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导入外源DNA获得抗SMV大豆品系   总被引:22,自引:6,他引:22  
刘德璞  廖林 《大豆科学》1997,16(4):277-282
用花粉管通道技术向大豆导入抗SMV(大豆花叶病毒)的品种间、种间以及属间材料DNA,结合常规育种程序,培育出抗病丰产品系。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获得了抗性是遗传稳定的。与对照相比,在保证和提高原品种丰产水平前提下,水平抗笥明显提高,同一品系对SMV的Ⅰ、Ⅱ、Ⅲ不同毒系抗性水平有差异。讨论认为,用外源DNA导入技术创造和培育抗SMV大豆种质和品种途径是可取的。  相似文献   

2.
外源DNA直接导入大豆的研究   总被引:25,自引:5,他引:25  
本文报道了在大豆自花授粉后,利用其形成的花粉管通道,将外源DNA直接导入栽培大豆的研究结果。 通过对10组大豆实验材料进行外源DNA导入的结果看出:转化的后代主要表现在熟期、株型、花色、种皮包、百粒重和蛋白质含量的变异;变异的D_2代单株或株系的过氧化物同功酶酶谱和酶活性显示了明显的差异,其中发生“疯狂分离”的单株,其酶带显示不规律;表型变异不明显而蛋白质含量高于受体的8701组合的D_2代各株系,其酶活性明显增强,并主要表现在A_1和B区。 实验结果表明:外源DNA片段直接导入受体植物卵细胞、合子或早期胚细胞,部分片段可以被受体细胞DNA整合和表达。还表明:利用花粉管通道途径来实现外源DNA直接导入大豆,进行大豆种质创新和品质改良也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3.
外源DAN直接导入大豆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雷钧  尹光初 《大豆科学》1991,10(1):58-63
  相似文献   

4.
外源野生大豆DNA导入栽培大豆引起的变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花粉管通道在大豆自花受粉后,将野生大豆DNA导入栽培大豆,从而引起了后代性状的广泛变异。结果进一步证明了外源DNA片段直接导入受体植物卵细胞、合子或早期胚细胞,部分片段可被受体细胞DNA整合乃至表达理论的可行性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3份野生和半野生大豆的DNA分别导入7个栽培大豆品种的295朵花的结果表明:大豆自花授粉6—32/小时(花冠等于或高于最高花萼1mm),切去柱头,滴注DNA于切口处,其导入成活率为31.6%,转化率为8.2%。自花授粉后32—120小时(花刚开至萎蔫),对子房微注射DNA,其导入成活率为1.4%,转化率为0。  相似文献   

6.
导入外源总DNA获得优质高蛋白和双高大豆新品系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雷勃钧  赵凯 《大豆科学》1995,14(3):203-208
本文报道了利用大豆自花受粉后形成的花粉管通道,将外源野生大豆总DNA直接导入受体栽培大品种中,其中一组合(D8701)获得的导入后代D89-982,蛋白南含量比受体提高了近2个百分点,球蛋白总量提高近10个百分点,并使其与大豆加工品质密切相关的11S球蛋白组分所占比例超过了70%该品系经品比和异地鉴定,产量比标准品种提高11%,于1995年进入省区域试验;另一组合(D8705)的导入后代D90-1  相似文献   

7.
大豆外源DNA直接导入技术及育种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刘昭军 《大豆科学》2004,23(4):301-306
外源DNA直接导入技术是创造变异、改良作物的有效方法.本文概述了该技术在大豆育种上的应用进展,并对该技术的使用方法、应用效果、导入后代的选择以及导入后代验证、导入机理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8.
导入外源总DNA选育大豆新品种的后代处理方法初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报导了在利用花粉管通道技术导入外源总DNA选育大豆新品种的过程中,两种后代处理方法的对比产生了不同的选种效果,结果指出,同一组合内,D0代以英为单位收获、脱粒;D1代按英种植,英间设置隔离 ;D2代以后形成英系的系统方法,即按英种,更便于选种。  相似文献   

