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区北依天山,南抵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东起喀尔达依——阿拉干一线以西,西到柯坪山前与喀什地区为界,地跨北纬40°08′—42°10′,东经78°55′—88°15′之间,东西长734公里,南北宽183公里,总面积13.55万方公里。包括天山南麓山前倾斜平原,塔里木河冲积平原和乌什、拜城、焉耆等山间谷地及盆地。行政区划属于阿克苏地区和巴音郭楞自治州的大部分地区。  相似文献   

2.
中亚与新疆绿洲农业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基于实地考查和调研,应用“水热做图分析及干燥度法(K、K′值)]综合研究体系”,对中亚与新疆绿洲农区的形成条件、水热配合、分布类型及其对绿洲农业的影响进行比较研究,初步将研究区分为2大类4小类,即山前冲-洪积扇及冲积平原绿洲农区和沙漠内河湖沿岸绿洲农区;4小类包括:① 中亚山前冲-洪积扇及冲积平原绿洲农区;② 新疆山前冲-洪积扇及冲积平原绿洲农区;③ 中亚沙漠内河湖沿岸绿洲农区;④ 新疆沙漠内河湖沿岸绿洲农区。不同类型绿洲农区的气候资源、土地资源以及环境和社会资源等的差异,给绿洲农业带来多方面的影响,突出表现在:① 灌溉模式。在加强水利建设、实施合理灌溉的基础上,中亚山前冲-洪积扇及冲积平原绿洲农区应充分利用雨季降水,实施节水灌溉;而新疆山前冲-洪积扇及冲积平原绿洲农区、中亚与新疆沙漠内河湖沿岸绿洲农区则更需强调节水灌溉。② 棉花生产。沙漠内河湖沿岸绿洲农区适合植棉;山前冲-洪积扇及冲积平原绿洲农区气温较高,也适合植棉,但需要配套的栽培技术,海拔较高、纬度偏北区域则不能植棉。  相似文献   

3.
<正> 呼和浩特平原地处阴山山前三角构造地带。它北枕大青山,南濒黄河,东依蛮汗山,东南边境为黄土丘陵,系黄土高原的北缘。平原区地形总趋势是东北高西南低,与大、小黑河流向一致,海拔986~1100米。第四纪早中更新世为一内陆湖,晚更新世湖水消退,黑河地堑进一步断裂下陷,并形成北部山前洪积扇和大黑河上游河段与哈素海连线以北的东西向宽带状冲积洪积倾斜平  相似文献   

4.
山区-山前平原地下水是干旱区重要的供水水源,以西北玛纳斯河流域为例,利用水化学和环境同位素示踪,揭示了山前平原地下水水化学特征与补给来源及其局部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山前平原地下水多为HCO3·SO4-Ca、HCO3·SO4-Na·Ca型水,TDS介于300mg/L左右,水化学特征的局部差异受控于不同的地下水径流条件,...  相似文献   

5.
布哈河流域中上游地区水文地球化学与同位素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布哈河是青海湖最大的补给水源,河流的水资源循环规律及水质演化趋势,对于维系青海湖水量及水质的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现场调查并结合水文地球化学、环境同位素分析方法,研究了河水、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以及各水体之间的关联程度。结果表明:海拔4 600 m的河源区降水及雪冰融水为河水的主要补给源;河谷区地下水接受河水的入渗补给;基岩山区地下水对山前冲洪积平原地下水的补给作用明显;河谷Ⅰ~Ⅱ级阶地地下水接受河水的渗漏补给,Ⅲ级阶地地下水则接受山前洪积平原地下水的侧向径流补给及河水的渗漏补给。  相似文献   

6.
西北内陆盆地地下水功能特征及地下水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地下水功能评价和区划的基础上,详细总结了我国西北内陆盆地地下水资源功能-生态功能-地质环境功能的区域分布与组合特征,提出了西北内陆盆地地下水功能宏观分布模式,划分出山前洪积扇地下水功能区、细土平原绿洲带地下水功能区和下游荒漠带地下水功能区,针对不同分区地下水功能组合和脆弱性特征提出了地下水可持续利用方略。  相似文献   

7.
历史时期塔里木盆地沙漠化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历史时期塔里木盆地的沙漠化过程主要以两种形式表现出来,一是(主要的)河流下游三角洲古代绿洲土地的丧失和沙漠化;二是塔克拉玛干沙漠移动蚕食洪积一冲积平原下部古绿洲的边缘土地。成书于战国前后的《禹贡》有“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之说。大约于同期成  相似文献   

8.
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气候边际效应与旱涝空间分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农田水分旱涝指标,讨论了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1950-1980年旱涝的空间分异规律,分析了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的气候边际效应在旱涝空间分异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山地平原交界带北部的高丘陵是干旱相对集中的区域,而洪涝多分布于山地平原交界带南部的山前平原。  相似文献   

