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正> 一种新的桑资源、扦插成活率高的“插桑”在组织结构上与其它桑品种比较:其皮孔大,皮层薄,薄壁组织厚,木质薄,髓部大、这些特殊性状说明“插桑”内存在容易分裂形成新组织的活细胞多,利用其扦插繁殖桑苗,愈伤组织形成快,细胞分化旺盛,叶痕、皮孔、愈伤组织都可以发出新根。  相似文献   

2.
桑树根原体分化程度及不同处理对扦插发根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众所周知,扦插育苗是利用桑树的再生机能,将其营养器官的一部分与母体分离,在适宜的环境中发芽生根,成为一株能独立生活的新个体。桑树的扦插繁殖具有取材容易、方法简便、成苗快,且能很好地保持母体优良性状等优点,因而在我国有许多蚕区用扦插法繁育桑苗,加速优良品种的推广。桑树插条发根的原理,主要在于根原体和愈伤组织的形成和分化。根原体起源于形成层细胞的分裂活动,有的桑品种的根原体贯穿叶隙,突起于枝条的表面,有的隐没在叶隙内,有的没有形成根原体。愈伤组织由插条基部切口周围产生,在适宜的条件下这些愈伤组织也可以分化形成新…  相似文献   

3.
以湖桑硬枝和绿枝为插穗,在电热线温床扦插条件下,应用各种生根剂处理,以诱导插穗皮孔根的形成,结果表明,应用SPP150ppm浸渍硬枝插穗基部,皮孔根的诱导率达50%,SPP120ppm浸渍绿枝插穗基部,皮孔根的诱导率达100%。皮孔根的形成部位在插穗下端离基部约2厘米的范围内,由皮孔处穿出新根。  相似文献   

4.
湖桑硬枝扦插的成败关键,主要是插穗本身的根原体多少和地温的高低。近几年来,笔者对提高插穗的根源体和提高地温的实践中,有以下几点体会。一、插穗的成活原理与插条的选择扦插是利用植物的再生能力和分生机能,将穗条插在适宜的土壤中,产生愈伤组织和不定根,  相似文献   

5.
探究四种蔷薇科果树扦插后插穗的形态变化和内含物质变化,初步揭示四种果树扦插生根机制。以恐龙蛋、红富士苹果、云南红皮梨和大樱桃四种蔷薇科果树代表品种的一年生硬枝为插穗,扦插后定期观察插穗形态变化,记录插穗生根情况,取样测定插穗内源激素含量和氧化酶活性。对插穗形态观察发现,四种蔷薇科果树愈伤组织出现时间不一致,恐龙蛋插穗最早出现愈伤组织;扦插后60 d统计时,恐龙蛋插穗愈伤率为50.67 %,极显著(P<0.01)高于其他三种果树的愈伤率;恐龙蛋生根率为18.67 %,生根类型为愈伤组织生根,而其余三种果树插穗在观察期间未形成不定根。扦插后恐龙蛋插穗IAA含量、IAA/ABA和IAA/ZR比值呈升高-降低-升高变化趋势,而其余三种果树插穗呈升高-降低变化趋势;四种果树插穗ABA和ZR含量均呈升高-降低-升高变化趋势,GA3含量整体呈下降变化趋势(恐龙蛋插穗后期GA3含量有升高);IAAO和PPO活性均呈升高-降低变化趋势,POD活性整体呈升高变化趋势。综合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四种蔷薇科果树中恐龙蛋更适合扦插繁殖,插穗生根需要低含量的ABA和ZR,高含量的IAA和GA3,高活性的IAAO和PPO调控IAA含量,使得IAA/ABA和IAA/ZR比值增大,促进插穗生根。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不同生根剂对电热温床培养无核紫葡萄的扦插效应。结果表明,萘乙酸(NAA,300 mg/L)、国光生根粉(100 mg/L)、阳光生根胶囊(300 mg/L)均可促进葡萄插穗地下部分形成愈伤组织和生根。插穗生长20 d时,3个处理的愈伤组织诱导率分别为87.5%、77.5%、82.5%,比清水对照(60%)提高了27.5、17.5、22.5个百分点;生根率分别为75%、65%、55%,比对照(15%)提高60、50、40个百分点。插穗生长20 d时,3个处理的萌芽率分别为45%、50%、57.5%,比对照(75%)降低了30、20、17.5个百分点;插穗生长40 d时,各处理均可提高葡萄插穗成活率,3个处理的成活率分别为82.5%、92.5%、87.5%,分别比对照(77.5%)提高了5.0、15.0、10.0个百分点。NAA有利于促进插穗生根,而国光生根粉更利于插穗成活。插穗生长40 d时,与对照相比,3种生根剂均对新梢长度和叶片数有明显抑制作用,而阳光生根胶囊和萘乙酸对新梢长度有极显著的抑制作用。由于生根粉的作用使苗木根系生长迅速,成苗时苗木质量较高,建议在无核紫葡萄苗木生产中采用国光生根粉以提高苗木成活率及苗木长势。  相似文献   

