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棉花黑果病菌(DiplodiagosypinaCooke)分生孢子和菌丝均可在病铃上越冬。放置室外的病铃分生孢子存活率较低;1998年3、4、5月检查分别为12.5%、3.8%和1.2%。5月份检查,室外病铃菌丝存活率可达30%。病菌孢子和菌丝在室内的存活率均比室外高。恶霜灵锰锌500倍液对棉黑果病菌孢子和菌丝的抑制率分别达77.3%和90.8%。  相似文献   

2.
梅花炭疽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梅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mume)在20%梅叶汁培养基上菌丝生长最好,而且产孢速度快,其次为PSA培养基,病菌分生孢子在5种营养液中均可萌发,以梅叶汁中萌发率最高,葡萄糖液次之,清水对照最差。适合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适合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pH值为5.4,分生孢子在相对湿度88.5%以上才能萌发,以相对温度100%中萌发率率最高,在水滴中萌发率较低,持续光照有利于菌丝生长和  相似文献   

3.
梨黑斑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及药效测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经室内研究表明,梨黑斑病菌(Alternariakikuchiana)在20%梨果汁半养基上菌丝生长最好,而且产孢速度快,其次为PDA培养基。病菌分生孢子在4种营养液中均可萌发,以10%梨叶汁中萌发率最高。适合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8℃,最适PH值为5.6,持续光照有利于菌丝生长,间歇光照有利于分生孢子的形成。分子孢必须在高温条件,相对湿度在98.5%以上才能萌发尤其在水滴中萌发高室内药效测定表明  相似文献   

4.
室内平板拮抗作用测定,短小芽孢杆菌A3菌株对泡桐黑腐皮壳的菌丝及分生孢子均有较强的拮抗作用,抑菌圈直径为3-4cm。在林地3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单用A3菌侏的发酵液,防治效果为97.8%;与多菌灵混用为99.4%。均比常用农药福美胂(89.3%)好。A3菌株拮抗物可使泡桐黑腐皮壳菌丝及分生孢于膨大畸形,进而胞壁破裂,内含物外流。  相似文献   

5.
烟草赤星病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主要测定了温度,相对湿度的PH值对烟草赤星病菌的影响。结果表明最适宜赤星病菌菌丝生长条件的温度为25-30℃。相对湿度大于75%,PH值5.0-8.0;最适宜于分生孢子萌发条件的温度为25-32℃,相对湿度大于75%,PH值5.0-8.9。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次报道了我国高梁上发生的一种新病害--高梁黑束病的研究结果,引起黑束病的病原菌是点枝顶孢霉菌(Acremonium strictum W.Gams);适宜病菌生长的温度范围为25-30℃,PH值范围为5-8;分生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范围为23-28℃,适宜PH值范围为5-7;大多数糖类均作为该病菌的碳源营养,以果糖、葡萄糖、半乳糖、木糖、甘露糖、麦芽糖、淀粉为佳,而山犁糖则不利于病菌生长。单独  相似文献   

7.
银杏炭疽病菌的鉴定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黄炳金  周志权 《广西植保》2000,13(4):1-5,18
对桂北地区银杏炭疽病菌进行分离鉴定,结果表明是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Penz.)Sacc。」。该胶孢炭疽菌在10~35℃范围内,菌落能生长、分生孢子亦可萌发,适温范围均为20~30℃;分生孢子萌发需要高湿的条件,在rh=100%+水滴的条件下分生孢子萌发良好,病菌在pH4.5~9.3的范围内均能生长,中性偏碱条件更有利。结构还表明,该炭疽菌在银杏  相似文献   

8.
大棚茄子灰霉病的发生症状及防治王秀芬(河北农业大学农学院保定071001)一、灰霉病的发生茄子灰霉病是由一种灰葡萄孢真菌侵染而发病的。病斑上密生菌丝及菌核,菌丝或菌核上形成分生孢子。病菌以分生孢子或菌核在残存的病叶或地表越冬,成为来年的初侵染源。大棚...  相似文献   

9.
黄军凯  张国珍 《植物保护》2014,40(4):107-111
为了促进草莓炭疽病菌在人工培养基上快速、大量地产生分生孢子,本研究在PDA培养基中添加不同量的酵母提取物,并结合涂断气生菌丝的方法,测定了不同处理对草莓炭疽病菌分生孢子产生的影响。结果发现,在PDA培养基中添加0.1%酵母提取物最适合草莓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theobromicola)的产孢。将培养3 d菌落上的气生菌丝涂断,2 d后可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因此,PDA培养基中添加0.1%酵母提取物,结合菌丝涂断的方法,可显著提高草莓炭疽病菌的产孢量。该方法所用营养成分简单,用时短,操作简便。  相似文献   

