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通过对新疆北部棉区二、三代棉铃虫 [H elicoverpa armigera( Hubner) ]各发育阶段的存亡数量及其致死因子的系统观察和研究 ,组建了新疆北部棉区二、三代棉铃虫自然种群生命表。新疆北部棉区二代棉铃虫消亡率为 97.5 %,种群趋势指数( I) =3.35 3。三代棉铃虫消亡率为 94.2 7%,二、三代棉铃虫卵期和低龄幼虫 ( 1~ 3龄 )消亡率为 79.6 1%和 78.8%。 4~ 6龄消亡率分别为 18.71%和 14 .5 9%。对照 Price( 1975 )所概括植食性昆虫自然种群生命表的两种基本类型 ,新疆北部棉区二、三代棉铃虫均属 A型。新疆北部棉区棉铃虫消亡因子可归纳为捕食、寄生、自然损失、生理死亡、人工打顶五个因子 ,天敌捕食和寄生是主要消亡因子。各发育阶段消亡率差异总体较小 ,天敌捕食是卵期和低龄幼虫 ( 3龄以前 )消亡的主导因子 ,而天敌寄生则是4~ 6龄幼虫消亡的主导因子 相似文献
2.
3.
论新疆次宜棉区的开发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论新疆次宜棉区的开发姚源松(新疆农业大学农学分院,乌鲁木齐,830000)新疆是我国最古老的棉区之一,近年来,发展迅速。1994年植棉面积、总产、单产均居全国首位。展望未来,新疆将成为全国最大的商品棉生产基地,本世纪末总产将达到150×104t,但全... 相似文献
4.
《山东农业科学》2020,(1):46-52
为探索南疆机采棉适宜种植密度,以中棉所60为试验材料,于2017—2018年在南疆阿拉尔研究6个不同种植密度(每公顷9. 0万、12. 0万、15. 0万、18. 0万、21. 0万、24. 0万株)对棉花生长发育、冠层、产量及其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对棉花生育期、生长发育、光截获、棉铃分布、产量及其纤维品质均有显著影响。具体为:在行距(66+10) cm机采棉种植模式下,随密度增加,果枝数、叶枝数显著减少,果节长度受到抑制,光截获量增加,棉铃分布向中下部和内部集中,单株成铃数减少,单铃重和霜前花率有所下降,衣分变化不明显。本试验中,每公顷密度(18. 0~21. 0)万株的各处理产量较高,其中每公顷18. 0万株处理的产量最高,两年度平均产量为5 943. 1 kg/hm~2,且其纤维长度和整齐度适中,马克隆值、断裂比强度以及断裂伸长率最佳;当每公顷密度超过21. 0万株时,各测定指标除整齐度和断裂伸长率之外,其余整体呈现下降趋势。本试验条件下,南疆棉区棉花种植密度以每公顷18. 0万株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5.
6.
7.
1999-2000年通过对新疆阿瓦提县和陕西三原县气候资源及黄河区棉花品种区域试验结果的比较分析,提出了选育适宜新疆早中熟棉区棉花品种的育种目标。这个目标就是从陕西三原中熟棉区为新疆中早熟棉区选育的棉花品种应把纤维强度从22g/tex提高到23.7-24g/tex,生育期从138d缩短到126d左右。 相似文献
8.
新疆棉区适宜推广的自育棉花品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源松 《新疆农业大学学报》2003,26(3):30-32
新疆棉区4个亚区气候条件差异显著,能生产多类型、多用途原棉,且均是枯、黄萎病疫区。因此,推广品种必须是优质早熟、高强力、抗枯萎病、抗(耐)黄萎病的高产品种,才能满足纺织部门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安庆沿江棉区密度现状及趋势,分析了植棉密度对产量的影响,并提出了科学确定植棉密度的措施,主要包括:合理密植、按品种确定密度、根据肥水确定密度等。 相似文献
10.
<正>高密度是新疆棉区矮、密、早种植模式下棉花增产的主要途径。随着棉花栽培技术的不断发展,棉花栽培密度也在不断地增加,从最初667米210 471株(9孔穴播盘)、11 934株(10孔穴播盘),发展到667米214 321株(12孔穴播盘)、15 515株(13孔穴播盘),到目前通用的机采棉种植模式667米217 902株(15孔穴播盘)。高密度种植为棉花增产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但是高密度并非能获得高产量,合理密植才是高产的关键,因此,开展棉花高密度群体结构的研究,对新疆棉花高产创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新疆地处欧亚大陆腹地,干旱少雨、昼夜温差大、春季气温回升慢、倒春寒天气频繁、土壤往往不同程度返盐返碱,基层植棉单位又往往不按农田生态屏障保护程度确定适宜的冬、春灌农田次序,不能合理确定棉花的始播期及不同类型棉田适播期,棉田整地质量、播种质量均因各种原因达不到棉花播种对待播棉田要求,棉花播种后往往出现不同程度的烂种、缺苗、断垄;在棉田出现不同程度的烂种、缺苗、断垄严竣形式下,新疆的棉花新品种(系)的试验、示范繁殖人员在极为被动情况下,通过“一穴留双株”等方式解决了新品种(系)引种试验、示范棉田大规模缺苗、断垄后的棉田有效保苗株数问题,历经多次失败,最终多次刷新了全国棉花高产纪录,创造出了棉花高密度栽培新模式,为新疆棉花高产栽培创出了一条新路子。 相似文献
12.
