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浙江省速生杉木纤维形态及基本密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浙江省临安市、开化县和庆元县3个产地速生杉木的纤维形态及基本密度的观测结果表明:胸高处由髓心向外,纤维长度随年轮数的增加而增加,由基部到梢部先增大后减小,纤维的平均长度(L)产地不同而不同,L临安〉L开化〉L庆元;纤维的长度比随年轮数的增多而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2.
以开3、开13、F24x那1-1和大坝8共4种速生材杉木为研究对象,测定其化学组成、密度、力学性质及主要解剖特性,比较不同无性系速生材杉木材性。结果显示:开13的综纤维素、α-纤维素含量最高,木质素含量最低,基本密度、气干密度和绝干密度最大且力学性质优于另3个无性系;随着树龄的增加,4种杉木苯醇抽提物含量从髓心向外逐渐减少,综纤维素与α-纤维素从髓心向外逐渐增加,木质素从髓心向外前10年逐渐增加,后10年逐渐减少;基本密度、气干密度和绝干密度及力学性质从髓心向外逐渐增加;微纤丝角从髓心向外波状逐渐减少,管胞长度从髓心向外逐渐增加。通过对杉木的化学组成、密度、力学性质及解剖特性的结果综合评价得出,4种无性系中开13的材性为最佳。  相似文献   

3.
利用X射线衍射技术分析了人工林湿地松微纤丝角和结晶度的变异规律。结果表明,微纤丝角自髓心向外逐渐减小,到一定年轮后保持稳定,且同一年轮内晚材的微纤丝角总是小于或等于早材;随着高度的增加微纤丝角逐渐减小,到达一定高度后变得稳定,到达稍部又增大。结晶度自髓心向外逐渐增加,到一定年龄后趋于平缓,且同一年轮内晚材的结晶度一般比早材大;自基部向上结晶度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4.
人工林杨树木材密度变异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生长在3种滩地类型下3个无性系杨树为研究对象,用微密度的测定方法对人工林杨树木材密度径向和纵向变异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个滩地类型间的杨树木材密度差异不显著,而不同无性系间和不同高度间木材密度差异显著。3个杨树无性系株内木材密度的径向变异有3种模式,即由髓心向外木材密度逐渐增加,由髓心向外木材密度逐渐递减和由髓心向外木材密度先降低,到一定年龄后再增加,但以由髓心向外木材密度逐渐递减为主要模式。3个杨树无性系株内木材微密度的纵向变异规律为自基部沿树干向上逐渐增大,到了最大值之后,再向上又略有减小。  相似文献   

5.
为更好地进行观光木Tsoongiodendron odorum木材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大力发展珍贵人工林观光木栽培,研究了27年生观光木人工林木材的纤维形态、微纤丝角和基本密度。结果表明:观光木纤维长度、宽度、腔径和长宽比的平均值分别为1 354.23 m,27.08 m,17.69 m和51.75。纤维长度、宽度、腔径和腔径比等的纵向变异规律相似,随树高的增加而增大,到一定高度后又缓慢变小。基本密度纵向变异表现为随树高增加而减小。在径向变异上,纤维形态指标为自从髓心向外先逐渐增加,到一定年龄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微纤丝角平均值为10.45,径向变异为自髓心向外先增大随后又减小,到一定年龄后趋于稳定。基本密度平均值为0.417 gcm-3,径向变异为自髓心向外呈增大减小增大的变化趋势。有序聚类分析法确定其成熟材与幼龄材的年龄界限为第10年。图4表3参11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17年生大花序桉的生材性质,采用体积法和质量法分别测定了17年生大花序桉树皮体积率、树皮质量率、心材率、生材密度、基本密度以及含水率等生材指标,结果表明:17年生大花序桉树皮体积百分率以及质量百分率均随树高的增加而增大,平均值分别为21.34%、16.49%;心材率随树高的增加而降低,平均值为37.42%;生材密度自树皮向髓心逐渐降低,南向和北向差别不大,平均值为1.11 g/cm3;基本密度在树皮位置和中间位置基本一致,髓心位置最低,平均值为0.69 g/cm3;基本密度在树皮位置和中间位置基本一致,髓心位置最低,平均值为0.69 g/cm3;从树木基部向树梢生材密度和基本密度均变化没有明显规律性,平均值分别为1.11、0.69 g/cm3;从树木基部向树梢生材密度和基本密度均变化没有明显规律性,平均值分别为1.11、0.69 g/cm3;生材含水率自树皮向髓心逐渐降低,自树木基部向树梢也逐渐降低,平均值为56.98%。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木荚红豆树相关材性随树龄的变化规律并探明其工艺成熟期。[方法]用排水法测定各个小试样的基本密度,在数码显微镜下测定其纤维长度和宽度。[结果]从髓心至42年轮,木荚红豆树木材基本密度从0.48 g/cm3增大到0.56 g/cm3;从45~63年轮,其基本密度略有减小。木荚红豆树木材纤维长度随轮龄的增大而增大,在1~21年轮间增加较快,由888μm增加至1 206μm;在21~42年轮间增加缓慢,由1 206μm增至1 390μm,42年后呈相对稳定状态。木荚红豆木材纤维宽度在21.2~26.5μm波动。木荚红豆树木材纤维长宽比的变化范围为37.51~62.50,纤维长宽比随轮龄的增大而增大,在1~18年轮间增加较快,在18~42年间增加缓慢,42年后呈相对稳定状态。[结论]木荚红豆树木材密度和纤维长度随树龄的增大而增大,其纤维宽度随轮龄变化较小,其工艺成熟期为42年。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17年生大花序桉的生材性质,采用体积法和质量法分别测定了17年生大花序桉树皮体积率、树皮质量率、心材率、生材密度、基本密度以及含水率等生材指标,结果表明:17年生大花序桉树皮体积百分率以及质量百分率均随树高的增加而增大,平均值分别为21.34%、16.49%;心材率随树高的增加而降低,平均值为37.42%;生材密度自树皮向髓心逐渐降低,南向和北向差别不大,平均值为1.11 g/cm~3;基本密度在树皮位置和中间位置基本一致,髓心位置最低,平均值为0.69 g/cm~3;从树木基部向树梢生材密度和基本密度均变化没有明显规律性,平均值分别为1.11、0.69 g/cm~3;生材含水率自树皮向髓心逐渐降低,自树木基部向树梢也逐渐降低,平均值为56.98%。  相似文献   

