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维生素C作为水生动物所必需的营养要素之一,在促进鱼类生长、抵御疾病侵袭、提高鱼类免疫力及抗应激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文章概述了影响鱼类对维生素C需求量的几个因素以及维生素C对鱼类生长、免疫力和抗应激能力的作用,可以为维生素C对鱼类影响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方法,进行了饲料中添加维生素E对花鲈生长(增重率、存活率、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组织中维生素E积累量和免疫指标(血清中溶菌酶活性和总补体活性)影响的研究,设计了5个不同维生素E水平(0.6、24.7、49.0、98.8、198.2 mg/kg)的等氮等能饲料,对花鲈进行为期8周的生长实验,每个水平含3个重复,每个养殖单元放养初始体重为10.1 g左右的花鲈20尾.饲养试验在海水网箱(1.5 m×1.0 m×1.0 m)中进行.结果表明:饲料中未添加维生素E组的增重率、饲料效率、特定生长率以及存活率显著低于维生素E添加组,随着饲料中维生素E添加量由0.6提高到49.0 mg/kg时,花鲈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提高,以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为指标,花鲈最佳生长性能的饲料维生素E添加量为60.5 mg/kg左右;对鱼体生物学指标的分析表明,饲料中维生素E添加量达到49 mg/kg时能显著影响鱼体的肝体比指数,鱼体水分、粗脂肪不受饲料中维生素E添加水平的影响,然而对鱼体粗蛋白含量的影响显著;随着饲料中维生素E添加量由0.6提高到49.0 mg/kg时,花鲈肌肉和肝脏中维生素E的积累量显著升高,但当维生素E添加量达到49.0 mg/kg后,肌肉和肝脏中维生素E的积累量变化不显著;饲料中未添加维生素E组的花鲈血清溶菌酶和总补体活性显著低于维生素E添加组,花鲈血清溶菌酶和总补体活性随着维生素E添加量的增加而显著升高,饲料维生素E添加量达到98.8 mg/kg时,血清溶菌酶和总补体活性较高.综上所述,花鲈生长和免疫的维生素E适宜添加量为60.5~98.8 mg/kg.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在三种模式下,通过向养殖水体中泼洒维生素C(Vc)来缓解南美白对虾应激状况,其浓度分别为0、0.3、0.6、0.9、1.21、.5 g/m3,测定虾的存活率、血清蛋白含量和血清酚氧化酶活力(PO)。结果表明,随着水体中的Vc浓度增加到0.9 g/m3,虾的存活率有显著提高,进一步提高水体中Vc浓度,存活率无显著变化;血清蛋白含量和血清酚氧化酶活力(PO)均有较大幅度的变化。在三种模式下,预防模式的效果较好,可以提前提高虾的免疫力,增强其抗应激能力;治疗模式是在虾出现应激时,作用效果不如预防模式;有条件的可以采取预防加治疗模式。  相似文献   

4.
花鲈对饲料的选择性和嗜好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刘红 《水产学报》1999,23(1):95-98
花鲈(Lateolabraxjaponicus)又名鲈,鲈形目,科,花鲈属,主要分布于中国、日本、朝鲜沿海及大江河下游一带海区。其肉质鲜美,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是我国主要的名特水产品之一。花鲈经人工驯养后能很好地摄食人工配合饲料,这为其池塘养殖提...  相似文献   

5.
以酪蛋白和明胶为蛋白源,鱼油和豆油为脂肪源,糊精为糖源并添加氨基酸混合物配制精制基础饲料,通过向基础饲料中添加维生素A醋酸酯使饲料中的维生素A含量达到0、1 000、2 000、4 000、8 000和16 000 IU/kg(实测含量为245、1 005、1 835、3 781、7 583和15 273 IU/kg),配制出6种等氮等能的实验饲料(饲料1~6).以花鲈为实验对象,在室内流水系统中进行为期9周的生长实验,探讨精制饲料中不同维生素A含量对花鲈生长和血清学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摄食不添加维生素A组(饲料1)饲料的花鲈在养殖后期表现出较高的死亡率,并出现眼球浮肿、膨胀、鳍基充血以及鳃盖扭曲等维生素A缺乏症,而在其他维生素A添加组(饲料2~6)并未出现类似症状.体成分分析表明:饲料中不同维生素A含量会显著增加花鲈体脂肪含量,但对蛋白质和水分的含量没有显著影响.对花鲈血清指标分析表明:饲料添加维生素A含量会显著增加花鲈血清碱性磷酸酶(AKP)、甘油三酯(TG)和胆固醇(TC)含量,但显著降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力.采用折线模型,当以增重率为评价指标时,花鲈对饲料中维生素A的需求量为1 934.8 IU/kg;当以肝脏维生素A含量为评价指标时,花鲈对饲料中维生素A的需求量为3 546.6 IU/kg.  相似文献   

