔、绒毛等更有利于叶片对颗粒物的吸附;反之叶表面较为平滑,无明显起伏,不利于吸附颗粒物。总体而言,叶表面具有大量沟槽、气孔的针叶树种较阔叶树种具有更高的吸附量和吸附能力。对大气颗粒物的吸附作用的绿化造林可以优先考虑针叶树种如白杄、油松等。研究结果为揭示不同树种吸附大气颗粒物的机理及合理选择公园绿化树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前大气颗粒物污染已成为严重的城市环境问题。利用2015年4个位于信阳市不同生态功能区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站数据,比较分析4个站点的PM_(10)和PM_(2.5)污染日变化、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4个站点2015年PM_(10)和PM_(2.5)质量浓度平均值均表现为南湾水厂平桥分局审计局酿酒公司。2)森林植被对大气颗粒物浓度有明显的削减功能。在不同季节和一天中的不同时段,森林植被盖度高的南湾水厂监测站PM_(10)和PM_(2.5)质量浓度平均值均明显低于其他3个站点。3)4个站点的颗粒物污染均表现为夏季最轻,秋季其次,冬季污染最严重。4)4个站点的PM_(10)和PM_(2.5)质量浓度日变化特征基本一致,日峰值和最低值出现的时间基本同步。夜间颗粒物污染比白天严重。5)2014-2016年,4个站点的PM_(10)和PM_(2.5)质量浓度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6)影响颗粒物污染的最主要气象因子是气温和气压。PM_(10)和PM_(2.5)浓度与日均气温、日均风速和日最大风速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日均气压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PM_(2.5)日均浓度与日均相对湿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这些结果显示了信阳市大气颗粒物污染特征,可为当地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分析中国主要玉米产区山东省17个地区的玉米须和叶片滞留细颗粒物(PM_(2.5))的能力,并与当地常规大气PM_(2.5)浓度监测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探寻利用当地农作物资源进行大气颗粒物生物监测的可能。结果显示:山东沿海地区大气PM_(2.5)浓度明显低于内陆地区,与之对应的是,玉米须上PM_(2.5)含量低的地区也位于沿海,而利用玉米叶的监测无此结果。相关性分析表明,玉米叶片上PM_(2.5)含量与大气中PM_(2.5)浓度无相关性,而玉米须上PM_(2.5)滞留量与大气中PM_(2.5)月平均浓度和雨后平均浓度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P0.01),说明玉米须可有效地、较长时间地滞留细颗粒物。研究表明,玉米须上PM_(2.5)的量不但能反映大气PM_(2.5)的污染程度,还能反映大气PM_(2.5)的污染分布,利用玉米须来监测大气PM_(2.5)的污染状况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4.
生长季毛竹林内和林缘空气颗粒物日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农业科技》2019,(21):141-143
本文以福州旗山森林公园毛竹林为研究对象,对生长季毛竹林内、林缘空气颗粒物日变化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林内和林缘空气颗粒物日变化曲线均呈“二峰二谷”型,但林缘出现波峰和波谷时间有所提前或滞后。林内与林缘在11:00—13:00、17:00—19:00出现全天的2个高峰;在7:00—9:00、15:00—17:00出现全天的2个低谷。林内颗粒物以细颗粒(PM1.0、PM2.5)为主,而林缘则以粗颗粒物(PM10、TSP)为主。在毛竹林缘处,4种不同粒径的颗粒物浓度日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峰值和低谷的时间细颗粒物较粗颗粒物有所提前或者滞后。各粒径颗粒物浓度与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光照强度均成正相关,而与平均风速成负相关,且林缘处的颗粒物浓度与风速成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干旱区城乡核桃林与不同树种配置结构空气颗粒物浓度变化差异,探讨树种配置结构与大气颗粒物浓度、温度、相对湿度间的关系,为区域环境绿化建设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新疆叶城县城区、城郊和乡村3个不同区域树种配置结构的林带为监测点,树种配置分别是苹果(Malus domestica)—核桃(Juglans regia)、红枣(Ziziphus jujuba Mill.)、红枣—核桃、新疆杨(Populus alba)—核桃和核桃,通过监测防护林内和林带不同水平距离颗粒物浓度、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分析大气颗粒物的时空变化规律、防护林不同水平距离对颗粒物浓度的削减作用。【结果】颗粒物浓度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城区、城郊和乡村核桃防护林颗粒物浓度污染排序依次为乡村>城郊>城区;城区、城郊和乡村核桃防护林的PM2.5最高浓度分别出现在20: 00(20.00 μg/m3)、12:00(29.00 μg/m3)和14: 00(58.25 μg/m3);PM10最高浓度分别出现在20: 00(35.25 μg/m3)、14: 00(62.67 μg/m3)、14: 00(131.50 μg/m3);PM1.0最高浓度分别出现在20:00(12.50 μg/m3)、12: 00(12.67 μg/m3)、14: 00(28.75 μg/m3)。树种不同配置结构颗粒物浓度存在差异,排序依次为核桃>对照>新疆杨—核桃>红枣>苹果—核桃>红枣—核桃。防护林不同水平距离对PM2.5浓度消减程度不同。城区与城郊不同水平距离削减作用排序为0 m>20 m>10 m;乡村依次为0 m>10 m>20 m。城区与城郊核桃防护林温度差异不明显,二者的温度明显高于乡村防护林温度;城区、城郊和乡村核桃防护林相对湿度均存在波动变化。PM2.5浓度与温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下同),与相对湿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PM1.0浓度与温度、相对湿度的相关性均达极显著水平,PM10与温度、相对湿度相关性均不显著(P>0.05)。【结论】核桃林在城区、城郊和乡村发挥的生态效益存在一定差异,在乡村能明显改善空气质量;核桃林带搭配种植红枣可充分发挥其生态效益,在农业环境污染较重的地区可作防护林带选用。  相似文献   