10.
36—1菌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拮抗性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平板共生培养测定表明,36-1菌对供试的8种植物病原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拮抗性,其中含36-1菌活菌体液剂对玉米小斑病菌、小麦赤霉病菌、黄瓜炭疽病菌、棉花枯萎病菌和水稻恶苗病菌菌丝生长抑制率依次为80.22%、80.50%、77.75%、75.30%、61.38%;处理柑桔(脐橙)病果,对果面青、绿霉病斑扩展的抑制率为65.97%;批量处理柑桔(桃叶橙),室温贮存90天,好果率为78.44%,比对照  相似文献   

11.
3发生规律目前对灰霉病发生规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灰葡萄孢上。因此,本文所述主要是灰葡萄孢引起的各种灰霉病的发生规律。但所有的灰霉菌具有相似的发生规律,在防治其他种引起的灰霉病时,可参考灰葡萄孢引起的灰霉病。3.1侵染循环灰霉病菌主要以病残体中的菌丝、菌核和分生孢子越夏。飞散出的游离孢子一般寿命较短,用玻片法测定灰葡萄孢的存活时间,一般不超过8h,因此不可能起到越夏的作用。而埋在土中的病果上的菌丝和菌核寿命可达70~80d,对越夏有一定的作用。目前有人对灰霉病菌在土中的越冬方式进行了研究。但笔者认为…  相似文献   

12.
室内试验中研究了温度对天津芦笋茎枯病菌菌丝生长的影响。菌丝生长适宜温度为20~30℃,最适温度为25℃,在10℃和>35℃时,菌丝不能生长。分生孢子在发芽时需一定的营养物质,在水中发芽率低。20%芦笋茎叶煎汁,20%芦笋茎叶煎汁PD培养液以及PD培养液均有促进孢子萌发之作用。在供试的5种培养基中,芦笋茎枯病菌在本试验设计的20%芦笋茎叶煎汁和20%芦笋茎叶煎汁PDA培养基上的产孢量明显优于前人推荐的培养基和常用培养基。在培养过程中,光能诱发分生孢子器形成。不同光域内分生孢子器形成有显著差异。分生孢子经烯唑醇(diniconazole)(8小时/2ppm)药剂处理后,分生孢子大小和内含物在超微结构上发生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13.
采用95%乙醇浸提紫苏和薄荷获得其提取物,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提取物对茶炭疽病病菌菌丝的抑制作用,采用水琼脂培养法测定提取物对病菌分生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并在显微镜下观察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状态。结果表明,2种植物提取物对茶病疽病病菌菌丝和分生孢子萌发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在40 mg/m L浓度下,2种植物提取物对茶病疽病病菌菌丝生长抑制率均在75%以上,紫苏提取物在48 h内抑制率达100%,对其病菌孢子萌发的抑制率最高可达84.28%。显微观察发现,各浓度下茶病疽病病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形态均有不同程度畸变,紫苏提取物浓度越高畸变越严重。  相似文献   

14.
进境哈萨克斯坦向日葵种子中向日葵黑茎病菌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进境哈萨克斯坦向日葵种子中,采用常规平板分离法获得1株疑似向日葵黑茎病菌Plenodomus lindquistii菌株LL4,通过生物学性状、ITS序列测定和比对分析及致病性测定等方法对其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该病菌在PDA平板上培养初期菌丝无色,分隔分枝多,后期菌丝褐色或深褐色,常膨大;分生孢子器暗褐色,分散或聚集,球形、近球形或不规则形,大小为71.2~361.8μm;分生孢子形态变化较大,无色,单孢,肾形至椭圆形,大小为3.6~8.2μm×2.2~3.7μm,常含有2个油球;培养期间未见有性阶段。基于ITS序列分析比对发现,菌株LL4与Gen Bank中多个向日葵黑茎病菌分离物序列同源性达99%以上,系统进化树显示其与其它向日葵黑茎病菌分离物聚在同一个分支。菌株LL4可侵染向日葵根茎部,造成典型黑茎病症状。表明分离获得的菌株LL4为向日葵黑茎病菌P.lindquistii。  相似文献   

15.
葡萄黑痘病是南方多雨地区葡萄生产的主要病害,预防好葡萄黑痘病是南方葡萄成败的关键! 发生规律:黑痘病主要以菌丝(病原菌)在受害的残留物的溃疡中越冬,生命力很强,病菌可存活3~5年,每年4~5月产生分生孢子,经风雨传播到  相似文献   