6.
维生素C对青鱼幼鱼生长、免疫及抗氨氮胁迫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初始体质量为(7.27 ±0.40)g的青鱼为研究对象,采用维生素C(VC)含量分别为0(对照组)、16.3、33.9、69.1、137.8和277.5 mg/kg 6种等氮等能实验饲料,饲养青鱼8周后,选取0、69.1和277.5 mg/kg VC组进行24 h氨氮胁迫(20 mg/L),研究VC对青鱼幼鱼生长、免疫及抗氨氮胁迫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以特定生长率为指标,折线模型分析表明青鱼有效维生素C需要量为63.0 mg/kg.肌肉、肝脏和血清中VC积累量与饲料中VC含量呈正相关性,当VC添加量达到137.8 mg/kg时,肌肉和肝脏中VC积累量达到饱和.饲料中添加VC对血清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无显著影响,饲料中添加VC显著提高了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P<0.05);血清中谷胱甘肽(GSH)含量和鳃丝Na+/K+-ATP酶活力(NKA)随饲料中VC添加量的增加呈升高趋势,而血清皮质醇含量(COR)呈下降趋势.氨氮胁迫有使肝脏和肌肉VC含量、血清T-SOD、CAT、GSH-px活性、GSH含量和鳃丝NKA活性降低,血清VC含量、COR和MDA含量增加趋势.其中,对照组T-SOD、CAT、NKA活性、GSH、MDA和COR胁迫前后差异显著(P<0.05),氨氮胁迫使VC添加组青鱼肝脏VC含量显著降低(P<0.05),而CAT、NKA活力、GSH、COR胁迫前后均无显著变化.69.1 mg/kg VC组T-SOD活性胁迫前后无显著差异,但GSH-px活性和MDA含量胁迫前后差异显著(P<0.05),而277.5 mg/kg VC添加组GSH-px活力和MDA含量胁迫前后差异不显著,但T-SOD活性显著降低,血清VC含量显著升高(P<0.05).研究表明,青鱼获得最好生长的饲料有效VC添加量为63.0 mg/kg,氨氮胁迫使青鱼产生免疫应激反应,而补充VC可有效增强机体免疫,缓解机体免疫应激,改善青鱼抗氨氮胁迫能力.  相似文献   

7.
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方法,进行了饲料中添加维生素E对花鲈生长(增重率、存活率、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组织中维生素E积累量和免疫指标(血清中溶菌酶活性和总补体活性)影响的研究,设计了5个不同维生素E水平(0.6、24.7、49.0、98.8、198.2 mg•kg-1)的等氮等能饲料,对花鲈进行为期8周的生长实验,每个水平含3个重复,每个养殖单元放养初始体重为10.1g左右的花鲈20尾。饲养试验在海水网箱(1.5×1.0×1.0 m)中进行。结果表明:饲料中未添加维生素E组的增重率、饲料效率、特定生长率以及存活率显著低于维生素E添加组,随着饲料中维生素E添加量由0.6提高到49.0 mg•kg-1时,花鲈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提高,以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为指标,花鲈最佳生长性能的饲料维生素E添加量为60.5 mg•kg-1左右;对鱼体生物学指标的分析表明,饲料中维生素E添加量达到49 mg•kg-1时能显著影响鱼体的肝体比指数,鱼体水分、粗脂肪不受饲料中维生素E添加水平的影响,然而对鱼体粗蛋白含量的影响显著;随着饲料中维生素E添加量由0.6提高到49.0 mg•kg-1时,花鲈肌肉和肝脏中维生素E的积累量显著升高,但当维生素E添加量达到49.0 mg•kg-1后,肌肉和肝脏中维生素E的积累量变化不显著;饲料中未添加维生素E组的花鲈血清溶菌酶和总补体活性显著低于维生素E添加组,花鲈血清溶菌酶和总补体活性随着维生素E添加量的增加而显著升高,饲料维生素E添加量达到98.8 mg•kg-1时,血清溶菌酶和总补体活性较高。综上所述,花鲈生长和免疫的维生素E适宜添加量为60.5~98.8 mg•kg-1左右。  相似文献   

