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粮间作系统农作物产量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寻找协调农作物与林木间作模式 ,通过 6a研究说明 ,在杨粮间作系统中 ,农作物产量与间作年限的关系呈抛物线形状 ,达到最高产量的年限与林木的行距有关。在一定范围内 ,行距越大 ,产量达到最高的年限就越推后。研究还说明 ,合理的间作年限和合理的间作行距 ,可以有效地提高作物的产量 ,如行距 18m时 ,作物总产量在间作的第 3~ 6年间 ,比对照提高8 0 % ;而行距 30m时 ,间作的第 3~ 9年间 ,小麦产量平均每年比对照提高 2 2 6 %。作物产量在间作行间分布的共同特征是中间高、两端低 ,这反映了林木除对农作物有保护作用外 ,“胁地”现象是普遍存在的。所以 ,当“胁地”作用明显时 ,对林木进行间伐 ,可以提高作物产量。建议杨粮间作在杨树成林时 (10~ 15a) ,树木行距保持在 4 0~ 6 0m  相似文献   

2.
枣农间作可充分利用光能、地力、空间 ,是增加农田经济效益、立体种植的先进耕作模式。目前 ,在农业结构调整中 ,枣农间作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如何做到优化高效 ,是人们关心的问题。为此 ,我们从安阳市 2 .33万hm2 枣农间作扶贫实践中 ,总结出了优化高效栽培六法。1 合理确定行株距枣树的行距是枣农间作优化高效栽培中最重要的因素。从间作地的经济效益看 ,优化高效栽培的行距 ,不但要考虑立地条件、枣农经济效益 ,而且要考虑树高。对于立地条件差的沙土地 ,要以枣为主 ,行距适当减小 ,一般为 8~ 10m ;对土壤条件较好的 ,以枣为主 ,行距适…  相似文献   

3.
张贵学 《林业科技》2021,46(4):34-36
通过对沈阳市新民地区杨树与花生、大豆、玉米、西瓜及苗木等作物不同间作模式进行研究及经济效益分析得出沈阳地区杨树林农间作模式中,大行距比小行距经济效益高,因此在沈阳地区,进行速生杨造林时,在满足单株营养面积需求的前提下,尽量选择大行距造林,即4 m×8 m或3 m×10 m株行距.  相似文献   

4.
<正> 扶沟县实行农桐间作开始于1965年,主要间作类型有以农为主间作型(南北行,株距5—6m,行距30—50m,主要品种兰考泡桐)农桐并重闻作型(南北行,株距5—6m,行距15—25m,主要品种豫杂一号)和以桐为主间作型(南北行,株距4—5m,行距8—10m,主要品种豫杂一号或豫林一号)。到  相似文献   

5.
以黄檗3 a生幼树为材料,对不同栽植密度的生物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栽植当年和翌年秋季的成活率与保存率分别为92%和91%。不同株距树高、地径生长量均达到极显著差异(P0.01),树高、地径生长量从大到小顺序依次为株距0.5 m1 m0.3 m1.5 m;而不同行距对树高、地径生长量均无影响。采用一元生物量模型计算生物量,总生物量最大的种植密度为33 300株·hm~(-2)(株行距0.3 m×1.0 m),可产生干物质3 930.06 kg·hm~(-2);最小的为3 300株·hm~(-2)(株行距1.5 m×2.0 m),干物质仅为344.08 kg·hm~(-2)。  相似文献   

6.
桐麦间作地能量平衡和水分利用状况及其与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吴运英  熊勤学 《林业科学》1991,27(4):410-416
农桐间作条件下的能量平衡及水分利用状况都发生了变化。与对照相比,间作第7年林下的净辐射及其各分量均有降低,而显热通量占净辐射的比重(H/R_n)减小,潜热通量(LE)和土壤热通量(G)与净辐射(R_n)之比均高于对照。同时农桐间作减少了水分相对亏缺。泡桐对这些因子的影响与其密度、生长期有关。由于间作地内能量平衡分配合理,利于小麦拔节、抽穗及开花期的生长,但在小麦成熟期、在大密度间作田里,由于净辐射损失严重,小麦生长及产量受到影响。在泡桐行距小于20m时小麦平均产量减少,大于20m时增加。  相似文献   