9.
采用木材切片法和光学显微技术,研究香椿木材的微观特征,分析年轮宽度、导管及纤维形态的径向变异。结果表明:髓心至第10年年轮宽度迅速增加,1~20 a间均保持旺盛的生长;早材和晚材的导管宽度、双壁厚、腔径由髓心向外逐渐增大,约19 a后趋于平稳,早材导管宽度121.80μm,晚材导管宽度38.75μm,早材导管双壁厚度10.98μm,晚材导管双壁厚度16.49μm;纤维长度由髓心向外呈逐渐增大的趋势,18 a后纤维长度基本趋于稳定,纤维形态指标平均值分别为:长度1 080.94μm,宽度26.76μm,长宽比40.25,双壁厚7.96μm,腔径18.80μm,壁腔比0.43。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施肥对尾巨桉木材纤维与木材基本密度的影响。[方法]以18a生3种不同施肥处理的尾巨桉无性系木材为研究材料,研究木材纤维特征、木材基本密度及变异情况。[结果]3种施肥处理的木材基本密度、纤维长度、纤维长宽比、壁厚、壁腔比在树干径向方向由髓心向外都有逐渐增大的变化趋势,而纤维腔径在树干径向方向由髓心向外有逐渐减小的变化趋势,纤维宽度变化在3种施肥处理间不一致。3种施肥处理间只有纤维壁腔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施肥量中间处理的纤维壁腔比值显著高于其余2个处理。[结论]不同施肥处理对木材纤维特性除纤维壁腔比之外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杉木生长过程特征和生长期划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用典型分析方法研究了浙江湖州不同立地条件下杉木胸径、树高和材积的生长过程特征。在目前的栽植密度范围内,立地条件愈好,该边缘产区的杉木生长冲劲愈大,各生长指标的连年生长量高峰出现愈早,持续时间相应愈长,具有典型的“冲劲大,后劲小”的特点。而立地较差的林分,连年生长量高峰不明显,其平均生长量基本处于低水平的缓慢增长状态。用有序样本聚类法进行了杉木胸径、树高和材积的生长阶段划分。结果表明该3个生长指标均可分为4个生长阶段,即幼树阶段、速生阶段、干材阶段和滞长阶段。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浙江省安吉县丘陵山地10年生杉木纯林,杉 泡桐混交林和杉 檫树混交林3个面积相等、条件相似的林分生物量、树冠结构、根系垂直分布的调查和树干解析,结果表明,在浙北丘陵山地的杉阔混交林对杉木早期树高和材积生长均有促进作用,但必须控制林分密度。  相似文献   