7.
《江苏蚕业》1992,(1):18-22
试验结果表明,3月上旬利用发根力弱的湖桑32号条梢(直径为1.1厘米以上)作硬枝插穗,在太阳能温床内倒插预措,促使根源体萌动和剪口愈伤组织形成,再经 NHM 激素浸渍40分钟后插入大田地膜内,亩插3万株时,产苗10500—12000株,达到常规袋接苗1万株左右的亩产苗量指标,亩年净收入达2000元以上,比袋接育苗高3.9倍。  相似文献   

8.
桑树硬枝土团电温床育苗是将桑树春季剪梢硬枝剪成插穗,再做成土团苗,经电温床发根,最后移栽育苗或一步建园的技术,该技术具有避开农忙,生根率高,移栽成活率高,成本低,可实施工厂化育苗等优点.实践中,应把握以下五个关键:  相似文献   

9.
湖桑硬枝扦插育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试验以简易和实用为目标,对提高湖桑硬枝扦插成活的有关技术——穗条的剪伐适期,发根剂的筛选、浓度、浸渍时间,插穗的沙培贮藏及温床催根,扦插适期等进行了研究。平均扦插成活率达60%左右。  相似文献   

10.
桑树插条发根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插条繁殖,操作简易,费工少,生产费低,一时可以繁殖大量苗木,并能得到和母树同一遗传型的新个体,对于开辟新桑园和加速良种繁育具有很大意义。但是目前在插条发根的理论方面尚存在一些分歧意见,对插条成活上必需具备的条件尚未摸清,技术上尚缺少一套具体而有效的措施。我所有鉴于此,自1959年开始这一方面的研究工作。首先对愈伤组织在插条发根上的作用进行了研究,内容着重在插穗的如何修削而有利于促进愈合方面,随着研究的进展,强调了根原体的效果,否认了愈伤组织的作用,并且发现对根原体进行轻微的机械磨擦而能促进发根作用后,研究的方向就转向利用药剂刺激促使根原体发根的探讨,得出了  相似文献   

11.
以珍珠番石榴为试材,对扦插环节插穗类型、扦插激素配方、扦插环境、基质配比及移栽方式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树冠上部徒长枝和树冠外围侧枝采穗插穗成活率高于树冠内部荫枝;扦插激素最优为NAA1000mg/L+1%吲哚丁酸?s-诱抗素WP1000mg/L,速蘸5s和NAA500mg/L+1%吲哚丁酸?s-诱抗素WP500mg/L,浸泡插穗基部10min,生根率在50%左右;早晚全光照中午遮阴有利于插穗生根;扦插后20d内平均气温在30℃以下有利于保叶和促进插穗切口愈伤化;扦插基质以椰糠与花生壳等体积混合,基质厚度10cm有利于插穗生根和移栽;移栽后覆盖薄膜保湿20d,有利于移栽成活。  相似文献   

