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研究不同pH条件下低温强化混凝对某水源水中有机物的去除效果和去除机理,为微污染水源水饮用处理工艺在低温条件下达标提供方法和参数。采用烧杯混凝试验,测定混凝对高锰酸盐指数(CODMn)、紫外吸光度(UV254)的去除率,分析强化混凝去除有机物的分子量范围和有机物类型。通过降低pH,强化混凝可明显提高对CODMn和UV254的去除效率,特别提高了对分子量在1k~4k范围的溶解性有机物的去除率;被强化混凝去除的有机物主要是可被活性炭吸附和难生物降解的部分;由此得出强化混凝是低温条件下去除水中有机物和消毒副产物(DBPs)前质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
低温下强化混凝去除微污染水源水中有机物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不同pH值条件下低温强化混凝对某水源水中有机物的去除效果和去除机理,为微污染水源水饮用处理工艺在低温条件下达标提供方法和参数。采用烧杯混凝试验,测定混凝对高锰酸盐指数(CODMn)、紫外吸光度(UV254)的去除率,分析强化混凝去除有机物的分子量范围和有机物类型。通过降低pH值,强化混凝可明显提高对CODMn和UV254的去除效率,特别提高了对分子量在1-4 k范围的溶解性有机物的去除率;被强化混凝去除的有机物主要是可被活性炭吸附和难生物降解的部分;由此得出强化混凝是低温条件下去除水中有机物和消毒副产物(DBPs)前质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3.
高锰酸盐复合药剂预氧化处理受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库水因藻类的污染产生嗅味、色度和有机物质含量极大升高;烧杯搅拌试验和生产性试验表明,高锰酸盐复合药剂可显著提高对藻类含量高、有机污染严重且嗅味明显的水库水的处理效果;并且高锰酸盐复合药剂与混凝剂的投加顺序对混凝效果有一定影响,混凝剂后投加高锰酸盐复合药剂效果更好,且存在最佳投量1.5mg/L。  相似文献   

4.
以传统浮岛技术为基础,设计辅以微生物固定化技术和曝气充氧技术的组合浮岛系统,采用静态试验和现场观测相结合的方式,考察组合浮岛与传统浮岛在低温条件下对污染水体的处理效果。静态试验结果显示,组合浮岛对NH4^--N和COD Cr处理效果较好,NH4^--N去除率为99.70%,COD Cr去除率为65.78%,由于组合浮岛的小试溶解氧较高,TN去除效率低于传统浮岛。现场观测显示,10月30日至11月10日期间,搭载组合浮岛的试验河段COD Cr、NH4^--N、T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21.49%、18.51%、13.44%,而同期搭载传统浮岛的对照河段为0%、1.21%、-1.03%。静态试验和现场观测结果均表明生态浮岛在引入微生物载体和曝气装置后,对富营养化水体的修复起到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5.
在科学保护漓江、维持优良生态环境的需求下,漓江流域水质分析和非点源污染定量化十分必要。以2005-2014年青狮潭水库坝首、大面断面和桂林水文站的高锰酸盐指数、氨氮和总磷为对象,分析评价漓江流域上游不同尺度的水质状况,并运用水文估算法、径流分割法和数字滤波法对点源与非点源污染负荷进行分割。结果表明,处于上游的青狮潭水库坝首高锰酸盐指数高于大面断面和桂林水文站,处于下游的桂林水文站断面的氨氮和总磷含量高于青狮潭水库坝首和大面断面。3种方法计算的桂林水文站断面高锰酸盐指数、氨氮和总磷的非点源污染比例平均值分别是0.64、0.74和0.68,非点源污染对漓江的水质影响较大。基于数字滤波法的计算结果显示,漓江流域上游3个空间尺度的氨氮和总磷非点源污染比例的年际波动较大。高锰酸盐指数、氨氮和总磷的非点源污染比例的最大值出现在漓江流域上游3个空间尺度的中游(大面断面)和下游(桂林水文站)。  相似文献   