13.
棉花高密度栽培配套农艺措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花高密度栽培的大面积推广 ,使得植棉垦区单位面积上植棉效益逐年增加 ,收获株数在 2 4万株·hm-2以上 ,大面积获得籽棉产量 6 0 0 0kg·hm-2 以上 ,针对此情况进行棉花高密度栽培的适应范围和与其配套的农艺措施的研究 ,研究表明 :南疆棉区中等肥力棉田 ,中熟紧凑型棉花品种 ,适宜密度在 18万~ 2 4万株·hm-2 ,缩节胺用量 2 2 0 g·hm-2 左右 ,株高 6 0~ 6 5cm ,果枝数 6~ 8台 相似文献
14.
为了明确栽植密度对杏李"恐龙蛋"早期产量和生产的影响。设置行株距分别为2 m×2 m3、m×1.5 m3、m×2 m4、m×1.5 m4、m×2 m于2001~2006年进行杏李"恐龙蛋"栽植密度试验。苗木定植后第2~3年行株距2 m×2 m和3 m×1.5 m处理单位产量明显高于其他处理,但定值后第4~5年就出现树冠内膛郁闭的问题,红点病等病发病率高,难以控制,单位产量明显低于3 m×2 m4、m×1.5 m和4 m×2 m处理。在定植后第6年,行株距4 m×2 m和3 m×2 m处理单位年产量和6年累计产量明显高于其他3个处理,杏李红点病等病情指数较低。合理密度可有效地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和果实品质,是杏李恐龙蛋连年丰产、稳产的重要措施,株距4 m×2 m和3 m×2m是杏李恐龙蛋比较适宜的密度栽植模式。 相似文献
15.
16.
新疆南部棉区棉铃虫发生趋势及Bt棉花的控制效率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新疆南部棉花种植区已发展成为中国棉花产业的重要基地。作为棉花生产的重要影响因素,棉铃虫具有在新疆南部猖獗危害的生物学基础。【方法】本文报道了南疆棉铃虫发生趋势及转Bt基因抗虫棉对棉铃虫控制效率的研究结果。【结果】1993~2004年对麦田一代棉铃虫幼虫数量变化的监测显示,1997年后棉铃虫的发生危害逐年上升,表明南疆粮棉混作区种植制度的改革已导致棉铃虫成为农业生产的重要害虫。2002~2004年对抗虫棉GK19(表达Cry1A杀虫蛋白)、SGK321(表达Cry1A 和 CpTI杀虫蛋白)和对照品种棉铃虫种群动态的研究显示,二代棉铃虫是南疆地区棉花的主要危害代别,抗虫棉花对幼虫的控制效率可达75%以上。在棉铃虫发生中等年份,转基因抗虫棉花可有效地控制棉铃虫的危害。【结论】鉴于棉铃虫的严重危害,南疆地区有必要发展基于Bt棉花的棉花害虫综合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17.
新疆棉花枯萎病菌生理小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农业科学》2000,(Z1):11-12
从全疆不同植棉区采集棉花枯萎病病株 ,经分离纯化和单孢分离获得尖孢镰刀菌菌株 ,从中选 2 0个代表菌株 ,用目前国内外统一使用的一套鉴别寄主进行生理小种鉴定 ,初步鉴定结新疆棉区棉花枯萎病菌以7号小种为主。 相似文献
18.
19.
棉花1膜3行模式下密度和缩节胺用量优化组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棉花1膜3行种植模式下,密度与缩节胺用量对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及互作效应,分析此模式下棉花植密度和缩节胺优化组合,为该技术在生产上推广应用提供依据。【方法】棉花1模3行模式下,采用裂区设计,密度为主处理,设置3个水平,分别为9.4×104 、14.1×104和18.8×104株/hm2;缩节胺用量为副处理,也设置3个水平,90、180和270 g/hm2,研究两因素作用下,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变化。【结果】株高与密度呈正相关,而与缩节胺的用量呈负相关;棉株茎粗与密度呈负相关,与缩节胺的用量呈正相关;籽棉产量随密度与缩节胺用量的增加呈先增后减趋势。【结论】棉花种植密度在14.1×104株/hm2,缩节胺180 g/hm2时,最有利于棉花的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形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