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探明重要害虫实蝇在潮汕地区的发生情况,本文于2019~2021年使用诱捕器对实蝇的发生动态进行监测。结果表明,3年共诱捕到实蝇8种404 613头,其中桔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数量最多,且以每年超30%的速度增加,占3年总量的98.78%,其次为瓜实蝇(Bactrocera cucuribitae)、南瓜实蝇(Bactrocera tau)和具条实蝇(Bactrocera scutellata),占比分别为0.60%、0.49%和0.13%。桔小实蝇、瓜实蝇、南瓜实蝇、具条实蝇已成为当地的优势种,而桔小实蝇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  相似文献   

2.
桔小实蝇类和瓜实蝇类是果蔬上重要的害虫,它们的原产地在东南亚一带,我国的滇、川、黔、桂、粤、闽等省,也是这两类害虫猖獗的地区。据云南昆明地区,广西百色地区及四川渡口市一带的报道,柑桔、苹果、梨、芒果等果树受小实蝇危害严重。例如,1982年四川渡口市一带的苹果受害80%以上,梨达30%以上,芒果达50%左右。桔小实蝇和瓜实蝇,各有很多的近似种。澳大利亚的实蝇专家屈洛(1978)指出,  相似文献   

3.
四川实蝇的监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报道了2000~2002年用Me、Cue、Tri3种实蝇性诱剂和水解蛋白在四川47县(市、区)370个点的实蝇监测结果。结果表明,共监测到实蝇9种,其中新记录种1种;资料记载的瓜实蝇、蜜柑大实蝇、纤小实蝇和盾条实蝇在本期调查中未发现;各种实蝇未扩大分布区域;桔小实蝇和南瓜实蝇的种群数量有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首次发现并记述了桔小实蝇寄生蜂印度实蝇姬小蜂Aceratoneuromyia indica(Silvestri),该蜂隶属膜翅目姬小蜂科啮小蜂亚科。研究标本保存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同时在温度25℃、RH75%、光周期L:D=16h:8h的条件下,研究了印度实蝇姬小蜂对桔小实蝇幼虫的寄生功能反应。结果表明:桔小实蝇幼虫的密度变化对印度实蝇姬小蜂的寄生作用有很大影响,可用功能反应HollingⅡ模型模拟,其模拟方程为Na=0.2528N0/(1+ 0.0090N0)。通过该方程可明确一头印度实蝇姬小蜂在24h内最多可寄生28.24头桔小实蝇幼虫;其寄生一头寄主幼虫所需的时间为0.85h。印度实蝇姬小蜂成虫的自身密度对寄生也有干扰作用,其干扰作用符合Hassell-Varley模型,拟合方程为a=0.0556P^-0.2427。  相似文献   

5.
桔小实蝇复合种已记录达100种,其中近十种是国际重要的经济意义种类。桔小实蝇复合种分类鉴定复杂,其中以杨桃实蝇(B.carambolae DrewHancock)、桔小实蝇(B.dorsalis Hendel)、木瓜实蝇(B.papayae DrewHancock)、菲律宾实蝇(B.philippinensis DrewHancock)和入侵果实蝇(B.invadens Drew,TsurutaWhite)等5个重要复合种的分类鉴定争议最大。本文介绍了桔小实蝇复合种的演化历史、5个重要复合种的分类特征及其最新研究进展。形态学、分子生物学和化学生态等新证据表明,杨桃实蝇是有别于桔小实蝇的独立种,桔小实蝇、木瓜实蝇、菲律宾实蝇和入侵果实蝇等其他四种为同一生物种,菲律宾实蝇是木瓜实蝇的同物异名种,桔小实蝇是木瓜实蝇和入侵果实蝇的高级同物异名种。5个复合种分类地位的变化已得到大多数实蝇专家的普遍认同,对桔小实蝇复合种的检疫和国际贸易中的生物安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温度25±1℃、相对湿度70±5%、光照周期(L∶D)14 h∶10 h条件下,研究了蝇蛹金小蜂对桔小实蝇蛹的寄生功能反应及干扰效应。结果表明,寄主密度、寄主日龄均影响寄生蜂的寄生效能。蝇蛹金小蜂对桔小实蝇2日龄(N2)、4日龄(N4)蛹的寄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模型,其方程分别为Na=0.4494N2/(1+0.0294N2)、Na=0.5586N4/(1+0.0253N4)。24h内单头雌成蜂最多可寄生2日龄、4日龄蝇蛹数量分别为15.29、22.08头。自身密度对蝇蛹金小蜂寄生产生一定的干扰效应,其干扰效应符合Hassell-Varley模型(a=0.0719P-0.2526),表明蝇蛹金小蜂雌蜂的发现域随着自身密度的增加而逐渐变小,雌蜂个体间干扰效应降低了寄生效能。  相似文献   