12.
我们对苜蓿和百脉根的原生质体融合及培养进行了研究。用5mM碘乙酰胺处理百脉根原生质体以抑制其细胞分裂,使用在培养早期分裂但未形成细胞群的苜蓿原生质体进行融合,以期望仅有异核的原生质体可以形成愈伤组织。但是,通过聚乙二醇(PEG)处理的原生质体融合仅获得了两块表现有与双亲不同特征的愈伤组织,而多数愈伤组织只表现了百脉根的特征。根据同功酶分析和染色体观察,确认有一块愈伤组织是体细胞杂种,但这块愈伤组织还没有再生出杂种植株。  相似文献   

13.
桑树扦插生根是一个由外界因素和内源物质共同调控的复杂过程。采用桑品种育711号1年生硬枝为插穗,分别以传统愈伤组织生根技术和新的可诱导皮部生根的技术进行处理,以清水处理为对照,测定愈伤组织生根(Ⅰ型)与皮部生根(Ⅱ型)2种类型插穗生根过程中可溶性总糖、可溶性蛋白和酚类物质的含量,以及吲哚乙酸氧化酶(IAAO)、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结果表明,不同生根类型插穗的上述生理指标呈现出差异性及不同的变化规律。可溶性总糖与可溶性蛋白含量在对照组插穗和Ⅰ型插穗生根过程中一直呈下降趋势,在Ⅱ型插穗生根过程中则表现为先下降再升高的变化趋势。IAAO活性在Ⅱ型插穗生根过程中经过一个短暂的下降后迅速升高,在Ⅰ型插穗生根过程中则保持一段时间的稳定后再下降;POD与PPO活性在Ⅰ型和Ⅱ型插穗生根过程中都是先上升后下降,但Ⅱ型插穗中的酶活性较高。酚类物质含量在Ⅱ型插穗生根过程中一直下降,而在Ⅰ型插穗生根过程中则是先下降后上升。试验结果提示,外源因素导致的桑树插穗扦插生根类型不同,可能是由于改变了插穗在生根过程中的营养物质含量及相关酶类活性的变化规律,即改变了插穗的生理特性所致。  相似文献   

14.
外植体及氮源对甘草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外植体及氮源浓度对甘草(Glycurrihiza uralensis)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在相同激素配比条件下,采用组织培养方法比较根、茎、子叶、下胚轴对愈伤组织诱导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外植体中,下胚轴愈伤组织平均诱导率最高,且出愈时间最早,褐化率最低,是形成愈伤组织的最佳材料。在特定的激素浓度条件下,不同浓度的氮源对下胚轴愈伤组织的诱导和生长有显著的影响,较低和较高浓度的氮源均不利于愈伤组织的生长,适宜于愈伤组织诱导和生长的最佳氮源浓度为60 mmol·L-1。不同外植体和氮源浓度是影响甘草愈伤组织诱导和生长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桑树硬枝温床土团扦插育苗技术的应用与生根情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桑树硬枝温床土团扦插育苗相关技术,并对不同生根粉和不同直径插穗生根情况进行了调查,通过试验表明:桑树硬枝温床土团扦插育苗技术具有温床内扦插发根率高,土团苗移栽成活率高,当年成苗,当年建园等优点,在进行扦插时要选用桑树专用生根粉,插穗直径应不低于1.1cm。  相似文献   