6.
聚乙烯醇包埋微生物技术及其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聚乙烯醇(PVA)是由日本学者首先开发的一种新型微生物固定化包埋剂,具有强度高、抗微生物分解、对微生物无毒及价格低廉等特点。在国外已广泛应用于微生物发酵工业和有机废水处理等领域,国内也正探索这一新兴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但常遇到的PVA固定化微生物成球难、易发胀上浮、破碎、包埋微生物活性下降等问题亟待解  相似文献   

7.
本文简要阐述了微生物固定化技术及其分类,对微生物固定化技术在不同类别水污染控制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得出了微生物固定化技术对水污染处理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将明显改善我国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8.
北部湾经济区河流水质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2004-2009年水质监测数据,计算北部湾经济区南流江水质指标的污染分担率,选取高锰酸盐指数、总磷、溶解氧、氨氮作为主要水质评价因子,采用单因子指数评价方法、综合污染指数评价方法、综合水质标识指数评价方法和水质指数评价方法进行南流江水质评价,分析了四种河流水质评价方法的特点及其适用性,并进行了水质污染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秩相关系数评价方法显示主要污染因子变化趋势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非点源污染已经成为水环境的主要污染源,区分河流水环境监测断面的点源污染与非点源污染显得十分必要。以广西入海河流南流江为研究背景,采用数字滤波法和水文估算法进行点源与非点源污染负荷的分割。分析结果显示,基于水文估算法计算的2003-2011年多年平均高锰酸盐指数、总磷、氨氮的非点源污染负荷占总负荷的比例分别为0.77、0.74、0.76;采用数字滤波法计算的2003-2011年多年平均高锰酸盐指数、总磷、氨氮的非点源污染负荷占总负荷的比例分别为0.59、0.64、0.66。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分割的非点源结果的变幅趋势相同,南流江的非点源污染在总污染负荷中的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10.
高原城市水库是高原城市最主要甚至唯一的饮用水源,入库河流的水质好坏直接关系到高原城市水资源安全与生态文明建设。根据松华坝水库入库河流牧羊河1996-2017年的水质监测数据,应用分形理论及R/S模型对牧羊河总氮、总磷、氨氮、高锰酸盐指数的平均值以及其不同水期指标值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总氮、总磷、氨氮、高锰酸盐指数的年平均值以及不同水期的指标值存在明显的Hurst现象;总氮枯水期呈上升趋势;总磷丰水期呈下降升趋势;氨氮年平均值及各水期的指标值变化趋势不明显;高锰酸盐指数枯水期、平水期均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1.
利用配有相对独立的供、排水系统的测坑研究间歇灌排、间歇灌连续排、灌排平衡3种水管理方式下稻田对养殖肥水的净化效果。研究结果表明:①3种水管理方式下稻田对养殖肥水中养分均有显著的去除率,其中,对不同形态的氮而言,NH4^+-N的去除率优于NO3^--N;对不同物质而言,对氮、磷的去除率优于CODMn;②对不同的水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12.
以孝感市府河水为研究对象,采用静态试验,分别研究了臭氧、高锰酸钾及两者复合对浊度、色度、CODMN、持久性有毒有害污染物的去除效果。通过对比分析,发现臭氧高锰酸钾复合药剂对各项的预氧化效果尤为明显。并在混凝剂投加量为30 mg/L,高锰酸钾投加量为2.0 mg/L,臭氧投加量为1.5~2.5 mg/L之间时,各项的去除效果最佳,分别为:浊度90%、色度87.4%、CODMN82.1%、持久性有毒有害污染物73%。说明高锰酸钾与臭氧复合一种非常有效的水处理技术。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不同塘堰湿地与稻田面积比β以及湿地水滞留时间对稻田排水中氮磷污染物净化效果的影响,在江西省灌溉试验中心站针对以白莲为湿地植物的塘堰开展了原位试验.试验以TN,NH+4-N,NO-3-N,TP去除率为判别指标,结果表明,白莲塘堰湿地对稻田排水中氮、磷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排水进入湿地后的前3~4 d,各项指标随水滞留时间的延长上升较快,之后并没有随水滞留时间延长而明显提高,即湿地最佳水滞留时间为3 d.不同β湿地对氮、磷的去除效果在白莲成苗期和花果期明显好于成藕期.以成苗期和花果期去除率为辨别标准,不同β湿地对TN,NH+4-N,NO-3-N的去除率从大到小依次为SD1,SD2,SD3,其中SD1与SD2之间差异不大,但均显著大于SD3.不同β湿地对TP的去除效果差异不明显.综合考虑经济及对农田排水中氮磷的去除率,最佳β为SD2湿地的1∶6.SD2湿地成苗期和花果期第3天对TN,NH+4-N,NO-3-N,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2.5%,71.7%,55.6%,69.5%.  相似文献   