7.
利用德宏边境口岸10年的实蝇监测数据,从实蝇种类、种群数量和结构动态变化方面分析实蝇发生发展情况。结果如下:(1)10年间德宏地区共监测鉴定出13种实蝇,其中种群数量最多的是桔小实蝇、瓜实蝇和南瓜实蝇;(2)3种主要实蝇10年来发生数量呈上升态势,2009年增速最快,1年监测到的实蝇占10年总量的28.1%;(3)桔小实蝇已经成为德宏地区最大的优势种群,到2009年,它在3种主要实蝇中已占79.0%的绝对多数,增速也最快。  相似文献   

8.
徐岩  陈洪俊 《植物检疫》2004,18(1):57-58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就开始应用地中海实蝇引诱剂(Trimedlure)、桔小实蝇引诱剂(Methyl eugenol)和瓜实蝇引诱剂(Cuelure)等引诱剂以及Steiner诱捕器在中国南方部分地区开展了检疫性实蝇监测工作.1994年起,为适应国家植物检疫的新形势,在全国口岸大面积开展对地中海实蝇的监测.  相似文献   

9.
为评估蝇蛹俑小蜂对橘小实蝇的控害潜能,室内利用Y型嗅觉仪测定了亲代蝇蛹俑小蜂对两种寄主家蝇和橘小实蝇的嗅觉反应,及连续5个子世代(F4~F8代)的1~6日龄的蝇蛹俑小蜂对两种寄主的选择性寄生率。结果表明,在供选择的家蝇或橘小实蝇的成虫、蛹和粪便等9个处理中,进入橘小实蝇粪便处理区的蝇蛹俑小蜂的数量最多,占总数量的46.7%,反应率为73.3%。蝇蛹俑小蜂羽化后1~6 d内,平均寄生率随着蝇蛹俑小蜂羽化时间的增加而降低,家蝇组的蝇蛹俑小蜂的平均寄生率由第1 d的86.4%下降至第6 d的61.5%,家蝇和橘小实蝇混合组的平均寄生率由87.2%降至49.6%,橘小实蝇组的寄生率的降幅最明显,由第1 d平均寄生率的82.1%下降至第6 d的22.2%;不同世代,相同日龄的蝇蛹俑小蜂对混合组的寄生率最高。因此,从蝇蛹俑小蜂对家蝇和橘小实蝇的寄生选择性结果表明,蝇蛹俑小蜂可作为橘小实蝇的理想防控天敌之一。  相似文献   

10.
瓜实蝇、桔小实蝇、南瓜实蝇在广州地区的种群动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利用Steiner诱捕器和灯笼式诱捕器,内放有诱捕剂cue-lure或methyl eugenol和化学农工马拉硫磷混合物的棉芯,在广州地区6个不同生境,从1989-1992年,连续诱捕结果表明,3种果实蝇的自然种群密度依交为瓜实蝇、南瓜实蝇和村小实蝇,它们每年有两个密度高峰,瓜实蝇和桔小实蝇的第1个高峰出现的1-3月;第2个高峰出现在7-11月上旬,第2个高峰比第1个高峰的密度大。南瓜实蝇的第1  相似文献   