8.
在草鱼饲料中加入抗应激添加剂(主要成分为棉粕酶解产物、金银花全花水提物和干酵母培养物)进行86 d的养殖试验,对草鱼的肌肉常规营养成分和免疫相关指标进行分析,以了解抗应激饲料添加剂对草鱼生长、免疫和抗应激能力的影响。试验结果:加入1 %添加剂的试验组在增重率、肌肉品质和抗应激能力方面均优于对照组。试验组鱼的增重率提高8.6 %,血清和肝胰脏中维生素E的含量分别提高29.15 %和39.14 %,血清中溶菌酶的含量提高31.78 %;试验组鱼的SOD、CAT、GSH在血清中的活性均比对照组显著提高,其中SOD提高57.8 %,CAT提高132.25 %,GSH提高139.40 %。试验结果表明:该抗应激饲料添加剂对提高草鱼的抗应激能力有一定的作用效果。  相似文献   

9.
将体质量(13.41±6.31) g的葛氏鲈塘鳢分为3组,饲养在80 cm×60 cm×40 cm的玻璃水族箱中。对照组水温为17℃;渐变升温组的升温速率为1℃/d;急性升温组试验鱼直接由17℃水族箱转至31℃水族箱中。两个试验组水温恒定在31℃后,测定各组葛氏鲈塘鳢的死亡率,肝脏、脑和肌肉中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及丙二醛的浓度,以深入了解急性升温胁迫对葛氏鲈塘鳢抗氧化能力的影响,为葛氏鲈塘鳢的人工养殖提供参考。试验结果显示,急性升温组葛氏鲈塘鳢的死亡率显著高于渐变升温组(P0.05);肝脏和脑的抗氧化酶活性升高,6 h后脑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高于渐变升温组(P0.05),恢复至17℃过程中,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肌肉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升高,在12 h时显著高于渐变升温组(P0.05);1 h内肝脏中丙二醛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脑中丙二醛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和渐变升温组(P0.05),肌肉中丙二醛浓度显著高于渐变升温组(P0.05),而恢复过程中脑丙二醛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结果表明,长时间的高温胁迫后,肝脏和脑组织受损伤无法恢复,而肌肉比肝脏和脑组织更能适应急性升温变化。脑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最先响应急性升温的氧化损伤,随后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升高抑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渐变升温下葛氏鲈塘鳢的存活时间更长。  相似文献   

10.
王知行  任兰兰  韩潇宇  高坚 《水产学报》2023,47(10):109615-109615
通过研究不同饲料维生素C(VC)含量对大口黑鲈仔鱼生长、免疫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探究其维生素C最适需求量,为维生素C在大口黑鲈仔鱼饲料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实验设计5个实验组,分别为0(VC0)、200(VC200)、400(VC400)、800(VC800)和1600(VC1600)mg/kg。以出膜后11日(体重为1.2±0.3 mg)的大口黑鲈仔鱼为研究对象,在工厂化循环水系统进行为期3周的投喂实验。结果表明:大口黑鲈仔鱼的终末体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均随饲料中维生素C添加水平的提高先升高,其中VC400组数值最高。通过折线模型分析维生素C添加水平与增重率的关系,大口黑鲈仔鱼饲料中维生素C最适添加水平为421.2 mg/kg。各组生长激素和类胰岛素生长因子1的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趋势和生长性能基本一致。各维生素C添加组的补体浓度无显著差异,但都显著高于VC0组,补体C3与补体C4浓度均在VC1600组达到最大值。在溶菌酶含量中,VC400组、VC800组与VC1600组含量无显著差异,显著高于VC0组与VC200组。各组过氧化氢酶活性、谷胱甘肽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均随添加水平的提高先升高,均在VC400组取得最大值。各组的碱性磷酸酶活性和体内维生素C含量随饲料维生素C添加量的升高而升高,丙二醛含量随饲料维生素C添加量的升高而降低。综上所述,饲料中添加420mg/kg维生素C可以有效提高大口黑鲈仔鱼的生长性能、免疫性能和抗氧化性。  相似文献   

11.
采用牛磺酸添加量分别为0(N0)、0.4%(N1)、0.8%(N2)、1.2%(N3)和1.6%(N4)的5组试验饲料,投喂均质量(7.2±0.07)g的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56 d,研究其对花鲈生长、消化酶活性、抗氧化能力及免疫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牛磺酸可提高花鲈的特定生长率、增重率和摄食率,其中N2、N3和N4组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牛磺酸可显著提高全鱼的粗蛋白含量并降低粗脂肪含量(P<0.05);牛磺酸可显著提高花鲈肠道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P<0.05);牛磺酸添加组的红细胞和白细胞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N2、N3和N4组的血红蛋白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牛磺酸添加组的溶菌酶活性、免疫球蛋白M(IgM)和补体4(C4)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牛磺酸可显著提高花鲈肝脏总抗氧化能力、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P<0.05),显著降低丙二醛浓度(P<0.05)。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以增重率为目标,花鲈对牛磺酸的最适需求量为0.85%。  相似文献   

