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泥东风螺Babylonia lutosa(Lamarck)的人工育苗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泥东风螺工厂化人工育苗的主要技术环节进行了初步探讨。幼体培育密度为5万个/m^3,以金藻、扁藻、小球藻为饵料,并根据水质的好坏结合适当的换水量,能成功的获得变态稚贝,变态率达30%;稚贝培育密度为3000粒/m^2,以蟹肉,杂鱼肉为饵料,最终获得规格0.5~1cm的螺苗150万粒。整个育苗工艺达到工厂化生产要求。  相似文献   

2.
缢蛏稚贝饵料和底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给缢蛏稚贝投以三角褐指藻加钙质角毛藻和叉鞭金藻加钙质角毛藻的饵料效果最佳,稚贝不但生长快(日平均增长壳长82微米),而且存活率也高(90%)。饵料投放密度为:在培养第1-4天,2.5万个-5万个/毫升;第5-8天,每天增加至10万个/毫升左右;第9天后,可增至20万个/毫升。在稚贝培育初期宜在水底投放细砂或泥质砂,随着稚贝的生长发育,逐渐增加底质中泥土的比例,这样可提高育苗成活率。  相似文献   

3.
刘彤 《水产科学》1997,16(3):42-43
早春育苗期间,利用回收贝类培育废水增减单胞藻饵料,结果使新月菱形藻的细胞密度达到450万细胞/ml、叉鞭金藻的细胞密度达140万细胞/ml。而通常所采用的自然砂滤海水经加热升温后培养新月菱形藻细胞密度为320万细胞/ml,叉鞭金藻密度为100成细胞/ml,利用贝类培育废水培养饵料具有生长快、节能等特点是有其优越性的。  相似文献   

4.
中肋骨条藻生产性培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 Greville)进行近2年生产性培养,总结出一套切实有效的培养方法。在接种密度为1万-3万个细胞/ml下,经过3~5天的连续充气培养,藻密度可达80万-130万个细胞/ml。为对虾育苗厂中肋骨条藻生产性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本对紫海胆工厂化育苗的主要技术环节以及海胆成熟度鉴别等进行了探讨。2001年4月~6月的生产结果表明:使用0.5mol/LKcl诱导海胆排放。经过人工授精,并进行洗卵措施后,受精卵按1~2个/ml的密度进行孵化。浮游幼体按0.4~0.7只/毫升培育,以牟氏角毛藻为主,单一或混合投喂金藻、扁藻。稚海胆前期以底栖硅藻为食,后期加喂藻浆、江蓠浆或剥离后投喂石莼、江蓠等。如此可达到海胆苗8~10mm,3000粒/m^2的生产水平。整个育苗工艺达到工厂化生产要求。  相似文献   

6.
发头裸腹zao室内培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1 ̄23℃温度下,以有机肥培养的栅藻、细菌等作为食物,用间收方式培养发头裸腹溲,在该溲培养液中保持栅藻密度为10万/毫升,经1个月实验,在0.15立方米水体中共采收鲜浸131克,浸个体密度最高达7828个/升,密度拐点为2.5个/毫升。  相似文献   

7.
微粒小球藻的扩繁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适应香鱼育苗的需要 ,我所从上海东海水产研究所引进微粒小球藻进行扩大培育。该小球藻不仅可以作为强化培养轮虫的添加饵料 ,而且还可作为蟹、虾、贝类适宜的开口饵料 ,起到提高育苗成活率和净化水质的作用。现将该小球藻的扩繁技术介绍如下 :一、培育用具一级培养用0.5升三角瓶、50升鱼苗袋、小型水泥池、增氧泵等。在培育前 ,用300毫克/升次氯酸钠溶液对所有用具及培养场所消毒 ,待余氯消失或用大苏打还原后备用。二、培养用水一级藻种培养用水为煮沸冷开水。二级扩大培养用水为自来水或深井水 ,使用前先用10毫克/升漂白粉…  相似文献   

8.
刘瑜 《齐鲁渔业》2008,25(4):24-25
菲律宾蛤仔的苗种生产,经历了土池半人工采苗、土池全人工育苗,发展到今天的工厂化车间内全人工育苗。工厂化车间育苗极大地满足了养殖生产需要,幼体培育密度可达到150个/ml左右,最高可达到200个/ml,保苗成活率达30%以上,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单胞藻作为饵料在贝类育苗中起到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单胞藻培养的好坏成为贝类育苗是否成功的关键。如何培养出纯度高、密度大、细菌少、生长鲜嫩的藻类直接关系到贝类育苗出苗的质量和数量。笔者在1995年7月至2004年8月在威海市渔政处海珍品试验站和海南省水产研究所从事培育贝类单胞藻的培养,下面谈谈实践结果和个人体会,以供技术人员参考和交流。贝类育苗中,常用的单胞藻有角毛藻、新月菱形藻、三角褐指藻、金藻、扁毛藻、小球藻、微球藻等。一、角毛藻、新月菱形藻、三角褐指藻角毛藻、新月菱形藻、三角褐指藻都属硅藻门。角毛藻…  相似文献   

10.
轮虫高密度循环水培育装置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轮虫是工厂化鱼类育苗、虾类育苗必不可少的生物开口饵料,轮虫的数量和质量往往是育苗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介绍了轮虫的高密度培养技术及营养强化技术,研究设计了一种轮虫高密度循环水培育装置,其设计指标为轮虫培育密度>5000个/mL,轮虫培育温度为20-38℃恒温可调,培育水氨氮含量<0.6mg/L。  相似文献   