11.
浅谈果蔬实蝇的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果蔬类实蝇主要是桔小实蝇、瓜实蝇、南瓜实蝇等,近年来已在我县发生为害,其中桔小实蝇、瓜实蝇发生范围广为害严重,一般为害率25%~30%,严重的高达90%以上,已在局部地区造成毁灭性损失。去年以来在我县发生较严重的果蔬有:洋桃、番石榴、青枣、枇杷、青梅、李、杨梅、香蕉、黄瓜、丝瓜、苦瓜等。荔枝、龙眼、橄榄发生为害较轻。为更好提高该害虫防治效果,根据我县近年来多方面的经验,可采取如下综合防治措施:1清除被为害果蔬,消灭虫源可将被为害果蔬摘下,装入塑料袋,再施上辛硫磷颗粒剂,然后深埋。果蔬市场的被为害果蔬也应同样组织清除。2…  相似文献   

12.
河池市瓜、果实蝇监测情况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姚卫民 《广西植保》2006,19(1):9-11
通过对金城江进行实蝇监测,其结果表明,桔小实蝇,瓜实蝇、南瓜实蝇、具条实蝇、锈实蝇目前已在该地区普遍分布,其发生为害日趋严重,希望能引起相关部门及人员的重视,采取综合防治措施,从而减少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3.
本文研究了桔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Hendel)与番石榴实蝇Bactrocera correcta(Bezzi)幼虫在实验室2种环境温度,4种寄主及5个虫口数量比例条件下的种间竞争现象。结果显示,在温度26℃以桃和香蕉为寄主条件下,桔小实蝇存活率高于番石榴实蝇;以芒果为寄主情况下两者存活率差异不显著;以番石榴作为寄主,虫口数量较大的一方具有竞争优势。在温度33℃条件下,就所测试的各种寄主,番石榴实蝇均具有竞争优势。分析发现,温度是影响番石榴实蝇幼虫存活率的关键环境因素;虫口比例对于桔小实蝇的存活率有重要影响;在不同的寄主中,桔小实蝇与番石榴实蝇的存活率也表现出较大的变化,寄主种类与温度及虫量形成综合效应,决定了桔小实蝇与番石榴实蝇竞争的最终结局。  相似文献   

14.
在温度26℃、RH70%、光周期L∶D=14h∶10h的条件下,研究了蝇蛹俑小蜂Spalangia endius Walker对桔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Hendel)蛹的寄生功能反应。结果表明:桔小实蝇蛹的密度变化对蝇蛹俑小蜂的寄生作用有很大影响,用功能反应HollingⅡ模型模拟,其模拟方程为Na=0.4473N0/(1+0.0142N0)。桔小实蝇蛹密度越高,被寄生的蛹量随自身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当蛹密度大于30头时,被寄生的蛹量增幅急剧变小而接近极限水平。通过该方程可明确单头雌成蜂在24h内最多寄生31.55头桔小实蝇蛹,其寄生1头蛹所需时间为0.76h;此外蝇蛹俑小蜂雌成蜂的自身密度对寄生有一定的干扰作用,其干扰作用通过Hassell-Varley模型拟合,方程为α=0.0621P-0.3062,表明蝇蛹俑小蜂雌成蜂的发现域随着自身密度的增加而逐渐变小,寄生蜂雌成蜂个体间的相互干扰效应降低了寄生效能。温湿度对蝇蛹俑小蜂成虫平均寿命的影响研究表明26℃、RH60%~70%为蝇蛹俑小蜂成虫存活的最佳温湿度。  相似文献   