12.
环境胁迫对许氏平鲉和花鲈血糖、血沉降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运输、温度和空气暴露胁迫对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和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60min长途运输使许氏平鲉和花鲈的血糖含量都有所上升,其中许氏平鲉的血糖含量在运输后24h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而花鲈的血糖水平在168h后可恢复到稳定状态。季节温度变化是引起春冬两季许氏平鲉血糖水平在经运输胁迫后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春季(4月)经运输胁迫后鱼体血糖含量约为冬季(11月)的1.4倍。在温度梯度实验中,设定不同温度组(10℃、15℃、20℃、23.5℃、26℃)检测许氏平鲉血糖和血沉降的变化,血糖值出现峰值,而血沉降则随温度升高一直表现出上升趋势。在温度梯度实验基础上进行的空气暴露实验中,各胁迫组的血糖含量升高,血沉降轻微降低但整体变化趋势与温度梯度实验结果相似。  相似文献   

13.
采集我国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主要养殖地区山东(青岛市和东营市)、浙江(宁波市)、福建(福鼎市、漳州市梅岭镇、漳州市桥东镇和漳州市东山县)、广东(珠海市斗门区)的86尾个体作为实验对象,结合已报道的花鲈野生群体的遗传研究背景,通过ddRAD简化基因组测序对以上花鲈养殖群体进行遗传结构分析。主成分分析(PCA)与遗传组分分析结果(最佳聚类K值为2)均显示,8个花鲈养殖群体与天津、烟台和文登的野生群体间遗传差异较小,表明我国花鲈养殖群体主要为黄、渤海种质来源。8个养殖群体间遗传分化分析结果显示,福建漳州梅岭镇和桥东镇的2个养殖群体与其他养殖群体间出现显著的遗传差异,表明所检测的养殖群体内部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分化。本研究结果可为我国从山东到广东(从北到南)的花鲈养殖群体遗传结构分析提供参考,为后续花鲈种质资源的保护、育种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中国沿海6个花鲈群体的形态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等多元分析方法,对东港、绥中、秦皇岛、青岛、舟山以及珠海等6个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地理群体的8个形态比例性状进行了研究。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表明,6个花鲈群体可被分为两支:来自黄海、渤海海域的东港、秦皇岛、绥中和青岛群体为一支(北方群体);东海海域的舟山群体和南海海域的珠海群体为另一支(南方群体)。南北群体间有一定程度的形态分化,和舟山群体相比,珠海群体和北方群体的亲缘关系更近。主成分分析获得的3个主成分方差贡献率分别为31.726%、27.744%和14.075%,累计贡献率为73.545%。利用8个变量构建的6个地理种群的判别公式,判别准确率在63.6%~84.4%之间,综合判别准确率72.7%。本研究结果为花鲈地理种群判别、种质资源评价以及良种选育等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脱脂黄粉虫(Tenebriomolitor)粉替代鱼粉对花鲈(Lateolabraxmaculatus)生长性能和肠道健康的影响,以花鲈幼鱼[初始体重为(2.83±0.02)g]为实验对象,配制鱼粉水平为30%的饲料作为对照组(FM)饲料,用脱脂黄粉虫粉(TM)分别替代对照组饲料中5%(5%TM)、10%(10%TM)、15%(15%TM)和20%(20%TM)的鱼粉,配制成5种等氮等脂的实验饲料,对实验花鲈进行为期9周的摄食生长实验。结果显示,随着脱脂黄粉虫粉添加水平的增加,花鲈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沉积率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5%TM组最高,显著高于20%TM组,但与FM、10%TM和15%TM组差异不显著。各组饲料效率、摄食率、存活率、肝体比、腹脂率以及全鱼体组成均无显著差异。脏体比随着替代水平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20%TM组显著高于FM组和5%TM组。花鲈血清溶菌酶活性随脱脂黄粉虫粉替代比例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5%TM组显著高于其他脱脂黄粉虫粉添加组。肠道组织观察发现,花鲈肠道的绒毛高度、绒毛宽度和肌层厚度随着脱脂黄粉虫粉替代水平的升高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以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 1~214 dph (day post hatching)的仔稚鱼、幼鱼以及18月龄的雌鱼和雄鱼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花鲈早期性腺发生、发育和分化情况;分析了性腺分化过程中性别相关基因(cyp11b和cyp19a1a)的表达及与性别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在30 dph [全长为(1.28± 0.10) cm],首次在中肾管前端的腹腔膜周围观察到原始生殖细胞(primordial germ cells, PGCs),说明30 dph前是花鲈胚后PGCs迁移至生殖嵴的关键时期;在55 dph [全长为(2.45±0.19) cm],观察到一对呈对称分布的原始性腺已经形成,说明花鲈幼鱼的原始性腺在30~55 dph (全长为1.28~2.45 cm)之间发生;55~180 dph时(全长为2.45~12.28 cm),原始性腺不断发育变大,并且一直处于未分化状态;180 dph后性腺开始分化;在195 dph [全长(14.54±1.54) cm]观察到精巢开始分化,卵巢于205 dph [全长为(15.86±0.94) cm]开始分化,且性腺的解剖学分化要早于细胞学分化;18月龄的花鲈幼鱼性腺发育到Ⅱ期。性别分化相关基因cyp19a1a在花鲈卵巢中的表达量高于同期精巢,说明其在卵巢的分化及维持中发挥更关键的作用,而cyp11b在18月龄幼鱼Ⅱ期精巢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同时期的卵巢及Ⅰ期精巢,说明其主要在精巢的分化及维持中扮演重要角色。本研究结果不仅可以丰富花鲈的繁殖生理学资料,也为其性别调控技术的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以初均重为(5.80±0.07) g的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幼鱼为实验对象,研究复合蛋白替代鱼粉对花鲈生长、消化和肠道健康的影响。用复合蛋白分别替代对照组饲料中0、20%、40%、60%和80%的鱼粉,配制成5种等氮等脂的实验饲料,分别用这5种饲料投喂花鲈70 d;养殖实验期间水温为(29.5±1.5)℃,盐度为29±1,溶解氧≥6.5 mg/L。养殖实验结束后采集样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0%替代组花鲈生长性能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但随鱼粉替代比例的升高,花鲈增重率(WGR)、存活率(SR)、饲料效率(FE)以及蛋白质效率(PER)显著下降(P<0.05),花鲈肠道蛋白酶活性以及饲料干物质、粗蛋白与粗脂肪表观消化率皆显著降低(P<0.05),且花鲈后肠黏膜组织结构出现损伤,肠道促炎因子TNF-α、IL-1β基因表达量升高,抗炎因子基因IL-4、IL-10表达量相应降低。研究表明,复合蛋白替代花鲈饲料中鱼粉比例不宜超过20%。  相似文献   

