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语篇杂乱无章是高校学生英语写作中常见的问题之一。图式理论是互动性的理解模式,可从一个崭新的角度来解释语篇连贯。文章力图从语篇连贯角度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研究图式理论对高校英语写作教学的指导作用,提高高校学生的英语写作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错误分析理论对非英语专业大二学生在一次习作中出现的语言错误进行分析,发现学生一方面受母语思维、表达方式影响,另一方面对目标语——英语在词汇、句子、篇章各层面的掌握欠准确性,并据此提出英语写作教学意见。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探讨句子构造框架的使用与二语学习者写作成绩的关系,考察了大学英语学生写作中句子构造框架的使用情况,针对105篇限时作文中的句子构造框架的数量与作文成绩关系研究的结果显示,大学英语学生的句子构造框架的使用与写作成绩之间存在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衔接手段是一个语篇连贯的重要条件,在语篇衔接和连贯理论的指导下,分析词汇衔接手段及其在大学英语六级写作中的运用,指出词汇衔接手段的熟练运用是非英语专业考生在大学英语六级考试写作中获得高分的重要条件,因此,在英语写作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词汇衔接手段的介绍及其运用。  相似文献   

5.
写作作为一种复杂的认知活动,涉及到多个过程的共同作用。这些过程对容量有限的工作记忆造成压力,认知负荷过大,是造成写作困难的主要原因。熟练的写作者处理压力的方式有多种,包括通过练习降低低层次过程的认知压力,或者通过中央执行系统对认知注意进行分配。除此以外,增加备用的认知资源系统,通过长时工作记忆对长期记忆内的知识进行提取和利用,也是一个有效的处理压力的方式。文中从认知的角度对工作记忆在写作中的作用和研究情况进行综述,为二语写作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向。  相似文献   

6.
功能对等理论是尤金奈达提出来的有名的翻译理论,强调源语言和译入语之间的协调和对等。在大学英语的写作和翻译的过程中,很多学生由于不了解该理论机制,总是会进行死译和直译,造成翻译内容十分突兀,让读的人费解,或者在考试之中得不到高分。笔者试图分析其中的内容,并给出英语写作与功能对等理论结合授课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借助于体验英语“写作学习语料库”技术平台,构建一种新的“电子写作教学模式”。在非英语专业本科班(98人)进行了为期1年的写作实验,定性和定量数据表明,该写作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动机和写作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交际能力;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通过“镜像学习”、“协作性学习”、“反思学习”,大大地增加了有效信息摄人量,达到了创新写作的目的,拓展了学生的写作潜能;“三级评议”模式在教师评阅和同学互评中,促进了师生互动;教师和学生建立了自己的写作文本语料库,有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和教师写作教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以西安理工大学2012级研究生为调查对象,分析了二本院校理工科研究生英语的写作水平、写作动机、写作困难及写作需求,并针对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活动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以此希望能对二本院校理工科研究生英语写作教学有一定的指导或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随着合作学习和"过程写作法"的兴起,合作写作广泛应用于英语写作教学中,国内外的教学实践证实了它对提高学生英语写作水平具有积极作用。合作写作是否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交流能力的发展与提高呢?通过对福建农林大学86名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的实验研究表明:合作写作不仅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和思维能力,而且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相似文献   

10.
“语言即语篇”的语言观,强调语言教学以语篇为单位来组织,把语篇能力的培养作为外语教学的新目标。文章从语篇人手,以概要写作为研究视角,分析语篇意识对概要写作的影响。并结合学生概要写作实例,探讨学生在概要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旨在增强教师和学生的语篇意识,进而加强语篇教学,提高学生语言使用能力。  相似文献   