7.
农林复合系统的林木和作物会充分利用水肥光热等资源,但搭配不合理也可能产生资源竞争,其中,种间水分竞争尤为突出。本文在冬小麦4个生育期内采用稳定碳同位素技术研究了豫东平原2年生、6年生和15年生3个间作模式的杨树-小麦复合系统的水分利用状况。结果表明:3种间作模式杨树和小麦的δ13C(稳定碳同位素比率)和WUE(水分利用效率)均总体表现为小麦拔节期最高。在整个小麦生育期(拔节期除外),2年生杨树的δ13C和WUE都显著高于6年生和15年生杨树。在小麦返青期,相比其他模式,2年生杨树间作小麦的δ13C和WUE最高;在拔节期、开花期和成熟期则均为单作小麦显著高于3种间作模式小麦。单作小麦的耗水量比与2年生杨树间作的小麦低25.71%,但分别是与6年生和15年生杨树间作小麦耗水量的2.78和1.88倍。3种林龄杨树-小麦间作模式总体都表现为树行中间和西侧的小麦WUE和耗水量大于树行东侧。2年生杨树间作小麦的株高、LMA(比叶重)、产量、总生物量、总耗水量和LER(土地当量)均高于单作小麦和其他模式间作小麦;但单作小麦的千粒质量、收获指数和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则最大。2年生杨树-小麦间作模式的产量和土地利用率最高,但随着杨树的长大,间作模式内不再适合种植小麦,可替代种植一些耐荫作物。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昌吉州四县市农田林网化程度的研究结果表明:林网化程度100%、75%的林网分别比对照(10%)的小麦产量平均提高19.1%和10.3%;防护用材林的林网或林粮间作的间作区内的日平均气温均在小麦灌浆成熟期的最佳温度范围内,林网内或间作区内日平均气温降低1.1℃或1.3℃,林网或林粮间作可以使小麦增产10.6%或11.4%。防护用材林的群众杨、少先队杨、八厘庄杨、俄罗斯杨的直接(木材)经济效益比乡土树种箭杆杨分别提高了72.6%、39.0%、56.6%、30.9%。而小株距大行距则是林粮间作的最佳间作形式。  相似文献   

9.
为确定黑果枸杞栽植的株行距,以黑果枸杞为试验材料,采用实生苗进行田间栽植,分别设置3个不同株距1、1.2、1.5 m,以及3个栽植株行距1.5 m×2 m、1.5 m×3 m和2 m×2.5 m,通过测定株高、冠幅、分枝数、侧枝数、侧枝长、尖削度、坐果率、果实参数、产量等,比较不同株距和栽植株行距对黑果枸杞生长发育及果实表型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黑果枸杞人工栽培的合适株距为1.5 m,行距2~3 m,在保持单株占地面积相近的情况下,可根据需要适当地调整株行距;栽植株行距为1.5 m×3 m时,果型变异小,果实纵径、横径、果型指数等表型特征较稳定。以期为人工栽培管理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无性系、株行距及两者交互作用对杨树人工林的林木生长和树冠结构的影响。【方法】采用双因素随机试验设计,通过调查36块13年生杨树样地胸径、树高、活枝下高和冠幅等指标,以综合指数法构建3个林分综合指数(生长指数、冠形指数、干冠协调指数)。【结果】南林95杨和南林895杨的胸径、树高和生长指数显著高于南林797杨(P <0.05)。南林797杨的冠幅、树冠体积和树冠圆满度显著高于南林895杨,与南林95杨差异不显著(P> 0.05)。株行距为6 m×6 m和4.5 m×8 m的林分胸径、冠形指数和生长指数均显著高于5 m×5 m和3 m×8 m林分,不同密度林分对树高影响不显著(P> 0.05)。在相同密度条件下,正方形和长方形配置对东西和南北冠幅有显著影响,较大株行距促进树冠生长,但对胸径、树高和平均冠幅等影响不显著(P> 0.05)。无性系和株行距对冠长、活冠比、树冠表面积和干冠协调指数影响均不显著,且无性系和株行距对林木生长和树冠结构均无显著交互作用(P> 0.05)。【结论】杨树无性系对林木胸径、树高和树冠结构的影响大于株行距。综合考虑林木生长和树冠结构等两个方面,在类似的立地条件上,相比于其它无性系和配置方式,以南林95杨在种植株行距为6 m×6 m(278株/hm^2)时具有培育大胸径林木的潜力,适于培育速生、优质大径材。  相似文献   

11.
枣粮间作优化模式初步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就枣粮间作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与间作地光照条件、作物产量、枣树群体产量等关系进行了调查研究,提出了适合太原市自然条件的枣粮间作优化模式,即枣带走向以南北为宜,带距10~15m,株距3m。这种模式可改善生态条件,总产值比一般模式的总产值增加46.89%。  相似文献   

12.
黄河故道沙地不同间作模式林粮产量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山东省黄河故道冲积沙地间作花生、大豆、地瓜3种林粮间作模式的林分杨树胸径生长量、蓄积量、林地木材产量、间作作物产量及其经济效益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3种间作模式下,杨树胸径的连年生长量、单株蓄积量、林地蓄积量、木材产量均表现为间作花生>间作大豆>间作地瓜。间作花生、间作大豆、间作地瓜模式第10年的胸径累积生长量分别为39.96,37.89和34.03 cm,木材总产量为700.50、664.13和584.40 m3.hm-2。间作作物产量以第2年最高,第3年最低,3 a后不宜间作。不同林粮间作模式,以花生的木材产量最高,经济效益最大,大豆次之,地瓜最差,因此应选取豆科植物作为间作作物。  相似文献   