18.
A study was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effects and interactions of magnesium (Mg) and vitamin E (VE) on growth performance, body composition, hepatic antioxidant capacity and serum biochemistry parameters of juvenile Japanese seabass Lateolabrax japonicus under oxidative stress condition. Fish (initial average body weight of 6.10 ± 0.20 g) were fed 9 oxidized oil diets supplemented with 3 grade levels of Mg (0, 520 and 1570 mg kg?1 diet) and VE (0, 60 and 200 mg kg?1 diet) for 8 weeks in freshwater.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diets supplemented 520 mg kg?1 Mg and/or 60 mg kg?1 VE had highest growth and muscle lipid content. There were highest total superoxide dismutase, catalase, glutathione peroxidase activities and lowest malondialdehyde content in liver of fish fed diets supplemented 520 mg kg?1 Mg and/or 60 mg kg?1 VE. Contrary to Mg concentrations, Ca concentrations and Ca/Mg ratio in whole body were inversely related to dietary Mg levels. However, combined deficiency or excess of dietary Mg and VE led to the decrease of hepatic antioxidant capacity, body lipid deposition and growth of Japanese seabass under oxidative stress condition.  相似文献   

19.
A feeding trial was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levels of calcium (Ca) on growth and tissue mineralization in Japanese seabass, Lateolabrax japonicus. Six experimental diets were formulated to contain different levels of Ca (2.9, 4.2, 6.5, 7.9, 10.2 and 31.0 g kg?1) from dietary ingredients and Ca‐lactate·5H2O. The diets were fed to three triplicate groups of Japanese seabass (initial weight, 12.5 ± 0.0 g) for 56 days. Dietary Ca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survival or feed efficiency; however, the highest Ca (31.0 g kg?1) diet significantly reduced weight gain, feeding rate and whole‐body and muscle protein and lipid contents, as well as serum Ca concentration and alkaline phosphatase activity. A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vertebral Ca, P, Zn, Fe and Mn contents and scale Ca, P, Mg and Mn contents was observed in Japanese seabass as dietary Ca level increased. Deformed fish were primarily found in the 2.9 and 31.0 g Ca kg?1 groups, indicating that these fish had poor bone mineraliz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