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0世纪初,清朝政府推行新政,而"放垦蒙地"政策就是针对蒙古地区的新政措施之一.这一政策也被清朝以后的统治者沿袭下来,历代滥垦滥伐,造成今天内蒙古草原沙化、草场退化等各种负面状况.  相似文献   

2.
鳜鱼自鱼苗开食时就以活鱼苗为饲料,而且不同生长阶段对活饲料的种类的大小有不同的要求.如果供食不及时、数量不能满足或不适口,鳜鱼就会自相残食而被咬死、卡死,或因饥饿而死亡。因此,必须根据鳜鱼不同养殖时期的需求,有计划地生产供给各种不同规格的活饵料鱼,做到时间配合、数量满足、规格配套、品种适宜,才能保证养殖效益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适宜的光照能刺激母鸡性激素的分泌增加,使卵巢和输卵管的活动增强,加快卵子的形成、排出和输卵管的发育,从而提高鸡只的生产力。1光照强度鸡觅食所需光照度一般是低的,稍经熟悉后,鸡能在不到2.7勒克斯的照度下觅到食槽并吃食。但要达到刺激垂体和增加产蛋量,则需要2~4倍于此的光照度,也就是每平方米给3瓦的光照度为宜。2鸡不同时期的光照管理2.1育雏期光照对雏鸡的生长没有直接影响,但照明时间的长短对采食有较大影响。一般1~3日龄雏鸡以连续24小时照明,照度为15~20勒克斯,即0.37平方米有光源1瓦(用…  相似文献   

4.
蒋猷龙 《蚕桑通报》2019,50(1):61-64
第一节隋代的蚕业隋自公元581年代北周以后,至公元589年中定南朝的陈,南北对峙的局面遂以结束,中国又取得了统一。隋文帝在统一全国后,实行各种巩固统一的措施,使连续三百年的战争得以停止,民众得以休息,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在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四年间(581~604),“平徭赋,仓禀实,法令行,君子咸乐其生”,“小人各安其业,强无凌弱,众人暴寡,人物殷阜,朝野欢娱,二十年间,天下无事,区宇之间宴如也”,与隋朝以前的漫长岁月战乱纷呈的情景相比,形成鲜明对照。  相似文献   

5.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的动荡时期。由于东汉末年的军阀大混战,最后出现了曹操、刘备、孙权3个集团三足鼎立,世称之为“三国”时期。北方经历了将近30年的漫长战争,对当时的经济产生很大的破坏,生灵涂炭,人口大量减少,自然也会对养猪业产生较大的冲击。  相似文献   

6.
宋朝(960年-1279年)分为北宋(960年-1127年,首都开封)与南宋(1127年-1279年,首都杭州),合称两宋。五代后周显德7年1月(960年),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是为宋太祖,史称北宋。鉴于一些将领、节度使可能如法炮制,像赵匡胤一样,拥兵自重而影响皇权,宋太祖听从赵普建议,杯酒释兵权,使兵、将分离,保证了统治权的集中,但是同时削弱了军队战斗力。976年10月,赵匡胤之弟赵光义在斧声烛影中登上皇位,即宋太宗。  相似文献   

7.
《饲料工业》2004,25(4):64-64
亲鱼在运输前1~2d应停止喂食,以减少运输中的排泄物。运输时间以冬季和早春(水温5~10℃)为宜。现介绍几种常用的运输方法:1大帆皮捆箱运输将一块大帆皮置于敞篷汽车上,周围扎紧后装水1/3左右。每尾亲鱼可用亲鱼布夹装入帆皮槽内,也可将亲鱼装入塑料袋后冲氧,然后将其放入捆箱  相似文献   

8.
魏晋南北朝期间,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学的自觉和文学创作的个性化,在这些变化中是最有意义的,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其他的变化和发展。文学的自觉便是在这一时期开始的。  相似文献   

9.
汪云香 《中国蚕业》2004,25(1):55-56
三国时期的丝绸服饰状况如何,我们可从留存的诗文典籍中窥见一斑.魏国著名诗人曹植在<洛神赋>中这样描写洛神:"披罗衣(丝绸衣)衣璀粲兮,珥(耳上戴)瑶碧(一种美玉)之华琚.  相似文献   

10.
徐旺生 《猪业科学》2010,(8):112-114
秦汉时期是中国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开始,但这一制度与欧洲封建社会存在本质上的区别,其特征是“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利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具有明显的维护统治目的的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即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畜牧业的发展也因此而深受影响。秦汉时期,牲畜的饲养尽管受到重视,中央政府设立了专门的畜牧机构,但此前新石器时代墓葬中大量葬猪所体现出来的对猪的特别重视现象开始发生转变,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清代归化城土默特地区移民过程的研究,证明该地区移民是多种因素造成的,但清廷边疆政策一直主导移民过程。对清代归化城土默特地区的移民过程进行了考探,以期为研究其他地区移民带来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宋词对《史记》中“范蠡”这一人物典故的运用,探讨宋人对范蠡理想信念、人格精神等方面的接受情况,从而说明宋代词人是以当时的价值尺度、背景环境审视过去的历史人物,并从该典故中寻找一种宋代士大夫所追寻的功成身退、独善其身的情怀,由此进一步从接受学的角度阐释范蠡这一人物形象丰富的文学审美价值,更加深刻地理解这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