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管理和 《农技服务》2011,28(5):590+597-590,597
马铃薯是乐都县浅山地区主要的粮菜兼用作物,2010年马铃薯种植面积12 333 hm2,通过引进推广马铃薯全膜覆盖双垄集雨栽培技术,抗旱增产效果显著,为乐都县浅山旱地农业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了巨大作用。2010年乐都县推广浅山旱地马铃薯全膜覆盖双垄集雨栽培技术示范面积6 667 hm2,马铃薯平均产量37 245 kg/hm2,较露地增产7 935 kg/hm2,增幅达27%。对乐都县浅山旱地马铃薯全膜覆盖双垄集雨栽培技术要点进行了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2.
申承环  马辉 《湖北农业科学》2011,(16):3262-3265
就青海省浅山地区菜用马铃薯全膜覆盖双垄集雨栽培技术要点进行了探讨,并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措施,可为该项技术在当地和相似生态类型地区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旱地马铃薯双垄全膜覆盖集雨栽培技术,是在推广玉米双垄全膜覆盖集雨沟播技术的基础上,通过改进形成的。双垄全膜覆盖后在田间形成了较大的集雨面,使垄上降水向垄沟内聚集叠加,可以聚小雨为大雨,聚无效雨为有效水。特别是在干旱情况下,对春季一次保全苗的作用非常突出,从而为马铃薯生长发育创造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农田生态环境,综合协调了影响产量的各主要因子,使马铃薯具有良好的生长环境,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4.
旱地马铃薯双垄全膜覆盖集雨栽培技术,是在推广玉米双垄全膜覆盖集雨沟播技术的基础上,通过改进形成的.双垄全膜覆盖后在田间形成了较大的集雨面,使垄上降水向垄沟内聚集叠加,可以聚小雨为大雨,聚无效雨为有效水.特别是在干旱情况下,对春季一次保全苗的作用非常突出,从而为马铃薯生长发育创造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农田生态环境,综合协调了影响产量的各主要因子,使马铃薯具有良好的生长环境,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5.
陈旭 《现代农业》2012,(5):99-100
旱地马铃薯双垄全膜覆盖集雨栽培技术,是在推广玉米双垄全膜覆盖集雨沟播技术的基础上,通过改进形成的。双垄全膜覆盖后在田间形成了较大的集雨面,使垄上降水向垄沟内聚集叠加,可以聚小雨为大雨,聚无效雨为有效水。特别是在干旱情况下,对春季一次保全苗的作用非常突出,从而为马铃薯生长发育创造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农田生态环境,综合协调了影响产量的各主要因子,使马铃薯具有良好的生长环境,提高产量。一、技术优点  相似文献   

6.
<正>马铃薯双垄覆盖栽培技术,是在推广玉米双垄全膜覆盖集雨沟播技术的基础上,通过改进形成的。双垄全膜覆盖后在田间形成了较大的集雨面,使垄上降水向垄沟内聚集叠加,可以聚小雨为大雨,聚无效雨为有效水。特别是在干旱情况下,对春季一次保全苗的作用非常突出,从而为马铃薯生长发育创造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农田生态环境,综合协调了影响产量的各主要因子,使马铃薯具有良好的生长环境,提高产量。一、技术优点  相似文献   

7.
马铃薯是青海省浅山地区的主要农作物之一,为了提高该区马铃薯产量,增加农民收入,加强该区马铃薯栽培技术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过去青海省浅山地区采用传统的农业固定模式栽培马铃薯,由于这些地区多是旱地,以至于生产效益始终不高。而双模集雨技术作为一种比较新型的抗旱技术,为该区马铃薯种植的高产、稳产开辟了一条重要的渠道,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为此,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对浅山地区马铃薯双模集雨栽培技术进行探讨,旨在促进该区马铃薯产业的稳步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旱地马铃薯双垄全膜覆盖集雨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旱地马铃薯双垄全膜覆盖集雨栽培技术,是在推广玉米双垄全膜覆盖集雨沟播技术的基础上,通过改进形成的。双垄全膜覆盖后在田间形成了较大的集雨面,使垄上降水向垄沟内聚集叠加,可以聚小雨为大雨,聚无效雨为有效水。特别是在干旱情况下,对春季一次保全苗的作用非常突出,  相似文献   

9.
玉米全膜双垄覆盖集雨栽培技术在民和县的试点成功,不仅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也探索出了一条浅山地区旱作农业发展的新路子。该技术将“膜面集雨,覆盖抑蒸,垄沟种植”三大技术相互融合为一体的新型地膜覆盖技术。其集雨保墒,抗旱保苗,提温促熟,抑草防病,增产增收效果十分显著,在我省海拔1900—2300m范围的浅山旱地具有广泛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0.
在会宁县干旱半干旱雨养农业区试验观察了不同起垄覆膜方式式对土壤水分和马铃薯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以全膜双垄在M型大垄垄上种植和全膜双垄在大垄垄侧种植两种模式的集雨效果较好,马铃薯折合产量较高,分别为41233.8、38051.9kg/hm^2,较露地宽窄行起垄覆膜方式分别增产64.94%、52.20%。  相似文献   