13.
杉木人工林木材密度和纤维长度的预测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福建省顺昌县三种立地条件下的 2 4年生杉木人工林木材为对象 ,首次分别建立了三种立地条件下以及不考虑立地条件下杉木人工林木材密度与纤维长度随生长因子中的生长轮年龄和年轮宽度的一系列回归模型 ,并进行回归显著性检验 ,为杉木人工林木材材质的早期预测和定向培育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杉木幼林施肥试验报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浙江省遂昌县湖山乡林场杉木林4年施肥试验表明:施用复合肥和钙镁磷肥能明显促进杉木幼林生长。4年生杉木幼林树高生长分别比对照增加66.7%和72.9%,地径生长分别比对照增加98.9%和105.9%;7年生杉木幼林树高生长分别比对照增加74.4%和88.7%,地径生长分别增加69.9%和63.5%.钙镁磷肥对杉木生长具明显后效作用。尿素和氯化钾肥对杉木幼林生长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兴城油松种子园无性系生长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兴城油松种子园,经过两年对具有代表性的12个无性系各3个植株的生长状况做了定期观测。按主梢年生长量判断,该种子园无性系之间的生长差异是显著的。生长周期呈典型S曲线。顶梢长度生长与气温关系最密切,当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2℃时开始速生期(>0.4厘米/天),持续30—48天。各无性系顶梢年生长量与速生期天数,最高日生长速率以及顶梢上针叶束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侧枝萌动时间与顶梢一致,但结束较早,第二轮枝生长速度最快,向下各轮有减慢趋势。直径生长较顶梢长度生长约晚10—15天,且在6月底—7月初有停滞现象。直径和长度生长顶峰值出现时间相互错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准确预测林木的生存和枯损是森林生长收获模型系统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构建基于混合效应模型和生存分析方法相结合的林木生存模型,能够提高林木枯损模型的精度。   方法  以吉林省汪清林业局20块落叶松云冷杉林样地数据为例,基于生存分析方法中常用的6个时间参数分布回归模型(指数分布、Weibull分布、对数正态分布、对数Logistic分布、Gompertz分布及Gamma分布),把林分因子和立地因子作为协变量加入到模型中去,构建林木生存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考虑样地的随机效应,并与传统模型的模拟效果进行比较。  结果  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单木初始胸径的增加,其枯损的风险降低,生存率提高;随着单木大于对象木断面积值的增加,其枯损的风险增加,生存率降低;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加,林木枯损的概率增加,生存率降低;立地因子对林木的生存没有显著影响;6个参数分布回归模型中,Weibull分布的模拟精度最高。与固定效应模型相比,Weibull分布模型在考虑样地水平随机效应后,模型的模拟精度获得明显的提高,并且达到极显著程度。  结论  在森林经营中,要提高林木的生存率,需采取科学合理的经营方法和经营时间,避免使林分的密度过大。   相似文献   

17.
以东北5个白桦天然林种群为对象,较全面地研究了白桦木材材质性状的差异及相关性。结果表明:天然林白桦种群间木材纤维宽度、长宽比、木材基本密度、胞壁率、微纤丝角、导管比量、小拉什强度和年轮宽度差异显著或极显著;木材纤维长度、纤维壁腔比、木射线比量和纤维比量差异不显著。白桦导管比量与均温和降雨量、胞壁率和木材基本密度与经度呈显著负相关(r>0.9)。在种群间木材基本密度与胞壁率呈显著正相关(r>0.9);纤维宽度与胞壁率、纤维壁腔比、长宽比呈显著负相关(r>0.8),纤维长度与微纤丝角呈负相关(r=-0.97)。  相似文献   

18.
根据100块标准地材料,利用100株平均木解析木,探讨了杉木人工林生物量与胸径(刀)、树高(H)及林木各部分生物量,总生物量与材积(V去皮、V带皮)的回归关系,选出了D、H与各器官生物量之间相关最密切的方程及材积与生物量的最佳估测模型,初步研究了生物量与林龄、地位指数和密度三者之间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9.
中国杉木研究   总被引:38,自引:8,他引:38  
根据作者长期研究及大量的有关文献,综述了建国以来我国杉木研究的动态和进展。指出近期以来,杉木研究特点是基础学科的理论及其基础性研究均有所加强并取得一批成果,研究方法逐步从定性走向定量,造林、营林技术开始配套形成系列和标准化,今后研究宜着重于提高现有中、幼林的单产,选育适应于不同立地、不同培育目标的高产品系,抗性育种,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和林地的持续利用及建立新的栽培体系等。同时建议加强研究协作,成立全国的杉木研究中心或研究协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