11.
为评价羊口疮病毒(OrfV)B2L、F1L基因融合真核表达质粒pVAX1-B2L-F1L免疫小鼠诱导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及IL-2对其免疫作用的影响。本研究将构建的pVAX1-B2L-F1L真核质粒转染MDBK细胞后,采用RT-PCR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检测B2L-F1L融合基因在MDBK细胞中的表达;将pVAX1-B2L-F1L、pVAX1-B2L-F1L+pVAX1-IL-2、pVAX1空载体、生理盐水对照组KM系小鼠通过后腿肌肉注射的方式免疫,采用ELISA方法检测免疫小鼠血清中OrfV特异性抗体以及Th1型(IL-2、IFN-γ)、Th2型(IL-4、IL-6)细胞因子;MTT法检测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结果显示,pVAX1-B2L-F1L重组质粒能够在MDBK细胞中表达;pVAX1-B2L-F1L+pVAX1-IL-2联合免疫组小鼠血清抗体及IL-2和IFN-γ水平均显著高于pVAX1-B2L-F1L组;该联合免疫组小鼠血清IL-4、IL-6细胞因子水平与pVAX1-B2L-F1L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该联合免疫组小鼠的脾淋巴细胞增殖水平高于pVAX1-B2L-F1L组(p<0.05)。由此表明,pVAX1-B2L-F1L能够诱导小鼠产生OrfV特异性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联合pVAX1-IL-2诱导的免疫反应以细胞免疫应答为主,且能够促进Th1型细胞因子的分泌。本研究为OrfV基因工程疫苗的研制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鲁迅的文学创作是中西文化合璧的结晶,特别是与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艺术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中外学者在将鲁迅与俄罗斯作家进行比较时议论最多的是鲁迅与契诃夫的相似。两位作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狂人日记》和《第六病室》十分具有相通之处,而正是由于东西方传统文化的不同和主体意识的不同又造成了鲁迅笔下“狂人”形象的变异。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寻根文学是新时期文学发展的一次重要探索。它对于新时期文学的意义是巨大而深远的。它提供了政治话语写作以外的另一种写作范式,指明了小说可以朝着无限广阔的文化领域进军,召唤着作家大胆借鉴新的创作资源。当它为后人提供可资借鉴的学术资源时,也存在着许多不足。文中主要从“寻根文学”的渊源、背景、理论、作家作品及所受到的外来影响等多方面试图对寻根文学做一次较为全面的梳理和把握。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通过建立过氧化氢(H_2O_2)诱导山羊瘤胃上皮传代细胞凋亡模型,研究L-茶氨酸对H_2O_2诱导山羊瘤胃上皮传代细胞凋亡比率及其凋亡通路关键基因表达量的影响。选取42日龄湘东黑山羊的瘤胃上皮传代细胞,培养于含5%胎牛血清(FBS)的DMEM/F12培养基中,待细胞密度达到60%~70%时,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培养基中无额外添加物的对照组、添加800μmol/L H_2O_2的Ⅰ组、添加800μmol/L H_2O_2+4 mmol/L L-茶氨酸的Ⅱ组、添加800μmol/L H_2O_2+8 mmol/L L-茶氨酸的Ⅲ组和添加800μmol/L H_2O_2+16 mmol/L L-茶氨酸的Ⅳ组,每组3个重复。作用12 h后,应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山羊瘤胃上皮传代细胞凋亡比率,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 PCR)对山羊瘤胃上皮传代细胞凋亡通路关键基因半胱氨酸天冬氨酸-3(Caspase-3)、半胱氨酸天冬氨酸-8(Caspase-8)、半胱氨酸天冬氨酸-9(Caspase-9)、Fas相关死亡域蛋白(FADD)和凋亡酶激活因子(Apaf-1)的表达量进行检测。结果显示:1)通过膜联蛋白-V(annexin V)/碘化丙啶(PI)联合染色结果可知,与Ⅰ组相比,各L-茶氨酸添加组(Ⅱ、Ⅲ和Ⅳ组)细胞晚期凋亡比率显著降低(P0.05),且细胞晚期凋亡比率随L-茶氨酸添加浓度的增加逐渐降低。2)通过RT-q PCR检测结果可知,与Ⅰ组相比,各L-茶氨酸添加组Caspase-3、Caspase-9、Apaf-1基因的表达量皆显著降低(P0.05)。由此得出,L-茶氨酸对H_2O_2引起的山羊瘤胃上皮传代细胞凋亡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该结果可为今后研究反刍家畜瘤胃氧化应激损伤机制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为探明2014年-2015年在福建省流行的羊传染性脓疱病毒(ORFV)遗传变异情况,对10株ORFV流行毒株的F1L、B2L和VIR基因进行克隆、测序及分析。结果表明,10株ORFV F1L基因之间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7.6%~100%,与国内株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6.8%~99.7%,与NZ2参考株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6.3%~97.1%;同NZ2参考株比较,FJ-YT2014缺失2个氨基酸;10株ORFV B2L基因之间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7.5%~99.9%,与国内株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6.7%~99.5%,与NZ2参考株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6.7%~97.7%;10株ORFV VIR基因之间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5.8%~99.5%,与国内株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4.6%~99.6%,与NZ2参考株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4.6%~96.4%。基于基因核苷酸序列的遗传进化分析表明,10株ORFV F1L基因与福建省分离株、山西株和新疆株亲缘关系较近;10株ORFV B2L基因与新疆、山西、德国毒株亲缘关系较近;10株ORFV VIR基因与台湾、新疆株亲缘关系较近。结果提示,当前福建省流行的ORFV F1L、B2L和VIR基因尚未出现明显变异,但是其F1L、B2L和VIR基因核苷酸序列之间普遍存在异质性。  相似文献   

