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实施区域品牌战略的湖南农业产业集群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作为一种独特的产业集群模式,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对湖南农业经济发展尤为重要。从区域品牌战略的视角出发,在分析湖南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实施区域品牌战略对湖南农业产业集群产生的优势效应,探讨了湖南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2.
定西市安定区马铃薯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定西市安定区马铃薯产业体系已趋于完善,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但在许多方面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严重制约着马铃薯产业的转型升级。阐述了定西市安定区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当前马铃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3.
王剑芳  赵光洲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5):22045-22047
对国内外关于产业集群和区域品牌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概述,结合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特色农产品产业集群和区域品牌建设的现状,提出了特色农产品区域品牌塑造模式,并就关于有效实现农产品区域品牌模式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以达到指导和促进我国特色农产品区域品牌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罗磊 《现代农业科技》2010,(14):123-123,125
马铃薯种质资源的引进是马铃薯新品种选育的关键,阐述了定西市马铃薯种质资源引进的方法,并针对其现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农业产业集群区域品牌资产形成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月莉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2):11465-11467
结合区域营销理论与品牌资产理论,深入分析了农业产业集群区域品牌资产的概念、特征与构成,构建了农业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的整合模型。研究表明,区域性因素、产业性因素、品牌性因素是农业产业集群区域品牌资产构成的基础影响因素,而农业产业集群价值链体系建设在上述基础性影响因素与区域品牌资产形成之间发挥着重要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6.
对定西市安定区引进的马铃薯新品种进行品比试验。结果表明:冀张薯8号、青薯9号、天薯9号、丽薯7号产量分别为47 332.5、45 917.5、43 582.5、41 417.5 kg/hm~2,较对照陇薯3号分别增产64.15%、59.26%、51.16%、43.65%,且长势强,芽眼浅,商品率高,适合在定西市安定区种植。  相似文献   

7.
冉平 《现代农业科技》2014,(5):147-148,150
通过试验研究,筛选出了适宜定西市安定区种植的马铃薯新品种,以同薯23号、农天1号、天薯11号、丽薯6号4个品种综合性状表现最为优良,产量分别是47 900.00、46 875.00、45 508.33、43 158.00 kg/hm2,比对照分别增产40.40%、37.40%、33.39%、26.50%。  相似文献   

8.
以山东寿光蔬菜、甘肃定西马铃薯、福建安溪茶叶产业为例,分析了山东、甘肃和福建根据自身的自然环境条件,依托特色优势资源,积极培育和推动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提炼出三地在促进农业产业集群孵化和成长的成功经验,以期为促进我国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马铃薯半膜覆盖栽培套种绿肥模式对马铃薯生长和产量、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马铃薯半膜覆盖栽培套种绿肥模式能提高土壤含水量,在淀粉积累期,平均含水量为13.1%,较对照半膜覆盖栽培处理高0.5个百分点;在收获期,平均含水量为11.7%,较对照半膜覆盖栽培处理高0.3个百分点。其株高、株粒数、株粒重、大薯率分别为84 cm、6.7个、0.71 kg、64.79%,较半膜覆盖栽培处理分别高7 cm、0.6个、0.08 kg、9.23个百分点。能使0~20 cm耕层土壤有机质增加0.16 g/kg,全氮增加0.06 g/kg,碱解氮增加5.8 mg/kg,有效磷增加0.93 mg/kg,速效钾增加9.2 mg/kg。产量为40 052 kg/hm~2,较对照半膜覆盖栽培处理增产4 091 kg/hm~2,增产率为11.4%。因此,在今后生产中,改进耕作技术后可扩大示范面积。  相似文献   

10.
为了经济有效防治马铃薯晚疫病,通过对当前市场防治晚疫病的药剂进行组合筛选,建立安定区马铃薯晚疫病防治的最佳药剂组合和有效防治方法。结果表明:以处理1(代森锰锌+宝大森+克露+富民1号+宝大森+克露)和处理2(代森锰锌+宝大森+克露+宝大森+克露+宝大森)药剂组合为最好,对马铃薯晚疫病防效达到100%。  相似文献   