9.
导入外源DNA大豆后代的抗虫性鉴定与筛选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大豆食心虫(Leguwinivora glycinivorella)和大豆蚜虫(Aphid glycines)是东北大豆生产的主要虫害。为拓宽资源的利用,创造抗虫大豆种质,用花粉管通道技术向大豆品种吉20、吉25、吉27、吉30等导入皂角(Gleditisia japonica)、鹰嘴豆(Cicer arietinum)和农家早期品种DNA,对从后代中选出的变异系进行了多年抗虫性鉴定和筛选,得到了抗虫品系4个。本文报告了抗虫鉴定筛选结果。  相似文献   

10.
花粉管通道技术因其方法简便、易操作,目前在大豆遗传转化中普遍应用,笔者根据自己实际操作中得出的经验,提出了在大豆中利用花粉管通道法导入外源基因应注意的几点问题,并对该法的发展前景提出了几点展望。  相似文献   

11.
外源DNA导入大豆变异后代的SOD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刘德璞  袁鹰 《大豆科学》1991,10(3):194-199
以花粉管通道途径向大豆导入外源DNA,变异后代已达D_4代。 受体为栽培品种吉林20号、吉林16号;供体足野生豆、半野生豆和栽培豆。从439个D_1植株中得12株变异株,变异率为3%。变异性状明显表现供体特征,并且是可遗传的。超氧物歧化酶(SOD)同工酶电泳鉴定,在有的变异株中检测到供体具有的亚基谱带b_1、b_2。结果表明,外源DNA导入技术在大豆育种上是可以利用的。  相似文献   

12.
外源DNA花粉管通道途径导入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花粉管通道法由中国科学家提出,将基因工程和常规育种相结合,是一种颇具特色的转基因技术。详细地回顾了在花粉管通道技术转化机理研究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花粉管通道技术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大豆光敏雄性不育系88-428BY花粉败育的细胞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长日照条件下雄性可育株88-428为对照,对其短日照条件下雄性不育株88-428BY小孢子发育全过程进行观察.结果发现:(1)88-428BY有三个败育时期,单核小孢子中期为败育的关键时期.一是减数分裂期,在双线期后期出现严重的配对松弛现象,细胞异常率达99%;而在减数分裂其它各时期不正常比率较少,仅为2%-6%.整个减数分裂期约导致近9%的花粉母细胞败育;二是单核小孢子中期,出现花粉细胞质稀薄式解体、药壁组织提前加厚、药壁层次不清的败育现象,此期败育的花粉达89.3%;三是二胞花粉晚期,无淀粉或淀粉积累不完全,导致近10%的花粉败育.(2)败育度,细胞学上败育率达100%,因为笔者所采的花蕾均在第五节位以上,此与形态学上第五节位上无荚果形成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4.
花器发育调节基因gaga1转化大豆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花粉管通道法用非洲菊基因gaga1转化N2899(质核互作雄性不育保持系)、通州豆、95—7等大豆受体。处理的花朵总数为4300朵,共获3000多粒种子。经卡那霉素田间鉴定,获得了14株抗卡那霉素的幼苗。通过抗性标记基因nptⅡ和目标基因gaga1的PCR检测,发现有两株N2899具有阳性信号,初步证明非洲菊基因gaga1已整合到这两株大豆的基因组中。形态分析表明:与未转化N2899相比,转基因大豆株型矮小,始花期提前,盛花期花数量较少,结荚不多。显微分析发现,与对照相比转基因大豆花器官结构没有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15.
PCR-ELISA法对大豆品种的转基因定性检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共价交联在PCR管壁上的寡核苷酸作为固相引物进行PCR扩增,对PCR扩增的固相和液相产物分别进行杂交和凝胶电泳检测的PCR-ELISA法,对黑龙江省常规选育品种合丰35和黑农37、外源DNA直接导入大豆的分子育种所获品种黑生101、及大连进口的美国2号等大豆,进行转基因定性检测.结果表明:该方法高效可靠,可作为一种快速定性检测转基因产品的方法;检测结果:美国2号为转基因大豆,黑生101、合丰35和黑农37为非转基因大豆.上述结果对分子育种、生态保护、安全监测及对建立黑龙江省非转基因大豆生产保护区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