13.
杨树人工林林麦间作研究初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探索杨树对林下间作物小麦生长的影响,对杨树3种不同配置模式对小麦生物量、小麦品质、小麦产量以及小麦营养与生殖生长关系的影响展开调查和分析.研究表明,杨树不同配置模式对小麦生长影响程度不同,其中以3 m×5 m×30 m配置模式的生物量和产量等指标最高,3 m×15 m配置模式最低;而小麦出产率则恰恰相反.单穗重、千粒重、蛋白质含量、淀粉含量则以4 m×5 m×50 m模式最大,3 m×15 m模式最小.3 m×15 m模式产量和质量的各项指标均较低,而4 m×5 m×50 m模式单位面积所能种植的杨树株数偏少.综合这两个方面的因素考虑,认为3 m×5 m×30 m配置方式是一种比较理想的配置方式.  相似文献   

14.
对安徽省马鞍山市长江滩地8年生的Ⅰ-72、Ⅰ-69和中林46计3种杨树无性系混交林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中林46杨的胸径、树高和材积生长量均明显小于Ⅰ-72杨和Ⅰ-69杨。8年生的中林46杨平均材积只有0.199m3/株,Ⅰ-72杨和Ⅰ-69杨的平均材积分别是0.499 m3/株和0.360 m3/株。Ⅰ-72杨的胸径明显大于Ⅰ-69杨,但树高差异很小。就以上3种杨树无性系而言,中林46杨不宜在长江滩地上进行造林;Ⅰ-72杨和Ⅰ-69杨较适宜,尤其是在大株行距造林中,采用Ⅰ-72杨则更容易培育大径材。  相似文献   

15.
杨粮间作系统小气候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 4年对农田小气候的测定 ,说明杨农间作条件下农田小气候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与对照相比 ,毛白杨幼林使间作田平均气温下降 1.0~ 1.2℃ ,湿度提高 4 .1%~ 12 .2 % ,风速降低32 .1%~ 59.8% ;而毛白杨成林对间作农田也有相似的结果。另一方面 ,由于林木的不断生长 ,对农田的遮荫也逐步加重。为保证间作产量 ,林木行距 2 0 m左右时 ,间作不超过 6年 ,30 m行距时 ,间作不超过 10年。并且 ,为保证间作的稳定性和长期性 ,建议实行大行距 (30 m以上 )的间作方式  相似文献   

16.
鲁西黄河故道杨树林间作效益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时明芝 《林业科技》2003,28(1):16-18
经过6年对鲁西黄河故道杨树人工林进行施肥量、间作物、密度等因素的正交试验,证明只有扩大造林行距为10m左右,造林后立即实行林下间作,并尽量延长间作年限,才能保证树体营养供应和林木正常生长,提高林地的生产力和经济效益。同时,探索出在此类土地上不同林龄的杨树人工林的最佳间作方式。  相似文献   

17.
杨树人工林林木个体大小比数与溃疡病发生程度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静  梁军  焦一杰  张星耀 《林业科学》2012,48(11):57-62
采用胸径、树高和冠幅计测大小比数分析林分空间结构与杨树人工林溃疡病发生程度的关系。结果表明:欧美杨107、108和DN113在同密度下,溃疡病发病程度与胸径、树高和冠幅的大小比数均呈极显著负相关,且在不同指标个体优势度间存在极显著差异。针对同一品种不同密度下进行比较分析,在株行距为3m×2m的林地中,欧美杨107溃疡病发病程度与上述指标大小比数的相关性显著,且均呈显著性负相关,但随着密度的减小,其相关性越来越弱,当株行距达到3m×4m时,杨树溃疡病病害的发生基本不受林木个体优势度强弱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通过连续3年试验监测,对江汉平原5种典型杨-农复合经营模式及效益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杨树幼林农林间作不仅能促进杨树生长,还可以获得明显经济效益.不同间作模式收益及影响杨树生长有差异,综合效益较好的模式有:杨树+西瓜+小麦、杨树+棉花+小麦和杨树+玉米+小麦.  相似文献   

19.
<正>(接上期)农户承包地块的宽窄多变,树团的横向和纵向的间距可以随地界调节,不必机械地统一。为了使相邻的2个农户分享利益,树团必须跨地界栽植,每一侧每个农户拥有2株或3株树。在这种情况下,只宜采用4株团或6株团,不宜采用三六株团。为了尽量方便农机作业,树团内杨树的行距为2m或3m,株距为3m或4m。树团内2行杨树,可  相似文献   

20.
为了选择生长稳定、速度快、材质好、抗逆性强、适合义县林场生长的杨树品种,作者根据多年杨树经营的实践得出结论:适合义县地区培育的杨树品种有荷兰3016杨、3930杨、意大利I214杨、中绥12杨和合作杨。秋季根苗(截干苗)造林成活效果较好,密度为行距4 m或5 m、株距3 m或4 m,人工挖坑客土,每坑施农家肥20 kg、过磷酸钙1 kg,然后植苗造林,灌水。造林成活率根苗95%以上、大苗85%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