11.
以露地栽培不注水和全膜垄作侧播不注水为对照,分析全膜垄作侧播下,不同生育期内注水补灌次数对马铃薯产量和商品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全膜垄作侧播注水4次产量和商品率最高,分别为36 766.7 kg/hm2和76.4%;以露地栽培不注水产量和商品率最低,为29 488.9 kg/hm2和48.3%;随着注水次数的增加,增产效果越显著;通过方差和新复极差分析:各处理间达到极显著水平;各处理间以注水4次处理为最适宜注水方式;对照处理与其他各处理均为极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2.
为验证海瑞达保水剂替代地膜的使用效果,进行了马铃薯施用保水剂代替地膜试验。结果表明,采用保水剂处理能延长马铃薯生育期,降低土壤容重,但保温保墒效果、产量不及地膜覆盖处理,需在今后继续加强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13.
宁夏西吉县是全国马铃薯优势生产区域。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马铃薯淀粉加工业的兴起和发展,马铃薯产业由过去扶贫解决温饱转变为西吉县的主导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西吉的马铃薯产业已形成集群。利用波特的钻石理论,从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机遇以及政府6个方面分析西吉马铃薯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为其它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以新大坪和陇薯3号为2个对照,分析陇薯6号、陇薯10号、甘陇薯5号、庄薯3号、青薯6号、天05-7-5、青薯9号、定薯1号8个中晚熟品种(系)的苗期、开花期、薯块膨大期、成熟期及各生育期农艺性状表现,探索出可继续在安定区进行试验和推广的品种为青薯9号、庄薯3号、天05-7-5、陇薯10号。  相似文献   

15.
马铃薯产业发展壮大的动力源自利益驱动,只有当产业能够带来稳定和可观的收益时,产业主体才有从事产业链中各项工作的意愿和积极性。文章运用产业经济学理论分析比较后可知,现阶段我国马铃薯产业链中的生产、流通和加工3个基本环节的收益并不平衡,呈现"中间大两头小"的特点。因此,从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角度考虑,不仅要想方设法增加各环节的收益,而且要均衡不同环节的收益分配,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产业的协调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1):178-181
安徽省作为农业大省,自然资源方面占据天然优势,然而目前农产品品牌建设过程仍存在诸多问题,与国内外知名品牌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为了促进经济更好的发展,基于农业产业集群以及农产品区域品牌的概念下,通过对品牌建设过程中企业间合作创牌以及品牌维护过程中基于柠檬市场的博弈分析,找出品牌建设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并从政府、企业以及风险防范三个角度提出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7.
定西市安定区保水剂不同用量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陇薯10号马铃薯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用量的保水剂对土壤性状和马铃薯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全量还田量+半膜覆盖栽培+3 kg保水剂与秸秆腐熟剂的处理,可提高马铃薯生育期土壤含水量,促进土壤养分含量和产量增加。该处理株粒数、株粒重、大薯率分别是7.3个、0.76 kg、73.7%,使0~20 cm耕层土壤有机质增加0.25 g/kg,全氮增加0.04 g/kg,碱解氮增加0.9 mg/kg,有效磷增加0.4 mg/kg,速效钾增加0.8 mg/kg;马铃薯产量达43 212.96 kg/hm~2,比处理1增产10 240.74 kg/hm~2,增产率为31.1%。  相似文献   

18.
选用中薯18号、L0529-2、陇薯12号、LY1011-15、L0527-4、陇薯13号、LY08104-12、中薯21号8个不同马铃薯品种进行品种比较试验,分别对其物候期、薯块特征、病害率、产量、单株块茎、商品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薯18号生育期最短,为116 d,最长的是LY08104-12,为131 d;陇薯13号商品率最高,为87%,中薯21号商品率最低,为53%;陇薯13号黑痣病、早疫病及晚疫病发病率与病指均最低,抗病性好,陇薯12号、LY1011-15黑痣病发病率低,陇薯12号不抗早疫病,L0527-4黑痣病、晚疫病发病率均较低,早疫病发病率相对较高;陇薯13号产量最高,为36 402 kg/hm2,中薯21号产量最低,为26 652.0 kg/hm2。区组间差异不显著,而处理间产量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9.
通过马铃薯最佳注水补灌时期试验,探索注水对马铃薯生长发育及其产量的影响程度,从而掌握最佳注水时期,结果表明:在马铃薯盛花期至薯块膨大期(8月上旬)注水1次,对马铃薯产量影响较大,增收效益最显著。  相似文献   

20.
对甘肃省马铃薯产业在国内的竞争力进行了分析,指出在生产规模、质量、成本与价格、技术、市场营销方面的优势与不足,可为提升甘肃省马铃薯产业的竞争力提供决策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