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为明确树状月季害虫小粒材小蠹伴生真菌的种类及其致病性,采用组织分离法分别对小粒材小蠹的成虫、幼虫、坑道、寄主变色边材和维管束进行真菌分离培养,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对所得菌株进行分类鉴定,通过柯赫氏法则进一步验证伴生菌的致病性。结果表明,5种分离材料共分离出伴生真菌10株,其中腐皮镰刀菌在不同分离材料中的分离率均为最高,是小粒材小蠹伴生菌的优势种群;腐皮镰刀菌、层出镰刀菌、藤仓镰刀菌对月季均有致病性,接种后的月季叶片和茎干出现病斑,叶片发病率分别为89.73%、34.15%、63.24%,发病面积分别为1.62、0.20、0.28 cm2;茎干发病率分别为55.56%、27.78%、30.00%,变色反应区长度分别为4.74、2.98、4.33 cm。该结果为进一步揭示伴生真菌与小粒材小蠹的相互作用关系提供了基础,为小粒材小蠹的综合防治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随着大面积连片锥栗基地的建设,小蠹类已成为锥栗重要的蛀干害虫。通过调查,查清了危害浙江庆元锥栗的小蠹虫种类与危害情况,观察和研究了削尾材小蠹和小粒材小蠹成虫的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性,提出了用农药+防水涂料涂刷主干受害部位等防治小蠹虫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为了筛选出能有效抑制小粒材小蠹伴生镰刀菌的杀菌剂,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选用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450 g/L咪鲜胺水乳剂、40%百菌清悬浮液、25%氰烯菌酯悬浮剂、430 g/L戊唑醇悬浮剂、30%丙硫菌唑悬浮剂、42.4%唑醚·氟酰胺悬浮剂对小粒材小蠹3种伴生致病菌腐皮镰刀菌(Fusarium s...  相似文献   

4.
对小粒材小蠹雌、雄成虫触角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小粒材小蠹雄成虫触角长度仅为雌成虫的4/5,但雌雄成虫之间触角形态、感受器类型和分布均无显著差异.成虫触角具有6种类型感受器:板形感受器、锥型感受器、毛形感受器、锯齿形感受器、芽形感受器和刺形感受器,其中板形感受器数量最多,占总感受器的52%,刺形感受器数量最少,仅13根.在触角各节中,以锤头部感受器数量最多,约占总感受器的90%,其中约76%的感受器着密集生于锤头部的近端2节处,柄节和梗节数量较少,分别约占总感受器的4%和1%.  相似文献   

5.
16%虫线清乳油防治茶材小蠹应用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材小蠹是近年上升成为钻蛀危害荔枝,龙眼主干,主枝及秋梢结果母枝的新害虫。该虫钻蚊2-3年生的枝条木质部甚至根基部且侵入孔狭小,世代重叠,防治难度极大。应用16%虫线清乳油挑治扬飞期的茶材小蠹新成虫,400倍液药后10天防效达93.4%,采用干基打孔注药防治蠹害材,果树保存率达94%以上,有效地控制了茶材小蠹的危害,达到有虫不成灾的水平。  相似文献   

6.
 2010年4月,对翠湖公园的主要行道树三角枫(Acer buergerianum Miq.)上材小蠹虫孔分布及材小蠹危害率进行了调查,提出了三角枫蠹害木蠹害等级分级标准,并计算了蠹害指数。结果表明:(1)三角枫蠹害木主干上的虫孔数随主干距地面高度的增加而增加,距地面101-150cm和151-200cm处主干可作为三角枫蠹害状况调查的最适区段;(2)园内材小蠹危害率高达89.5%,受害三角枫的平均虫孔数为13.1/株;(3)园内三角枫轻度、中度和重度蠹害木的比例分别为42.9%,41.4%和5.2%,蠹害指数为47.1,三角枫正遭受普遍且严重的蠹害威胁。提出了加强虫情监测、开展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的防治对策及措施。  相似文献   

7.
茶材小蠹对荔枝的危害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荔枝茶材小蠹(Xuleborus fornicalus Eichhoff),俗称"圈枝虫",属鞘翅目,小蠹科,材小蠹属.茶材小蠹为害荔枝在我县尚属首次发现,据调查,云霄10个乡镇都有分布,对荔枝枝条为害率达20%~60%,高者达80%以上,造成整枝枯死.现把荔枝茶材小蠹为害特点及防治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海小蠹属的圆海小蠹、大海小蠹和长海小蠹3个近似种的形态特征、为害特点等进行比较,结合口岸检验检疫实际,提出防范该3种海小蠹的检疫措施。  相似文献   

9.
川南龙眼害虫"茶材小蠹和二突异翅长蠹"由少量为害发展到普遍发生,并且日趋严重。为害严重的龙眼树出现大部分枝条枯折,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本文针对其发生情况及发生规律,通过探索研究提出了针对性强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0.
张总泽  陈艳  林阳武  李敏 《安徽农业科学》2014,(9):2588-2589,2599
[目的]采用SS-COI技术鉴定雅点六齿小蠹.[方法]采用基于线粒体DNA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mtDNA COI)基因序列的种特异性(species-specific COI,SS-COI) PCR方法,设计雅点六齿小蠹SS-COI引物ipsc1和ipsc2.[结果]该引物特异性强,能扩增出清晰、单一的长度为594bp的特异性条带,与白云杉齿小蠹(Ips perturbatus)、黑条木小蠹(Trypodendron lineatum)、橡胶材小蠹(Xyleborus affini)、欧洲根小蠹(Hylastes ater)、咖啡果小蠹(Hypothenemus hampei)、长林小蠹(Hylurgus ligniperda)进行对照,均无条带出现.[结论]建立的雅点六齿小蠹PCR鉴定方法在实际检疫工作中得到验证和应用,表明该方法特异、灵敏、稳定,可以应用于口岸检疫鉴定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