11.
<正>本实验研究了不同氮浓度对工厂化养殖蛋白核小球藻的影响。结果表明,蛋白核小球藻的细胞密度跟干重呈明显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达0.9867;在改良的BG11培养基的基础上,当硝酸钠浓度在1.2g/L时,蛋白核小球藻获得最大藻细胞密度、比生长速率和相对生长常数。  相似文献   

12.
室内大规模培养单细胞藻类实用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水产育苗业的日趋发展,为水产经济动物提供足够适口的单细胞藻类成为育苗成败的关键一环。笔者总结多年来在水产育苗单位的生产实践经验,归纳出一套适合生产性育苗单位大规模培养单细胞藻类的实用技术,现介绍如下: 一、一级培养 一级藻种培养是培育单细胞藻类最关键的一环。只有有了源源不断的纯正无污染的藻种,才能保证后期培养的成功。 藻种尽可能取之于技术力量较强、信誉较好的科研院所,品种一般为三角褐指藻、小新月菱形藻、角毛藻、等鞭金藻3011、等鞭金藻8701、湛江叉鞭金藻、小球藻、扁藻等。 一级培养用水要经过…  相似文献   

13.
本文用6种单细胞藻类培育西施舌面盘幼虫生长和成苗率的影响。观察结果:体长82μm的西施舌D形幼虫,2h后开始摄食湛江叉鞭金藻,体长136μm的壳顶幼虫才开始摄食扁藻。幼虫昼夜摄食率以上午6h—12h为最高,摄食小球藻、异胶藻、湛江叉鞭金藻的消化速率(H)为8—6h。用湛江叉鞭金藻为单一食料,投放密度以4—5×10~4ceⅡs/ml育苗效果较好。西施舌幼虫培育密度以2—5个/ml为适。  相似文献   

14.
2000年笔者在日照市水产研究所利用1450m^3水体进行梭子蟹全人工工厂化育苗生产,共出Ⅱ-Ⅲ期幼蟹512.7万只,创造了出苗量为3500只/m^3,总产为150多万元的直接经济效益,同时对幼体培育的密度进行了初步试验,结果表明,从Z1至M期幼体培育密度10-15万/m^3为宜,M期以后密度为0.8-1.5万/m^3为宜。  相似文献   

15.
葡萄牙牡蛎工厂化人工育苗技术包括亲贝促熟、饵料培养、幼虫和稚贝培育等过程。葡萄牙牡蛎受精卵卵径约60μm,在水温25.3℃、盐度26.5及p H8.2条件下受精卵经过16h左右发育为D形幼虫;幼虫经14~21 d培育进入变态附着期,幼虫培育过程投喂饵料为金藻、小球藻、角毛藻和骨条藻,稚贝加投扁藻;采用聚丙烯塑料片作为幼虫变态附着的附苗器。同时筛选出葡萄牙牡蛎受精卵孵化及幼虫生长的适宜环境条件,并进行了不同饵料投喂效果及不同附苗器的附苗效果试验。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来,随着人工半咸水工厂化育苗的发展,尤其是河蟹的工厂化育亩,需要大量的单胞藻,仅靠半咸水中自然繁殖的单胞藻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势必探索一条短期内在人工半咸水中培养出大量单胞藻的途径,这样才能确保育苗生产对单胞藻需求量的日趋增加。为此我们在人工半成水中进行了单胞藻的纯培养实验,现总结如下: 一、材料和方法以三角褐指藻和青岛大扁藻为培养材料。培养容器采用20000毫升细口瓶和80×40×30厘米的玻璃培养箱。培养容器  相似文献   

17.
在21~23℃温度下,以有机肥培养的栅藻、细菌等作为食物,用间收方式培养发头裸腹(氵蚤),在该(氵蚤)培养液中保持栅藻密度为10万/毫升,经1个月实验,在0.15立方米水体中共采收鲜(氵蚤)131克,(氵蚤)个体密度最高达7828个/升,密度拐点为2.5个/毫升。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藻粉作为轮虫培育饵料的可行性,研究了两种藻粉(螺旋藻粉、小球藻粉)分别与微藻蛋白核小球藻、斜生栅藻按一定比例搭配投喂萼花臂尾轮虫的饵料效果。结果表明,用藻粉和微藻适当比例搭配投喂轮虫其效果接近或超过单一用微藻在最适密度下的培养效果;两种微藻中又以蛋白核小球藻与藻粉按4∶1比例搭配对轮虫的饵料效果更好;螺旋藻粉和小球藻粉之间的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二)生物饵料培养与强化技术 1.植物饵料的培养技术:我们在轮虫培养、轮虫的营养强化和早期仔鱼培育过程中都要使用单胞藻,目前最常用的单胞藻是小球藻和等鞭金藻,Howell(1979)认为:在大菱鲆育苗过程中使用等鞭金藻,仔鱼的成活率比较  相似文献   

20.
报导了不同密度、饵料对缢蛏浮游幼体阶段生长速度及成活率的影响.不同密度共设五组,每组设一个平行组,各组密度分别为3、6、9、12、15个/mL;不同饵料共设五组,每组设一个平行组,饵料各组分别为金藻、新月菱形藻、角毛藻、海水小球藻、混合藻.结果表明,在水温23~24℃,经5d培养,不同密度组各组成活率无显著差异.壳高日生长密度为3个/mL组与其他各组之间有显著差异,其他四个密度组之间无显著差异.在不同饵料组壳高日生长中,角毛藻组与其他各组之间差异极显著.新月菱形藻、海水小球藻、混合藻组与金藻组差异极显著.新月菱形藻、海水小球藻、混合藻三组之间无显著差异.日生长最快为角毛藻组24.84 μm/d,最慢为金藻组16.14μm/d.不同饵料成活率金藻组最高为57.77%,最低为海水小球藻组31.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