16.
夏季3种生境森林内空气颗粒物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不同生境类型城市森林内空气颗粒物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休闲保健型城市森林的营造提供理论依据。于2015年夏季对深圳园山山麓(SL)、河谷(HG)和山脊(SJ)3种典型生境类型城市森林内的空气颗粒物(TSP、PM10、PM2.5、PM1)进行昼夜24h监测,并同步观测气象因子,分析3种森林内颗粒物质量浓度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深圳园山3种生境城市森林内TSP、PM10质量浓度日均值都达到二类环境功能区质量要求,其中HG、SJ的TSP质量浓度甚至达到一类环境功能区质量要求(120μg/m3);PM2.5质量浓度日均值都达到一类环境功能区质量要求(35μg/m3)。2)不同生境林地内各粒径颗粒物质量浓度存在差异,4种粒径颗粒物日均质量浓度在SJ均为最低(分别为85.51、58.82、14.29、5.13μg/m3);TSP、PM10质量浓度在SL最高(分别为162.19、95.39μg/m3);PM2.5、PM1质量浓度在HG最高(分别为21.76、8.29μg/m3)。3)3种林地内4种粒径颗粒物质量浓度总体表现为白天低、夜间高的特点,高峰出现在01:00—07:00,低谷出现于11:00—15:00。4)3种林地间相对湿度、风速、气压等气象因子存在差异;林内4种粒径颗粒物质量浓度与温度、风速表现为显著负相关,与相对湿度呈显著正相关,颗粒物质量浓度变化受多种气象因子共同影响。基于上述研究认为,深圳园山3种生境类型城市森林均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相对健康的森林游憩环境,人们在11:00—15:00进行森林游憩最为适宜。   相似文献   

17.
为合理评价城郊游憩地改善生态环境功能,提高规划合理性,对5类16个游憩监测点进行大气颗粒物浓度、气象因子4季监测,分析同一环境不同类型游憩地大气颗粒物浓度变化规律及特征.结果表明:(1)大气颗粒物浓度整体表现为夏季低,冬季高,春、秋季不同粒径大气颗粒物浓度变化介于夏季与冬季之间;(2)不同类型游憩地立地条件对各粒径大气颗粒物浓度有较大影响,且随季节变化各粒径大气颗粒物浓度变化规律有所不同;(3)影响大气颗粒物的环境因子有风速、气压、湿度、温度等;(4)不同立地条件对大气颗粒物、温度、湿度、风速等有显著影响,改善立地条件,对降低大气颗粒物浓度,提高环境功能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查明城市森林公园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中的作用。【方法】以广阳谷城市森林公园为研究对象,选取公园内3种优势植物群落和公园周边1个空白对照进行实地监测,对人体舒适度、PM2.5质量浓度、空气负离子浓度等康养环境因子进行定量评价。【结果】广阳谷城市森林公园能够明显提高人体舒适度,在夏季最为显著,提高18.2%;森林公园人体舒适度在春季14:00和夏季12:00之后是较为舒适等级,秋季全天是较为舒适和舒适等级,冬季全天为极不舒适;城市森林公园内人体舒适度季节排序为秋季>夏季>春季>冬季。城市森林公园对PM2.5质量浓度有一定的消减作用,消减能力在夏季最大,消减率为9.25%,其次是秋季7.56%,全年平均消减率为7.00%;PM2.5质量浓度季节变化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春季、夏季、秋季平均空气质量等级均为优,冬季为良,日变化呈现早晚高、白天低的特点,在10:00—16:00时间段较低,冬季16:00后容易出现污染天气状况。城市森林公园四季均可以提高空气负离子浓度,在秋季和夏季较高...  相似文献   

19.
秋季毛竹林空气颗粒物浓度与气象因子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森林内空气悬浮颗粒物浓度的状况直接反映城市森林对空气颗粒物的净化功能,城市森林空气质量的好坏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状况,本研究对秋季福州旗山森林公园的毛竹林内空气颗粒物浓度日变化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毛竹林内颗粒物浓度总体日变化趋势呈"W"形,即15:00和19:00出现2个高峰、9:00和17:00出现2个低谷;不同粒径颗粒物浓度日变化均无显著差异,细颗粒物浓度的日变化不及粗颗粒物浓度的日变化敏感,且出现高峰的时间较粗颗粒物滞后;林内颗粒物主要由PM10和PM2.5组成,且PM10与PM2.5的变化趋势受颗粒物浓度的变化的影响较大;气象因子和天气条件对颗粒物浓度(特别是粗颗粒物)的影响较大,颗粒物的浓度与相对湿度成正相关关系,与温度、风速、光照等均成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0.
城市森林内空气悬浮颗粒物浓度的状况直接反应城市森林对空气颗粒物的净化功能,城市森林空气质量的好坏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状况.本文以福州旗山森林公园内竹林为例,对其内秋季空气颗粒物浓度日变化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①竹林内4种粒径颗粒物浓度日变化曲线均呈“W”形,15:00和19:00出现全天的两个高峰;9:00和17:00出现全天的两个低谷.②方差分析显示:不同粒径颗粒物浓度日变化均没有显著性差异.细颗粒物浓度的日变化不如粗颗粒物浓度的日变化敏感,且出现高峰期的时间较粗颗粒物滞后.③从不同粒径颗粒物所占的比例来看:颗粒物主要由PM10和PM2.5组成;并且PM10与PM2.5的变化趋势受颗粒物浓度的变化影响较大.④气象因素和天气条件对颗粒物浓度(特别是粗颗粒物浓度)的影响较大;颗粒物浓度与相对湿度呈正相关,与温度、风速、光照均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