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小麦抗赤霉病基因库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长期库LP和抗源库RP的C1、C4,近期库GPI和GPⅡ的C0、C3轮选嫩体,在赤霉病单妆种条件下,对其3选择前后的抗赤霉病性(抗扩展)和10个农艺性状的表现有其改良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抗赤霉病性还是农艺性状,不同基因库群体的改良效果显著不同,抗赤霉病性以RP和GPI的改良效果较好,GPⅡ次之,而LP从C1到C4未获得明显改进。株高的改良因基因库不同崦异。其他农艺性状在GPI得到显著  相似文献   

2.
蒋国梁  陈兆夏 《作物学报》1991,17(5):346-351
用5个不同的小麦抗赤霉病基因库轮回选择群体对其抗赤霉病性和株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过一次或两次轮回选择,不论是长期库 LC_1、LC_2或抗源库 RC_1、RC_2,其群体可育株平均单穗发病小穗数均比基因库原始群体 C_0少。群体中出现抗病植株频率逐年增大,感病植株频率逐年减小。群体抗性方差长期库无显著变化,抗源库呈明显下  相似文献   

3.
用长期库LP和抗源库RP的C_1、C_4,近期库GPⅠ和CPⅡ的C_0、C_3轮选群体,在赤霉病单花接种条件下,对其3轮选择前后的抗赤霉病性(抗扩展)和10个农艺性状的表现及具改良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抗赤霉病性还是农艺性状,不同基因库群体的改良效果都显著不同。抗赤霉病性以RP和GPⅠ的改良效果较好,GPⅡ次之,而LP从C_1到C_4未获得明显改进。株高的改良因基因库不同而异。其他农艺性状在GPⅠ得到显著改良,在GPⅡ和LP大多明显改善,RP则无一致性变化。将基因库分为长期库、抗源库和近期库3种类型,各有侧重地分别进行轮回选择,是适宜的策略。对抗赤霉病性的改良,应创造充分的发病条件,并进行严格的选择。在群体综合性状的改良上,对不育株进行表型混合株选较表型混合穗选更适宜。  相似文献   

4.
小麦抗赤霉病基因库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蒋国梁  吴兆苏 《作物学报》1993,19(5):441-452
利用太谷核不育小麦,进行多亲本杂交,按不同的方式组建基础群体,采用不同的选择方法和选择强度,分别进行轮回选择。对长期库GPO和近期库GPE、GPII、GPIII等4个不同轮选群体,于1989/1990和1990/1991年在南京进行了研究。群体平均抗赤霉病性GPIII较强,GPII较弱。各群体当选优良可育株平均病粒数(率)GPIII较低,但其后代  相似文献   

5.
利用国内外20多个抗白粉病种质资源及农艺性状优良的推广种组成抗白粉病轮回选择群体,建立动态的抗白粉病基因库,并通过对不同世代群体内可育株选择,选育小麦新品种。  相似文献   

6.
蒋国梁  吴兆苏 《作物学报》1993,19(5):441-452
利用太谷核不育小麦,进行多亲本杂交,按不同的方式组建基础群体。采用不同的选择方法和选择强度,分别进行轮回选择。对长期库 GPO 和近期库 GPⅠ、GPⅡ,GPⅢ等4个不同轮选群体,于1989/1990和1990/1991年在南京进行了研究。群体平均抗赤霉病性 GPⅢ较强,GPⅡ较弱。各群体当选优良可育株平均病粒数(率)GPⅢ较低,但其后代抗赤性与其他3个群体间无明显差异。与 GPO 相比,GPⅠ、GPⅡ、GPⅢ平均株高分别矮12.2,11.4和6.7厘米,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穗粒重和千粒重分别高9.79—17.20%和2.76—9.91%;穗粒数、小穗数明显较多。当选优良单株平均株高3个近期库比长期库矮7—10厘米,单株粒数多40—70粒,单株粒重高1.5—4.5克,穗粒数多2—6粒,穗粒重高0.2—O.55克。表明 GPⅠ、GPⅡ的组群方法较 GPO 好,3个近期库的改良效果显著优于长期库。各群体遗传变异均较大,进一步选择仍然有效。  相似文献   

7.
小麦新品种轮选987的选育及性状表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矮败小麦是具有矮秆基因标记的显性核不育材料,是理想的群体改良工具。我们利用矮败小麦开展轮回选择育种,已经探索出一套方便实用的轮回选择技术,并使矮败小麦群体得到了显著改良,选育出一批优良的品种(系),其中轮选987就是代表品种之一。轮选987高产、稳产,且品质优良,2001年和2002年参加国家小麦品种区域试验北方冬麦区区试、生产试验,其产量均为第一,于2003年通过了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8.
小麦抗赤霉病性的生化研究及其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王雅平  刘伊强 《作物学报》1994,20(3):325-333
本研究测定了13个抗赤霉病有明显差异的小麦品种的病小花数、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的活性,以及胆碱、总酚、水溶性蛋白、黄西酮和木质素的含量。结果表明:健株的SOD活性与小麦抗赤霉病性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胆碱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可作为小麦遗传育种中抗病性鉴定的参考指标;接种24小时的PAL活性  相似文献   