16.
Cells of the pancreatic islets produce several molecules including insulin (beta cells), glucagon (alpha cells), somatostatin (delta cells), pancreatic polypeptide (PP cells), ghrelin (epsilon cells), serotonin (enterochromaffin cells), gastrin (G cells) and small granules of unknown content secreted by the P/D1 cells. Secretion mechanism of some of these molecules is still poorly understood. However, Cathepsin L is shown to regulate insulin exocytosis in beta cells and activate the trypsinogen produced by the pancreatic serous acini cells into trypsin. The structure of the propeptide region of Cathepsin L is homologous to Cytotoxic T-lymphocyte antigen-2 alpha (CTLA-2 alpha) which is also shown to exhibit selective inhibitory activities against Cathepsin L. It was thought that if CTLA-2 alpha was expressed in the pancreas; then, it would be an important regulator of protease activation and insulin secretion.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herefore, to examine by immunohistochemistry the cellular localization and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CTLA-2 alpha in the pancreas. Results showed that strong immunoreactivity was specifically detected in the pancreatic islets (endocrine pancreas) but not in the exocrine pancreas and pancreatic stroma. Immunostaining was further performed to investigate more on localization of Cathepsin L in the pancreas. Strong immunoreactivity for Cathepsin L was detected in the pancreatic islets, serous cells and the pancreas duct system.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CTLA-2 alpha may be involved in the proteolytic processing and secretion of insulin through regulation of Cathepsin L and that the regulated inhibition of Cathepsin L may have therapeutic potential for type 1 diabetes.  相似文献   

17.
苦豆子总碱对小鼠急性毒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改良寇氏法测定苦豆子总碱提取物对小鼠腹腔注射的急性毒性,评价其安全性,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依据。给试验组小鼠灌服不同浓度的苦豆子总碱提取物,观察给药后小鼠的临床表现与死亡情况,采用改良寇氏公式计算LD50及LD50的95%可信限,结果表明,苦豆子总碱经腹腔注射的LD50为559.24 mg/kg,95%可信限为471.95-663.59 mg/kg。试验结果提示,苦豆子总碱的毒性较低,临床用药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近年来云南江城县蓝舌病病毒16型(Bluetongue virus type 16,BTV-16)毒株的流行情况及其L2基因与国外流行株的遗传进化关系,本研究将江城县送检的300份牛肝素钠抗凝血提取红细胞后静脉接种10日龄鸡胚,将收集的鸡胚肝脏捣碎离心,上清液接种于C6/36和BHK21细胞传代。针对出现细胞病变的样品,应用群特异性VP7片段引物进行RT-PCR检测,应用BTV-16 L2基因特异性引物对检测出的BTV核酸阳性样品进行RT-PCR扩增和测序,采用DNAStar和Mega 6.0软件对获得的L2基因编码区序列进行核苷酸、氨基酸同源性比对及遗传进化分析,同时利用BTV-16标准阳性血清对分离到的病毒进行中和试验鉴定。结果显示,江城县发现30个可致细胞病变的样品,其中17个样品经RT-PCR初步确认为BTV;经L2基因序列分析和中和试验鉴定,确定其中6株为BTV-16型毒株;核苷酸、氨基酸同源性比对分析结果显示,6个毒株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在93.4%~98.0%和94.2%~99.1%之间;遗传进化分析发现,其中5株与2001-2008年日本及1982-2011年印度分离的BTV-16毒株亲缘关系较近;1株与1985-1990年日本分离的BTV-16毒株亲缘关系较近。本研究发现,云南江城县BTV-16毒株呈现新旧毒株交叉持续流行态势,但在自然进化中遗传变异不大,有一定的稳定性,本研究在分子水平阐明了云南江城县地方流行BTV-16 L2基因间的遗传和差异,为进一步开展BTV分子流行病学及检测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