15.
三种Bactrocera属实蝇幼虫的形态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宏  李冠雄 《植物检疫》1996,10(6):355-358
本文报道了用扫描电镜观察桔小实蝇Bactroceradorsalis、瓜实蝇B.cucurbitae和南瓜实蝇B.tau3龄幼虫头部、前气门、后气门和肛区形态特征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瓜实蝇密度和蜂密度对印啮小蜂寄生效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验室内以瓜实蝇幼虫作寄主研究了寄主密度和蜂密度对印啮小蜂寄生效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印啮小蜂对瓜实蝇的寄生量受寄主密度影响显著。寄主密度为5~20头/管时,寄主密度的增加对印啮小蜂的寄生效能有增强作用,而当寄主密度过高时,寄主密度的增加会使印啮小蜂的寄生效能降低。印啮小蜂个体之间存在相互干扰作用。平均每头雌蜂的寄生量和寄生率、每头雌蜂产仔蜂量随蜂密度的增加而减少,说明蜂密度的增加降低了印啮小蜂的寄生效能。当蜂密度从2头/管增加到15头/管时,平均每头雌蜂寄生的瓜实蝇数量降低了近3/4。蜂虫比例越低,子代的雌性比率越高。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家蝇作为繁育寄主,再以橘小实蝇作为转换寄主,分别研究以家蝇和橘小实蝇为寄主的蝇蛹俑小蜂的发育和体内主要营养物质含量。结果表明,2种寄主饲养的蝇蛹俑小蜂在形态、发育和营养物质含量上均有不同的分化。2种寄主饲养的寄生蜂从卵发育至成虫均为17~21 d,其中卵期和预蛹期均为1 d,但橘小实蝇为寄主饲养的寄生蜂幼虫期(8.3 d)比家蝇长(6.6 d),而蛹期和成虫寿命则是家蝇为寄主饲养的寄生蜂时间较长,分别为9.8和12.5 d,以橘小实蝇为寄主的雌、雄蜂头壳宽度(1.0和1.4 mm)均显著小于以家蝇为寄主的雌(1.6 mm)、雄蜂(1.7 mm)。2种寄主饲养的寄生蜂的脂肪含量无显著差异,但以橘小实蝇为寄主的寄生蜂体内可溶性蛋白、总糖的含量均高于以家蝇为寄主饲养的寄生蜂,分别为138.81 μg/g、1.15%,差异显著。因此可明确蝇蛹俑小蜂在寄生橘小实蝇的过程中,会作出相适应的改变以提高生存能力和寄生率。  相似文献   

18.
云南边境境外实蝇与检疫管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云南边境境外,诱剂监测发现实蝇害虫46种,其中果实蝇属28种,寡实蝇属6种.从缅甸、越南、老挝、泰国入境的蔬菜和水果中,饲养出5种实蝇害虫,其中桔小实蝇批次和数量最多,芒果、桃、辣椒等果实带虫率较高.寄主选择试验表明,成熟芒果是桔小实蝇喜食的最佳寄主.  相似文献   

19.
通过2002~2011年对西藏口岸实蝇的种类、发生情况进行深入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西藏口岸常见实蝇共有9种,主要种类为南瓜花实蝇(Bactrocera scutellaris(Bezzi))、瓜实蝇(Bactrocera cucurbitae(Coquillett))、桔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Hendel))和南瓜实蝇(Bactrocera tau(Walker))。其中,桃实蝇Bactrocera(Bactrocera)zonata(Saunders)为西藏首次发现。目前尚未发现地中海实蝇、墨西哥实蝇、加勒比实蝇等检疫性实蝇种类。其发生高峰在每年的7、8月份,发生地集中在海拔较低的樟木口岸。  相似文献   

20.
桔小实蝇Dacus dorsalis Hendel和瓜实蝇D.cucurbitae coquillet是夏威夷和亚洲等其它地区的水果蔬菜的重要害虫,这两种实蝇在加利福尼亚零星的为害屡被发现,一旦蔓延,必将导致当地水果蔬菜生产的经济损失,而且,由于它们的存在,必将使该地区的水果蔬菜禁运,或者使国际间的贸易以及在美国州之间运输的这些产品被迫接受检疫处理。多年来,低温储藏的方法,已被美国农业部(USDA)的动植物检疫部门认可,作为对来自48个国家的14种水果蔬菜的检疫处理,这些国家大多遭受地中海实蝇Ceratitis capitata(Wiedemann)墨西哥桔实蝇Ana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