14.
结合中水绿地灌溉对植物影响的研究,采用美国国家科学院(NAS)提出的四步评价法,对深圳罗芳污水治理厂生产的中水水质中有害的化学物质和致病微生物检测结果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中水水质中的化学致癌物质(铬、砷、镉)、化学非致癌物质(铅、镍、氰化物、氟化物、氨氮、挥发酚)致癌风险P分别在10-6/a、10-7/a数量级以下,分别小于国际权威机构制定的风险阈值10-5/a、10-6/a数量级;致病微生物(轮状病毒、甲肝病毒、柯萨奇病毒)致病风险P均在10-5数量级以下,小于风险阈值10-4数量级。由此表明,中水运用于城市绿地灌溉中是安全的、可行的,不会对人体的健康造成危害。  相似文献   

15.
高锰酸钾氧化法地表水除锰工艺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连续流试验,测试了KMnO4对地表水中锰的氧化去除效果。研究结果表明,KMnO4是一种有效的除锰氧化剂,具有投量低、水处理效果好的特点,试验条件下的有效投加量为0.5—1.0mg/L。  相似文献   

16.
硝酸钙在底泥修复中的作用机理及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受污染底泥的修复已经成为水环境修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底泥中注入硝酸钙则是近十多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污染底泥原位处理技术。全面分析了硝酸钙在底泥修复中去除有机物、抑制磷的释放以及消除水体黑臭现象的机理,并介绍了这一技术在国内外的研究和应用状况。研究成果表明:在底泥中注入硝酸钙的技术已从实验室和中试研究阶段发展到了实际的工程动作阶段,并且在有机物PAHS的降解和硫化物的去除方面已经得到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基于低场核磁的马铃薯切片干燥过程水分迁移规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研究马铃薯切片热泵干燥过程中内部水分迁移规律,利用低场核磁共振技术检测横向弛豫时间T2,分析峰面积A2x的变化,建立水分变化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热泵干燥过程中,提高热风温度能够显著提高干燥速率,加快结合水、不易流动水以及自由水的迁移。干燥过程中自由水和结合水先于不易流动水发生变化,自由水含量在前90min基本保持不变,之后迅速下降,不易流动水和结合水含量均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自由水被脱除后,不易流动水和结合水依次达到最大值,随着干燥进行不易流动水逐渐被脱除,随后结合水开始被脱除至干燥结束。马铃薯切片热泵干燥过程属于内部扩散控制,水分有效扩散系数范围为5.228×10-8~1.434×10-7m2/s,建立的干燥动力学模型决定系数均大于0.98,可用于预测马铃薯切片干燥过程中不同状态的水分迁移规律。  相似文献   

18.
水环境质量评价已成为当前水功能区管理,以及水环境综合整治的一项基础工作。对鄂尔多斯16条典型河流水质检测分析,并运用单因子标识指数法,确定影响鄂尔多斯典型河流水质的主要因素为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化学耗氧量、氨氮、总磷和总氮;运用综合标识指数法对对分析结果进行评判分析得到,16条河流中2条河流水质不达标,其它河流的水质达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