9.
海河流域平原浅层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动因与效应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本文从近几十年来海河流域降水量变化、山前拦蓄地表水和超采地下水三个方面 ,阐述了山前平原浅层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的动因 ,揭示了拦蓄和超采对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的主导作用和气候变化的催化作用 ,探讨了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所带来的四个方面危害。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立足大陆尺度科学规划和利用水资源 ,并尽早开展相关基础科学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以内蒙古托克托县地区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采集浅层地下水和土壤样品,分析研究区浅层地下水和土壤中氟化物的赋存分布规律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托克托县地区浅层地下水氟的最低浓度为0.15 mg·L~(-1),最高浓度为7.00 mg·L~(-1),平均值为2.10 mg·L~(-1)。研究区的绝大部分地区浅层地下水中氟含量大于1.00 mg·L~(-1),已不宜作为生活饮用水源。整体表现为东南部湖积台地地下水氟含量要高于西北部冲湖积平原地区。在低TH(总硬度)、偏碱性的浅层地下水环境中,Ca~(2+)的活度会降低,有利于F~-在地下水中的富集。浅层地下水中氟与土壤水溶性氟的空间浓度分布特征具有较高的相似性,湖积台地及蛮汉山前地带沉积的富氟矿物,是本区土壤和浅层地下水中氟化物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1.
基于对位于农牧交错带的内蒙古固阳县16个乡1 600个农户的抽样调查分析,指出气候干旱、水资源匮乏,抗干扰能力弱、易于发生风蚀、水蚀的生态背景是制约农牧交错带传统农牧业经济发展的生态瓶颈,探讨并提出了区域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农牧企耦合发展模式”,分析论证了该模式对于解决农牧交错带生态和经济问题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松原市土地沙化机制及可持续发展模式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分析松原市沙区沙漠化机制 ,指出自然环境因素只是沙化的必要条件 ,松原市沙地演化最终取决于人类活动 ;取决于人类对该区采取什么样的发展模式。提出应从经济效益入手 ,发展高效生态型的土地利用模式。通过合理配置林种、树种 ,建立沙区人工草场等措施 ,建设具有良好经济效益的固沙体系 ;发展农牧交错带沙区高效生态型农业 ;充分利用沙区资源兴办沙产业是沙区人民摆脱贫困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以包头市城郊区为例 ,在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 ,以乡镇 (苏木 )为研究单元 ,研究本地区土地利用时空动态变化过程 ,并分析其变化驱动因素。从微观角度分析了北方农牧交错区城郊区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农牧交错区是人类活动影响强烈之地带 ,土地利用变化与土地持续研究利用 ,对生态安全和地区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农牧交错带地区发展保护性耕作的意义与前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系统总结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内涵、技术内容和类型的基础上,阐述了保护性耕作保土、保水、提高土地生产力、增加农业效益的重要作用,并根据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实际情况,从气候、土壤、农作物和社会因素四个方面对技术的可行性进行了科学的分析,认为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农牧交错带地区应用前景广阔,但社会经济因素将是制约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的重要因子。加强配套技术的研究、增加资金的投入以及加快农民观念的转变是农牧交错带地区深入开展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与应用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毛乌素沙地草地畜牧业经营模式的开发与示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盐池县毛乌素沙地自然特点,坚持以发展种植业、畜牧业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开发出5种毛乌素沙地草地畜牧业经营模式并进行示范,以扩宽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渠道,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实现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以河北省曲周县为例,基于区域自然环境变化的基础上,研究了现代种植业系统的变化特点,主要表现为种植业用地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而牧业用地萎缩;逐步形成以小麦、玉米为主的粮食作物、以棉花和油料为主的经济作物、以蔬菜瓜类为主的其它作物的结构.分析了系统生产力提高、农业总产值构成趋向国家结构调整方向的正效应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影响系统可持续发展的负效应,包括系统多样性尤其是不便于机械化耕作的农作物降低,单一化趋势明显;工业辅助能投入增加,生物辅助能投入下降,系统能效呈现"增加-停滞-降低"趋势;系统呈现人为性R-策略者时空效应,抗逆性差;区域缺水严重,土壤环境潜伏着由地下水位下降、化肥、农药、农膜、污灌等引起的生态隐患.建议加强其机械种植研究,同时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加大其它用地比重尤其是牧业用地的比重,提倡作物多样化种植的结构调整,选择耐旱型可替代粮食作物品种,以减轻粮食作物牧用的压力;建立能衡量资源环境价值的绿色GDP体系;改善投能结构,加强生物防治和污水处理,将传统农业的精华融入现代种植业系统中.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生态环境的恶化严重困扰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影响到畜产品的安全和质量。发展生态畜牧业已成为我国畜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和未来方向。文中基于对生态脆弱地区牧户的实地调查,通过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实证分析了牧户对生态畜牧业的认知现状及影响认知的因素。结果表明:牧户对生态畜牧业的认知程度较低,同时,政府对生态畜牧业的宣传情况、政府技术推广情况、政府对疫病和药物残留的监管情况、牧户的专业化程度、牧户使用畜牧良种情况、畜牧业收入占家庭收入比例对牧户的生态畜牧业认知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8.
毛乌素沙区的气候变化及人为活动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本文利用毛乌素沙区10个气象站近30年的气象资料和国民经济经统计资料,分析了该区的气候变化特征和人为活动特点,研究结果表明,该区30多年来气温抬升、降水量下降、但降水稳定性增强、平均风速减少;实现农牧业生产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提高该区综合生产能力,是防止农业生态环境进一步退化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9.
退耕还草,发展草业,是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区生态建设的根本途径。为了推动北方农牧交错区草业的发展,在分析了该区发展草业所面临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该区草业助推技术体系的概念。该技术体系包括旱作农田增产技术、农田保水保土耕作技术、农牧结构优化调整及苜蓿生产技术。并以宁南试区为例,介绍了该技术体系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20.
围场县农业地域资源优势与产业开发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围场县的自然及社会经济条件,评价了该县资源优势,即丰富的土地资源、洁净的生产环境、冷凉资源、生态旅游资源等;分析了制约围场地域资源优势产业开发的障碍因素: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科技创新能力弱、产业结构层次较低;进而提出其地域资源优势产业化发展的基本对策,认为结合生态环境治理工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畜牧业、错季蔬菜产业、马铃薯产业、林果业和生态旅游业等区域特色产业是实现围场县地域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