9.
小麦抗穗发芽性的机理与遗传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从品种本身原因综述了小麦抗穗发芽性的机理与遗传,认为籽粒低的α-淀粉酶活性、小的籽粒吸水速率、低的GA3含量及颖壳(种子)中发芽抑制物是小麦抗穗发芽性的主要机理。前二者直接影响穗之发芽性。品种的形态结构对抗穗发芽性起修饰作用。其遗传机制比较复杂,存在显著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种子发芽敏感性同时受加性和非加性基因效应影响,以加性基因效应为主。α-淀粉酶活性受两个主效互补基因或3个基因控制。在鉴定稳发芽抗性时,应把α-淀粉酶活性、籽粒吸水速率及降落值作为选择指标,结合测定籽粒发芽力做出综合评价。针对不同品种抗穗发芽性的主要机理研究其遗传,才能更有效地进行穗发芽抗性育种。  相似文献   

10.
中国小麦品种抗赤霉病基因Fhb1的鉴定与溯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高赤霉病抗性已成为我国小麦主产区的重要育种目标之一。Fhb1是抗性最强且最稳定的抗赤霉病基因, 阐明其在我国小麦育种中的应用及传递路径, 对抗赤霉病育种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分析229份小麦品种(系) Fhb1区段内PFT (pore-forming toxin-like)、HC (HCBT-like defense response protein)和His (histidine-rich calcium-binding protein)基因的多样性与赤霉病抗性的关系, 发现PFT-I/His-I为抗病单倍型。基因检测和系谱分析表明, 中国小麦品种所含Fhb1至少有2个来源, 分别为苏麦3号和宁麦9号, 并以后者为主。本研究开发的诊断性标记PFT-CAPSHis-InDel可有效用于Fhb1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相似文献   

11.
在禾谷镰刀菌粗毒素胁迫下,通过幼胚培养无性系的筛选,获得了QK-02和HK-04两个抗赤霉病的小麦变异系,与其供体亲本相比,抗赤性明显提高,其它个别性状虽略有改变,但其综合性状表现与其亲本基本相似。用524个随机引物对两个变异系和各自亲本及苏麦3号进行RAPD分析,结果显示,变异系QK-02与亲本西农1376间存在多态片段的引物有11个,变异率为2.1%,在这些多态片段中,S3471220和S3751360在苏麦3号上也能检测到;变异系HK-04与亲本花育888间有15条引物有多态片段,变异率为2.86%,在这些多态片段中,S149620在苏麦3号上也能检测到。RAPD分析结果表明,两个抗赤霉变异系与亲本的抗病性差异是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引起的,其抗赤霉病性是可以稳定遗传的。在抗病变异系与亲本及苏麦3号上筛选到的3个分子标记(S3471220、S3751360和 S149620)可能与小麦赤霉病抗性有关。  相似文献   

12.
小麦赤霉病危害损失与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麦赤霉病是影响河南省小麦产量和质量的主要病害之一.一般年份病情指数每增加1%.产量损失率约增加0.5%;病穗率每增加1.3%.病粒率约增加0.5%.根据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投入和产出情况.制定出亩产300kg、350kg、400kg不同产量水平麦田的赤霉病防治指标.即病情指数(%)分别为2.3~2.7、1.9~2.3、1.6~2.0;病穗率(%)分别为11.7~12.3、11.2~11.7、10.9~11.4.在赤霉病严重发生年份,防治指标可适当降低.  相似文献   

13.
小麦盛花期穗胆碱浓度与赤霉病抗性的关系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祥义  吴兆苏 《作物学报》1994,20(2):176-185
研究表明,(1)普通小麦品种间盛花期穗胆碱浓度存在着极显著差异;系谱分析表明这一生理性状具有遗传性。(2)盛花期穗胆碱浓度与赤霉病田间抗性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即与病圃病小穗率、反应级值均呈极显著正相关(r1=0.8634),可作为筛选小麦赤霉病抗源的重要生化指标这一。(3)富含胆碱的残留花药、雌蕊及早期颖果是禾  相似文献   

14.
利用太谷显性雄性核不育基因Tal选育小麦新品种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蒋国梁  吴兆苏 《种子》1991,(3):10-15
太谷雄性不育基因Tal,是小麦遗传改良极为有用的工具,利用它特别适于多亲本聚合杂交和轮回选择育种。经过几年的研究,已初步育成一批各具特色的优良新品种和新种质。通过抗赤霉病基因库建拓育成了长江8809、长江8863、TFSL037、长江8807、长江8810、长江8862等,产量比对照扬麦5号增产或相当,抗赤、抗锈性明显优于扬麦5号,对赤霉病抗扩展性达抗病(R)级,大多对白粉病、纹枯病及湿害还兼具较好抗耐性,株高80~90cm,抗性与丰产,矮秆结合较好。经复合杂交育成的长江8877(红壳)和长江8877(白壳)平均亩产400公斤左右,比扬麦5号增产100公斤左右,籽粒白皮,容重较高。通过简单杂交育成的长江8802、长江8853和长江8897,各具特异优良性状。长江8802白皮抗穗发芽,长江8853早熟优质,长江8897特早熟大穗大粒,品质好。  相似文献   

15.
小麦高产育种中粒重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7,自引:3,他引:24  
胡延吉  赵檀方 《作物学报》1995,21(6):671-678
研究了山东省及黄淮麦区不同时期小麦品种产量及其有关性状的演变趋势。产量构成因素中,以千粒重增幅最大,单株穗数趋向减少,穗粒数在点播条件和大田条件下的演变趋势有所不同。由于千粒重的提高,导致穗粒重增加而使品种产量水平提高。从性状的演变、相关通径分析、灰色关联度、灰色预测等不同角度的综合分析表明:穗粒重是决定产量的主导因素,而影响穗粒重的主要因素是千粒重,故千粒重在小麦高产育种中具有极重要的作用和改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