11.
马铃薯黑色全膜双垄集雨侧播技术集覆膜垄面集雨沟播、除草、覆盖抑蒸和增加土壤温度为一体,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马铃薯种植中增产效果突出而被大面积推广。但是由于长期施用化肥,造成土壤板结和地力下降,使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直接影响了土壤的肥效。作者通过试验秸秆还田与黑色全膜双垄集雨侧播耦合对马铃薯生产影响来评估秸秆还田纳入黑色全膜双垄集雨侧播马铃薯种植体系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不同覆膜方式下马铃薯产量及集雨保墒效果的研究,以期为旱作马铃薯生产中合理应用和推广覆膜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地膜全覆盖种植马铃薯耕层含水量、产量都优于不覆膜种植,产量高低依次为全膜垄上微沟覆盖侧播、通用全膜垄沟栽培、全膜双垄侧播、全膜单垄侧播,较露地栽培产量明显增高,在以后的种植中,应大力推广地膜种植,尤其是全膜垄上微沟覆盖侧播。  相似文献   

13.
垄沟覆膜集雨对马铃薯产量及水分和氮肥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大田试验,以马铃薯为供试作物,研究了垄沟覆膜集雨对水分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施肥条件下,垄沟覆膜集雨处理的马铃薯产量分别比土垄集雨和裸地平作提高126.8%和277.2%,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27.4%和252.1%,氮肥利用率提高8.82和16.47个百分点;在不施肥条件下,垄沟覆膜集雨处理的马铃薯产量分别比土垄集雨和裸地平作提高153.2%和195.9%,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68.5%和184.3%。  相似文献   

14.
浅谈浅山地区高产马铃薯栽培模式及主要病虫害防治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铃薯在中国种植有几百年的历史了,人们一直在不断的探索和更新种植模式来达到高产、优质的效果。近几年青海省循化县为了开拓浅山地区的发展潜力,从2008年开始探讨浅山种植全膜覆盖双垄马铃薯栽培模式,经过三年生产和实践发现,全膜覆盖双垄马铃薯丰产栽培模式即能达到高产、优质,更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5.
宁南山区马铃薯不同种植方式的产量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马铃薯陇薯3号为试验品种,在宁夏南部地区进行了不同种植方式的比较试验,结果显示利用全膜双垄大垄面膜侧种植技术的马铃薯综合性状最好,产量达55935kg/hm^2,大中薯率74.1%;其次为起垄覆膜种植技术,产量居第2,较对照满天星常规种植增产效果十分显著。马铃薯全膜双垄大垄面膜侧种植技术和起垄覆噗种植技术可在该地区进行大面积推广示范。  相似文献   

16.
正旱地马铃薯双垄全膜覆盖集雨栽培技术,是通过双垄全膜覆盖后在田间形成较大的集雨面,使垄上降水向垄沟内聚集叠加,可以聚小雨为大雨,聚无效雨为有效水。1技术优点1.1双垄全地面覆盖地膜,充分接纳马铃薯生长期间的全部降雨,特别是春季5mm左右的微量降雨,通过膜面汇集到垄沟内,有效解决旱作区因春旱严重影响播种的问题,保证马铃薯正常出苗。1.2全膜覆盖能最大限度的保蓄马铃薯生长期间的全部  相似文献   

17.
全膜覆盖双垄集雨玉米栽培技术是一项有效利用天然降水,保水保墒,增加土壤温度,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旱作农业新技术。2008年民和县农业部门在转导乡前坪村示范推广全膜覆盖双垄集雨玉米栽培技术60hm2,平均产量每666.7m2为749.2kg,增产35.4%;最高产量每666.7m2达850.7kg。  相似文献   

18.
西吉县属干旱半干旱区,年降雨量在380 mm左右,地下水储量较低。合理应用自然降雨、提高自然降水利用率是马铃薯稳产高产的根本途径。为明确适宜西吉县旱作马铃薯最优种植模式,开展了不同栽培模式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马铃薯机械化起垄地膜覆盖栽培和机械化起垄覆膜集雨垄沟双行栽培均表现高产、大中薯所占比例大,为最优栽培模式,应在今后大面积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9.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马铃薯在覆膜与不覆膜、全膜与半膜、起垄与不起垄几个处理下其集雨节水与保墒增产效果。结果表明,种植马铃薯,覆膜的增产效果大于起垄的增产效果。马铃薯双垄M型覆盖侧播栽培模式产量最高,平均产量达32873.25千克/公顷,比不覆膜起垄种植增产8831.55千克/公顷,增幅36.73%。商品率73.33%,降水利用效率94.87千克/毫米·公顷,降水生产效益184.83元/毫米·公顷,生育期比不覆膜起垄种植提早16天,是适合秦州区马铃薯种植的最佳模式。  相似文献   

20.
青海海东市在浅山地区最适合推广玉米全膜覆盖集雨栽培技术,它是一项集雨、抗旱、保墒,促丰收的技术。因为我市浅山耕地面积占全市总耕地面积的50%以上,因此,大力推广该项技术是加速浅山地区农业发展、结构调整、农民增收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