16.
蘑菇褐腐病菌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适宜温度为24~25℃,低至10℃,高达35℃,孢子停止萌发,在35℃和40℃恒温中,分别经5天和1天,菌丝均失去生活力;高湿有利于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100%相对湿度下分生孢子萌发率最高;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最适宜pH值分别为6和6.4,幼嫩蘑菇煮出液最能刺激孢子萌发,该病菌在菇床初侵染源是覆盖了带有病菌的覆盖土,在夏季对覆盖土壤进行日光曝晒4~5天,覆土前7天,用36%~38%化学纯甲醛3.5kg,兑水20~30kg,喷洒于种植111m~2蘑菇的覆盖土中熏蒸48h以上,防病效果均理想;发病后及时挖除病菇,能防止病菌再侵染,减轻褐腐病的为害。  相似文献   

17.
小麦黑点病的病原菌及其致病力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小麦黑点病在河南省主要麦区发生比较普遍,其病原菌以细交链孢菌为主,发生频率为76.3%,其次是极细交链孢菌和麦根腐离蠕孢菌,其发生频率分别为14.1%和7.0%,其它病原菌仅为2.8%。3种病原菌所致黑胚率、产生的症状和病粒的严重度均有明显的差异。B.sorokiniana的致病力最强,A.tenuissima在我国也是较强的致病菌。作者分析了病原菌存在地区性差异的原因,首次发现穗蚜为害能加重小麦  相似文献   

18.
小麦雪霉叶枯病菌的侵染过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报道了小麦雪霉叶枯病菌Gerlachia nivalis的叶面侵染过程。该菌分生孢子发芽后相互结合,形成网状复合体,产生粗壮的叶面菌丝,经由气孔保卫细胞间隙侵入,不产生特化的侵染机构。侵染菌丝在叶肉细胞间和细胞内扩展,也可由气孔逸出在叶面蔓延。分生孢子梗由分生孢子座上产生,由气孔抽出。产孢细胞顶端有环痕。叶面菌丝亦能产孢。寄主组织病变特点表明该菌产生活性很强的胞外酶。  相似文献   

19.
小麦茎基腐是由多种镰孢菌侵染的世界性土传病害,亚洲镰孢菌(Fusarium asiaticum)是我国冬小麦主产区茎基腐镰孢菌的优势种群,对小麦生产造成巨大损失。本研究利用绿色荧光蛋白报告基因标记亚洲镰孢菌,研究其侵染抗感小麦的病理组织学过程,建立了茎基腐病菌与寄主互作的直观性的研究体系,对病害防治及抗病育种具有重要意义。基于PEG-CaCl_2介导原生质体转化法将gfp导入亚洲镰孢菌株CF0915,对转化子进行荧光表达、PCR验证、遗传稳定性、生长特性及致病力分析,选取与野生型表现相近的转化子进行侵染分析。结果表明,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fp)与潮霉素基因(hyg)PCR扩增表明gfp已整合入真菌基因组中,转化子菌丝与分生孢子表现强烈绿色荧光信号,gfp能够在转化子中稳定遗传,菌落形态、生长速度及致病力与野生型菌株无显著差异;将gfp标记病菌分生孢子接种感病品种1 d后,大量孢子附着于根毛及根表皮细胞开始萌发,接种2 d后观察到抗性品种分生孢子萌发;感病品种接种3 d后,菌丝直接侵入表皮细胞或沿表皮细胞间层定殖生长,扩展至皮层组织,8 d后菌丝从根部迅速扩展至茎基部,至第10 d大量菌丝充塞根皮层细胞,叶鞘维管束也被菌丝侵染,并产生大量大型分生孢子,植株表现褐色病斑,14 d后根部及茎维管束被大量菌丝体填充,而后产生大量厚垣孢子,至25 d大部分感病品种幼苗萎蔫死亡;与感病品种相比,抗性品种在整个侵染过程中表现时间滞后。本研究对引起茎基腐病的亚洲镰孢菌侵染小麦的组织学过程观察,为病菌致病机理的阐释及抗病资源的利用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小麦黑胚病种子菌的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检测表明京双16、聊89-2,聊91-1,聊91B18-27-1及鲁麦126个小麦品种(品系)的黑胚病病粒率为7.6% ̄45.7%,病情指数为3.2% ̄13.5%,以聊89-1最轻,鲁麦12最重。借助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6个品种(品纱)的黑胚种子和健康胚种子进行了比较观察,证实了黑胚种子胚中链格孢菌的存在,此外,亦观察到黑胚种子寄藏有类似于长蠕孢属,枝孢属等真菌的菌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