16.
为解决湖桑硬枝温床扦插“发根容易,移栽难活”的难题,我们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最近两年以湖桑剪梢枝条作插穗,采用新的生根剂、调节扦插时期、改进扦插方法等,在电热线温床内进行扦插试验.结果表明,平均直径1量米的剪梢插穗,经100ppm的RHM生根剂处理后,发根时间比前报的NHM生根剂提早6天,扦插时期比前报提前15—20天(2月17日)后,扦插期间平均气温8℃左右,扦插发根率和移栽成活率均达95%以上;尤其平均直径0.8厘米的剪梢插穗,采用土团(内含砂)扦插后,扦插发根率和移栽成活率达95%以上,与对照区(不带土团扦插)移栽成活率零相比,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7.
植物内源乙烯对愈伤组织的诱导、增殖,不定芽、不定根的形成以及体细胞胚的诱导等过程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诱导桑树绿枝插穗基部皮层生根过程中与乙烯合成相关的1-氨基-羧酸环丙烷氧化酶基因aco和S-腺苷-L-蛋氨酸合成酶基因sams的转录水平变化。结果表明插穗生根发育过程中aco和sams均表现为表达下调,其中生根率低的未诱导对照组插穗中这2个基因的转录水平均表现出先小幅下降后升高的变化特点,而生根率高的诱导组插穗中这2个基因则表现为持续低水平转录,尤其在插穗生根发育后期,2个基因在2个试验组插穗中的转录水平变化呈现近乎相反的变化特点。研究结果初步说明,乙烯合成相关基因aco和sams的mRNA转录水平与桑树绿枝插穗的生根率呈现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按应用正交试验,以MS为基础培养基,分析热研5号柱花草(Stylosanthes guianensis cv.Reyan No.5)在诱导高频、优质愈伤组织过程中激素6-BA、2,4-D浓度和外植体类型对诱导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6-BA是影响柱花草愈伤组织的诱导率以及褐化率的最主要因素,其次是2,4-D和外植体;柱花草愈伤组织诱导的最佳培养基为MS+6-BA 2.0 mg·L-1+2,4-D(0.2~0.5 mg·L-1)+3%蔗糖+0.7%琼脂粉,p H 5.8。子叶、真叶、下胚轴、生长点、上胚轴、根均能诱导愈伤组织,根的愈伤诱导率为80%,其余外植体的诱导率均在95%以上,下胚轴上段形成的愈伤组织芽的分化率高于其他外植体。  相似文献   

19.
杜伟  曹旭  黄平  程嘉翎 《蚕业科学》2019,45(2):157-164
桑树扦插生根涉及复杂的生物学过程,受多种内源激素和环境因素的调节。为发掘桑树扦插生根相关基因,为桑树扦插不定根的形成和调节提供分子理论依据,采用桑品种育711号1年生硬枝为插穗,分别以传统愈伤组织生根技术和新的可诱导皮部生根的技术进行处理,以清水处理为对照,利用qRT-PCR技术检测PPO1、PPO2、PPO3、HSP83A、ILL5、GH3.1、SAUR2、Cacybp、ANT1 9个基因在愈伤组织生根和皮部生根2种生根形式生根过程中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在扦插生根的不同发育阶段,9个基因在皮部生根处理组的表达量均明显高于愈伤组织生根处理组和对照组,且各个基因表达量在不同形式的生根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初步推测这些基因在不定根的形成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结果将丰富桑树甚至其他林木扦插生根机制的内容,并可为进一步开发高效实用的桑树扦插技术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阳宴清  王咏  朱美兰  卢运海 《草业科学》2016,33(7):1332-1341
本研究首先对芦竹(Arundo donax)的侧枝茎尖及带腋芽幼茎段进行了根诱导并产生无菌苗,然后对芦竹的幼叶段、无菌苗叶段、根段、无菌苗茎段、带腋芽幼茎段5种外植体进行了愈伤组织的诱导试验,建立从愈伤组织到再生植株的培养体系。结果表明,MS+0.2 mg·L~(-1)NAA+1.0 mg·L~(-1)KT既可以促进侧枝茎尖及带腋芽幼茎段根系的发育,也能促进二者芽的生长,从而产生无菌苗。在MS+1.0 mg·L~(-1)2,4-D+0.1 mg·L~(-1)KT培养基上,幼叶段和无菌苗叶段都没能产生愈伤,少数根段产生了愈伤但量很少,多数的无菌苗茎段都能产生愈伤但量相对较少;而带腋芽幼茎段则可以在腋芽基座部位诱导出大量的愈伤组织,经过继代增殖可形成质地松软的乳白色愈伤,放置于MS+0.5 mg·L~(-1)KT+1.0 mg·L~(-1)6-BA培养基上可同时分化出大量的根和芽来,显示了芦竹的愈伤组织具有很强的分化和再生能力,也表明在芦竹上可以通过愈伤组织的诱导、分化及植株再生这一技术体系来大大提高其繁殖系数。本研究可以为优良芦竹品种的快繁以及在芦竹上开展现代生物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初步的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